卓茂,原名子康,出生於河南南陽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擔任郡太守,從小受到正氣和民主思想的影響。在西漢元帝時期,卓茂前往長安求學,跟隨儒學博士江生學習《詩經》、《禮記》和曆法算術,成為一位儒者。起初,卓茂受徵召到丞相府擔任府吏,跟隨丞相孔光做事,深得孔光的認可。
卓茂的才華被漢愍帝所看重,徵召他到京城任職,卓茂曾擔任廷尉丞、弘農令和太常卿等職位,為政清廉而聞名,一天到晚都在為百姓謀福利。東漢初年,卓茂被拜為議郎,隨後又升任為侍御史和尚書,成為著名的大臣。他幾次入言漢獻帝,主張改革政治制度,提高士人地位,改善人民生活等,受到漢獻帝的信任和尊重。然而不幸的是,在王莽之亂中,卓茂被王莽所殺,年僅40歲。他的士行深受人民愛戴,被視為東漢初年最優秀的大臣之一。
卓茂展現了其德行和修養。一次,他乘坐馬車外出,卻在路上遇到了一個人攔住他,聲稱這匹馬是他的。面對這種情況,卓茂表現得十分禮貌,問那人馬失蹤多長時間,結果那人回答已經失蹤逾一個月。卓茂明明知道這匹馬已經幾年前就被他購買了,所以他確信這匹馬與那人沒有任何關聯。但那人卻很粗暴地扭曲馬嚼子,表示非牽走不可。 卓茂沒有亮出他的官方身份,而是將馬卸下來給了那個人。他告訴那人:如果這匹馬不是你的,請還回官府。幾天後,那個人找到了他失蹤的馬,便立刻歸還給卓茂,並向他磕頭道歉,而卓茂也沒有責怪那個人。相信能夠像卓茂一樣,處理這種情況的人實在是不多。
卓茂終於有機會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概念。由於卓茂對儒學有所熟悉,他因此被推薦成為黃門侍郎,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不久之後,卓茂經過自荐,被任命為密縣縣令。在任期間,卓茂曾到市場巡視商家,發現有些商家存在欺詐的行為。他並沒有馬上處罰,而是組織了一個校正活動來驗證市場內的度量衡器具,並頒布地方性法規來管理市場。從此之後,欺詐行為減少了不少。
卓茂在更新吏治和重修法令的同時,也廢除了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他曾經發現當地人在逢年過節時都會宰殺耕牛來供奉神明,這樣的舉動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因此,卓茂下令禁止任何宰殺耕牛的祭祀行為。這樣一來,密縣的農民們對卓茂充滿感激之情。
卓茂的施政措施,遭到周邊幾個縣的官員嘲笑和批評,指責他不懂得治理術,對平民漫不經心。這些傳聞傳到郡守耳中,他也認為卓茂的能力不足,要求監督卓茂的政策。然而,卓茂依然冷靜應對,他的施政依然實用高效,不受外界的壓力影響。
卓茂並不會被任何限制或條文所束縛,他的治理理念著重於以德化民,更加堅定。
一天,有人向卓茂告發一個亭長收受了他送去的米和肉。卓茂對這位亭長很了解,總的來說是一個比較廉潔的官吏。為了弄清情況,卓茂屏退左右,在獨自問這位告狀人。原來,既不是亭長主動索要,也不是有事求亭長,而是既敬重又懼怕亭長才去送禮的。卓茂明白了事情的曲直,於是直言告狀人的做法是錯誤的。卓茂說人和禽獸不同,是因為人有著七情六慾,並且知道相互友愛和相互尊敬。在人生中相處要靠禮義綱常,而亭長是一個好官,為表達心意而送些禮物是符合禮義的。卓茂進一步說,禮義是理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所需,如果什麼都按法律辦理,一家之中,小錯可判罪,大錯可殺頭,勢必會弄得人人自危。
雖然卓茂的行為對錯暫且不論,但我們不難看出,他非常重視法治這個基礎前提,同時更加關注人性的尊重和道德教育,這也導致官民間對禮儀和仁愛的重視程度提升。幾年後,密縣社會風氣明顯改善,人們普遍遵守法規,並出現了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良好治理狀態。
雖然卓茂只是密縣的縣令,但其治理能力和方式卻令密縣老百姓的生活變得安定,經濟也有了發展。他的治理方式受到了眾人的關注,這在西漢末期動蕩的政治環境中很少見。
蝗蟲肆虐的災情在漢平帝時期降臨北方,造成廣大損失。在這個時候,卓茂在密縣提前得知蝗災會蔓延至此,因此號召百姓力量一起打擊,阻止了蝗蟲的入侵,救下了密縣。相比其他二十多個縣受到的嚴重災情,卓茂的治理手法和防範措施更為有效。當時,河南郡守聽到這個好消息後,對卓茂表示讚賞,並前來實地考察,確認了卓茂的成功之處。
此後,大家開始聽說「蝗蟲不入境」的傳聞,這種說法帶有某種神奇的色彩,似乎蝗蟲被感化了。雖然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但老百姓普遍認為卓茂的成功是來自於他的教化,他的防範措施能夠影響周圍的環境和生態。
卓茂治理能力得到認可,曾經對他冷嘲熱諷的同事不得不承認。卓茂一直以君子之風示人,已經忘記過去的種種。當卓茂卸任密縣時,百姓們都感到不捨,聚集在道路兩旁,許多人在哭泣。
有人認為,若生活在和平穩定的時期,就應該表現出正直和堅定;但若處在動盪不安的年代,則應擅長處事圓滑老練;而若身處崩潰混亂的局面中,就必須兼備方圓之道。
卓茂生逢亂世。當王莽執政時,他曾被升為京部丞,主管農牧和桑蠶事務。不過當王莽篡位時,卓茂因為他是一個奸臣,不想在朝廷做官,因此假扮生病辭去職務。公元23年,劉玄成為新政權的皇帝,而卓茂對劉玄的忠誠深受感動,於是他成為更始政權的侍中祭酒,負責輔助政府工作。然而,隨著劉玄帝王之道出問題,他眼見劉玄屠殺公臣並封賞同姓,決定辭去職位並退回鄉里。
兩年後,劉秀成為新的皇帝,並需要儒學士人來輔助治理國家。作為一位通儒,卓茂成為首選。當劉秀親自拜訪卓茂時,他讚揚了卓茂的才能和貢獻。卓茂認為劉秀是劉氏王室的正統繼承人,而且偏好儒道思想,重視正義和個人品格,於是他在七十高齡時接受了封為太傅和褒德侯的職位。卓茂的兒子卓戎也被封為太中大夫,而次子卓崇也在黃門中任職。
西元28年,卓茂因病去世,光武帝身穿素服親自為他送葬。卓茂一生宽仁恭爱,恬淡乐道,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完美地展现了古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