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輔張居正,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張居正,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明朝首輔。他被譽為改革家,但也被批評為暴君。其死亡引發的政治動盪,加劇了明代王朝的衰落和黑暗。

在他的領導下,明朝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如限制土地兼併、提高農民地位、加強政府財政管理等,幫助明朝度過了一段困難時期。然而,張居正也因其嚴苛的稅收制度、鐵軍制度和體罰政策而引起爭議。

張居正還通過了明朝的徵兵制度改革,建立了一支高度專業化的軍隊,但同時也加劇了明朝的財政負擔和社會不安定。

他最終被明朝皇帝詔除官職,並被處決。他的死對明朝政治帶來極大的不穩定,加速了明朝的衰落和崩潰。

雖然張居正的治績和政策中有些受到稱讚,但他同樣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人物,他的影響在明朝歷史上仍然被廣泛討論。

「明朝首輔」是封建時代中,最具有分割性的政治名稱。自明洪武起,太祖朱元璋废除了相权,独揽朝政,将国家所有权力都系于皇权之上。

在明朝前中期,「皇權與相權的鬥爭」開始暫時中斷,然而這正是皇權至上的時期。這段時期中,皇帝需要獨立處理國內大小事務,需要事事操心。結果,皇帝長期高負荷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在數十年的執政生涯中,困於超時熬夜的差事,密密麻麻的奏摺臨陣打理,加上廢除相權後,皇帝身體健康受到極大危害。身體隱患不僅威脅本人,更影響整個國家政務的敏銳度和決策能力。」

從人性角度的分析得知,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人在大腦皮層的思維敏捷程度會有極大波動,同時也會影響精神判斷力失去水準。若是無法緩解精神壓力,人的思維判斷就會產生誤判或錯判。

在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多次因繁忙而做出錯誤的裁決。國家事務繁重,政務不斷累積,若一天無法處理國家事務,就會造成更多的負擔。此外,朱元璋也因此未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並造成多次政治錯誤。

明朝的權力分配存在問題。君王被事務困擾,無法深入基層,容易養成底層官吏腐敗的現象。此外,洪武皇帝一直採取高壓反腐政策,這讓官員感受到壓迫,相對地,貪污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明朝決定收回相權,把權力歸給一人。短期來看,這對國家治理有利,但長遠來看,這卻會對國家治理產生很大的損害。

朱元璋是一位政治狂人,他的執政方式讓他精疲力竭。然而,他的子孫後代並沒有像他一樣有耐心和毅力的個體。明朝皇帝朱允炆明顯缺乏毅力和耐心,而朱元璋的四子朱棣雖然繼承了他父親的優良風骨,但感到力不從心。直到永樂年間,朱棣重新補救了父親在任時所犯的錯誤,成立了內閣來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從那時起,明朝就出現了名為「輔佐大學士」的一批大學士集團,也被稱為內閣,他們專門協助皇帝處理國家事務。

內閣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為君主輔佐,實際卻已經開始讓權力向宰相層面延伸。在明朝,「宰相」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暗示了永樂皇帝的政治智慧,他效仿父親的做法,但敏銳地發現這樣的統治方式只適用於政治上強勢的人,如果繼承人的能力不足,將會大大影響國家的發展。

朱棣授予内阁权力,其实也是为了长期考虑。随着历代君王的谢幕,新君一代代崛起,内阁的权力也逐步提升。永乐到宣德年间,内阁的权力一直被君王压制,但自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内阁开始正式踏入明帝国权力的核心舞台。因为此时官员们认识到,国家大局为重,君为轻,国家治理绝不能仅依赖单一个人!

明朝政治風向不斷變遷,從崇尚皇權,逐漸轉向內閣參政,再到宦官入主政治舞台,最後又發展成東林黨爭。有鑑於文化革命,政治人物也運用溫和的手法,逐步把皇權削弱。到了明朝晚期,為了對抗內閣和文官集團的影響,君王不得不使用宦官來制衡。然而,宦官和文官集團的鬥爭,在短期內宦官稍占上風,但長期來看,他們仍然被文官集團所壓制。其根本原因是宦官缺乏文化背景和基層支持。

明帝國的崩潰主要歸咎於文官群體。 在談到明代的文官時,有一個非提不可的專有名詞:「內閣首輔」。
內閣是由皇帝和翰林們共同執行職務的辦公室,其辦公地點位在大內裡,即皇宮內。因此,該處被稱為內閣。

內閣大學士之間也存在顯著的差別,通常根據能力和資歷的大小區分為首輔和次輔。首輔是內閣最高的決策者,擁有決定權。次輔是內閣成員之一,擁有參政權,但缺乏決策權。

「內閣首輔的權力,在明代大多數時期仍受皇帝和次輔的影響。」然而,直到明代中期,從正德到萬曆年間,內閣首輔的权力才真正地傾向於統領朝野。

在這段時期中,出現了幾位享有極高聲望的首輔,如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人。其中,張居正是最為著名的,他一手擡起了明朝的權威,推延了其走向衰落的速度數十年,被譽為「真正的國士絕無僅有」。

在歷史上,張居正是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支持者認為他為國盡忠,盡心為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反對者則認為他是一個野心勃勃、權謀術計的奸臣。然而,這種分歧的出現,並非源於張居正本人,而是因為當時歷史背景的影響。

在那個時代,中國正處於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上都存在著許多問題和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居正作為當時的首相,必須處理眾多的瑣事,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他必須努力推動改革,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和強大。然而,這些努力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和批評。

總之,張居正在歷史上引起的爭議,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無論他本人的功過如何,都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環境。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這段歷史,理性分析,從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和教訓。

張居正是年少成名的才子,十幾歲就在考試中獲得功名。他的主考官對他印象深刻,稱讚他是神童、國器。但也許是考慮到磨鍊他的毅力,主考官在張居正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時毫不留情地將他淘汰。因此,張居正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以落榜告終。

「如果十幾歲的少年輕易取得成功,他是否能堅守初心,真正成為可為國家所用的人才,還是會像傷仲永一樣失落?這是明史對張居正主考官的細節描寫,也反映出明代的官員對於人才的珍惜和器重,同時也顯示了當時政治風氣相對良好。」

或許你經歷過一場失敗,感覺自己的人生前途已經毀掉了,但其實這也可能會成為你的催化劑。張居正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在失敗後領悟到了老師的良苦用心,並且收起了心中的驕傲,勤奮地讀書、思考,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張居正幾年後如願以償地進入高中,同時也成為翰林院的一名小官。明代時期,翰林院雖然官員權力不大,但卻是內閣官員的人才庫,因此幾乎所有明代內閣官員都從這裡脫穎而出。在這裡,張居正見證了嘉靖年間內閣的明爭暗鬥,也親眼目睹了明朝最高層的政治激烈鬥爭。嘉靖年間,夏言、嚴嵩、徐階相繼擔任首輔,並展開了一場場政治鬥爭,其中以夏言以其諷刺詩贏得了嘉靖的信任,成為首輔。

嚴嵩以其青詞之才,贏得了嘉靖皇帝的認可。他接著挑戰了夏言的地位,成為了高高在上的內閣首輔。

「青詞」是指皇帝為了祭天而特別寫的文辭,由於嘉靖皇帝非常敬信道教,對天道也深表推崇,因此他時常進行祭天儀式以期獲得上天的指引。而在進行祭天儀式時,皇帝需要念誦「青詞」,這樣才能向上天表達自己的虔敬之心和願望。

其實,「青詞」並非只有在嘉靖年間才有,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的行文,只是當時稱為「司天乩文」。隨著時間流轉,「青詞」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並且被許多皇帝廣泛應用於祭天儀式中。

「青詞」的內容非常神秘,不論是從文字還是用語上都有著極高的標準。在編寫「青詞」時,必須要遵守嚴格的儀態規範,將心靈的虔誠和語言的優美完美結合,才能呈現出搭配祭天儀式的至高境界。由此可見,「青詞」不僅僅是一個行文,更是中國皇帝祭天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明代時期,夏言的失勢和嚴嵩的上位,標誌著內閣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嚴嵩雖然具有出色的執政能力,但他卻只關注如何討好嘉靖皇帝,以及如何壓制其他內閣成員,這加劇了明朝的政治不穩定。隨著時光的推移,明朝的政局愈加動盪。

「青年張居正」在這個時期目睹了朝廷的黑暗,他內心極度憤憤不平。他憎恨「嚴嵩」的任意妄為,也憎恨「徐階」老師的不作為。最終,張居正決定假扮回鄉。

嚴嵩在任內胡作非為,實際上最大的後盾是嘉靖皇帝。徐階則明白這點,而嚴嵩垮台後也是他韜光養晦多年的成果。嚴嵩在一夕間喪失嘉靖的信任,嚴党隨之覆滅。接著的徐階、高拱更迭亦是如此,政府內部的鬥爭持續發酵,這也讓張居正深刻體會到,要想報效國家,必須要毫不留情。

張居正聯合宦官打敗強勢的高拱,成為內閣首輔,但他並未因此放鬆警惕。相反地,他在內部積極拉攏宦官和張太后,同時在對朝堂人員進行大規模清洗。到萬曆年間,張居正已經完全掌握了明朝實際的大權。

張居正到底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呢?對於這個問題,只能說,因時制宜,有些時候必須出擊!

張居正身處紛亂時期,面對權貴派系和皇帝雙重壓力。他雖表面光鮮亮麗,但實質上卻風波不斷。作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張居正有著不俗的政治智慧和鐵腕手段,同時他也擁有著慈悲心腸,但惟一缺乏的是政治情緒的把控能力。相較之下,徐階在這方面更加高明,但卻無法取代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儘管張居正接近完美,但他仍然無法掌控某些事情,比如「戴孝」這種文化信仰上的問題,這是他無法改變的。

張居正的父親過世了。據傳統,官員必須守孝三年。張居正明白,如果他回家守孝三年,他會徹底失去對內閣的掌控。張居正有著自己的具有卓越才智的理念,他還有許多政治理念需要實現。同時,他還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沒有選擇一位合適的接班人。

張居正的晚年處境相當尷尬,因為他難以做到既不回去戴孝又不失去權力。這兩點都與人倫道德背道而馳。在思考之後,張居正採取了高壓壓制的策略,以吊白的名義留在京師。這樣既能繼續掌握權力,又能達到披麻戴孝的效果。

張居正在處理言官問題時,採取了一些極端的手段,丟掉了政治情緒把控力,而這種舉動引起了大量讀書人的反感。言官集團也開始聚集在一起,彈劾張居正。然而,張居正沒有及時反省自己的問題,繼續高壓制裁,最終導致了明朝的衰退。

在張居正逝世後,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的種種罪行。這其中少不了言官集團的慫恿,他們將這次機會視為報復張居正的好時機。然而,隨著張居正的離開,明朝開始陷入一個黑暗的時期,國家的發展遭受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