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則涼薄陰狠,為君則罪孽深重的皇帝

明朝的第六位皇帝為朱祁鎮,尊號英宗。他在年僅九歲時繼承了皇位並年號為正統。然而,政治大權完全被太皇太后張氏所掌握,並由賢臣「三楊」主持朝政。但隨著張氏的離世和三楊離開政壇,皇帝開始傾向太監王振,進而造成宦官專權的深刻問題。

二十二年間,朱祁鎮先後寵信過王振、曹吉祥以及石亨,政治上儘管存在缺失,但晚年任用李賢,聽納諫言,慈靚愛民,並極力廢除殉葬制度,為國家造福。

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成功驅逐韃虜,並且在定鼎中原後建立了一個穩定的政權。接著的明成祖則遷都北京,讓天子守護國門。這次的驅逐任務主要是針對來自漠北的蒙古,他們被逐回漠北後便一分為二:瓦剌和韃靼。這兩個部族之間一直進行著勢力爭奪。

在正統年間,瓦剌日漸強大,而且時常南下侵略明朝的疆域。特別是瓦剌的權力核心——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之名詐取明朝的各種獎賞。

明朝以天朝上國自居,對於進貢的使者始終保持禮尚往來的原則,即使貢品不甚謙卑,依舊會賞賜豐厚,按人頭平均分配。這種情況下,進貢使者的數量也不斷增加,最終超過三千人。

當時掌管官府政務的宦官王振,對於皇帝頻繁賞賜不滿,下令減少賞賜的數量。同時,王振也藉此機會組織軍隊南下,直接進攻大同,威脅北京的安全。

朱祁鎮二十來歲時,他的祖母和一眾老臣都已離開人世,如今正是他大展拳腳的時候。他對北方韃子的放肆感到非常不滿和憤怒。

王振為了鼓動皇帝,提出應該親自率軍出征。然而朝中的大臣們紛紛勸阻,但皇帝卻不聽勸告。一方面,他想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的舉動,當時曾聽從楊榮的建議,成功率軍擊敗漢王;另一方面,他也想證明自己的實力,特別是此時大明朝國勢已經鼎盛,面對區區的蠻夷,有何可懼之處呢?

當時,朝廷的大部分軍隊都駐紮在外地,因此很難在短時間內集結。因此皇帝從京師附近招集了二十萬人,稱為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立即讓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成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弟郞王朱祁鈺監國。

大軍出發,沒想到天氣突然不佳,下起連續不斷的大雨。當大軍來到大同附近時,卻發現屍體滿地,場面十分可怖。再加上後方的糧草供應短缺,士氣不免受到影響而動搖。

皇帝追求撤軍,但王振持態度以皇帝的尊嚴為重,認為如果出征後立即返回,將對皇帝的形象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建議經過蔚州。由於王振自己來自蔚州,如果皇帝跟他一起回鄉,這不僅是件光榮的事情,而且可能會使皇帝更自豪。

蔚州離大同非常近,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因為瓦剌大軍正在逼近大同城。

群臣反對前進蔚州的計畫,認為這樣會耽誤時間、也可能遇到危險。但皇帝卻體恤王振,給他了一個參戰的機會。於是,大軍開始準備出征,前往蔚州。

意想不到的是,王振突然有了一個靈感,擔心龐大的軍隊會踐踏他家的農作物,便建議按照原路返回,這一系列的行動讓王振迅速獲得了皇帝和士兵的熱烈支持。

當大軍走到懷來附近時,卻發現輜重還沒有趕上。為此,王振下令要在附近的地方駐紮等待。

「土木堡位於懷來城的外面,是皇帝與明軍所被瓦剌大軍追逐的死地。大軍團團包圍,斷絕了水源。皇帝與軍隊都陷入絕境,士氣動蕩不安。」

明軍被蒙騙,以為和平已經達成,沒有提高警惕。此時,軍師也趁機發動突襲,瞬間擊敗了明軍。

在1449年的正統十四年,發生了被稱為「土木堡之變」或「土木之變」的事件。當時,一心念著立下皇威的朱祁鎮被俘,大臣們也因此遭受了重大損失。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以及王振等人都在戰鬥中喪生。這個慘烈的事件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深具意義的事件之一。

在當時的歷史上,有許多優秀的將領,但其中最令人惋惜的莫過於英國公張輔了。他是永樂大帝朱棣手下最傑出的將領,曾征服過交趾,成為安南人的噩夢,也是大明帝國的軍神。然而,雖然他已年屆古稀,仍在亂軍中不幸遇害,最終連屍骨都無法尋獲。這一切,令人難以釋懷。

後人對此深感疑惑:他作為一位傑出軍事將領,居然無法預見即將面臨的危險,只能眼睜睜地看大軍走向毀滅?而當他身為一位威望極高的人物,卻為了應對王振這名宦官而束手無策,只得冒險犧牲自己的性命?
參加這場戰役的另一名太監喜寧,也得到了朱祁鎮的信任。兩年前,喜寧試圖侵占張輔的田地,但張輔並未答應。於是,喜寧的弟弟喜勝帶著一些被閹割但仍舊居於宮廷以外的人(被稱為「自淨奴」),去強行拆毀張輔家的佃戶寓所,造成了一名孕婦和一名男子的死亡。張輔憤而向司法機關告發,然而喜寧卻反指控張輔收容了同樣的「自淨奴」。

朱祁鎮決定採取偏袒的立場,原諒喜寧,讓喜勝支付贖罪金,只將實施暴行的家奴送去邊疆服役,並將張輔藏匿的假奴隸也一併送去服兵役。

太師國公,是四朝元老、託孤重臣以及勛貴之首。可是,在一個佞幸的欺凌下,他只能忍氣吞聲,以避免更大的麻煩。

一場大戰爆發,張輔等許多文臣與武將全都犧牲,加上十幾萬士兵倒下,最終朱祁鎮也被瓦剌人擒獲。

喜宁公公在转瞬之间成为了瓦剌军首领以及太师也先的得力助手,声名鹊起。

他告訴了大明邊關守備的詳細情況,全力為瓦剌軍出謀劃策。

「朱祁鎮被捕後,喜寧向我們投降,試圖擴大勢力範圍,企圖南下進攻大明。他逼迫朱祁鎮攻打宣府和大同,並讓他在關口錯失良機。」

朱祁鎮是一位昏庸而富有恐懼心理的皇帝,他完全任由他的宦官也先擺布,在他的默許下宦官竟大張旗鼓地下令開城。

如果兩位關守將聽從亂命,開啟關門獻城,那麼大明的九邊防線就會崩潰,京城以及整個中原地區的屏障將被摧毀。這樣會有多少無辜的百姓遭受胡虜鐵騎的屠殺呢?一個人的性命是何等寶貴,難道他們要讓土木堡的十萬將士、被瓦剌軍蹂躪的山西和河北數百萬百姓的性命都化為灰燼嗎?

羅亨信和郭登等宣府和大同的守將在危機關頭表現得非常明智,以國家的利益為優先考慮,堅決拒絕開門放敵。

在這個故事中,喜寧帶著瓦剌軍改變方向攻打紫荊關,但是這仍然是由豬隊友朱祁鎮擔任說門的角色。朱祁鎮對他身邊的錦衣衛袁彬說:“我們要相信天理。”四天後,瓦剌軍攻破了紫荊關,殺了守將孫祥,開闢直道直達北京城。

「大約在這時候,朱祁鎮心裡想到,就算萬千大明的將士和百姓生死未卜,他自己的性命也不能延續一刻。」

「土木之變」使得許多文官和武將戰死,財富損失不勝計算。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其中最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也隨之毀滅,京城的門戶也被攻破。曾經強勁的大明朝由盛變衰,進入中期階段。

在「土木之變」後,明英宗成為瓦剌軍隊的俘虜,在此同時,于謙與文武官、內外臣共同支持朱祁鈺稱帝,並重新建立了明朝的政治核心。

在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明英宗被软禁,但在1457年发生抢门之变后重新登基复位。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不肯給他開關賣國的郭登,朱祁鎮心怀怨恨。在復辟後,他竟然以此為罪,削去他的爵位並將其流放。朱祁鎮根本不覺得當時叫門行徑是迫不得已、心虛的行為,反而能理直氣壯地清算起為保衛國家所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