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簡子兵圍朝歌城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五霸中,晉國絕對是最霸道的一個。自從齊國的齊桓公失去了光輝以來,晉國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勢力之一。楚國與晉國交戰十次,卻敗了九次。秦穆公也因為被晉國拦住,無法向東擴展,只能将勢力拓展到西戎地區;宋襄公虽然是婦人之仁,但是晉國依然是歷史上最具霸氣的一個國家;而吳國和越國只是在東南地區稱霸。晉國作為中原最大的一個勢力,統治了好幾代的中國。

《殷周之盛》一書中記載,晉定公十八年(公元前494年)冬季,晉國正卿趙鞅率軍圍攻了朝歌城(今天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這場戰爭的慘烈程度似乎連天都感受得到了。這一年,淇水不再流經衛國的故土(今天濬縣的西北和湯陰縣的東南),仿佛對於這場戰爭的預兆。晉定公十八年,淇水不再流經衛國的故土。

趙鞅,又名趙簡子,是知名戏剧《趙氏孤儿》中孤儿趙武的孙子。在从三国分晋到趙国的过渡历史中,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除此之外,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中的猎人其实就是趙簡子,簡子是他的谥号。

「趙簡子為何圍攻朝歌城?」如果你認為這是晉國部隊圍攻衛國都城朝歌,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衛懿公失去國土後,衛國縮在古黃河東南隅(今天的濮陽市西南、滑縣和長垣市一帶),都城楚丘(位於今天的八里營鎮殿上村)與朝歌古城隔著古黃河遙遙相望。朝歌古城已經不再是衛國的領土,而像邯鄲一樣成為晉國的邊境城市,朝歌、中牟古城、鄴城和邯鄲在古黃河北岸沿著太行山南北排列,都是晉國的領土。但朝歌和鄴屬於大卿范氏,而邯鄲屬於越氏。因此,趙簡子的圍攻朝歌不折不扣是一場晉國內亂,而這場內亂是由「衛國五百戶事件」引發的。

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在歷經一番波折返鄉後,他意識到公族內部的紛爭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晉文公開始重用卿族勢力。公元前633年,他在晉國建立了三軍,每軍都設有一名將和一名佐。其中,中軍將被視為是正卿,負責著晉國的執政。六名卿承擔著晉國的軍政大事,他們掌管著出征和內政等重要事務,成為了中國最早的內閣制度。這六名卿由一些曾和晉文公一同流亡的大臣擔任,允許世襲。一開始,這六名卿主要由十一個世族中的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掌握。經過多年的爭鬥,到晉國後期,只剩下智氏、中行氏、范氏、韓氏、魏氏和趙氏六家掌握著這個權力。

六卿穩定了晉國的政局,但是他們之間的鬥爭卻為晉國日後的內亂埋下了隱患。此外,隨著六卿的勢力不斷擴大,晉國王室開始走向沒落。晉國內部的混亂狀態引起了中原諸國的關注,這個曾經的霸主即將跌落塵埃。正是在這個時刻,晉國的死敵——齊國開始動盪不安起來。

我們再來探討一個曾經是大國的衛國。公元前668年,周朝的周惠王九年,衛國的新君主成為了衛懿公。衛懿公非常喜愛養鶴,因此疏忽政務並強徵賦稅。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翟人進攻衛國,殺死了衛懿公,並且完全滅掉了衛國。為了提高自己在諸侯中的影響力,齊國的桓公率兵驅逐了翟人並在黃河南岸重建了衛國。從那時起,衛國成為了一個小國,不再是影響春秋時期局勢的重要諸侯國家。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晉文公發動討伐衛國的戰爭,進攻衛國,衛成公反抗不力,最終向晉國臣服,使得衛國成為晉國的附庸國。夾在三強(晉、齊、楚)之間,衛國深受壓迫,生活非常困難。」

當衛靈公登基時,衛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國家。儘管如此,衛靈公仍然是一位開明的君主,他決心不讓自己的國家繼續受屈辱的待遇。於是,公元前503年,在晉定公九年,他決定與齊國結盟,並與晉國斷絕關係。

當時晉國在趙鞅的統治下十分強大,因此趙鞅不容許衛國背叛。他立刻動員軍隊,計劃進攻衛國首都楚丘,逼使衛靈公屈服。

史默應趙簡子要求前去偵察「襲衛」之事,他向趙簡子表示,在謀求利益時遭受損害,如果不能預見,那就太不明智了。現在蘧伯玉擔任相位,史鰌擔任佐相之職,孔子也於趙國作客,子貢在趙簡子前作使令,他們的發言都受到高度重視。《易經》有云:「渙其群,元吉。」解釋為賢者號召眾人,進而開創吉利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有眾多賢者擔任輔佐,是可以開創吉利的。趙簡子最終按兵不動。

「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趙鞅開始進攻衛國。趙鞅在出發前派遣大夫史默前往衛國去偷偷打探情況,並指示他在一個月內回報。」

趙鞅過了一個月,發現史默竟然沒有按時回國,這讓他十分擔心,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直到半年後,史默才終於回來,向趙鞅道出了原因:原來,衛靈公任命了賢臣蘧伯為相國,取得了國內民心的支持;此外,孔子也來到了衛國,他的弟子子貢正在為衛靈公出謀劃策。

趙鞅聽完史默介紹的情況後,認為目前攻擊衛國的時機仍不成熟,於是下令軍隊暫停行動,等待再次出擊的時機。這些決策形成了熟知的成語「按兵不動」。此時孔子已經52歲,而子貢年僅21歲,卻已經展現出英姿勃勃,經常在師傅身旁出入。

衛靈公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及趙鞅,只好躲在楚丘城內不敢出去。因此,趙鞅也束手無策,只好退兵。晉國撤軍後,衛靈公軟弱地向晉國求和,還獻上了500戶人口作為進貢。趙鞅暫時將這500戶衛國人口安置在邯鄲邑,由他的族人邯鄲大夫趙午來管理。這就是「衛國五百戶事件」的起源。

趙氏宗主趙鞅的領地位於晉陽,他計畫將衛國進貢的五百家戶搬遷至晉陽,但遭到邯鄲大夫趙午的反對。趙鞅為此私自殺害了趙午,結果引起了邯鄲趙氏的叛亂。晉定公便派遣人攻打邯鄲,平定這場叛亂,但晉國也在此時爆發了內亂。

范和中行在晉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8年)發動了叛亂。次年春天,簡子對邯鄲大夫午說:“歸還我的五百位衛士,我將把他們安置在晉陽。”午答應了。但是,當他歸去找父親和兄長時,他們不同意,並倒打一耙。趙鞅抓住了午,把他關在了晉陽。由於趙鞅不滿午的行為,他告訴邯鄲人說:“我私自處置了午,您們希望任誰取代他?”於是午被殺。

邯鄲出現了趙稷和涉賓的反叛事件。晉國派遣籍秦圍攻邯鄲。荀寅、范吉射和午善決定不協助秦國,並圖謀造反,但董安於獲悉此事。十月份,范氏和中行氏攻打趙鞅,鞅逃至晉陽被晉人圍攻。范吉射、荀寅的敵人魏襄等人密謀將荀寅趕走,並以梁嬰的父親接替他的位置;然後將范吉射趕走,並由范皋繹代替他。荀櫟對晉侯說:「大臣違抗君命,造反者該斃。現在三位大臣都反抗了鞅,但只有鞅一人被趕走,執行法律不公,請全部趕走他們。」十一月份,荀櫟、韓不佞、魏哆奉上公開的命令進攻范氏和中行氏,但是他們未能攻克。范氏和中行氏反攻公,公民擊敗了他們,范氏和中行氏潰不成軍。在丁未之年,二位子孫逃到了朝歌。韓和魏國向趙氏求助。——《史記•趙世家》

趙午宗族雖然隸屬於趙氏,但與范、中行宗族有姻親關係。當邯鄲趙氏發生叛亂後,范氏宗主范吉射和中行氏宗主荀寅也加入叛亂行列,率領部隊攻打趙鞅,並逼近晉陽城。其他三個宗族的態度則截然不同:韓氏與趙氏世代交好,當趙氏陷入困境時,韓氏自然會想方設法加以援助;魏氏宗主魏侈與范、中行之間有深仇大恨,他抓住此次叛亂的機會,想要殺掉范吉射和荀寅,然後自立宗主地位;而智氏荀躒則更加狠毒,他對晉君建議道:「按照晉國的法律,叛亂者應當被處以死刑。現在三個宗族的大臣一同叛亂,只擺脫趙鞅是不公平的,必須將這三個宗族一併清除。」

在這個故事中,荀躒、韓不佞和魏侈接到了攻打范氏和中行氏的命令,但最終沒有成功。相反地,范氏和中行氏開始攻擊晉君,而晉君則與其他三家的力量聯手擊敗了他們。范氏和中行氏被迫逃亡到朝歌,而韓家和魏家則為趙鞅求情。最終,晉君決定原諒趙鞅,讓他走出困境。《史記•趙世家》記載,晉定公十八年(公元前494年)冬天,趙鞅率領軍隊進攻位於朝歌的范氏和中行氏兩家勢力,將朝歌城包圍。在同一年,趙簡子也圍攻范氏和中行氏於朝歌,使得中行文子逃往邯鄲。

齊景公對晉國內亂感到興趣,於是他聯合鄰國鄭國、宋國、衛國和魯國,組成了反晉聯盟。

齊景公為了支援被朝歌圍困的范氏和中行氏,開始籌備大量的糧草。之後,派遣鄭國的子姚、子般前往押送糧草,以支援被圍困的兩家族。

范氏和中行氏若能獲得眼前這批糧草,朝歌城的圍攻將在兩年的苦戰後全功而返。但這不僅代表著對晉國結束內戰的重大威脅,更意味著內戰將從此拖延。趙鞅意識到這樣的戰略影響,立即調集軍隊阻攔糧草的運輸。於是,在衛國的戚邑(現今河南濮陽市新市區),晉國與鄭國的軍隊相遇,正面衝突一觸即發。
面對鄭國軍隊的威脅,我們走投無路,唯有一戰,生死攸關。如果能夠戰勝敵軍,那麼我們就能獲得全面的勝利。可是,如果失敗了,那麼我們將會面臨著滅頂之災。

趙鞅率軍前發表了一份誓言,表示:「只要我們能夠擊敗敵人,上層官員可以獲得一個縣的領地,下層官員可以獲得一個郡的領地,士兵可以得到十萬畝的田地,庶民和商人可以獲得官職,同時奴隸也可以獲得自由。」這份誓言的宗旨就是,只要大家能夠共同奮戰,創造出勝利,就可以獲得豐厚的獎賞。上層官員可以得到地盤,下層官員可以得到更小的地盤,士兵可以得到大量的土地,庶民和商人可以得到權力地位,同時奴隸也可以得到自由身。

那時,這樣的宣言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宣示著,不分貴賤,只要有才幹的人,無論身份,都可以成為士大夫。甚至那些被奴役束縛的人,也有機會成為自由民。在當時的奴隸社會,這樣的福音無疑是最高的贊歌!這樣的宣示深深地激發了軍中將士的革命熱情,讓晉軍的士氣高漲。
公元前493年,晉定公十九年,趙鞅鼓舞將士,雙方在鐵丘(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北)進行決戰。趙鞅向士兵們講述了晉國魏氏的祖先畢萬的故事,說明畢萬從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走到了成為卿士的地位。畢萬在戰場上表現非常勇猛,七戰七勝,最終取得了勝利。趙鞅呼籲士兵們努力奮戰,並表示我們並不一定會死在敵人手中,鼓舞士氣。

趙鞅身先士卒,領著士兵奮勇向前。鄭軍的武器擊中趙鞅,讓他短暫倒在車上。此時,衛國太子蒯聵身為趙鞅的車右,使用戈支撐他起身,讓他繼續指揮戰鬥。晉軍中的士兵看到主帥在冒著生命危險,仍然指揮戰鬥,立刻被激勵起來,勇氣倍增。在兵力上處於劣勢的鄭軍被我軍沖垮,甚至還棄置糧草而逃。
這場阻擊戰最終被晉軍勝利奪回。

荀躒駕鶴而去,一年之內,趙鞅就開始了對晉國的17年獨裁統治,接替了「智氏主內,趙氏主外」的政治格局。

當年,吳國的國王夫差在與越國的國王勾踐進行的爭霸大賽中取得了勝利。在這場比賽中,勾踐和他的臣子范蠡被迫成為吳國的奴隸。而當時的范蠡年僅43歲。

春秋時代逐漸過渡為戰國時代,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

公元前491年11月,趙鞅攻陷邯鄲,將其佔領,並重新納入趙國版圖之中。

公元前490年,趙鞅率軍向荀寅和士吉射的總部柏人城(位於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城正西12.5公里的雙碑鄉亦城、城角二村周圍)發起總攻。范氏和中行氏見敗勢已成,紛紛逃到齊國企圖重振旗鼓。不幸的是,這時的齊景公已經是隔岸觀火,無意幫忙。同年,齊景公去世了,晉國內亂也就逐漸平息了下去。

晉國內亂持續時間漫長,參與戰事的勢力眾多,不僅內部勢力參戰,齊國、衛國、鄭國、魯國、宋國、東周、中山國、赤狄殘餘也卷入其中。這次內戰不僅是晉國歷史上,更是春秋時期歷史上,參與人数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場戰役。

「趙鞅在內戰中展現的臨危不懼的軍事才幹和實力,讓眾人為之驚嘆。他也因此獲益最多,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稱讚他是『專掌晉國大權的名士』。」

明年,衛靈公去世。簡子和陽虎把衛太子蒯聵送到衛國,但衛國不讓他進入,蒯聵只能在居戚等待。晉定公二十一年,簡子攻下邯鄲,中行文子逃到柏人。簡子又圍攻柏人,中行文子、范昭子最終逃到齊國。趙國最終占領了邯鄲和柏人,但范氏和中行氏的部分領地被晉國佔領。趙國成為晉國的朝臣,掌握著晉國的權力,並在諸侯間享有同等的待遇。

在公元前453年,當時的六卿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將這三家封為諸侯。接著在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國廢除了晉靜公,並且將晉公室剩下的土地全部瓜分,形成了韓、趙、魏三國。

三個家族在瓜分了晉國的領土和居民後,得到了周王室的分封諸侯的誥命,從此成為了新的諸侯國。

在「三家分晉」之後,中國的歷史正式進入了「戰國」時期。在春秋時代之後,政權逐漸分裂為多個國家,這些國家之間常常爆發戰爭,其中較為著名的是齊楚之戰、宋徽之戰和鄭衛之戰。在這個時期,許多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出現了,如孔子、墨子、荀子和韓非子等人。這些人的思想和理論對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兵器的發展和使用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兵器,如銅劍、機關弩和投石車等。戰國時期的結束標誌著中國進入了秦朝統一的時期,並且對中國古典文化和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平定晉國內亂的過程中,趙鞅曾經駐軍於中牟邑(今天的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鹿樓村一帶)。《左傳•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記載了趙鞅在夏季進攻衛國為了范氏的復仇,最後圍攻中牟的事件;而《說苑》、《新序》也紀錄了趙鞅「屠殺中牟」的事件。

中牟的地理位置可能曾留下深刻的印象給趙人。《淮南子•道應訓》中有記載:趙簡子去世後,末葬時,中牟進入齊國。五天後,趙鞅的兒子襄子舉兵攻打中牟。中牟人聽聞此事後,決定請降。

趙鞅和其家族在平定晉國內亂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豐厚的利益和權力,而且眼界也進一步開闊了。他們發現,山西高地中的汾河盆地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野心,因此開始經營太行山以東的舊殷商之京畿、舊周衛之河內要地,並逐漸擴大趙氏疆域,成為了他們更遠大的夢想。

在這樣的背景下,趙氏家族發現了一個地方,那就是中牟邑。這個地方位於太行山東麓的盪水盆地,被太行山所環繞,南有淇水流過,符合古代都邑的地理形制。公元前423年,趙鞅的孫子趙獻侯決定把都城遷到中牟邑,進一步擴大趙氏家族的勢力範圍。

從趙氏家族的行動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於擴張領土和掌握更多權力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在這樣的背景下,趙獻侯的行動也成為了他們向更遠大目標前進的關鍵一步。

在公元前386年,趙敬侯成為新一代趙國國君,他決定將都城由中牟邑遷移到邯鄲(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一帶)。

從古代開始,位於黃河北岸的地區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因為它掌握了連接山西的高地,稱為咽喉。在這裡,趙國逐漸崛起,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權,並且可以南北擴展領土,東西同步進展。這個趙國的雛形,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浮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