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之盟內容是什麼?劉邦去世之前,為何立誓非劉姓不封王?

「白馬之盟」一詞,指的是漢朝開國功臣在劉邦臨終前所發下的誓言。該誓言的內容為:「未來非劉氏後代者,不得封王。」

「抱團取暖」是劉邦維持統治的一種方式,從根本上說,這就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就是這個看似簡單的手段」,其實是經過劉邦多年的奮鬥才得以實現的。從漢朝開國以來,劉邦一直致力於此事,直至臨死前都未能停止。
想要深入了解劉邦制定白馬之盟的重要性,必須先了解漢初幾位諸侯王在政治地位上如何從異姓王變成老劉家族的成員。
秦朝衰落後,項羽曾以西楚霸王身份主辦瓜分盛宴。他封了十八位諸侯王,加上自己,總共有十九位諸侯。除了這些,還有一些獨立控制地盤的強者未被封王。

在楚漢戰爭爆發前,中國的中原地區已經分裂成二十多個互相獨立的勢力。
楚漢戰爭爆發後,劉邦積極拉攏其他諸侯王,希望能夠組成強大的聯盟對項羽發動攻擊。在這個過程中,劉邦成功地將一批諸侯王納入麾下,並且贊助另一批諸侯王,最終構建出了強大的漢軍聯盟。同時,他也沒有手軟地處理那些獨立的諸侯王以及支持項羽的諸侯王,最終都找到了機會將其消滅。
在楚漢戰爭結束後,隨著漢朝的建立,「漢朝」如今僅剩下七位君主「諸侯王」。這七位君主分別是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和韓王信。

在項羽去世之後,劉邦面臨著另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這些門戶之見的異姓諸侯王成為了他的心腹大患。與現今不同的是,漢朝初期的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著完整的人事、司法、財稅以及軍事等多種權力,使得他們能夠成為劉邦獨立於中央政府,並且有能力挑戰皇帝權威的存在。因此,這些諸侯王成為了對劉邦統治的最大威脅。
漢朝初年的異姓王與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國君基本上等同。
如果這幾位諸侯王聯手造反,他們的版圖加起來,一點也不比劉邦控制的版圖小。當那個時候到來,漢朝將立即瓦解。劉邦當然不能忽視這種致命的問題。因此,在漢朝建國之後的幾年裡,劉邦主要致力於解決這些異姓王的問題。

在楚漢戰爭中,漢朝領導層發現了一個問題:在傳統的秦國領地上,如關中或巴蜀,漢朝中央能夠輕易實行直接統治。然而,在山東六國領地上,儘管是由劉邦親手征服的,漢朝中央要以郡縣制的形式直接經營,將會非常困難,至少比秦國本土時期更具挑戰性!

或許當時的漢朝高層並未充分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當時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中,主要是針對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優缺點做出討論,而並未深入探究更深層次的根本原因。
在明朝時期,他們透過實際歷史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解決方法包括:強化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開發新的商業市場、推廣紙幣貨幣、改革稅收制度等等。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增加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進而解決貨幣通脹等問題。此外,明朝的稅收更公平,有助於減少富人的獲利和中下層人民的負擔。這些政策和措施終於解決了當時的經濟問題,使得明朝的經濟得以發展和繁榮。

自明朝建國後,曾有軍隊進入雲南地區,成功征服此地。在此之前,雲南已有數百年未被中原王朝直接統治。於是,明太祖朱元璋頒布命令,封他的養子沐英為雲南王。沐英能夠掌握在當地的軍政大權。
因為沐英的存在,雲南迅速穩定下來。而後,沐英的後代們世世代代地鎮守著雲南,因此形成了眾所皆知的沐王府。
在明朝初期時,也曾發生過出兵收復交趾的事件。但是,在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他採取了不同於前人的政策,直接由中央派官員管理交趾,並未進行分封。然而,這樣的統治方式並沒有取得好效果,短時間內就出現了多次叛亂。明朝曾多次出兵鎮壓,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當時已經到了朱棣孫子當皇帝的二十年後,針對龍州地區的高昂統治成本,最終不得不決定放棄此地,改為採取自治的方式進行管理。此後,明朝中央再也未能控制這片地區。
明朝時期,即使相距不遠,不同地區的發展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這可能與地區的自然資源、文化傳承和政策制定等有關。例如,福建與浙江是兩個很近的省份,但因為福建擁有豐富的石灰石和漂亮的花崗巖,使得當地的建築和雕刻藝術得到了獨特的發展。相比之下,浙江地理位置相對較平坦,缺乏這樣的資源,也就沒有發展出同等的藝術風格。因此,即使在同一時期,相距不遠的地區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分封制」的歷史背景

在中國歷史上,分封制是指授予諸侯王國一定的領地和權勢而藩屬於中央政府的統治體制。在分封制的時期,許多地方會被分封給當地的貴族或王子,這些地區由此逐漸形成了封建經濟和社會體制。封建社會雖然有許多弊端,但是它也確保了地方官員能夠更貼近民情,更具體思考當地的問題,從而為民請命。

「分封制」的利弊

分封制讓地方官員更加貼近當地的民情,有助於確保治理資源的合理配置、安撫民眾的情緒、反映當地真實情況。同時,這種統治體制還可以保護當地的特色文化、形成繁榮的地方經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分封制的缺陷也很明顯,比如說可能會出現分封不當導致地方混亂、地方權力過大難以控制等問題。

分封制對於當代社會的啟示

雖然分封制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再應用,但是我們可以從這種制度中得到許多啟示。比如說對於現代地方政府來說,也應該貼近當地民情,了解真正的需求,提供有效的處理方式。同時,也可以從分封制中學習到地方社會的發展需要注重本土經濟和文化的保護,同時加強地方管理,尊重民意,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實現更多人民的榮譽和福祉。

明朝中央派遣的官員任期基本上只有三五年,他們追求的是在任期內展現出優秀的政績。為了政績,他們可能會忽略當地的長遠利益,因此在面對叛亂時,他們只會使用武力鎮壓,而不會進行安撫招攬。
說到制度,其實沒有絕對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雖然郡縣制比分封制更先進,但在特殊的情況下,分封制也可能是更適用的選擇!
當年劉邦思考這個問題時,或許沒有考慮到那麼多細節。然而,他肯定知道在秦國以外的六個國家實行郡縣制,會增加統治的成本。另一方面,在秦國故土上,郡縣制確實比分封制更為適用。這是因為,在戰國時代,秦國故土一直實行著郡縣制度,其運轉效率也較高。

在楚漢戰爭所背負的沈重歷史背景下,劉邦無法承擔深重的統治成本。因此,他為了能夠戰勝項羽,先消滅了那些自立自強的諸侯國,接著將這些地區封給諸侯王來進行統治,而非由漢朝中央直接控制。
漢初時期有幾位異姓王,他們的地位與權力是如此產生的。為了進一步加強統治,漢朝初期同時實行了郡縣制和分封制,其中的原因便在於此。
漢朝在楚漢戰爭結束後,開始逐步削除異姓王,因為他們對漢朝的穩定已經不利。然而,這些諸侯國的存在又是必要的,否則漢朝的統治成本就會變得非常高。因此,劉邦決定保留這些諸侯國,但卻將異姓王除去,並派自己家親戚來接替他們的地位。

「家天下」成為真正的事實,未來的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和諧。雖然諸侯國依然存在,但所有人都是同一個大家庭,使得造反的可能性大幅降低。這可說是獲得兩全其美的局面。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劉邦決心實現自己的計劃,逐步消滅一些異姓王。劉邦最先下手的對象是功勞卓著的韓信。在垓下之戰結束時,劉邦直接收回了韓信的封地,並把他的王位從齊王改封為楚王。與此同時,劉邦割讓齊國給了自己的長子劉肥。
在接下來的一年當中,韓信花費了大量的心力,最終成功平定了原由項羽所控制的楚國。然而,就在這時,劉邦借著視察的名義,前往楚國邊境,並命令韓信前去會見他。當韓信到達後,劉邦立即將他拘捕並護送至京城,最終封他為淮陰侯。

楚國曾經是由韓信所拯救,但卻因劉邦的幹涉而被分成兩半,一部分歸劉交,劉邦的親弟弟,另一部分則歸劉賈,劉邦的堂兄弟。
韓信作為一位異姓王,最後終於被化解了。
劉邦在解決韓信的同時,也解決了韓王和燕王的問題。他逼迫韓王前往北方封地,接收了韓國原本控制的領土。在韓王北上後,劉邦利用匈奴的力量,不斷削弱韓王的實力。最終,韓王無法承受消耗,直接投降匈奴。
這樣一來,劉邦就有了進攻韓王的機會。接下來的一年中,他成功擊退了匈奴,還重新佔領了在北方的韓王領土,建立起新的代國。劉邦將這個代國給了自己的二哥,但不久之後,匈奴再次發起攻擊,劉邦的二哥只好退守。

劉邦為了國家的利益,被迫決定免除他的二哥的職務,將其降為侯爵,並派遣自己的三兒劉如意擔任代王。一年後,劉如意被更改了頭銜,該領地則轉讓給了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
在過去的兩年中,燕國的王位一直處於動盪之中。韓王被打壓,預示著其他國家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燕王也因此感到危機四伏。為了自保,燕王直接展開了造反行動。然而,劉邦率領軍隊鎮壓了這場反叛。在平定燕國後,由於老劉家的直系親屬暫時無法擔任領袖,劉邦便改封自己的髮小盧綰,成為新的燕王。
在劉邦去世之前的幾年裡,盧綰始終在燕國任職並擔任管理工作。但是由於盧綰和劉邦之間有些誤會,後來劉邦派軍隊攻打盧綰。盧綰被迫帶著家人轉投匈奴。之後,燕國被劉邦封給了他的第八個兒子劉建。

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趙國是一個頗為重要的國家。其中,趙王張耳和劉邦是老朋友。然而,在垓下之戰結束的那一年,張耳便壽終了。繼任者是他的兒子張敖。而後,劉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張敖,使張敖成為自己的女婿。
劉邦借著這個機會,積極向趙國插手,最終掌握了趙國的控制權。過了幾年後,有人揭發張敖計劃刺殺劉邦,經過調查發現實際上是張敖的丞相在幕後操縱,與張敖本人無關。然而,劉邦利用這個機會把張敖貶為侯爵。至於趙國,劉邦將其封給自己的三兒子劉如意。
在趙國被換掉後,北方的幾個諸侯國基本上已經全部換了領袖。除了暫時由盧綰這個發小控制的燕國,其他幾個諸侯國的君主都是劉邦的兒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開始瞄準剩下的幾個諸侯國。其中,首當其衝的是梁王彭越。當時,劉邦以謀反之罪名進行了彭越的清算,將他的王位奪去,全家被流放。然而,彭越在途中還未到達指定的流放地點,就在這時被呂後直接殺害。
當彭越被王莽除掉後,他所據有的梁國便被劉邦重新封給了自己的五子劉恢。
呂後在除去彭越之後,將他剁碎成肉醬,並送給了淮南王英布。對於這種毫不掩飾的威脅,英布別無選擇,只得舉兵反抗。在這場叛亂中,英布消滅了劉邦曾經冊封的堂兄弟劉賈。

劉邦親自率軍平叛,最終成功平定了英布的叛亂。隨後,他改變了英布的領地,將其封給了自己的第七個兒子劉長。此外,由於英布曾擊敗了劉賈,奪得了他的領地,因此在劉邦成功撲滅英布的叛變後,他將原本屬於劉賈的這片土地賜給了自己二哥家的侄子劉濞。
在英布被平定之後,唯一倖存的異姓王是長沙王。然而,劉邦對於長沙王表現極為寬容,讓他逃過一劫。這是因為第一代長沙王吳芮相當懂事,並且有所表現。吳芮是開國七大異姓王之一,但在西漢建國後,吳芮自願交出大部分的軍隊,並且主動割讓大塊領地給劉邦。

吳芮在漢朝成立之後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接任了他的職位。因為長沙國的表現比較積極,劉邦對他們並沒有強硬的態度。然而,劉邦現在的問題是,他的家族已經沒有任何合適的人選來統治長沙國,即便收回了這個國家。
提到這裡,我們需要先停下來,探討一下劉邦家庭的情況。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劉邦的家庭有四兄弟,而他排行老三。在劉家兄弟當中,劉邦與自己的大哥關係格外惡劣。此外,劉邦的大哥在漢朝建國之前已經過世。因此,漢朝建國後,劉邦只授予他的大哥一個侯爵頭銜,不肯封他們為王。
對於二哥和四弟,他們在這時已經都成為了王。二哥之前曾自封代王,然而因為在抗擊匈奴時逃離了戰場,最終被劉邦降級為侯爵。但同時,劉邦後來還是封了二哥的兒子劉濞,掌握了英布佔領的那部分領土。至於老四劉交,他則是被封為楚王,接管了韓信所攻下的一半領地。

劉邦共有八名兒子,除了兩位兄弟之外。其中,次子劉盈因為身為太子的緣故,無法封為王。而其他七位皇子已陸續被封為王,在削藩的過程中得以實現。
如果說當時劉邦打下長沙國時,他想要封的人適合當地王,那還真是千載難逢。盡管劉邦還有幾個遠房堂兄弟,但這些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並不如功臣那麼高,他自然不會讓他們拿到王位。於是,長沙王成為唯一的異姓王,在漢武帝統治下才真正被消滅。
在這個過程中,劉邦所擁有的權力持續擴大,也使得他能夠鞏固自己的地位,逐漸成為中央集權的統治者。這種劃分地盤的方式,也讓漢朝逐漸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政治體系,而且相對於之前的秦朝而言更加容易管理。不過,這種方式也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比如由於權力分散,容易出現各地方勢力的獨立性,而這對於國家統一和發展來說,會帶來一定的困難。

然而,劉邦除掉異姓王的方法並不是這個時代獨有的,事實上很多歷史上的帝王,在創造自己的王朝時都曾使用過這樣的手段。異姓王的存在,本身就是地方勢力獨立的體現,而當時的社會結構也不同於現代,所以很難將現代的價值觀套用到當時的歷史當中。然而,我們仍然可以從這段歷史中,看到政治權力對於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以及權力爭奪中經常出現的暴力和殘酷。

總的來說,劉邦削除異姓王的過程是漢朝建國初期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而從這段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對於地方勢力的控制和統一的重要性,也可以了解到政治權力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密切關係。

等到英布被除掉後,盧綰也逃往匈奴,此時整個漢朝內部,只剩下長沙王吳家暫時還未被削除。其他諸侯王都已經全都是老劉家族的家人了。
在那個時代,劉邦舉辦了一個儀式。他邀請呂後和其他文武大臣一同來到太廟,然後大家一起殺了一匹白馬,共同發誓永遠不會封王任何不屬於老劉家族的人,除非他們有足夠的功績。白馬之盟的制定一個月後,劉邦便去世了。

雖然訂立盟約只是簡單的儀式,但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劉邦花費了好幾年的心血和努力。然而,他沒有預見到他所採取的做法最終卻導致了不良的結果。不久之後,劉邦去世,他的媳婦呂雉便背棄了這個誓言,開始為呂家爭取封王的權益。
即使是屬於劉家族的成員,也未必都是誠實可靠的人。例如,劉邦親自封為親王的他的侄子劉濞,最終卻直接發動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