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喝醉酒,李世民給他披上衣服,酒醒後大驚:要滅族了

在大唐貞觀二十三年,天下太平,但太宗皇帝李世民年事已高,他正全力為太子李建成鋪平道路,讓其成為唐朝下一任皇帝。然而,李世民麾下有許多優秀的將領,如能臣等人,他們將忠心耿耿地聽從李世民的指揮,但卻無法預測太子是否能夠控制住這群人。
在當時著名的將領當中,有一位身份極其重要的人物,有一天李世民特別邀請他單獨共飲酒宴,兩人開心地喝著酒,李世民讚揚他的忠誠和才幹,並托付他要好好協助太子。
當然,這個人很快地答應了,李世民繼續慷慨勸酒,他飲得越來越多,最後竟然不自覺地酩酊大醉,躺在桌子上呼呼大睡。

李世民昨晚脫下他的龍袍,蓋在了他的身上,讓他一覺好眠。當他隔天醒來時,驚覺自己穿著這件皇帝的特殊衣服,黃袍加身,身份顯赫。但他也深知,這樣的瑕疵可能會引起族群滅絕的危機,因此頗感不安。
數日過後,太宗命令將這個人調任到疊州都督一職,撤去他的太常卿、太子詹事職務。他沒有任何抗辯,也沒有言語,立刻整理好行裝,前往就職。
「隋唐演義」這部小說具有相當大的歷史影響力,在故事中有一個十分傑出的好漢,他的名字是徐茂公,這個角色雖然是虛構的,但其原型是唐初名將李勣,他本名徐世勣,字懋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將領。
「太宗為何因一場酒而貶謫?」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事實上,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因一場酒宴而貶謫,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舊唐書》中記載,當時太宗李世民在宴會上酒醉之後,將王珪的身體扶到了自己的腿上。當時的侍從官認為這樣不合禮儀,於是將此事報告給了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曾經和王珪有過矛盾,因此他將此事報告給了唐高祖。唐高祖覺得這樣的事情很嚴重,於是將李世民貶謫。

當然,這只是一個表面原因。其實,李世民貶謫的背後還有其他的原因。在李世民繼位後,他推行的開國之治,有很多人受到了影響,包括一些國家重臣。其中就包括了王珪。王珪曾因為不滿李世民強行改革,而向其父親王綏告發李世民。事後,李世民得到消息後大怒,遂將王珪貶斥。所以說,李勣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將領,並不是因為一場酒會才能走上成功之路的。

事實上,李勣不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曾經跟隨李世民在征服草原上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又隨唐高宗在平定安史之亂上立下了汗巨功。李勣不僅勇猛善戰,而且還很聰明能幹,能夠在很多關鍵時刻給予唐室很好的建議。因此,他一路走來,成為了唐朝歷史上少有的成功人物。

李勣,是隋朝開皇十四年的菏澤東明人,原名徐世勣,其出生年份為公元594年。
徐家祖輩受到幸運的眷顧,成為當地的富豪大家族,享有優渥的生活條件,同時也常常慷慨地賑濟當地貧苦之家。
徐世勣從小就跟隨家人遷移至滑州衛南縣,並在此長大。家境原因促使他學習不凡,通曉道理、博覽群書,才華橫溢。此外,他對兵法學習與研究亦相當熱衷。
徐世勣出身名門,自然立志成為一位偉大的人物。在他打拼了十二年大業之後,終於遇到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來自外地的翟讓躲避追捕來到了瓦崗,與徐世勣一同起義,並建立了瓦崗寨。

瓦崗寨位於滑縣附近,迅速崛起並聲名大噪,對徐世勣來說是個極大的誘惑。儘管當時他僅年僅十七,但毅然決定加入瓦崗,並得到了翟讓的器重,從此踏上了隋末風雲之路。
張須陀率軍討伐瓦崗軍時,瓦崗軍聲勢尚未很大。當時,瓦崗軍的統帥翟讓對朝廷大將的到來感到十分畏懼。然而,徐世勣卻勸他誘敵深入,最終以伏兵奇襲,全殲了敵軍,大獲全勝。
在瓦崗之後,李密加入了瓦崗勢力,並與翟讓的矛盾不斷加劇。最終,在一次宴會上,李密設下伏兵,將翟讓當場誅殺。然而,當時在場的徐世勣並未了解狀況,他在慌亂中試圖逃脫,卻被斬傷。幸好,即時有人闖入制止,他才得以保命。
徐世勣在李密的麾下效命,帶領部下南征北戰,連續擊敗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的軍隊。武德元年,李密歸順唐朝,徐世勣繼承了原本屬於李密的領地和部眾,獲得了一筆突如其來的財富。

徐世勣所在的時代,歸順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徐世勣對此不以為然。因為如果他自己上表歸順,那麼這些土地、城池和軍隊就會被當作自己的所有物。徐世勣不想讓這種事情發生。因此,他決定統計所有相關信息,告知李密,然後由李密上報給李淵。
李淵得知這件事後非常驚訝,他稱讚徐世勣是「純臣」。李淵隨即下令封徐世勣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加授右武侯大將軍,同時還賜給他李姓。因此,徐世勣從此改名為李世勣,並加入唐朝。
李世勣隨李世民南征北戰

李世勣加入李唐的陣營後,並沒有被忽略。與其他優秀的人才一樣,李世民認識了他,讓他成為身邊的得力助手。從此,他開始隨同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唐朝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世勣曾在瓦崗寨時擔任軍師,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能。他在和親王一同討伐王世充、擊敗王玄應和伏擊竇建德的過程中表現出色,獲得了不少戰功。在武德四年,李世勣協助李世民等人滅掉鄭國,並被授予了諸多榮譽。當時,他身穿金甲與其他功臣一同前往太廟,慶祝這一偉大的勝利。

李世勣不久之後再度率領軍隊前往征討劉黑闥,先後擊敗了他的大將高雅賢和徐圓朗,並將徐圓朗活捉。這次征伐平定了兗州,因此李世勣被晉升為河南道的大總管。
「大唐王朝」成立後,「李世勣」長期參與平定江南戰爭,並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李世勣是唐初眾多名將之一,他的功勛與戰神李靖不相上下,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常常互為上下組成的軍隊出征,以及在一場重大事件中都保持觀望的態度。

在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爆發時,除了文官之外,李世民麾下的尉遲恭、秦瓊等人都積極參與其中。而李世勣也是秦王府的老成員之一,自然事先收到了邀請。然而,像誇張數人一樣,他採取觀望的態度,既不泄漏秘密,也不參與其中。
這次政變終究由李世民奪得勝利,登基為唐太宗。然而,這樣的局勢對李世勣而言卻十分尷尬。根據他的身份,他應當支持李世民,但當他昔日的同僚都得到豐厚的獎賞時,他卻沒有獲得任何回報。
儘管李世民顯得十分寬容,並且沒有追究任何中立派成員的責任,但內心的嫌隙恐怕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在同一年,他任命李世勣為並州都督,這聽起來似乎不錯,但畢竟這是一個遠離朝廷中樞的外地職務。
很幸運的是,不久之後,李世勣終於得到了翻身的機會。

太宗皇帝是以能力來任官的,即使天下已經太平,北方的突厥仍然具有威脅。此外,頡利可汗前些年曾大軍壓境,迫使李世民不得不低頭求和。這種恥辱太宗皇帝永遠也無法忍受。
為了進一步北伐,少不了有戰功豐富的李世勣。在貞觀三年,李世民命令兵部尚書李靖擔任定襄道的行軍總管,而李勣則被授予通漠道行軍的大總管職務。這兩人率領十幾萬大軍分成多路向北進攻。
李勣帶領手下自雲中啟程,一路前往白道,在途中與突厥軍隊相遇。經過短暫的交戰後,勝負已分,突厥慘敗並逃至更北方。
李勣向李靖提議,希望能夠一次性徹底擊敗突厥,他建議先向突厥派遣使者,讓他們感受到中國的友好與善意,然後派遣輕軍突襲,擊破突厥的防線。李靖採納了這個計劃,並在李勣的建議下,成功地斬斷了突厥的後路,最終成功俘虜了超過五萬戰士,取得了完勝,也消除了北方的戰爭危機。

通常來說,像李勣這樣的開國功臣,一旦天下太平,就該安享晚年。然而,他始終經常率領士兵參加戰爭。除了第一次北平突厥之戰外,他還領導了滅薛延陀和滅高句麗這兩場著名的戰爭。
李勣是一位長期在邊疆工作的英才,他為唐朝邊境的平安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北方的遊牧民族對他既尊敬又害怕,甚至聽到他的名字就要避之唯恐不及。
在貞觀十七年,發生了一場重大的動亂事件——太子李承乾、漢王李元昌等人串通起來謀反,但最終未能成功。李世民毫不猶豫地廢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選擇晉王李治繼承大位。
李勣深知自己和皇帝之間存在裂痕,因此從未輕率地討論這些事情。然而,李世民這次卻主動封他為太子詹事,這意思幾乎不言而喻。同年,李勣的畫像也被收錄在淩煙閣之內。

李勣原本就有些糊塗,對李世民的任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但當貞觀二十三年的那場酒宴結束後,他發現自己竟然穿著龍袍醒來,讓他驚慌失措,以為太宗對自己產生了猜疑。
當接到被貶為疊州都督的任命後,他毫不表露任何情緒,乘馬趕往新任職地準備上任。
「李勣」是一位資深的元老大臣,憑藉著無數的戰功,一直以來都堅守著操守,沒有犯過任何違法的行為。那麼,為什麼「李世民」還要貶謫他去外地呢?為什麼還要對他進行批衣呢?
在李世民逝世後,李治即位為唐高宗,當太子登基後,就馬上召回李勣並封他為洛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這也是他做的第一件事。

李世民留下遺命,使得官職的晉升和降級遽然加速,即使坐飛機也趕不上。李勣是一位資歷深厚的重臣,儘管之前只短暫擔任了幾天太子詹事,但他沒有得到李治的任何獎賞。然而,日後軍事事務又不能不向他請教。
李世民在離開前,以強烈手段限制李勣,隨後再經由李治予以崇高的寵愛。這樣一來,李勣必須接受這種恩惠,並為之付出忠誠與盡責。
李治在這一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他把李勣當成親人一樣對待,並將他的官職一路提拔到司空,甚至親自為他繪製肖像、寫序,並給予特殊的照顧。每當李勣或他的家人遇到困難時,李治都會親自關心和處理。
在這段時間裡,李勣向恩德表示了他的忠誠,因此他一直站在李治的身後支持他。此外,即使在京城之外,即使他已經七十二歲,他依然領導著遠征隊,這表明他對高宗的忠誠心一直存在。

唐朝乾封元年,曾經被消滅的高句麗發生了內部叛變。李治下令李勣擔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統領唐朝所有軍隊前往壓制叛亂。
李勣年事雖高,但威風不減當年,一口氣率軍攻下十六座城寨,愈戰愈勇直逼高句麗都城平壤。
在激烈的圍攻下,叛軍雖然堅守城池,但最終還是不敵敵軍,只能投降。高句麗從此完全消亡,被納入唐朝安東都護府的統治範圍。
在經過漫長的歲月,李勣的年紀已經到了七十五歲,而他的地位也已經高達太子太師,榮譽更是不可一世。他的封地高達一千一百戶,已成為位居人上的存在。
或許正因如此,李勣內心深處覺得已經足夠。當年年底,他平和地去世了。儘管他離開人世,但並未淡化他的光芒。李治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悲痛,不僅下令追封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還為他贈送「貞武」的諡號,並允許李勣陪葬昭陵。這些恩典,充滿了哀榮。

當高宗過世時,大典的葬禮舉行了。在這個儀式中,高宗和他的太子、文武百官一路前往城外,以送他的靈柩。他的墳墓也被修建在陰山、鐵山等山峰的形狀上,以表彰他在平定北方戰爭中做出的貢獻。
後來,李勣成為了著名的「武廟十哲」之一,並且是唐朝時期除了李靖之外,唯一有這個身份的人。
李勣並非唐初名將中最著名的一位,但他卻從瓦崗時期便投身疆場,並一直隨著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三朝,策馬揚鞭地積極奮戰,功績也早已超越多數將領。北伐東征所帶來的國境安寧和民族團結更是李勣的真正貢獻,其影響力和意義都是極其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