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仲父呂不韋的死因

呂不韋是一位位高權重的秦國國相,他曾經幫助異人登上王位,才成就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偉大成就。然而,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最終卻遭遇到了悲慘的結局,在服毒自殺後逝世。那麼,呂不韋與秦始皇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呂不韋的死亡又為秦國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據史載,呂不韋在秦始皇即位之前就已經成為了秦國的國相,負責制定秦國的政策和戰略。當時的秦國正值戰國時期,國內各類勢力交錯,政治和軍事形勢都非常複雜。呂不韋敏於觀察國內外的形勢變化,善於制定策略,使得秦國逐漸崛起為戰國七雄中的領頭羊。

然而,隨著秦始皇的即位,呂不韋的權力逐漸受到了壓制。秦始皇傾向於支持新興的法家學派,不再重視呂氏的用人之道。加之呂不韋在當時的一些言行中招致了秦始皇的不悅,最終導致了他的政治生命的終結。為了躲避秦始皇的追殺,呂不韋最終選擇了自斃,走向了人生的終結。

呂不韋的死亡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呂氏族人因此遭受排斥,秦國政治局勢也因此動盪不安。而呂不韋的死亡也給歷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使得後世的人們更加關注領袖人物的政治生命與領袖權力的平衡問題。
公元前253年,呂不韋自殺於他的食邑——河南洛陽,他曾輔佐了秦國兩代國君。呂不韋是一位自商業起家,並以政治投機為手段晉升為秦國國相的人物。究竟為什麼他會選擇自殺呢?而這背後是否與嫪毐事件有關聯?

故事要從嬴政的加冠禮開始講起。在嬴政的加冠禮結束後,嫪毐發動了叛亂。嬴政派遣軍隊平定了叛亂,最終逮捕了嫪毐。在審理嫪毐的過程中,呂不韋不可避免地捲入了其中。嫪毐曾是呂不韋的門客,而嫪毐也是呂不韋送給趙姬的。在審訊過程中,嫪毐交代了全部的罪行,其中包括呂不韋的涉案。

嫪毐的叛亂發生在秦皇嬴政九年四月,而嬴政卻直到同年九月才將嫪毐車裂處死。當時,呂不韋並未被處理,而是一直拖到秦始皇十年十月嬴政才免去了呂不韋的職位,讓他返回家鄉洛陽。

當秦始皇面對處理嫪毐事件時,其實早已知曉呂不韋的種種行徑,然而為何他要拖延時間才處理呂不韋呢?嬴政在處理嫪毐及其母親的事件時表現得非常魄力十足,卻對呂不韋展現出仁慈,而且還耽延了一整年的時間。按照史書的紀載,有些人覺得呂不韋曾輔佐先王子楚,是具有功勞的。 另一方面,很多人也為呂不韋懇求饒恕,因此這件事就一直被拖延下去了。
《史記》中記載,呂不韋處理完事情之後回到洛陽,歲余之間,各國賓客、使者相繼前來,請他擔任高官。在戰國後期,這種情況很普遍,六國的相國卸任後經常被其他國家聘請為高官。張儀被秦國解任後,便到魏國擔任相國。

然而,這一事件引起嬴政的擔憂,他擔心呂不韋會引起暴亂。嬴政的擔憂可能源自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呂不韋具有才能,另一方面是他有聲望。
嬴政對呂不韋下達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內容說明呂不韋對秦國毫無貢獻,卻被封居河南且食十萬戶,並自稱為秦國的仲父,所以嬴政下令呂不韋及其家屬遷居蜀地。呂不韋看完信後,決定自殺。然而,這封信並非死刑判決,而只是一份搬遷通知,因此呂不韋自殺的原因尚不明確。

史記中記載,呂不韋深感恐懼,因為他害怕秦王逐步緊逼他,從免去他的職位,到迫使他遷徙,再到最終送他上西天。此外,呂不韋的自尊心讓他無法接受這一切,他曾經擔任秦國相國,下面有很多門客侍從,但現在秦王卻逼他遷徙,下一步恐怕是逼他自殺。呂不韋覺得,他不能等到秦王下令讓他去死的時候再死,他決定現在就自殺,不等待秦王的命令。
對於呂不韋自殺的原因,一直都有許多爭議。在秦國,他是居高臨下的一位權臣,嬴政也尊稱他為「仲父」。然而,他為何看到嬴政的責難信後就選擇自殺?這個問題一直讓人們感到迷惑。不過,從史記的記載和歷史背景分析來看,應該還有其他一些因素。

當時,秦國的政治環境非常複雜。呂不韋在秦國政壇的地位非常高,但是他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在政治上犯了幾次錯誤,遭到了嬴政的譴責。此外,呂不韋處理政事的方法也讓人們感到不滿。他通過賄賂等手段來取得權力,甚至荒唐到曾經讓自己被封為一國之將。這些行為也導致了他和嬴政之間的矛盾。

總體來說,呂不韋之所以選擇自殺,不僅僅是因為受到了嬴政的責難,也是因為他在秦國政壇上的處境已經陷入了困境。他犯下的種種錯誤以及不滿的情緒,終究讓他選擇了走上了自殺這條路。儘管他的死亡仍然是一個謎,但是這也反映出古代政治中權力的脆弱和人性的複雜。
呂不韋是一個擁有三千門客的人,而嫪毐的門客只有一千左右。呂不韋這麼多門客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他必須挑選出人才,而他的門客們都擅長自己的工作,其中出現了著名的李斯。第二,秦國極強,在戰國時期,四位公子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都擁有數千個門客,因此呂不韋認為秦國應該也要有大量的門客。呂不韋的門客曾編著了一本名為《呂氏春秋》的書,這本書總結了前秦諸子的精華,吸收了各家的優點,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理論。《呂氏春秋》完成後,呂不韋把它放在咸陽城的城門上,懸賞誰能改變一個字,賞千金。這個挑戰非常明顯,呂不韋知道自己是位高權重的人,沒有人敢接受這個挑戰。
秦王嬴政是如何看待呂不韋的門客呢?呂不韋認為他所養的門客是為了為秦國儲備人才,但嬴政是否認可這些人才呢?呂不韋於秦始皇12年自殺,他生前是相國,本應舉行國葬,但因為自殺,被呂不韋的門客埋葬在洛陽邙山。此事為嬴政所知後,他下了一封嚴格的詔書,規定凡是呂不韋的門客,不論是否參加弔喪儀式,一律流放;參加弔喪的門客,凡是來自韓趙魏三國的,被驅逐出境;如果是秦國的門客,俸祿在600石以上的,不但流放,而且奪爵;俸祿在500石以下的,只流放,不奪爵。基本上所有的門客都被流放,韓趙魏三國的門客直接被驅逐出境。從這件事的處理上來看,嬴政並不認可呂不韋的門客,認為他們對他的政治上有威脅,因此對他們做出嚴厲的打擊和處罰。反之,他不認為這些門客是他將來統一天下的人才庫。

根據這些事件的綜合分析,可以發現嬴政對呂不韋抱有極大的戒心,這種戒心主要源於四個原因。
呂不韋權勢過大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他在莊襄王時期擔任丞相達三年之久,而在秦王嬴政時期又擔任相國長達九年之久,總歷經十二年大權。他的權勢源自於他的職務,也與他曾與趙姬的關係有關。在秦王嬴政加冕之前,趙姬因為與呂不韋的關係而贈予他相當多的額外權力,讓嬴政不得不提高對呂不韋的戒心。
第二个原因是:吕不韦的军功太多。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非常注重每个人对国家所立的军功。吕不韦在掌权期间,执行了统一六国的既定方针,不断对六国用兵,并且节节胜利。特别是在秦王嬴政五年时,吕不韦打了个大胜仗,夺了魏国几十个城池。这个地方后面就是东郡,东郡在齐国的边境,这个地方的夺取意义非常重大,把整个六国的南北给隔断了,六国要想南北合纵会变得非常困难。吕不韦的军功一方面是他的政绩,另一方面又是他权力基础的来源。

呂不韋的政治失誤是第三個原因。他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以嫪毐為首的政治集團,且其和嫪毐事件的發生有著脫不了的關係。然雖然這不是他的初衷,卻也有一定的責任。此外,呂不韋常常越位而不自覺,他是一個極其精明的人,只懂得如何獲取權力卻不懂得如何放棄權力。到了戰國後期,權力的發展到了中央集權制,君權成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君權。如果一個人的權力長時間超越君權,那麼這個人一定會被除去。嬴政稱呂不韋為仲父,但他忘記了自己只是大秦的臣子。當嬴政加冠禮掌權後,呂不韋應該及時隱退,解散門客。然而,他回到洛陽後,六國官員紛紛來拜會他,卻沒有察覺到所有來訪者都是要加強對他監督。將一個人從風光無限推到杳無音信是非常困難的。
呂不韋的兩大錯誤導致他最終自殺身亡,然而,他的離世卻對秦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商鞅變法開始,秦國一直實行軍功制,按照斬敵取將的人頭數量計算爵位,因此秦國的軍隊極具威脅性,被稱為“虎狼之師”。當秦國與其他六國進行戰爭時,六國的人民勢必拼死抵抗,這使得秦國統一戰爭受到了巨大的阻礙。如果不及時調整這一政策,將會影響秦國的統一目標。然而,在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他不僅談到了法家的政治思想,還介紹了儒家的仁政、王道等思想。呂不韋將儒家的仁政融合到秦國的政策當中,這一舉措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對敵方的殺傷力。而在呂不韋執政前後的秦國戰爭當中,一場戰爭的斬首人數往往超過十萬,最嚴重的長平之戰中甚至有四十萬人被活埋。呂不韋離世後,嬴政棄絕了他的政策和《呂氏春秋》,這一決定對嬴政來說絕非明智之舉。

呂不韋是一位從商人起家的政治家,他輔佐了秦國兩位國君,擔任丞相職務長達10餘年,並編著了龐大的書籍《呂氏春秋》。他對秦王政併吞六國的壯舉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生從默默無聞的商人到享譽盛名的秦國相國,最終選擇了鳩飲而亡。他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不懂得克制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