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特殊的官職:道台

1860年4月,太平天國李秀成部向上海發動進攻。
假若以神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毫無疑義:
「太平天國」不久前成功攻下了清朝財政重鎮「蘇南地區」,其軍勢正處於巔峰。
在那個時代,上海只是江蘇松江府下轄的一個小縣,當英法聯軍攻入天津時,就連老佛爺都變得自危。小小的上海面對著兵少將寡的局面,面對著蘇、常等大城市的接連淪陷,幾乎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吳煦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戰局。」這個意外的事件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吳煦身份神秘,但卻擁有強大的能力。他的出現讓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對策,也讓敵方感到不安。

這場戰爭原本似乎無法解決,但隨著吳煦的出現,帶來了新的轉機。人們都在期待著吳煦所能帶來的改變。

不論結局如何,這場戰爭都將因為吳煦的參與而變得更加精彩和扣人心弦。
吳煦有雙重身份,分別是「護理江南海關道」和「蘇松太兵備道」,兩者皆為「道台」。
雖然「道台」在清朝官場地位不低,是正四品的品級,但根據常理,抗擊太平天國這樣的大事情應該不是吳煦能夠處理的。
當時若想要獨立組建軍隊,至少也得擁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那樣的二品巡撫,且必須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履歷,深受朝廷信任。然而,吳煦缺乏這些條件和背景。
這個人物,竟然領導著一支後來成為歷史教科書中的隊伍,這就是「洋槍隊」。憑藉著洋槍隊火力優勢,吳煦奇蹟般地擊退了太平天國的進攻,成功守住了上海城。
吳煦的行為不僅震驚了李秀成,也對當時的清政府造成極大的影響。此後,咸豐皇帝授予他監督江海關的二品官銜,吳煦也因此獲益,展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道台」這個職位的作用非常重要,讓人不禁好奇道台究竟是什麼人?他為何能夠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若僅從清朝前期來看,道台這個職務其實並不難理解。當時的地方行政制度為「省—府—縣」,而道台則是位於省以下、府以上的一個中間職務。
「巡撫」與「知府」的品級顯然有明顯的差別,前者為從二品,後者則是從四品。而道台的品級為正四品,恰好位於兩者之間,略高於知府。
「道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道員」制度。在清朝入關後,清廷仿效明制,將明朝的地方機構行政、軍事、司法三權分立,分別由主管行政的布政使司、主管司法的按察使司,以及主管軍事的都指揮使司來負責。
「三司」是古代中國官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機構,其最高長官為「布政使」,實際上被視為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管理者。而「道員」則是在官制中與布政使並存的一種官職,是布政使下屬的官員,可以視為是省長的助手。
在清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清廷將道台授權賦予了新的意義。例如,在一些產鹽豐富的省份中,設立了「鹽法道」以管理鹽業;而在水運豐富的省份中,則成立了「水利道」以監督水上運輸。即使是在一般的省份中,也要設置「驛傳道」負責管理驛站,以及「糧道」負責糧食的收運。這些措施的實施,使清朝政府更加有效地統治各地,並加強了中央對於各地區域的控制力。

「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父親為鹽道台,負責某區域的鹽礦開採和販售。這標誌著道台職位的多元化、專業化和複雜化的開始。
到了之後,各種道台的種類甚至多達十多種:有守道、巡道、海關道、鹽道、茶道等等……還有皇帝特派的道員。即便是暫時沒有工作可做,也會常備一批「候選道」,只要有需要就會立刻派上。
「道台」是古代中國的行政機構之一,其主要任務包括兩項:第一件事就是為皇帝徵稅。這個時代那些糧道和鹽礦不再被盜賊和土地所有者剝削,而是直接向皇帝納稅,這歸功於道台的存在。
「道台」兼具監督地方具體事務和有效分散地方權力的功能。同時,道台也扮演著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進一步貫徹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當道台最初設置時,它的管理體系相對較為明確。作為地方行政部門之間的黏合劑,它確實提高了行政效率,但這種功能是以代價為代價的。因為這樣一套體系是在明朝制度之上懸浮出來的,而這套體系何時會引爆,以及會產生什麼後果,沒有任何人知道。
道台在清朝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且繁雜的機構。它的工作內容多種多樣,幾乎包括了封建王朝的所有事務。然而,這些職責的分配卻非常不平均。在一些省份中,道台的關係極其緊密,因此會集中安排十幾到二十個道台,而在一些地區卻很少有道台存在,有些甚至是一個都不存在。
「道台」還有另一個特點,那就是品質層次十分混亂。
「道台」這個職位從某個角度來看,具有皇帝親近的意味,只向皇帝負責,甚至可以迴避朝廷的治理機構。
在雍正年代,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甚至雍正皇帝下達了這樣一道命令:允許道台直接向他上奏,這使得道台成為皇帝手下的官員,而非大清國的官員。
道台原則上是正四品官員,但在實際執行中,四品官有時已難以應對,因此道台作為代表皇權的官員,出任後常掌握整個省份的經濟命脈,這也使得官職的規格不再僅限於四品。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道台官員被授予二、三品官職,以應對地頭蛇們對權威的挑戰。因此,某些道台雖然在名義上低於巡撫,但在實際執行任務時,其職務地位卻往往高於巡撫。

然而,這樣的設定卻帶來了許多問題。在雍正時期,經常發生下放的道台與地方官員之間的爭論。當這些官員到達地方時,卻不知道該聽取巡撫的指示還是道台的指示。雖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皇帝並不在身邊,所以究竟是誰的嗓門大就能決定誰更有權威。這給清廷帶來了諸多困擾。
在清朝中期,隨著道台的數量增加,如果只是幾個人也還好,但恐怕皇帝本人也無法理清他們之間的關係,整個地方一片混亂。
「道台的增多,終究超出了皇帝的控制範圍」,這成了明朝政治中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每位道台都有自己的權利、責任和地位,但他們的獨立性也隨之增強。因此,皇帝必須想辦法維持對這些官員的控制,例如開議院、設置監察機構等,以確保行政的順利運作。但這樣的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對於治理問題的解決沒有太大的作用。
地方道台在其任職期間,扮演了「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憑藉其職務的優勢,地方道台經常能夠快速獲取大量內部消息,並以此為自己謀取私利。有些地方道台貪污剝削的程度甚至不亞於地方官員,經常拉攏豪門巨賈,欺上瞞下更是常態。
當某些人手握權力之後,他們可能會面臨一個難題,即是繼續效忠於皇帝,或者轉而投靠官僚集團。因此,並非所有的道台都能夠成為聖賢。舉例而言,當年羹堯掌權之時,許多道台選擇投靠他,並依賴其與年大將軍的密切關係,甚至連朝廷二、三品大員見到他們也要行禮。
在這個時候,道台幾乎完全失去了正面的意義,只剩下一地的無用之物。
考慮廢除道台官職?因為現在道台的新用途是「販售官職和封爵」。在光緒年間,國家財政困難,因此購買官職成為朝廷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清朝的中後期,由於財政狀況漏洞百出,官職幾乎全部都放任自流,只需花錢,便可直接購買,唯獨吏部例外。在這樣的情況下,道台成為了最受歡迎的買賣,有錢就能買到。
『理由』很明顯,因為『道台』與中央相隔甚遠,不需負擔重大責任,卻擁有極大的權力。只要能夠爬到這個職位,即使閉上眼睛也能輕鬆賺取財富。
「道台」是一種官職,比知府高一級,聽起來相當威嚴。因此,在這個階段,道台進入了一個不斷成長的狀態。
在清朝中期,一位道台的售價約為1.6萬兩銀子。以米價換算,這相當於現今的五百萬人民幣。
「道台」的年俸祿是120兩白銀,換句話說,只有靠工資回本,要花上133年的時間。
「買官」如果不「貪」,那麼就注定會虧本。這樣一來,就可想而知這些「道台」在這個位置上的「貪污」到了何等地步。
道台當中也有好人,像是著名的李衛就是一位買官而來的道台,儘管他的職位是透過捐贈得來,但李衛卻是少數的清廉官員。在他的任期內,李衛不僅關懷農民的苦難,還彈劾了不少貪官污吏,許多貪官也因此被他揪出,保護著當地居民。
「當然,這樣的人物在官場上畢竟是少數,更多的還是剝削百姓之徒。」這句話意思是說,對於能夠為人民服務的官員來說真的很少,大多數官員都是在剝削人民。

換句話說,這些官員經常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人民背後的需求,導致人民的權益受到嚴重損害。因此,人民需要更多像那些真正關心民生的官員,幫助他們爭取合法權益。

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加公正和平等,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和人生價值。因此,我們應該向那些真正為人民做出貢獻的官員表示感謝和尊重,讓他們得到應有的肯定和支持。
光緒年間,御史李慈銘再度上書,提出願望:「現在外官道員多至二品,而且封賞都至一品了。應當嚴格控制授予,否則百姓就不知道感恩,而官員也失去勸諫的機會。現在的官階高低不分,等級不明。」他希望朝廷能夠廢除道台這一職務。然而,這個提議最終沒有批准,因為當時的清廷正面臨巨大的對外戰爭開支,如果停止買官,只會使國家更加窘迫。因此,這項提議最終以失敗告終。

「權力平均分配」是存在於社會中的一個現象。舉例來說,當「道台」這個職位增多時,每個道台的權重就會被削弱。因此,到了清朝後期,很常見多個人兼任一個道台職位,有些甚至已經擔任道台的人也因貪污而陷入貧困窘境。
在這個位置上,道台被描述為官方售賣的「職場彩票」,清朝只負責收錢,不關心你是否能夠賺回本錢。不論你是透過這個官職來進行詐騙或壓迫平民,朝廷通通視而不見,就像任其自生自滅一般。
「道台」是清朝時期設置的一個行政區劃,在這個時期,道台開始出現建制上的混亂。一些家族業務經營做得非常大,可以在當地享有優越的地位與經濟地位;而另外一些人則只能當地政府打工,生活比較困難。
「道台」這個職務的工作內容已經變得十分模糊不清。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夠清楚解釋這個職位的負責事務了。

「鴉片戰爭」是一場歷史性的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深遠。這場戰爭是由於西方列強通過鴉片貿易來取得中國財富而引起的。這些列強不僅將鴉片帶入中國來販賣,還利用其強大的武力來推行不平等條約和開放式貿易。

這場戰爭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政治經濟發展的損害。儘管中國人為自己的國家而奮鬥,但他們最終仍然無法擊敗列強的火力和軍事技術。結果,中國被迫簽署了一系列不利於自己的條約,導致中國的權利和利益受到威脅。

這場戰爭也印證了列強對中國的帝國主義意圖。除了鴉片貿易之外,西方列強還強制推行他們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這些都削弱了中國的文化身份和自尊心。

雖然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了,但其影響仍在中國深遠地延續。這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需要保護我們的主權和文化身份,以免慘遭類似的歷史事件的重現。
「鴉片戰爭」後,清朝被迫與洋人進行貿易,令許多省級高官不願直接與洋人接觸。由於地方缺乏外交部門,許多地方便選派道台代表地區與外國人進行交涉。
許多道台為了金錢而來,與洋人交易的過程中,許多人甚至自願成為洋人的買辦。吳煦就是其中一個,在當時,他在上海經營鴉片走私行業,如果太平天國攻占該地,他將損失一切。因此,他拼盡全力用盡家財,僱傭洋槍隊來抵抗太平天國。
有數百名類似吳煦這樣的道台存在,他們掩飾自己的真正身份,打著政府官員的名號進行走私偷渡的勾當,總是藉口執行職務推卸責任。
事實上,到了清朝末期,「他們」已經失去了「監督和擴收來源」的「功能」。
「清政府對於這些情況有所了解,然而他們不願意改變也難以實行改變。」
「道台」是清朝的一種重要擴收手段,只要朝廷下達一紙命令,就能從民間吸收大量財富,而這正是清廷不願放棄的好處。

在清朝晚期,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已經很弱了,許多地方的稅收已經被外國侵略者抵押了,或者根本就收不上來。因此,建議將當地官職全都出售,這樣至少還能再賺一筆。
「無疑地,這種做法只是一種掩耳盜鈴的方法。當官治日漸混亂時,國家正處於深淵中,回頭路愈見艱辛。」
在清朝時期,許多買辦商人蓬勃發展,並紛紛毅然轉行進入政府官場。當時的一些人,只要擁有些許的積蓄,就會放棄貿易這條路,轉而進入政府官職。
或許道台並未能夠掌握太多實權,但進入政府部門也算是一個開始,這些人通常依仗金錢手段,進行更有效的官商勾結。
「權力與職務同樣具有市場價值。」這句台詞在電影《太極》中曾經出現過,而該片中也呈現了一個相當生動的例子:一個道台為了獲得暫時調兵的權力,向上司支付了5萬兩白銀。這種情節,其實並非編劇捏造,而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
在這個環境下,整個清朝的官僚體制已經逐漸墮入腐敗的深淵。
當未來的人們回眸歷史時,他們將發現道台的權力起伏不定,令人困惑不已。這種現象不僅是職權分配出錯的瑕疵,更關乎整個國家官僚體系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