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莊宗李存勖為什麼會失敗

李存勖歷經百餘戰,花費十五年難以一統北方,然而終究還是實現了他的夢想。當這個消息傳開之後,南方諸國開始投降朝貢。第一個來投降的是楚王馬殷,他派馬希范奉上鄂、洪行營都統印以及他所管轄的將吏戶籍,表示完全臣服。第二個是渤海王高季昌,他為了避免與李國昌名字相近而更名季興,親自入朝膜拜,李存勖封他為南平王。第三個是岐王李茂貞,他派使者帶來了恭賀信,自居為李存勖的叔父,言辭傲慢。李存勖後來把都城遷到了洛陽,李茂貞越想越怕,又派兒子李繼曮前來朝貢,上表稱臣,李存勖封其為秦王。第四個是吳王楊溥,他派司農卿盧蘋前來朝見,依照列國邦交之禮來朝。最後一個是吳越王錢鏐,他遣使獻上朝貢,如同梁朝的歷史一樣。
就连广州的南汉皇帝刘龑也派宫苑使何词出使后唐,想要探听虚实。虽然这些人怀着不同的目的,但他们回去之后除了李茂贞对后唐更加恭顺外,其他都认为李存勖奢侈淫逸,后唐上下离心,毫无威胁。难怪李茂贞混不到十国行列中。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想呢?这要从后唐的统治阶层说起。

一、降將:朱梁滅亡後,原本梁朝的地方紛紛前來拜見新的皇帝李存勖,他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全部赦免,包括張全義、段凝、杜晏球、袁象先、霍彥威、溫韜等人。然而李存勖似乎沒有認真思考,梁朝滅亡了,這些人難道一點責任都沒有嗎?李存勖不僅沒有追究他們的罪過,反而授予他們新的名字,大力提拔,優遇甚於原本的臣下。段凝、杜晏球更是變了臉,他們向李存勖上書,要求誅殺前朝罪犯趙岩、張漢傑等人,結果李存勖只聽了一半,把趙岩一族全部滅絕,還進行了敬翔、李振的處決。段凝還從後宮通過賄賂來提升自己的地位,最終升任為泰寧節度使。

梁朝藩率軍進入中原後,袁象先成為第一個入朝的將領,並帶著十萬珍寶財貨贈送劉皇后、權貴、伶官、宦官等人,內外爭相讚譽,李存勖對他更加寵愛。溫韜效仿袁象先的行為,再次向劉皇后等人行賄。然而,郭崇韜認為這樣做有失唐朝的尊嚴,並表示溫韜犯下了盜墓的罪行,他的罪孽不亞於朱溫,如果現在任命他為節度使,將會損壞唐朝的形象。然而,李存勖並不理會郭崇韜的勸告,仍保持讓溫韜擔任節度使的決定。

為了巴結新君李存勖,張全義建議他趕緊到洛陽祭祀天地,而他手上正好擁有朱友貞未能使用的祭祀道具。李存勖欣然接受邀請,並立刻前往祭祀。即使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他也不顧一切地去實現這一願望。
李繼韜,造反失敗後並未受到追究。但在朱梁滅亡後,他卻十分茫然,不知所措。當他見到袁象先和溫韜獲得的待遇後,他決定帶著四十萬兩金銀財寶大肆賄賂,並向後宮、宦官和伶人求情。他借此機會成功獲得赦免和優待,並得以繼續生活。李存勖喜歡賜名,因此幾乎所有的人都被賜予名字“李紹+字”,例如元行欽賜名李紹榮、夏魯奇賜名李紹奇、馬紹宏賜名李紹宏等等。然而,這些名字過於相似,導致當時的人們非常難以記住。如果李存勖當上皇帝多幾年,很有可能會造成混亂。幸好,李嗣源登基後,這些人都紛紛改回了本名。

李存勖執政後期的怠政是他短時間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儘管他發布詔命,以示寬簡治政、壓制已經頗成規模的宦官佞幸的決心,但政令卻不得人心,也無法落實。離間權臣、伶官濫權,吏人孔謙則濫收賦稅,赦文所原本該釋放的囚犯,卻還要繼續判刑,這種情況大失民心。同時,同光年間不斷發生災害,但李存勖的應對也很不得力。例如,當時發生長期的雨愆,李存勖採取的策略是下令各地州府依法祈禱,這種無效的應對方式使災情無法改善。另外,辛巳年間旱災嚴重,李存勖下令將河南府市徙至另一處並鑄造五方龍,讓巫師祭祀,但旱情依然無法緩解。因此,李存勖怠政和對災害的無能應對都促成了他短暫執政的倒塌。
李存勖在應對水災與旱災時,本應該興修水利並減免賦稅,但他卻沉迷於迷信活動,抱持著不現實的期待。可以說,他像是在緣木求魚,忽略了當時的時局。此外,李存勖打著「中興唐室」的旗幟,滅了梁朝並稱帝。但是在滅梁後,他卻派人去拜祭朱溫的墓地,並為了打馬球而拆毀登基壇。「命從官拜梁祖之陵,物議非之」,「帝以義武節度使王都將入朝,欲辟球場…數日,未成,帝命毀即位壇。」這樣的行為嚴重的削弱了後唐的合法性。當時的宰相張憲就曾對郭崇韜吐槽:「忘天背本,不祥莫大焉。」乾隆時期更是評價說:「乃方欲戮屍,旋命拜墓,顛倒無據。若或禠其魄者,尚何足觀其後乎?」李存勖不應忽略這兩件事,因為它們在無形中對後唐的建國合法性造成嚴重的損害。
即使李存勖採取這樣的行動,只要他避開下面所提到的陷阱,他仍然可以暫時穩固地坐在皇位上,政權至少不會在四年內崩潰。這裡舉石重貴作為一個比較,但後面的石重貴在治理方面比李存勖還要失敗,讓數十萬人餓死在外面。來自資治通鑑《後晉出帝紀》的記載:“是歲,春夏旱,秋冬水,蝗大起,東自海,西距隴坻,南逾江、淮,北抵幽薊,原野、山谷、城郭、廬舍皆滿,竹木葉俱盡。重以官括民谷,使者督責嚴急,至封碓,不留其食,有坐匿谷抵死者。縣令往往以督趣不辦,納印自劾去。民餒死者數十萬口,流亡不可勝數。” 在這個時候,即使將石重貴描述成一個獨裁者,但由於軍方的支持,他仍然能夠暫時保住皇位,並且在位時間稍微超過李存勖,直到後晉的著名將領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決定拋棄他,主動把小石頭的契丹干爺爺劉德光引領到汴京,才將他推下去。
李存勖消滅梁朝後,他的政權結構嚴重失衡。根據劉沖的《論後唐莊宗明宗嬗代事》,朱玉龍先生所編纂的《五代十國方鎮年表》總結了以下數據:在後唐莊宗時期的37個藩鎮中,除了六個世襲藩鎮,包括定州、延州、夏州、鳳翔、涇州和靈州,其他31個藩鎮在四年內共任命了150名節度使。其中,由後梁降將擔任的有50人次。如果再加上原後梁地方實力派掌控的藩鎮,如張全義、朱友謙等,則總共有68人次,佔所有任命節度使的45%。甚至像鄧州、安州等藩鎮的節度使一直由後梁降將擔任,這表明後唐政權實際上一直未能掌控這些地方勢力。
河北籍將領也在擔任節度使時達到了15人次,比如符習、毛璋、趙德鈞等人。另一方面,由李存勖的親族、外戚、親信,以及長期追隨李存勖征戰的河東元老宿將(這些人大多數在李克用在世的時候就有軍功在身)擔任。當時,後唐各藩鎮節帥人選大致上由河東宿將、原河北藩鎮將領、經後梁投降的將領等三股政治勢力構成,其中前兩者還受到李存勖有意的打壓。這多元的政治勢力局面削弱了李存勖的統治基礎,讓多個政治集團互相爭鬥。
即使李存勖只在位不到四年,他對後梁藩鎮做了一些改變。李存勖消滅後梁後,對原統治區的藩鎮節度使感到不安,因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並在河南不斷撒沙子。在短短的3-4年內,後唐統治區內只有三個藩鎮的節度使沒有被更換(義武王都、京兆張筠、宣義李存渥)。有些藩鎮,如青州,甚至達到了每年更換一位節度使的程度(從同光元年到四年,青州節度使依次為戴思遠、符習、霍彥威、王公儼,其中最後一位是因兵變上台)。各藩鎮節度使的調動頻率如此之高,顯示李存勖對各藩鎮的掌控非常強大。
李存勖的個人權力不斷擴大,但一些人並未因此受益,這些人包括李存勖的家族和元老宿將。雖然李存勖任命諸弟為各地節度使,但實際上他們只在京師生活且只領取俸祿。藩鎮的實際掌控權掌握在由李存勖委派的監軍宦官手中,但這些監軍常常與節度使爭權,且在藩鎮中不得人心。舉例來說,武德使史彥瓊負責監守鄴都,但所有廩帑出納、兵馬制置皆由他負責掌控,將佐官吏也都得聽從他的指揮,他非常霸道,甚至連對話都很難用道義約束,只能乖乖順從他。
長期以來,一直在李克用和他的兒子李存勖的指揮下征戰的河東勛臣們受到的待遇更加不平等。除了李克用的老资格义儿李存审(卢龙节度使)、李存贤(卢龙节度使)和李存敬(匡国节度使)等少数几位河东勋臣得到了节度使的职位外,其余的勋臣们几乎没有获得任何福利。安元信(横海节度使)、张廷裕(威塞节度使)、孟知祥(太原尹)、刘训(山南东道节度使)、史敬镛(镇国节度使)和张敬询(昭武节度使)等少数人也仅仅是获得了一些荣誉,而李存勖的女婿宋延浩甚至只官至刺史,没有获得“赏镇”的待遇(相比之下,李嗣源刚上任就赏给了女婿石敬瑭一个藩镇)。宋延浩的墓志铭记述了皇帝对于他的嘉许:“庄宗帝以君心勇锐,以君行忠贞…奖以勤瘁,酬以竹符,除石州刺史、检校司空…再任石州刺史。时遇庄宗晏驾,明帝御极。”
在李克用時代,以軍功授刺史和節度使是唐末亂世約定俗成的觀念。這成為大量中下級將領晉升的階梯。因此,當李存勖決定任命兩個毫無戰功的伶人為刺史時,郭崇韜非常慌張,並發出警告:“陛下和一起掌控天下的人都是英豪和忠勇之士。現在我們還尚未封賞任何人,卻讓伶人擔任刺史,恐怕會失去天下人的支持。”時任親軍中有一些人甚至已經打過數百場戰役仍未升遷為刺史,極其不滿。這段故事記載在《資治通鑑》後唐莊宗紀中。

同樣在後唐時期的三年,各藩鎮全面地被派往河南。儘管很多河南後梁舊藩鎮中有近一半被取代,但這些藩鎮要麼是被宗室諸王名義領有(實際上是被李存勖所派遣的監軍宦官直接控制),要麼是被李存勖賞賜給自己身邊的佞幸和親信(例如,朱守殷、史敬鎔和朱令錫)。這些人雖然完全沒有軍功,但卻經由私人恩典獲得了自己的藩鎮。實際上,僅有元行欽、劉訓和毛璋等極少數軍官獲得真正的晉階節度使。李存勖的這種行為破壞了軍官們升遷的原則,導致大量中下層軍官對他產生了不滿。
天平的金字塔尖不再傾向李存勖,後唐建國後,河東名將陸續逝世,周德威、李存進和李嗣昭都已戰死。當時唯一剩下的老將有三人:盧龍節度使李存審,右衛上將軍李存賢和天平節度使李嗣源。其中,李存審於同光二年因病而故,由李存賢接任,但不久李存賢也病逝。李存勖只好任命地位不夠顯赫的趙德鈞擔任盧龍節度使,而李嗣源則成為後唐建國時期唯一存活的名將,他在軍中聲望高於李存勖,而且李嗣源還和趙德鈞成為兒女親家。軍中實力派霍彥威、符習對李嗣源極為推崇,符習曾對霍彥威說:“主上只知道十個人,你在其中四個。為什麼還猶豫不決?”符習後來跟隨明宗進入汴京,而霍彥威和符習也曾入宮謁見明宗,一起慶祝喜事。
李存勖面對李嗣源這個由小集團逐漸變大的勢力,明顯無法完全掌控。在這種情況下,他應及時利用皇親外戚,大力提拔那些表現卓越、具有戰功的子弟和中下層將領,授以節度使或刺史的軍功,以分化李嗣源的勢力並消除危險。然而,李存勖仍然保持自己的獨特風格,利用宦官和佞臣監控軍隊,以維持中央政權在地方上的影響力,甚至實行特務高壓統治。嚴厲打擊異己,形成極其腐敗的政治氛圍,其中景進是尤其腐敗的重要人物。景進擅長打探閭閻小事,向上匯報外部消息,上級為了瞭解局勢,委任景進負責搜集消息。
「進每奏事,常屏左右問之,由是進得施其讒慝,干預政事。自將相大臣皆憚之。」這段資治通鑑後唐紀中的文字描述了進士李嗣源對於政治的影響力,由於他經常向皇帝進諫,並成功地操縱政治,讓許多大臣都對他非常畏懼。

當然,李存勖對於李嗣源並沒有完全放下警惕。雖然他曾讓李嗣源率軍平叛並抵禦契丹,但由於郭崇韜的誅殺,李存勖對他的提拔之手心懷疑忌。而李存勖對其在軍界威望最高的父親義兒李嗣源的猜忌更是加重。因此,他迅速將李嗣源召回京師,嚴密監控,「帝在京師,頗為謠言所屬,洎朱友謙、郭崇韜無名被戮,中外大臣皆懷憂懾。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奉密旨伺帝起居。」這說明了當時的政治情勢非常緊張。在疏遠河東宿將的同時,李存勖對於後梁降將大為優渥寵遇,賜姓名以示一視同仁。「丙申,滑州留後、檢校太保段凝可依前滑州留後,仍賜姓,名繼欽。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守輝州刺史杜晏球為檢校司徒,依前輝州刺史,仍賜姓,名紹虔。」這種顯露出對於新貴的忠誠和信任。

「庚辰,賜霍彥威姓,名曰紹真。」、「賜宣武節度使袁象先姓名曰李紹安。」這兩句話則是形容李存勖問尊重舊臣,和對於能人的欣賞與重用。
「溫韜等」降將被封爵及更名為「李紹沖」,這是在後唐莊宗紀中所記載的。後梁的降將中,許多人都在節鎮任職,例如段凝、霍彥威、王晏球、孔循、戴思遠、劉玘、董璋、孔勍等人。儘管李存勖已經開始整頓,但直到同光四年,仍有殘餘勢力存在,其中霍彥威、王晏球等人仍然掌握著豐厚軍力,而孔循則被稱為「汴州節度使孔循懷二志」(來自舊五代史、唐書、西方鄴傳),這種兩面人在後梁降將中並不罕見。這表明後梁降將對李存勖只是暫時順從,並未真正誠心擁護,只等因果循環後再次發難。後來,當李嗣源率軍進攻洛陽時,霍彥威、王晏球、孔循、孔勍等後梁降將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些人直接跟隨李嗣源進入洛陽,有些人則通過開放城門迎接反叛軍,還有人在地方上殺死監軍,支持李嗣源的行動。從中可以看出,李存勖的行為並沒有為後唐政權建立堅實的統治基礎,一旦局勢變動,其政權就會迅速崩潰,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
在唐朝末年,隨著政治動盪的加劇,不僅宮中的皇妃嬪御被調動,即使底層的士兵及其家屬也逃不過控制和虐待。河北的諸鎮士兵的妻女,在士兵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都被李存勖手下的宦官們秘密送入宮中,以補充後宮的人口。

宮殿宏大,但對於庶民女子而言,這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惡夢。當時的宦官王允平、伶人景進考察了民間女子,從太原、幽、鎮等搜到了不少的女子,然而,這些女子的命運卻如此悲慘。她們遠道而來,被掠去了自由和獨立,只能被安排在這個看似高貴的地方,成為皇帝的婦女,其實卻只是宦官和權貴的私有財產。

張憲之後奏告,許多軍營的婦女失踪了,有千餘人之多,擔心這些失踪的女子已被軍隊監禁。但實際上,這些女子都已被送至宮中,成為宦官和貴族的私有財產。這些婦女的命運被掌握在那些擁有權力的人手中,她們被剝奪了基本的人權和自由,而士兵們甚至不知情。這是一個極端殘酷的時代,面對著權貴的獨裁和壓迫,那些普通人只有默默地忍受,直到有一天,他們能夠爆發出內心深處的怒火。
據《資治通鑑後唐紀》所載,同一年「自六月甲午雨,罕見日星,江河百川皆溢,凡七十五日乃霽。」這是一年多災多難的時期。「是歲大飢,民多流亡,租賦不充,道路塗潦,漕輦艱澀,東都倉廩空竭,無以給軍士。」底層人民的貧困生活使得他們無法承擔租賃和稅收,造成社會不穩定。「租庸使孔謙日於上東門外望諸州漕運,至者隨以給之。」為了解決士兵的飲食問題,政府只能依賴地方的漕運資源,但數量並不足夠。「軍士乏食,有雇妻鬻子者,老弱采蔬於野,百十為群,往往餒死,流言怨嗟」,底層士兵的窮困生活讓他們被迫出售妻子和孩子,甚至有些人不得已而采集野菜維生,處境十分困苦。李存勖荒於遊獵,導致對災害和軍隊士氣的應對不力,進一步激發了士兵生計無法維持的情況,也讓底層士兵的變亂之心開始萌生。
李存勖的魏州兵變其實是橫跨金字塔尖到金字塔塔基的後唐軍方全面敵對的結果。對於軍方的金字塔尖來說,要麼像李嗣源一樣因功勞卓著而早已動搖皇權,要麼像霍彥威、王晏球等後梁降將一樣懷抱不軌、企圖翻轉局面。而軍官中層則被李存勖刻意堵塞晉升的道路,甚至皇親國戚都無法幸免;最底下的普通士兵也遭逢天災人禍,無法維持基本生計。在三軍憤怒的心情中,李存勖在滅蜀後表面看起來似乎欣欣向榮,實際上卻是坐在炸彈上卻沒有自知之明。
後梁的統治內部混亂,而皇甫暉在魏州的叛亂事件只是火上加油。當李嗣源在洛陽出現,動員他的支持者,如安審通、劉彥琮、康福等曾跟隨李克用的河東宿將,並且受到後梁的降將王晏球、霍彥威、孔循等人的支援時,李存勖的政權很快地解體了。

李嗣源上臺之後,他從李存勖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他大量使用皇族 (包括李從珂、李從榮、李從厚、李從敏、李從璋、李從臻等子侄) 和外戚 (如女婿石敬瑭、趙延壽) 分鎮地方大藩,讓他們擔任重要職務。他的親密盟友 (如安重誨、范延光) 掌管中央政權,還大量招收河東舊識故交宿將 (例如安金全、張虔釗、李建崇等人) 和後唐開國功臣子孫 (例如符彥超、孫漢韶等人)。
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後唐李克用填補了二三線藩鎮和下屬支州的空缺。由於這一舉措,他成功地擠出了大多數後梁降將的中樞朝局地位,並將他們邊緣化,例如霍彥威、孔循等人都被趕到了偏遠地區自生自滅。同時,李克用採取了殘酷清洗的手段,驅逐了李存勖一系殘餘勢力。這一行動並導致了孟知祥的叛變,後蜀的獨立,並實現了整個統治集團的再整合。但是,由於李克用年事已高,在其統治末期,他開始過度重用宦官和放縱後宮干政。這導致了統治集團再度出現了裂痕。在李克用去世後,後唐朝廷缺乏強勢人物的彈壓,必然會再次爆發激烈的爭奪,並為後唐亡國埋下種子。

「後唐建立時,豆盧革和盧程兩人擔任宰相。在消滅梁國之前,盧程被處斬。隨後,李存勖提拔郭崇韜擔任宰相,但許多人認為他不熟悉朝廷典章制度,應該選擇前朝名臣的後代。因此,韋說和趙光胤被選為新的宰相。需要補充的是,宰相是一種職責或權力,並非具體的官職,而官職一般是同平章事、中書侍郎、侍中等職位。唐朝的慣例是宰相通常由四個人擔任,這個團隊終於成立了。然而,事實上,除郭崇韜外,其他三人除出身之外毫無價值。」
郭崇韜隨著時光的流逝,也日漸墮落。他自認為是郭子儀的後代,鍾愛豪華奢侈,卻忽略了實際行動。他不提拔那些十分有功的舊臣,反而推薦那些名聲大卻功績淺的人。當有人求官時,郭崇韜會告訴他:「我了解你的能力,但是你的出身卑微,我恐懼被名門嘲笑,無法用你。」郭崇韜的性格直率,使他對於宦官和伶官的嫉羨充滿了灰心。他妥協了很多次,但是因為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沒能完全妥協,就導致了內外的不滿。郭崇韜曾經打算逃離不幸的命運,去外藩擔任職務,但他的晚輩勸告他:「你現在的權力已經達到頂峰,一旦離開中央,必定會受到報復,如同騎虎難下。」因此,郭崇韜只能低頭向劉夫人「投靠」。
下一屆政府未上任,人們就已經開始爭權奪利。某人自認才華出眾,對錢糧事務精通,主張自己擔任租庸使。但是其他官員卻認為,他出身寒微,名聲不大,遂派另一位官員擔任租庸使,而他只能當副手。在一次地震中,他充分利用機會,逼走了那位擔任租庸使的官員,並據有了他的職位。然而,在此之後,他繼續挑撥其他官員,終於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職位。

「後宮」這個詞彙常常讓人聯想起古代皇帝的嬪妃,但在李存勖的後宮裡,代表人物卻是他的第三個夫人劉氏。劉夫人是一個美貌、聰明,擅長歌舞,並且會生兒子的女人。她不是那種大家閨秀的類型,而是那種會勾人的女人。除了軍事領域,李存勖在其他領域就像個大男孩一樣,為劉夫人所吃定了。劉夫人的父親劉山人在戰爭中和夫人失散了,後來聽說女兒發達了,特地來認親。但是劉夫人因為對門第的恥辱,不願意相認,還把他打出門外。

李存勖欲立劉氏為皇后,但兩位先前的夫人阻礙了他的計畫,因此他不能公開表明。不過,豆盧革和郭崇韜都在積極研究聖意,他們認為應該讓劉氏成為皇后。當得到這兩個支持者的幫助後,劉氏順利地成為了皇后。

劉皇后自幼出身微賤,因此十分注重財富,甚至在小生意上也格外節約。每當四方藩鎮進貢時,所有物品也都要分成兩份,一份歸皇帝所有,另一份則歸劉皇后所有。

劉皇后手握許多財寶,但卻鮮少動用,因為她對一件事情的投資更多,那就是她的信仰。她相信她能成為皇后一事,都歸功於佛祖的庇佑。曾經有一位來自于闐的僧人前來拜訪,李存勖和劉皇后連同他們的兒子一同向僧人作禮,寄予殷勤。另外,還有一位僧人自稱能夠降龍,名為僧惠誠,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向他跪拜,唯獨郭崇韜並未俯首。劉皇后不僅僅是個斂財、信佛的人,還干預政務。每當她與藩鎮聯繫時,她都稱之為「教命」,進行官員任免和府庫用度的干預。最終,郭崇韜也死在了她的教命下。

四、宦官:朱溫在長安處死了宦官,並任用文人充當崇政院院使,目的是防止宦官閹奪政權的危險。可是李存勖卻沒有學到這個教訓,反而任用了大量的宦官,導致太監勢力卷土重來。924年,李存勖發布了一道旨意,要求各地把所有宦官送往洛陽,不問身份。當時,宮中已有五百名左右的宦官,此舉使得宦官增加到一千多人。太監們勸告李存勖將天下財政劃分為內、外府,州縣上交的財物歸入外府,作為國家財政開支,藩鎮上進貢的財物歸入內府,作為李氏家族的私人開支。這個做法把公家財物變為私人財產,而國家肯定需要花費的資金比起私人花費來說更多,而州縣根本沒有像藩鎮那樣有錢。因此,結果就是外府困難而內府充裕。
當朝廷舉行祭祀大典時,卻發現缺乏資金。郭崇韜誠實地表示自己已經傾盡所有,請求李存勖從內府中撥一點錢出來。儘管郭崇韜曾接受四方的贈禮,但他從不私藏,全部呈獻給李存勖。李存勖默默沉思了一會兒,勉強地答應道:「我在太原有存款,你可以拿去用。」於是,他們從郭崇韜的府邸中拿出了十萬錢。我不知道李崇韜是誰,但最終結果卻是將士不滿,上下無法凝聚。洛陽宮殿雄偉壯觀,但宦官卻一心要讓皇帝增加妃嬪,為此他們撒謊說宮中有鬼。
李存勖向太監詢問原因,太監們趁機告訴他:「以前懿宗和僖宗統治時,宮內人數達到一萬,現在宮殿空虛,所以才有鬼。」於是,李存勖下令太監王允和伶人景進四處搜尋美女,不斷地收集,前後不下三千人,用牛車拉回洛陽,不斷接踵而來,沒有盡頭。太監監軍制度的恢復是李存勖所推動的,然而此舉卻導致太監與藩鎮得以篡權,引發了地方上的不滿。早在前文已提及,在五代時期,皇帝、大臣、文人、老百姓都可以惹怒,但藩鎮則是不可得罪的,否則必死無疑。

五、李存勖的伶人生涯

李存勖是一位熱愛戲曲的人,他不僅喜歡聽,還善於作曲,經常登台獻唱。當劉皇后的父親劉山人尋親的事情傳開後,李存勖假扮成劉山人的模樣,在手持藥箱的情況下,帶著衣衫襤褸的李繼岌去劉皇后的臥室,高聲喊道:「劉山人來看女兒啦!」然而,劉皇后因此大怒,並且將李繼岌打了一頓。可以說,李存勖非常善於玩樂。為了更深入地融入戲劇之中,李存勖甚至取了一個藝名「李天下」。但是,在一次喊自己藝名的時候,李存勖被伶人敬新磨「啪!」的打了一巴掌,讓他嚇得目瞪口呆,大家都為之震驚。敬新磨裝作不認識李存勖,斥責他:「『李天下』只有一個人,你有資格喊嗎?」李存勖聽後大喜,並重重賞賜了敬新磨。還有一次,李存勖在中牟縣獵鳥時不慎踩壞了田裡的莊稼。
敬新磨走向中牟縣令,責問他為何要勸諫李存勖毀壞莊稼,並讓百姓餓死。縣令繼續為自己的立場辯護,但敬新磨不僅不相信他的解釋,還痛罵他是不擇手段的縣令,竟然想阻礙天子打獵,並隨時準備斬殺他。但他的反擊不僅沒有激怒李存勖,反而成功讓他對縣令緩和了態度。然而,并非所有的演员都像敬新磨一样善于分辨是非。大多数演员借助皇帝的恩宠,为所欲为,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其中一位演员周匝,在胡柳坡之役中被梁军抓获。李存勖攻克开封后,又见到了他,十分高兴。
周匝對李存勖表示:「我的生命得以保住,多虧了教坊使陳俊和內園栽接使儲德源,我希望皇帝能任命他們為刺史。」李存勖馬上答應。但郭崇韜不滿此事,就勸告李存勖說:「跟著我們一起打天下的都是英雄豪傑,現在大功剛成,卻沒有一人得到封賞,反而任命伶人為刺史,這會讓天下英雄大失所望。」於是李存勖把這件事放在一旁暫時不處理。然而,一年後,周匝再次提起此事,李存勖便不得不任命這兩位伶人為刺史。其中一位伶人景進,走訪民間,將所見所聞報告李存勖,而每次景進奏事時,都會叫左右退下,這使他能夠參與軍國大事,受到孔謙的稱讚,被稱為「八哥」。然而,在同光朝時,這兩位伶人卻表現得十分傲慢無禮,根本不把其他百官放在眼裡,他們的讒言還害死了不少大臣,但仍有許多人為了升官晉升而阿諛奉承他們。
在這篇文章裡,皇帝談到許多人物,但他們都是表面上的人物,真正的問題仍然在於李存勖治理國家的無能。他只顧自己的享樂,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否則為什麼會找他們來重用呢?在後唐時期也有許多忠良與將才,可惜都被李存勖殺害或罷免,最終留在朝堂上的只有小人。當李存賢和李存勖比賽摔跤時,李存賢很顧忌對方的身份,所以沒有完全發揮實力。然而,李存勖卻對他說:「只要你能贏我,我就會封你為節度使。」李存賢為此發揮了真正的能力,結果打敗了李存勖。李存勖就封他為盧龍節度使,並表示自己遵守了承諾。然而,這樣的指揮官任命是私下接收和授權,自誇能夠遵守承諾,實在可笑。
孔謙為了迎合李存勖的喜好而花費不計,結果府庫竟然空空如也。為了籠絡李存勖的支持,孔謙竭盡所能,強制徵收民財,使得民怨四起。儘管朝廷已下令免除租稅,孔謙還是不顧詔令,繼續進行搜刮。此後,朝廷再有詔令,百姓也不再相信。為了鞏固搜刮大業,孔謙預先收稅,並預計直到一九二四年才完成所有的稅收。盧質奏章彈劾,然而李存勖卻視而不見,甚至還晉升孔謙為租賃官,並授予「救國恤民勛臣」的榮銜。何澤蹲在草叢埋伏以捉拿喜好遊獵的李存勖,因為他經常踏過農作物,傷害百姓的生計。當李存勖路過時,何澤跑到他的馬前勸說:「陛下,您徵稅如此急切,現在農作物也將長成,您卻肆意踐踏,這樣百姓該如何生存呢?您最好先處死我吧。」然而,李存勖仍然堅持自己的行為並嘗試以好言勸阻何澤。
李存勖前往伊闕狩獵時,下令隨行的侍從官前往祭拜朱溫陵寢,讓人覺得十分不可思議。完整路程一路艱難,險阻重重,甚至需要走了好幾天才抵達目的地。在路途上,有不少士兵墜落崖谷而喪失生命,還有很多人因為艱辛旅途而受傷。在洛陽的夏日,炎熱的天氣讓李存勖決定建造一座新的樓房來避暑。然而,他同時也擔心郭崇韜會反對他的建議,因此他向郭崇韜說明:「以前我曾在黃河邊對峙梁軍,我穿著盔甲騎馬甚至遭受箭矢攻擊,但我從未感覺到炎熱。現在我住在深宮之中,卻覺得無法忍受這熱浪。為什麼?」

當郭崇韜聽了這番話之後,他回答說:「以前我們還有一些強敵沒有被擊敗,因此我們心中充滿了復仇的想法,哪怕是再炎熱的天氣,我們也不畏艱辛。然而,現在我們已經打敗了所有敵人,這個國家也已經得到了自己的安定和平。因此,即使住在深宮之中時也會感受到炎熱。我勸您不要忘記開國的艱辛,在這樣的事情上心要寬,自然就會感到涼爽。」

李存勖聽了之後沉默不語,最終還是下令王允平開始建造樓房。每天工作的人數超過一萬人,而這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儘管郭崇韜勸告他,「今年水災和旱災頻繁發生,軍糧都不夠了,陛下不如再等等吧。」但李存勖仍然沒有聽從。羅貫是一位性格剛直的禮部員外郎,深得郭崇韜的賞識,被委任為河南令。羅貫上任後,不畏強權,實行嚴厲的政策。然而,伶人們卻經常向他請託,然而羅貫總是置之不理,讓伶人們對他充滿了怨恨。張全義也不喜歡羅貫,多次向皇后告發他。伶人們和皇后更是多次詆毀羅貫,但李存勖卻沉默未發。不久,皇后去世了,李存勖表現得非常孝順,親自到陵墓拜祭,卻發現道路泥濘,橋樑也已經壞了。李存勖問誰修建的這條路,宦官回答羅貫。於是李存勖下令逮捕羅貫,將他投入牢獄,日以繼夜地拷打他,甚至還打算處決羅貫。郭崇韜認為羅貫的罪行不至於赤果果的死刑,多次向李存勖辯解,但被李存勖拒絕了。最終,羅貫在李存勖的命令下被處死。公元925年6月,同光三年,暴雨連續下了75天,導致水災蔓延。接著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百姓四處流亡,無法收取稅款,洛陽府的庫房空虛。士兵們因飢餓而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老弱病殘的人只能在荒郊野外採摘野菜來維持生計,許多人因為飢餓而死亡。在這種極盡悲慘的情況下,李存勖帶著大批後宮女眷兵臨城下,到處打獵。無論到哪裡,他都要求當地居民貢獻他們的食物和軍資,但是當地的百姓也早已逃亡遠離。他的衛兵甚至破壞房屋,搶劫財物,比盜賊還要兇惡,縣官只好逃到山中躲避。李存勖為了解決饑荒問題,召開群臣會議進行商討。此時,吏部尚書李琪上書表示:「古代實施的都是先計算糧食再用兵的原則,才能避免因水旱等天災而導致糧食匱乏。現今政府徵收農稅來養兵,卻導致農民貧困、士兵挨餓,這是不應該的。即便無法完全免除稅收,也應該廢除折納和紐配等法令,讓農民能夠稍事歇息。」折納是指按折價交稅,還有紐配(又稱科配),即課以正稅以外的額外負擔。這兩種方式都是統治者剝削百姓的手段。李存勖下令官員執行,但最終沒有實行。

然而,李存勖居然還放著如此荒淫昏庸的言行不管,如詩中所說:「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這樣的統治者還要等到何時才會死去呢?
「帝位易主」,是專指皇位易主的現象。在歷史上,帝位易主通常都是因為皇位的繼承問題所引發的政治動盪或是內戰爆發所致。

帝位易主的最早例子,可以回溯到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諸侯國之間爭奪霸權,時常發生國君被殺或是被迫退位的情況。而帝位易主也成為了當時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帝位易主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在中國歷史上,帝位易主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皇位繼承問題所引起的,還有一些外部因素也會導致帝位易主的發生。例如,內外夾攻、外族入侵、國內革命、政治鬥爭等等。

在現代社會,帝位易主的現象已經不再是中國歷史中專屬的現象。許多國家或地區的政治鬥爭或內戰也常常導致帝位易主的發生。因此,帝位易主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之一。公元926年的天成元年二月,魏博兵終於要回到魏州,所有人都非常高興。在邊境守戍一年,雖然艱苦奮鬥,但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了。然而,當他們到達貝州時,朝廷卻下達了命令,不允許他們回到魏州。當時後唐國正大舉出征蜀地,而所有精銳部隊都在四川地區,這讓國內變得空虛。而此時,郭崇韜的逝世消息也傳到了四處,由於當時古代的信息傳播並不發達,所以很多謠言四處流傳,讓眾人充滿了猜測和不安。其中有一個謊言說:「郭崇韜殺了李繼岌,掌握了四川地區並稱王,並且還屠殺了李繼岌的全家。」
景進向李存勖進讒,指控朱友謙造反,導致後者被李存勖滅族。然而,朱友謙的兒子朱建徽當時正擔任澶州刺史。李存勖下令魏博監軍史彥瓊殺了他,於是史彥瓊馬不停蹄地奔往澶州執行任務。

謠言傳得很快,有人說「劉皇后已經杀了皇帝,把李继岌的死归咎于皇帝,现在急召史彥瓊商議。」謠言四起,軍心驚慌不安。儘管郭崇韜和朱友謙之間關係良好,但事情已經去到了這一步。夜幕低垂,皇甫暉和一些士兵為了賭博不惜把家當都賭掉了。在觀察到軍心浮躁後,皇甫暉密謀發動叛亂。他劫持了魏博指揮使楊仁晸,向其表明心聲:「天下的統治權在天子手中,但這都是我們魏博兵們的功勞。我們一直跟隨天子多年,卻現在被他懷疑,不允許回鄉。聽說劉皇后殺害了皇帝,京城動盪不安。我們願意跟您回到魏州,向朝廷陳述事情的來龍去脈。即使天子親自前來討伐我們,魏州也足以堅守,誰說叛亂就等於失敗呢?」但楊仁晸沒有答應,因此皇甫暉就殺了他,接著又選了另一名小校,結果仍未得到回應,也就遭到了殺害。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聽說有士兵發動叛亂,匆忙逃跑時衣服還未穿好,但最終還是未能逃脫,被亂兵所擒。亂兵將兩顆人頭扔在他面前,威逼他當亂兵的首領,而趙在禮卻也是為了生存,不得已同意了。「貝州遭受亂兵洗劫,魏州又遭突襲,無力抵抗。趁勢而起的亂兵順利佔領魏州。」趙在禮成為魏博留後,眾人推舉他為統治者,並上書請求朝廷冊封。李存勖聽到消息後,派遣段凝前往平叛。段凝向李存勖要求支援後,李存勖看到前梁時期的將領都在反抗他,感到很不踏實。因此,決定讓元行欽率領三千精兵前往平叛。當叛亂開始時,其勢力難以控制。邢州的步兵和直兵、趙太和其他四百人聯合起來,自稱留後,發動了叛亂。政府派出了霍彥威前去平叛。同時,滄州也爆發了兵變,小校王景戡成功平定了叛亂,自稱留後。禁軍心生不滿,當看到四方藩鎮紛紛叛亂,也不能坐視不理。其中有五人是馬直軍士,他們心怀不軌,殺害軍使頭目,企圖起事。然而他們的反叛計劃卻以失敗告終,並被捕。從馬直軍的指揮使是郭從謙,他不僅是一名演員,藝名為郭門高,他的武功也十分了得,在戰場上曾殺敵數人。此外,他也和郭崇韜關係非常好。當郭崇韜被害時,郭從謙為他喊冤幾次。然而,當軍隊發生叛亂事件後,郭從謙難逃其罪,他為自己的行為向李存勖請罪。然而,李存勖對他說了一句玩笑話:“你不但背叛了我,還和郭崇韜走得太密切,讓王溫造反,你到底想要什麼呢?”被這句話嚇到的郭從謙,從此萌生了真正的叛變想法。一句警語已說得極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謹言慎行才是王道啊!元行欽率領軍隊到達魏州城下,試圖說服亂兵投降,以期降服敵軍。趙在禮也有同樣的打算,派人前去鼓勵亂兵。然而,隨行史彥瓊卻以惡言辱罵賊軍,表示要將他們斬成碎片。亂兵聽了這番話,心中明白皇帝不會饒恕他們,於是毀壞了詔書,重新戰守城池。李存勖極為憤怒,下令城池破裂之日,一個亂兵都不留。元行欽在朝為政日久,卻一直無功而返。朝廷經過多次考慮後,仍然未能找到一位適當的將領,只好只身前往。最後,他們決定由李嗣源擔任帥府,盡管這個決定讓李存勖十分不悅。李存勖一直忌憚李嗣源的功勞卓著,盛威彰顯,所以對這個任命感到十分不滿。霍彥威在三月初一平定了趙太的叛亂後,率兵抵達魏州。他將趙太等人斬首,以震懾魏州城上的守軍。三月初六,李嗣源抵達魏州,經過兩天的準備後,下令於隔日早晨進攻城池。當晚,馬直軍士張破敗卻突然發動叛亂,並逼近李嗣源的營帳。李嗣源迫問他們背叛的原因。
一群亂兵向李嗣源陳述他們的困境:我們曾經跟隨天子征戰了許多年,才終於拿下了這片天下。魏州的士兵現在只想回家,然而天子卻不願赦免他們,這些士兵將面臨死亡的結局。更糟糕的是,幾天前,京城的從馬直士兵就爆發了叛亂,他們的命運與魏州士兵一樣。現在天子正打算將我們連根拔起。我們不願造反,但也不希望死亡。所以我們向您提出請求:請您擔任河北皇帝,我們的朋友將擔任河南皇帝,我們希望和城中的士兵聯手,奪回掌握命運的權力。

李嗣源原本想婉拒,但安重誨和霍彥威遞了個眼色,所以他僅表達虛假同意,與亂兵一起進入城內。接着,李嗣源對趙在禮說:我們的計畫非常重要,但缺少了士兵,不可能實現。我需要出城去招募士兵。於是他帶着安重誨、霍彥威等人出城,逐漸召集先前四散的士兵。進退兩難,情勢悄然改變。昨日李嗣源仍是平叛的大將,而今卻成了亂軍首領。李嗣源打算「歸藩上章,再行舉事」。作為一位高級官員,他遭受莫名其妙的不白之冤,因此他首要反應就是返回自己的領地,真是令人深思熟慮。結合之前提到的叛亂軍,一群匆忙變亂的士兵,怎麼能事先就有稱帝的計劃呢?
我認為李嗣源在此時已經懷有反叛之心,而士兵們的說法很有可能是事後才加入的,為了證明李嗣源稱帝時有群眾的支持。安重誨和霍彥威可能沒有理解李嗣源的意圖,或認為時機不對,勸他不要回到自己的封地,這樣會給朝廷留下口實。相反的,他們建議李嗣源前往洛陽向天子表明自己的理由。當魏州兵變爆發時,元行欽恰巧正在魏州城外。當他得知李嗣源已進城的消息後,選擇率軍退守衛州,報告朝廷李嗣源叛變並與城內的叛逆聯合。李嗣源為此上奏申辯,提交了十幾封奏疏,但都被元行欽截留。為了查明真相,李存勖派遣李嗣源的兒子李從審前往魏州調查事情,然而他在途中又被元行欽扣留,無法完成任務,只能返回洛陽。
劉守光的部將元行欽是一位勇猛的將領,曾成功生擒劉守文引起極大的轟動。當李嗣源在討伐劉守光的時候,看中了元行欽的勇武,遂收他為義子。後來,李存勖聽聞其聲名,也招他為親軍並對其照顧有加。根據道理來說,元行欽不該阻撓李存勖和李嗣源之間的通信,即使他擔心李存勖會追究其私自撤退之罪,也可以將責任推到李嗣源身上。但是,他卻一心想要阻擾這兩方之間的音信往來,不肯妥協。
李嗣源面對這種情況感到非常害怕。石敬瑭勸他立即行動,佔領開封,攻防兼備。康義誠也勸他不必為了忠誠於昏君而犧牲自己,否則必死無疑。李嗣源決定毅然採取行動,讓安重誨發布檄文,招降段凝、杜宴球、房知溫、安審通等人。
李嗣源當時擔任成德節度使,他的家人都居住在真定府(即北都)。在一次虞候將王建立企圖殺害監軍的事件中,他保護了李嗣源的全家。李嗣源的義子李從珂前往孟縣直接往真定前進,並與王建立會合,一同趕到李嗣源身旁。李嗣源的軍勢大軍,於此時向開封市進發,正式發動了反叛行動。
李存勖的情況比起其他地方更加不妙。軍中缺乏粮食,因此他下令讓河南尹提前徵收夏季和秋季的稅款。然而,這時是三月份,正值青黃不接的時期,如何可能徵收到稅款呢?這樣的行為不但得不到好處,還讓他的聲譽受到損害,使百姓苦不堪言,軍中也流傳著各種謠言。
當時,情況不妙的時候,宰相們向李存勖請求開內府救濟。然而,劉皇后對此毫不在意,並且大言不慚地說道:「我們夫婦雖然憑藉武力統治著萬邦,但實際上是上天的旨意。既然上天已經賜予我們這個天命,我們又何需畏懼人力?」面對這樣的激烈言論,宰相們再次把李存勖拉到便殿進行討論。然而,劉皇后從屏風後聽了一會,隨即帶著三個皇子和化妝用品及三個銀盆出現,並訴說自己的困境,她說:「大家都認為宮中儲蓄豐厚,但實際上都已經賞賜出去了。我這裡只有這些了,你們可以賣了解決困難。」對於劉皇后的話,宰相們都目瞪口呆,因為這樣的言語真是太自私了!既然是李家的天下,那就由他來掌握吧,大家都不再理睬她並告辭。
過了幾天,李存勖派遣白從暉守衛河陽橋。為了維持軍心,他假裝捧出一些金銀財寶。可是士兵們收到賞賜後,並不感激反而充斥怨言:「那些財寶對我們有什麼用?我的家人已經快餓死了。」
李存勳為了對抗李嗣源,召回元行欽回到洛陽。元行欽向他報告,說亂兵已經向開封進近,並建議李存勳前往開封安撫民心。李存勳接受了他的建議,前往東方。然而,他並沒有成功地安撫民心,反而讓身邊的人紛紛逃到李嗣源那裡去了。
李嗣源率兵渡過黃河後,派遣使者招降符習。符習接受招降,並向李嗣源歸順。隨後,安審通也率兵前來投降。

汴州刺史孔循雙方面下注,一方聯繫李存勖,另一方與李嗣源勾結,以誰先到就協助誰奪取汴州。然而,石敬瑭率軍先抵達汴州,使得守將西方鄴投降。

最終,李嗣源於三月二十六日進入開封。
當時李存勖抵達滎澤東時,下令龍驤指揮使姚彥溫率先領兵前往。然而,姚彥溫卻沒有對李存勖客氣,轉頭向李嗣源投降,並勸告他不要忠於李存勖。雖然李嗣源已被任命為嗣子,但他希望獲得具備這一頭銜的官職稱號。他假意責備姚彥溫:“你自己不忠誠,竟發出如此背離漢室的言論。” 在得知李嗣源佔領開封後,李存勖來到萬勝鎮,長嘆一聲道:“這下可過不去了。” 於是,他返回洛陽,留下的軍隊總數由兩萬五千人減少至一萬五千人。
李存勖在途中一直對士兵們作出虛假承諾,聲稱魏王李繼岌將運回五十萬金銀,並將全數賞給他們。然而,他所遇到的執勤衛兵都不動心。李存勖還想賞賜侍從官一些玉袍和玉帶,但寶庫使張容哥報告所有物品都已經被分配完畢。聽了這番話,衛兵們大怒,欲殺李存勖。幸好有人勸解,張容哥才得以逃脫。他認為皇后如此貪財,卻將責任推給士兵們,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於是選擇自殺。到達石橋西後,李存勖招待了元行欽等人,並因自己的為難而傷心落淚。君臣之間的情感也因此更深。
「皇帝都到了這個地步,應該該死了。」
四月初一那天,郭從謙指揮馬軍發動了反叛,他們攻擊了興教門。當時,李存勖帶領軍隊平叛,並派人呼召朱守殷前來支援。然而,昔日的蒼頭小斯卻拒絕來救援他的主人。最終,叛軍攻破了興教門,射中了李存勖,所有人都支撐著他,讓他下樓休息。李存勖非常口渴,想喝水,但劉皇后卻只讓人送來一塊奶酪。不久之後,李存勖病逝了。
李嗣源率領著自己的部隊來到了罌子谷,接到了李存勖的死訊,他情不自禁地痛哭失聲,告訴手下的將士:“皇帝被奸臣蒙蔽,現在已經離世了,我們該怎麼辦呢?”李嗣源知道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加速進兵。於是在四月初三的時候,他帶著軍隊進入了洛陽。
當天,後唐官員的行動既有迅速的特點,豆盧革便帶著一百位官員前來勸進李思源。李思源言明:「我入朝的初衷僅是為了向先帝解釋當時的叛亂原因,並不是為了當上皇帝。等到先帝的葬禮結束之後,我就會回到北方鎮守邊疆。至於當皇帝這種事,我已經不忍聽聞,請勿再提。」
當百官的勸進失效時,百官決定改變策略,向李嗣源請監國。李嗣源終於接受了百官的建議。他之所以不立即成為皇帝,是因為李存勖還有眾多兄弟和兒子。在這種情況下,讓自己成為皇帝是不正當的。因此,他必須處理李存勖及其親屬,才能名正言順地統治天下。
李嗣源下令在各地搜尋諸王,以找到藏匿在民間的李存確和李存紀。為減輕主人的疑慮,安重誨偷偷招安了他們。劉皇后在李存勖過世後,帶著所有財寶和李存渥做成一對逃亡的鴛鴦。這對夫婦返回太原,但守將李彥超不允許他們入城,導致李存渥被部屬殺害。劉皇后後來出家成為尼姑,但被李嗣源派人暗殺。李存霸來到太原後,也遭到士兵殺害。李存勖的其他弟弟和兒子下落不明,只有李存美因為罹患風病而逃過一劫。
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李存勖的大兒子李繼岌,他率領伐蜀大軍正在往回趕。為了防止軍變,李嗣源派遣石敬瑭為陝州留後,李從珂為河中留後,封鎖了通往洛陽的道路。李繼岌進退維谷,大部分手下逃亡,宦官李從襲對他說:“大事已經失敗了,大王自求多福吧。”李繼岌淚流滿面,命令手下李環將他殺死。任圜帶領其他將士東歸,士兵沒有表示異議。所有敵人都被消滅,現在要考慮的是即位的問題。四月十六日,霍彥威與孔循上書,認為唐朝的國運已經結束,應該自立國號。李嗣源看到奏疏後問了一個幼稚的問題:“國號是什麼?”隨從回答道:“先帝賜姓唐,為報復唐室而繼承昭宗大統,因此稱為唐。”
李嗣源面對前梁朝廷的要求改國號時,堅決不同意。「現在前梁的人不想您再稱唐了。」眾人提醒他。「我十三歲跟隨獻祖(李國昌),獻祖把我列入宗譜,當成兒子一樣。我服侍武皇(李克用)三十年,服侍先帝二十年,武皇的基業就是我的基業,先帝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兄終弟及,有什麼不對呢?而且哪有同宗而異國的道理呢?」他堅持不改國號。

群臣對此仍有異議。李琪更是表示出對前朝的敬重,並指出李嗣源對三代的貢獻,若改國號,將暗示前朝不值得紀念,也讓前朝的梓宮無處可歸。「就以本朝而言,睿宗、文宗、武宗都是兄終弟及,在靈柩前即位。」他力爭不改國號,希望能保留前朝的尊嚴與傳承。
四月二十日,李嗣源身穿喪服,在李存勖靈堂前繼承皇位。而在二十八日,李嗣源宣告天成元年為年號。在此政變中,李存勖被部屬所殺害,而李繼岌則選擇自殺。至於其他人的死亡,李嗣源可以免除責任,完全沒有涉及任何肮髒手段。薛居正相信,李嗣源得到皇位是由天意所決定,而非出自人的策略能力。可見老天爺相當眷顧他,使得其年號「天成」名實相符。七月二十二日,李存勖安葬於雍陵之中,並在陵墓上銘記莊宗之名。李存勖有著豐功偉績,在其前半生中,勇擊河朔之敵,削平強豪勢力。他的成就崇高而壯麗,讓多少人碧血相關、讚譽其不已。
「然而當流星太過耀眼,最終都會化為虛幻。」當李存勖走向東方,士兵們四散而去,這場滄桑之戰的結果,令人悲傷萬分,無數人為之嘆息。這些悲嘆,並非為了李存勖個人,而是為了所有人心中的英雄,為了呼籲天下黎民的欲望。李存勖本來可以繼承功勳,為百姓創造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也為後代建立一種傳奇的精神。但這樣完美的願望好像永遠從未實現,即使他有許多不合理的舉動,人們仍然不忍心對他嚴格批評,因為他的功績和貢獻實在太偉大了,使人忽略了他的荒淫行為。

當我把他執掌皇權三年的時間記錄下來時,我無法忽視他每一句話、每一件事的影響。在短短三年內,他犯下了許多皇帝終身難以犯盡的罪孽。跟朱溫一樣酷愛殺戮,難道李存勖不是嗎?跟朱溫一樣沉溺荒淫,難道李存勖不是嗎?可是,李存勖的名聲卻比朱溫好上十倍、百倍,真是詭異難懂。至於李存勖的死,我只能說跟朱溫一樣:理所當然。李存勖是唐朝晚期的名將,經歷了許多殺伐和征戰。他一生充滿了戰鬥和勝利,也有著許多不遂的夢想和遺憾。

「兵甲亟作曰莊」,意為李存勖熱愛著戰爭,身穿著鎧甲,總是渴望著出征戰場。他的強烈戰鬥意識讓他與眾不同。

「睿圉克服曰莊」,李存勖智勇雙全,能夠解決眾多困難和挑戰。即使遇到艱難的局面,他也能夠克服。

「勝敵志強曰莊」,李存勖有著強烈不屈的鬥志,即便是在戰爭中失利,他也能夠保持著士氣和信心。

「死於原野曰莊」,意為李存勖在戰鬥中不畏死亡,甚至在原野上戰死。他的英勇表現讓他成為了後人景仰和怀念的將領。

「屢征殺伐曰莊」,李存勖在一生中多次參加戰役,開展殺伐行動。他經歷了許多風雨飄搖的歷程,踏過了無數的戰場。

「武而不遂曰莊」,意指李存勖在戰爭中虽然非常優秀,但仍然有未達成的目標和夢想。他的一生充滿了挑戰和冒險,這也是他在後世留下的重要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