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用了十餘年滅六國建立秦朝,為何秦朝迅速滅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國成為當時最為強盛的國家之一。然而,秦國在短短十餘年後卻迅速滅亡,後人不禁感嘆其強盛與滅亡之快。那麼,秦朝滅亡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首先,秦朝在統一六國後過於專斷,「焚書坑儒」等嚴苛政策觸怒了人心,使得人民對秦朝的反感漸增。其次,秦朝實行統一貨幣貫制和德政版圖,這樣的換銷制和一律制導致了社會上的貨幣及產品缺乏流通,商業領域的滯積也影響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再者,秦朝秉持著「楚入桂林,則洞庭溳瀆為池。越入婺山,則江浙為壑」的思想,將其他民族視為蠻夷,使得原本多元化的文化被統一化,最終導致了中國文化的衰退。

而在秦朝滅亡的過程中,民變、內戰等因素也對秦國的滅亡造成了重要影響。從而,秦朝的崛起與滅亡告訴后人,一個國家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應該注意民眾心聲、發展經濟等方面的平衡,以免重蹈覆轍。
據個人觀察,這種問題的根源在於多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包括制度設計的缺陷、改革過程中的不當操作以及有關當局的違法行為等。以下分別加以闡述。
「根本隱患」:秦國統治不穩固,表面平靜卻隱藏著激烈動蕩的局面。
從周朝開始實行的分封制度,尤其是平王東遷後,雖然天下名義上仍屬於周天子統治,但實際上已經分裂了五百多年。這樣的長期分裂和戰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的。

自從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各諸侯之後,秦朝在短期內很難獲得人民的認同。特別是在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對諸侯國控制力下降,各國諸侯在經歷了數百年的統治後,導致百姓只知道諸侯王,而不知道周天子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當時統一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還未形成,各諸侯國之間壁壘分明,長期交戰也造成了深刻的敵意。在當時的社會中,對魏人、齊人、楚人、趙人等觀念已根深蒂固,而對於新興的秦國,他們不僅沒有認同感,甚至還視其為摧毀自己故土的敵人,這也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遭遇大量叛亂和暗殺的主要原因。要讓秦國獲得各階層人民的認同,顯然不是短期內就能辦到的,至少也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
各地區的思想文化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如果想要建立起統一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必須實現思想文化的統一和融合。然而,由於長期的分裂,各諸侯國已經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思想文化,如秦國的法家文化,以儒家之禮為核心的齊魯文化,粗獷豪邁的燕趙文化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存在極大的差異,更加強了排他性。雖然秦始皇通過制度的統一實現了社會領域的統一,如文字、度量衡和車軌,但是思想文化的統一顯然不能在短期內實現。秦始皇曾嘗試包容和吸收六國的文化,但最終失敗了。因此,當齊國的淳于越提出了分封制度後,秦始皇才同意了李斯的建議,即焚毀詩書。儘管焚毀了詩書打破了文化壁壘,但思想文化的統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推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才實現,可見其中所涉及的困難之大。
秦始皇征服六國後,六國貴族後裔並未遭受大規模的殘殺,這表現出秦始皇的仁慈之心。不過,六國貴族後裔的數量龐大,身為統治者的秦始皇深知使用鐵腕手段容易招致反噬。然而,這些六國後裔的存在對秦國的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在秦朝建立之後,六國後裔積極參與各地的叛亂和刺殺行動,他們在各地的號召力仍然很強,例如身為韓國後裔的張良。 秦始皇很清楚表面的平靜並不能掩蓋暗流的湧現,這也是他多次出巡的原因之一。從秦末的動亂形勢可以看出,除了最初的陳勝吳廣和最終取得天下的劉邦等少數人之外,叛亂的主要力量依然是六國後裔。儘管如此,這種矛盾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失。

秦國的快速統一造成不穩定性。從公元前230年始皇帝發起滅國戰爭,到公元前221年齊國投降,秦國只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統一大業。然而,這急速的膨脹也伴隨著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治理這個新生的疆域。在推翻分封制的情況下,秦始皇必須探索全新的治理方法。可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需要時間檢驗和完善。由於秦國膨脹速度太快,秦始皇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試驗創新的制度,只好採用原秦國法家治國理念並進行少量創新。然而,「商鞅變法」所建立的制度雖然適用於戰爭頻發的戰國時代,也使得秦國逐步走向強大,但卻不適用於新生的龐大帝國,這造成了秦國統治基礎的不穩定。
5、秦國商鞅改革後的制度,過於具有侵略性。秦國因商鞅改革而崛起,且該改革所形成的制度已被秦國證明其實用性,但人們卻沒有注意到,該制度只適用於戰爭頻繁的戰國時代,並不適用於統一天下後的秦國。以軍功為主要晉升途徑的制度,使得秦國過於具有侵略性。正如文官掌權的朝代極力避免戰爭一樣,以戰功為主要晉升途徑的秦國很難停止侵略擴張的步伐。這是秦國統一六國後仍未停止擴張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對於飽經戰亂急需休養生息的天下來說,持續的戰爭無疑加劇了國家的動盪。

在秦始皇統治時期,雖然秦國表面上看起來極為穩定,但實際上卻存在著許多的暗流涌動,使得秦國的統治存在著太多隱患。如果秦始皇擁有更多時間,或許就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可惜在完成統一僅僅十一年後,秦始皇便撒手人寰了。
「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實際上加劇了秦國統治的危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當時,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推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例如統一的度量衡、幣制、文字、祭祀制度等等,可以說是在短時間內完成中國歷史上最決定性的統一。

然而,這些改革未必是積極的。首先,秦始皇在推行這些改革時,並沒有足夠的考慮到民眾的生活。例如,強制推行統一的文字讓許多人在書寫時深受困擾。其次,這些改革對於當時的秦國財政和政治結構產生了巨大的負擔。例如,強制推行統一的度量衡讓許多商人和農民陷入財政困境。

這些缺陷加劇了秦國統治的危機。在秦始皇死後,秦國政權由於內部問題和割據,迅速瓦解。這種結果可以部分歸因於秦國在推行改革時沒有考慮到民眾的需求,以及忽視了財政和政治結構的議題。

當然,秦始皇的改革也帶來了一些積極的影響,例如對中國的統一和文化傳承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這些明顯的收益並不足以掩蓋改革的缺陷和負面影響。
進入秦朝後,秦始皇推翻了分封制度,並在此基礎上開始實施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從現代角度來看,無疑是相當重大的進步,但完善制度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由於缺乏系統性改革,反而加劇了秦國治理的危機。
2、「世卿世祿制」全面廢除後,六國後裔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自從秦始皇以「二十等爵位制」替代「世卿世祿制」後,六國後裔從此失去了原有的政治特權和權力,地位逐漸下降。這對於那些仍然懷念春秋戰國時期的統治者和貴族們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然而,對於其他人來說,特別是那些被「世卿世祿制」所壓迫和排斥的人,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勝利。他們從此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機會,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在這個新的制度下,每個人都有機會爭取更高的地位和權力,為自己和家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士子基層對官僚制度進行的全面改革表示不滿。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世卿世祿制」的崩潰,各諸侯國開始積極吸收各類人才,這促進了士子階層的形成。當時,由於缺乏官員選拔機制,士子們只能通過「遊說」來爭取官職,也就是靠自己的學識打動統治者。然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中央集權,推行全新的「三公九卿制」,但由於秦國以法家治國為主,派往各地的官員主要是熟悉《秦律》的人,這就斷絕了士子們的晉升之路。雖然秦始皇創立了「博士制度」,但這些博士僅有議政權,沒有實際的施政權,無法滿足士子階層的要求。這個問題直到漢朝太學建立之後才得以解決。
秦朝時期,由於缺乏官員選拔機制,導致地方官員嚴重不足。在當時,舊有的「遊說」方式不再適用於秦朝的統治模式,因此全面廢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縣制。由於官員不足,秦始皇全面推行郡縣制後,只有高級官員如郡守、郡尉、郡監、縣令、縣尉、縣丞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命。而地方鄉、里和亭的官吏則依然按照地方聲望卓著者擔任,這也是任命大量有功將士的情況所導致的。然而,這種情況造成了地方官員理政能力參差不齊,更嚴重的是在地方發生叛亂時,這些高級官員根本不能應對叛亂,這也是秦末天下叛亂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會全方位的改革超出了百姓接受能力。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迅速穩固統治,曾在短期內頒布了大量政令。從現代角度來看,這些政令雖然極為先進,但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政令涉及的完全改變他們的行為習慣,例如坐、臥、衣、食、住、行等,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接受範圍。大規模、全方位的改革,極容易引起百姓的恐慌。根據《里耶秦簡》的記載,皇帝統一六國後,曾因改革引發過兩次大規模叛亂。第一次是在推行中央集權制後不久,南郡遷陵縣爆發叛亂,叛軍攻擊了秦國的軍營。第二次是在秦始皇頒布黔首自實田,實行土地私有化之後,南郡蒼梧縣再次爆發叛亂,連新歸附的軍隊也參與了其中。
秦始皇的改革步伐過於急促,儘管他所施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有助於國家發展,但由於改革過快,導致許多制度不夠完善,且改革範圍過廣,幅度過大,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讓百姓恐慌不已。這也成為後世形容秦國統治殘暴的原因之一。
秦國胡亥自即位以來,妄為暴政,最終壓垮了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說秦國統治不穩乃是滅亡的根本原因,那麼秦二世即位後的所作所為,就是壓垮秦國的最後一根稻草。秦二世治下的秦國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百姓痛苦不堪,而秦二世卻沉湎於酒色之中,漠不關心國家大事。他甚至還殘暴地殺害忠良之士,荒淫無度,壞到了極點。最終,秦國因內部矛盾激化、外敵入侵而四分五裂,成為歷史的遺跡。這恰好證明了一個國家的內部治理和領導人的優劣,對國家的存亡有莫大的影響。

2、胡亥被趙高操縱,殺害無辜並毀滅基礎。胡亥不僅屠殺了自己的兄弟姐妹,還殺害了幾乎所有能夠支持秦國統治的重要官員,包括蒙恬、蒙毅、李斯、馮去疾和馮劫等人。這樣做嚴重動搖了秦國統治的根基,使秦國陷入了混亂中。
「濫用民力,民不聊生」是一個古老的道理,即便是在秦始皇時期也是如此。儘管秦始皇開始了許多大型建設項目,但他在使用民力方面還是有所謹慎。例如,他從來不徵召「閭左」之人,這些人是居住在城市門口、負責守城的居民,在緊急情況下被要求出動。然而,在胡亥繼位後,他繼續修建阿房宮(存疑)、驪山墓地和馳道等工程,同時,他也毫不猶豫地動員了大量的民力,這導致天下人都非常不滿,民不聊生。
秦法变质,官吏残暴。但从本质上来看,秦法只算是严苛,并不残暴。可是,自从李斯为了自保上了一道《上书对二世》之后,胡亥实行了对各级官吏的严格“绩效考核”,谁收的税多,谁就是好官;谁抓的罪犯多,谁就是能吏。结果可想而知,秦国各级官吏的治理能力参差不齐,这样做不就把所有的官吏变成了酷吏吗?最终导致秦国完全失去了人心。
胡亥因為對享樂沉迷而忽略政事,甚至不接見大臣。這導致趙高得以全面掌控朝政,並胡作非為。當使者冒著生命危險將陳勝吳廣叛亂的消息送達咸陽時,秦二世竟然將使者處死,這導致之後的使者不敢再傳遞真實的消息。當陳勝吳廣率領幾十萬大軍殺到戲水(今陝西臨潼)時,胡亥才意識到情況的嚴峻性,但最佳時機已被錯過了。

在趙高掌權後,他開始將異己排除,並任用馬屁精。這些做法完全毀滅了朝廷,使其失去了運作的能力。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秦國豈有不亡之路呢?
總的來說,秦國的滅亡是由多個原因綜合作用而來的。在統一天下之後,秦國本就存在統治上的危機,而一連串的改革更加劇了各種矛盾。再加上皇帝胡亥即位後與趙高的胡作非為,使得秦國的滅亡已是必然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