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討伐後晉遇重挫,楊光遠賣國求榮

在南唐和閩國爆發戰爭的同時,晉國和遼國也因為失和而陷入緊張的局勢。就在石重貴登基為帝後,他接受了景延廣的建議,決定向遼國宣示自己只承認孫的稱號,而不承認臣服的地位。與此同時,當時的遼國皇帝耶律德光被趙延壽誘導,已經展開了向南進攻的準備。
圖使喬榮出使晉國,這是遼國後來的安排。喬榮的任務是負責處理遼國和晉國之間的通商事宜,而回圖使則是負責管理外交貿易事務的高級官員。

喬榮到達晉朝的京城汴州後,買下了一座房子,打算把它作為遼國在晉朝的代表處,專門負責通商事宜。他打算為此事大力投入,努力實現自己的計劃。
喬榮最初是河陽的牙將,後來他與趙延壽一起向遼國投降。由於他是來自中原地區,對中原的情況非常熟悉,因此耶律德光任命他擔任了一個重要的使命。
喬榮來中原通商,這是雙贏的局面。不料,景延廣卻起了心機,提出喬榮是漢人投降契丹人後冒充遼國商人的歪想法,建議石重貴抓住他,並將他關進大牢,進一步危及局勢。
自石重貴即位後,他對晉朝對遼國的屈膝稱臣和承認兒皇帝的做法感到不滿。他想要擺脫契丹人的束縛,只願向孫子臣服,顯示對毀約的強烈意願。然而,當他聽到景延廣的誹謗後,他沒有考慮到他的行為會造成的後果,下令將喬榮抓起來關進大牢,沒收了他的財產。此外,他還下令通緝進入晉國境內的遼國商人,並且一旦逮到就將殺害他們並沒收他們的財物,這種行為已經近乎斷絕外交關係。
「晉國大臣對於這樣的舉動感到擔心,紛紛上表勸阻。他們表示,關押喬榮並沒收他的財產等於是向遼國宣戰。既然是宣戰,朝廷是否已做好準備?」
有人認為,遼國與晉國之間仍存有感恩之情,因此不應輕易反目成仇。
石重貴在眾人反對下,被迫釋放喬榮,並賜予豐厚的禮物,讓他返回遼國。然而,並未將貨物交給他。

一般而言,這件事可以說是一個還沒有結束的結局。然而,景延廣卻想要惹麻煩。當喬榮前來告辭時,景延廣盯著他,怒斥道:「回去告訴你的主人!」喬榮害怕地問:「說什麼?」
景延广自大地说:“让他不要听信赵延寿等人的谎话,藐视中原。中原现在已经是兵强马壮,如果爷爷敢来挑战,孙子手下的十万横刀向天可抵挡他。若是被孙子打败,必将被天下人嘲笑,届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喬榮聽了這番話感到壓力山大,他認為這是最後通牒,只要他一回話,就可能讓兩國開戰。他很害怕自己說不清楚,到時只能面對難以解決的局面。於是他想了想,憑著靈機一動,對方說得話太長了,他的記性也不太好,擔心回去後就會失實傳遞消息。因此他說道:「你說得太長了,我記不得那麼多字句,回去很有可能傳遞錯誤的消息。」對方問道:「那你有什麼想法?」
喬榮裝做弱者,語氣懇求地對景宰相說道:“還是請您幫幫我吧,把您剛才說的話記錄在紙上,這樣下屬才不會漏掉任何細節。”
景延廣並不知道喬榮的真正意圖,竟然將剛才說過的話寫在紙上,交給了他。喬榮滿心歡喜地帶著這份紙回到遼國。

石重貴沒有看到景延廣的信件。即使石重貴對於向遼國稱臣、稱兒皇帝一事不滿,但他還是願意繼續向耶律德光稱孫子,這表明他並沒有打算與契丹人決裂。事實上,後晉最後與遼國反目成仇,是因為景延廣的「綁架」行為。當喬榮回到臨潢府後,他將紙條交給了耶律德光。
經過石重貴對於耶律德光的不敬稱呼,耶律德光的怒火已是燃燒不止。當他看到喬榮帶回的紙條時,更是勃然大怒。他深信自己的騎兵意氣風發,絕無敵手。於是他下定決心,要親自率兵南下,好好教訓那個不聽話的孫子。他下令,捕捉所有前往遼國的晉國使者,將其拘禁在幽州,絕不允許他們走進潢府,見到皇帝。

相同地,他還調派五萬士兵,備戰南下攻打晉國。眼看即將發生的慘烈戰爭,耶律德光絲毫沒有懼怕的意思。他已經預視到自己將獲勝,向那些抗拒並挑戰統治權威的敵人展現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
晉國當時正面臨嚴峻的考驗,首先受到了水災的侵襲,接著又遭受到規模大的蝗災侵襲,全國飽受飢荒之苦。朝廷派出六十多名特使到各地強行徵糧,使得全國沸騰不安。此時,還傳出遼國即將發動的戰爭消息,使得文武百官都感到心神不寧。
桑維翰當時擔任侍中,他是石敬瑭成為幼帝的創建者。他多次建議石重貴以謙虛的措辭向契丹人道歉,以消除戰亂的影響。然而,他的建議遭到景延廣的反對。

「景延廣」是一位受到高度評價的官員,他的策略被人所稱讚。石重貴對他格外寵愛,幾乎到了不問可知的地步。在所有朝臣當中,他的地位是最高的,甚至超越了桑維翰。
景延廣已經「綁架」了石重貴,為他做了一個最終的決定,將他迫使成為抗議不平等條約的民族英雄,高喊「不」。
桑維翰的話已經讓所有百官都不再敢多嘴了,即便他們的建議和意見都不被採納。
劉知遠身為河東節度使,看到景延廣在這樣鬧事,深知這會引發戰端。他原本有想要上表勸諫,但知道石重貴不會聽從他的話,所以這種勸諫也只是白費口舌。既然如此,劉知遠決定不再言語,而是開始在境內招兵買馬,並蓄積兵力,同時向朝廷奏請增設興捷、武節等十多支軍隊。這樣做的目的,不僅為了鞏固邊防、防備契丹,也是為了考慮自己及家族的利益。
在五代紛亂的時代,只要有軍隊,就能夠掌握一切。劉知遠深刻明白了這個道理。
楊光遠來到青州後心情十分低落,但在景延廣的挑戰下卻激發出他達成野心的決心。
楊光遠據說帶著家當搬家到青州,但運送量太多,無法一次完成。他向朝廷借了三百匹馬,但當他到任後,卻從未想過歸還。景延廣記憶力極佳,挑撥石重貴向楊光遠索討已借出的馬匹。 楊光遠非常生氣,說那些馬是先帝賞賜給他的,為什麼現在要拿回來?當初借馬時沒有簽訂借條,借貸已久,已逐漸轉變為贈品。此外,石敬瑭已經去世,對於此事的證人不復存在。這就是所謂的“死人帳”,一般情況下無法追回。

楊光遠未曾撤回馬匿,反而因此得到了一個提醒:朝廷對他依然存在猜疑。於是,他秘密派人到單州,召回了當地擔任刺史的兒子楊承祚,因為他準備發動叛亂。
石重貴面對楊光遠的問題束手無策,只好委任飛龍使何超臨時掌管單州的事務,並且派遣內班使者前往青州賞賜楊光遠玉帶和御馬,希望能夠平息他的不滿。然而,楊光遠已經決定背叛晉朝,對於石重貴的好意根本不在意。在天福八年(943)十二月初一,他率領騎兵進入淄州,掠奪了當地的刺史翟進宗,然後返回青州。
石重貴並沒有對楊光遠採取任何行動,相反地,他宣布把楊光遠的兒子楊承祚調到登州當刺史。
楊光遠因為石重貴的寬容,變得更加傲慢且怨氣滔天。他深知單憑自身實力背挺石重貴是不夠的,但他並不放棄,因為石敬瑭當初也不具備足夠的實力,還不是透過逼迫李從珂自焚玄武樓而達到目的?石敬瑭能做到的,楊光遠也可以做到,就像當初石敬瑭需要倚靠契丹人的力量才能當上皇帝,楊光遠也可以尋求相同的協助來達成目標。
楊光遠下定決心,派人給耶律德光送去一封信,指責石重貴不守盟約、背棄恩情,並且正準備揮軍北上,攻打臨潢府,為先帝割地稱臣、當兒子之恥報仇雪恥。此時正值晉國內部饑荒、財政困難,民不聊生,此舉可事半功倍,一舉奪取晉國天下。如果大遼皇帝想要懲罰這個不聽話的孫子,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
趙延壽也與耶律德光並肩作戰,勸說他率軍南下攻占中原。

這篇文章描述了楊光遠、趙延壽和耶律德光對孫子的打算。他們都認為這個孫子已經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因此需要採取行動。如果不加以懲罰,他們擔心這個孫子可能會變本加厲,甚至在干爺爺面前表現出更為傲慢的行為。因此,他們打算教訓這個孫子,並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耶律德光是個非常有決斷力的人,他一有決定就會立即行動。他命令趙延壽率領集結在山後和盧龍的五萬人馬南下中原,並對他說:「如果你能征服中原,我就立你為中原的皇帝。」耶律德光還常常對晉國的人指著趙延壽說:「這個人將成為你們的皇帝。」
趙延壽素來追求自己的皇帝夢。自從石敬瑭趁危受機、登基做了契丹人的傀儡皇帝後,趙延壽便認為只要他肯盡心盡力效忠契丹人,自己也可以實現成為真正皇帝的夢想。他毫不猶豫地成為契丹人的棋子,為了幫助契丹人佔領中原而貢獻心力。當聽到耶律德光對他的承諾時,趙延壽感到十分欣喜,當場跪拜感恩。
契丹人佔據燕雲十六州後,進軍中原一帶輕鬆無阻。當初石敬瑭為了眼前一時之歡而割讓了這一片戰略要地,現在卻狠心把石堆擲向自己的侄兒石重貴,真是引火自焚。
在開運元年(944)的正月初二,趙延壽帶領著遼軍長驅直入,一路向南進犯,直接進攻到了幽州。在這裡,他碰巧遇到了留守幽州的趙思溫的兒子趙延照,他從祁州回來。趙延壽決定委任他為先鋒,進軍南下攻打貝州。

石重貴現正在汴州舉行紀念自己當皇帝滿一週年的慶典活動,忽然接到貝州的警報,於是他立即召集了群臣開會商議應對之策。有人表示,貝州是水陸交通要衝之地,十分關鍵,朝廷早已在那裡儲備了大量的糧草,足夠支撐十年,理論上來說,就算契丹人來侵犯,也不必過於慌張。
石重贵一开始认为贝州的危机只是夸大其词,敌情被夸大了,并没有对贝州的警告放在心上。然而事实却在几天之后接踵而至,先是贝州被攻破,接着又传来刺史吴峦阵亡的消息。这时石重贵才意识到事态严重,开始手忙脚乱。
吳巒本是一位勇猛的將軍,他曾在雲州城鎮守半年之久,抵禦了耶律德光的進攻。然而,在這次戰役中,他卻在短時間內被擊敗了。實際上,他的失敗是由於自己人的背叛所導致的,而非遼兵的打擊。
貝州升格為永清軍之後,首任長官是節度使王周,接著便由王令溫接任。上任後,王令溫決定懲罰違規軍校邵珂。邵珂因受到處罰而對王令溫十分不滿,因此難以釋懷。他將個人恩怨升級放大,進而自行幹出了賣國的勾當。他暗中派人奔赴遼國,向遼國透露貝州軍情,聲稱雖然貝州的糧食充足,但是軍力卻很薄弱。只要遼國侵犯,貝州城可輕易攻破;並表示只要遼國出兵,他便可充當遼國的內應。正巧王令溫調任京城,朝廷便任用前復州防禦使吳巒暫代職。

當吳巒剛獲任命時,遼國軍隊便立刻入侵。由於吳巒是一位文官,尚未接受軍事訓練,所以他沒有領著一支軍隊。邵珂心生陰謀,提出自己主動報名擔任南門的守軍。吳巒不知道對方的狡詐,還在全體將官面前大加贊揚他,並命他帶著隊伍守護南門,自己帶領著其他將官保衛東門。
「吳巒的戰鬥能力確實非常強,他曾率領契丹軍多次攻打城池,卻每每被打回原型。」
耶律德光聽說趙延壽率領的軍隊進攻貝州失敗,於是親自帶領大軍趕到貝州支援,並重新組織進攻。
吳巒身為城督,為了抵禦遼軍攻擊,他多次使用火攻燒毀遼軍的攻城器械。在耶律德光陷入困境時,貝州城南門卻突然打開,邵珂投靠叛變。
耶律德光見機就行,帶著部隊沖進南門,進軍城中。吳巒此時正與敵人在東門激戰,一點也不知道遼軍已經從南門進城。
兩軍開戰後,晉軍人數相對較少,武士們紛紛戰死。吳巒深知自己的勝算已經不大了,也不希望成為契丹人的俘虜受辱,於是他選擇謀殺自己,跳入井裡殉國。結果貝州被遼兵攻陷。
史書缺乏關於邵珂的結局描述,這可能是因為這個人的無恥行為出賣祖宗而感到恥辱,故而不願多作交代!或者,他可能在戰亂之中喪命,遺體被野狗啃食了吧!

石重貴聞貝州失守後,雖然驚慌不已,但仍不失冷靜。他立即下令歸德節度使高行周為北方行營的部署,而河陽節度使符彥卿則擔任馬軍左廂排陣使,右神武統軍皇甫遇則擔任馬軍右廂排陣使。此外,陝府節度使王周及左羽林將軍潘環分別被任命為步軍左廂和右廂排陣使,率領三萬精兵抵禦遼兵入侵。
石重贵派遣了各路兵马,但仍然感到不安,于是他下令亲自率领车驾出征。
杜威(原名杜重威,改名以避諱石重貴)擔任成德節度使期間,曾命幕僚曹光裔前往青州向楊光遠表達利害關係,並要求他出兵抗遼。楊光遠讓曹光裔向朝廷上奏,強調自己忠心耿耿,並表示他的兒子楊承非前往青州是為了探望生病的母親。由於楊氏一家蒙朝廷施恩,因此感恩圖報,絕不會懈怠忠貞。他們堅決不會背叛國家,表現出忠心耿耿之心。
石重貴感到此事屬實,依然派遣曹光裔前往安撫楊光遠。然而,楊光以緩兵計策謀取先機,假裝一副悲慘無助的模樣,以示軟弱無力。
「石重貴安撫楊光遠後,認為東方無虞,正式下令讓前邠州節度使李周留守京城,自己率領禁軍進行北伐。並且任命景延廣為御營使,負責處理軍國大事。」
石重貴前往途中,不斷傳來壞消息:在河東方向,遼兵已進入雁門關;鎮州、邢州、滄州紛紛報急,稱遼兵已經入侵境內;滑州方面,遼國皇帝耶律德光帶領軍隊已經到達黎陽。

石重貴對事態的嚴重性感到擔憂,他命令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擔任幽州道行營招討使,並邀請成德節度使杜威擔任他的副手。同時,他也派遣右武衛上將軍張彥澤等部隊前往黎陽,以防止遼兵入侵。此外,石重貴也派使臣前往契丹,帶著書信想和他的干爺爺耶律德光重新建立關係。
耶律德光在回信中表示,事情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和平談判已經失去了意義。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在戰場上分出勝負。
耶律德光動了肝火,決定要狠狠懲罰這個不聽話的干孫子。
石重貴心急如焚,求和無望,只得僵持於澶州,十二天後抵達。這時,探子傳來消息,耶律德光已經駐紮在元城,而趙延壽則在南樂屯兵。石重貴覺得距離敵人太近,更加焦慮,整日擔憂,顏面憔悴。
事實上,晉軍的戰力並不像楊光遠所述的那樣薄弱。只要有良好的指揮,他們就完全有能力擊敗食人肉、飲人血的契丹人。晉陽在戰場上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魏王於秀容率領的遼軍西路軍,目標是攻擊晉陽。」

劉知遠是晉國的河東節度使,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物。他聽說遼兵要來攻打,就和白承福一起出城迎戰。在猛烈的戰鬥中,劉知遠狠狠地打擊了遼兵,最終讓他們慘遭慘敗。在戰場上,他們成功地擊敗了三千名遼兵,並從鴉鳴谷成功逃脫。
晉陽大捷,振奮了晉軍的士氣,石重貴同時感到非常高興。不過未過多久,又傳來了壞消息:博州刺史周儒背叛晉朝,率軍投降遼朝,並與楊光遠勾結,引導遼軍從馬家口渡過黃河。左武衛將軍蔡行遇在戰鬥中失敗並被俘虜。
石重貴得知此消息後,心情難以振作,連忙跟景延廣商量對策。官員竇儀則認為,如果遼兵成功渡過黃河,與楊光遠會合,南方將會面臨敵軍前後夾擊的嚴重局勢。雖然景延廣也認同這個看法,但仍然無法頂住敵人,只好虛張聲勢地調遣李守貞、皇甫遇、梁漢璋、薛懷讓等一萬名士兵,沿著黃河水陸並進,協助防禦來犯的遼軍。
高行周、符彥卿與石公霸在二月初三時被契丹兵包圍於戚城。為了求援,他們騎馬飛往澶州,向朝廷呼籲派出軍隊協助救援。
指揮官景延廣先前已下令,吩咐所有將領各自奮戰,禁止互相支援。當收到高行周的緊急求援信件,景延廣並沒有打算出兵支援,反而壓抑了他們的求援信件。

高行周及其他人不知道景延廣在搗鬼,他們一封比一封急的求援奏報,景延廣明白不能再隱瞞下去,只好向石重貴匯報。
石重貴臉色大變,責問景延廣為何不派兵支援戚城。景延廣解釋說,他們的部隊已經全數出征,朝廷現在只剩下御營的親兵,這些人不能也被派往前線戰鬥。
「我本人前往救援,有甚麼不可以?」石重貴一時憤怒,沒有理會景延廣,率領著皇家營地的親軍,匆匆趕往戚城的援助。
石重貴領軍快速前進,離戚城數里之外時,聽到戚城那邊傳來「鼓角皆鳴,殺聲震野」聲,知道兩軍正在激戰,於是趕緊下令部隊加速前進。抵達戚城時,晉朝與遼國兵營正在混戰,但因為人數不足,晉軍情況已經出現敗象。從遠處望去,可以看到一位身穿白色袍子的年輕將領,在為行營都部署高行周保駕護航。他拼命殺出重圍,遼兵四面包圍,情況極為危急。但是,那位年輕將領擅長射箭,他搭起弓箭,一連串的箭矢瞬間射出,每一支箭的命中率都是百分之百,遼兵望著這實力驚人的年輕將領,不禁望而卻步。
「石重貴,不用擔心,我來了!」高行周聲嘶力竭地喊著,帶領著皇家親軍前往殺敵。見到石重貴親自率領援軍,高行周立即反擊,帶領全軍勇猛奮戰,最終成功解救了左廂陣使符彥卿和先鋒指揮使石重霸,將敵人重重包圍。晉軍士氣隨著石重貴帶領的援軍飆升,重新振作精神,發起猛攻,將遼軍趕盡殺絕。最終,敵軍已無法抵擋,只能轉身逃跑,晉軍慶祝著勝利的到來。

石重貴登上戚城古台,慰勞高行周、符彥卿、石重霸三位將領。三人痛哭流涕,感嘆援軍來得太慢,若再遲一天,戚城難以保全,恐難逃一死。石重貴憤慨表示:「這全是景延廣的錯,他故意耽誤了公文,讓朕來時已為時已晚。」
「景延廣跟我們到底有什麼仇啊?為什麼他不願派遣援軍?」三人嗚咽著,無法忍受眼前的悲傷。
「石重貴多次安慰他們,最終才讓他們停止了哭泣。」
高行周回答石重貴的問題,告訴他白袍小將就是自己的兒子高懷德。石重貴便立刻召見高懷德,授予他弓箭和戰馬作為獎勵。之後,石重貴便離開了此地,回到了他的領地澶州。
高懷德是北宋後期的先輩,是該朝開國元勛之一,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介紹。
「晉軍」在「戚城」擊敗「遼軍」的消息剛剛傳出,而同時「馬家口」那邊也傳來了喜訊。
李守貞等人跟隨著黃河來到了馬家口,此時正好遇上了遼國步兵萬餘人在此構築營寨,騎兵在周圍巡邏警戒,同時還有數萬士兵在河西地區駐紮。此外,河中運兵的數千艘船也在忙碌著。
遼國和晉國一直爭戰不止,當時李守貞率領士兵攻擊正在建造的遼軍營壘,一見敵人尚未穩定,便抓住此機會發起猛攻。契丹騎兵憑著大營的優勢反擊,但在晉兵的強勢壓制下,不得已緊急撤回,讓晉國成功攻下了遼軍營壘,展現了強大的勝利。
當南宋的精英軍隊與遼國騎兵交戰時,遼軍遭受了重創。一些遼軍騎兵為了逃命,試圖渡過河流,但卻淹死了數千人。此外,幾千名遼軍士兵被俘或被殺。駐紮在黃河西岸的遼軍無法幫助東岸的遼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四處逃竄。最終,遼軍被迫退走,從此再也不敢向東進攻。
七十八名敵將及五百餘名士兵被李守貞俘獲後,被解送至澶州並全數處決了。

夏州戰役獲勝後,又一喜訊傳來:節度使李彝殷率領四萬番、漢兵馬,從麟州渡過黃河進攻進入遼國境內,對遼兵造成了巨大的牽制作用。石重貴即下詔封李彝殷為西南面招討使。此後,聽說楊光遠率青州兵西進準備與遼兵匯合,石重貴便立即下詔命前保義節度使石贇分兵屯守鄆州,防禦楊光遠,並命劉知遠領部眾前往鎮州與杜威會合。
留知遠原本並不想前進,他走到樂平後便決定留在那裡駐守,不再往前走。
耶律德光聽聞各路失利,已經萌生退意,但心中有些不甘心。於是他心生一計,假裝放棄元城,聲言北歸,實際上卻把他的精銳騎兵埋伏在古頓丘城,打算伏擊追擊的晉軍。
魏州留守張從恩多次上報,表示遼軍已向北撤退,且大軍正計劃追擊。然而,天公為晉軍下起大雨,使得追擊計畫被迫中斷,終幸逃過一劫。
遼國的士兵埋伏了10天,可晉國的軍隊並未追來,反而讓自己的軍馬們飢疲不堪。耶律德光為自己的失敗感到嘆息不已。趙延壽提供了一個策略,指出晉國軍隊都在河邊,害怕遼國的騎兵,因此不敢追來。他建議遼軍進攻澶州,合併四面軍隊攻擊,奪取黃河上的浮橋,這樣便可統一天下。
在三月初一,耶律德光採納了他的建議,領著十萬士兵親自率隊在澶州城北營建陣地,準備發動攻擊。
「高行周趕來支援,前鋒與遼兵展開激烈對戰,從中午一直廝殺到黃昏,雙方難分伯仲。」
耶律德光帶領精銳部隊親往支援,石重貴也率領士兵離城出擊,佈置陣勢,等待與遼軍交戰。

耶律德光看著來勢洶洶的晉軍,心底不禁發慌,他對身旁的左右說:「楊光遠曾告訴我,晉國陷入饑荒,大部分晉兵已經被餓死,現在怎麼還有這麼多部隊呢?楊光遠一定騙了我!」
「哀嘆雖有,刀已經抽出,箭亦已搭陣,勝負仍需定輸贏。」耶律德光將契丹騎兵分成左右兩隊,從雙翼猛攻晉軍。
「晉軍屹立不動,等遼兵逼近,突然傳來一聲梆子響,接著萬弩齊發,箭如風蝗。遼兵的前鋒大部分被箭射中,隨即撤退。」
耶律德光下令進攻晉軍的東翼,兩軍展開慘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深夜,損傷慘重。耶律德光明白無法致勝,便率軍撤退,在三十里外建起營寨,隨即北撤。
三月初三,耶律德光的帳篷裡一名小校偷偷摸摸地跑到晉軍營地,報告說遼國已經撤兵北返。景延廣懷疑這是一個詐騙的計策,就關閉了營地,高高坐在那裡,不敢輕易出擊。
耶律德光采取分兵策略,指派一路出滄州、德州,另一路出深州、冀州,從容撤軍,平安離開。遼國軍隊所到之處,燒毀搶劫,數百里以內無人不受其害,民間財產幾乎被洗劫一空,留下趙延壽擔任貝州留後。在此同時,遼將麻答攻陷了德州,俘虜了當地刺史尹居璠。
四月初五,「緣河巡檢」梁進募集「民兵」,在遼兵出境之際,成功「奪回」德州。石重貴則派高行周、王周守衛澶州,率領部隊回到汴州。

景延廣曾經擔任侍衛馬步都指揮使、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自從獲得寵幸後,威風凜凜,控制了朝政,已經成為權力重要角色。他不僅使文武百官敢怒卻不敢言,就連石重貴也對他有所忌憚,擔心他不服從掌控難度會更大。
桑維翰向朝廷呈報,控告景延廣因為不救援戚城而犯下專擅朝政的罪行。
石重貴於是發布詔令,將景延廣貶職為西京統帥,並委任歸德節度使兼侍中高行周為侍衛馬步都指揮使。
景延廣遭到貶黜後,陷入了憂鬱的情緒中,整天都在沉溺於飲酒之中,想用猛烈的酒精消除內心的痛苦。
契丹的入侵,連年的戰禍,使得後晉的國家財政幾乎快要崩潰了。為了湊齊資金,石重貴採取了殺雞取卵的極端手段,派出了三十六名使臣到各地搜刮百姓的財物。這些使臣每人都携帶了一柄尚方寶劍,並且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力。他們帶領隨從,攜帶鎖鏈、刑具、刀杖等器具,直接進入百姓的家中強迫徵稅,讓百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此外,一些州、縣的官吏也趁機為非作歹,敲詐勒索,讓整個天下都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河南府根據規定需要支付二十萬貫錢財,然而景延廣卻心懷不軌,獨斷將數字調高至三十七萬貫,企圖藉此豪擲國難財,私吞其中的十七萬貫。當時的留守判官盧億對他說:「大人您是此地的統治者,更是朝廷的將門之後,食受實在已相當。而現在國家遭逢不測,府庫已經空虛,您居然要向老百姓強行索取這種非道義之財,這樣的行為又如何能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良好的家風呢?」
景延廣面帶羞愧,知道自己不能以國難為契機賺錢,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

「後晉朝廷除了加緊節約支出外,也在擴軍規模,組建了一支新的軍隊,名為武定軍,編制為七萬人。這七萬名軍人都是新加入的士兵,政府規定每七戶百姓需派出一名士兵充當新軍隊的一員。此外,當時徵兵也有非常嚴格的條件,新徵入伍的士兵必須自備戰器和坐騎。」
每七戶百姓中,必須提供一名男子加入軍隊,並要分擔這名士兵的生活必需品及武器裝備的費用。若是騎兵,還須支付戰馬費。這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這些可憐的百姓在政府的強迫下,四面求神拜佛,卻無可奈何,只好賣妻賣子,甚至破產倒閉。
石重贵并未体恤民情,反而发布命令将年号改为“开运”,命令全国庆祝。留守魏州的张从恩上奏说,虽然趙延壽占据了贝州,但他的士兵已离家许久,思乡心切,军心不稳,请趁机收复贝州。
石重貴認為這是個機遇,因此他下令任命張從恩為貝州行營都部署,派他率領士兵攻打貝州。

當張從恩帶著率領的士兵進攻貝州城下時,趙延壽選擇了棄城而逃的策略。在逃跑時,他竟把城中的財富和糧食都運走了,還縱火燒毀了許多房屋,並且擄走了貝州的民眾。最終,貝州成為一座空城,沒有任何人居住。

然而,張從恩事後成功收復了貝州,並且在瀛州和莫州布置了防線,利用水利系統進行有效的軍事防禦,保護瀛州和莫州免受敵軍的威脅。他的士兵們在巡邏和防衛期間盡職盡責,為整個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做出了貢獻。
大水淹沒了滑州大河決口,波及汴州、曹州、單州、濮州、鄆州五個州,災情嚴重。朝廷連發數道命令,徵調民夫,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治理水患,直到堵住決口才得以平息。石重貴欲刻碑紀念,但這想法遭到中書舍人楊昭的進諫。楊昭建議頒布哀痛詔書、編寫反省文章,比刻下石碑更有意義。石重貴聽從了楊昭的勸告,取消了刻碑的計劃。
馮道在擔任宰相多年,但卻不是一位有決斷力的領袖,其辦事風格漫無目的,政績也不顯著。有人向上呈報,認為在和平時期,馮道是一位不錯的宰相,但在動盪不安的時期,任命他擔任宰相就像是讓參禪僧人去捕飛鷹,根本不符他的專長。於是,石重貴發佈詔令,調遷馮道擔任匡國軍節度使,而晉封桑維翰為中書令,同時擔任樞密使。
經過桑維翰重新擔任國家領袖後,他全心全意地致力於國政,使得各種紀律稍有改善,整體情勢也獲得了一定的轉機。
石重貴隨即將劉知遠任命為北面行營都統,並晉升為北平王。杜威則被任命為招討使,領導十三位節度使,共同抵禦契丹人,保衛北方。

桑維翰兩次擔任朝政官,先後將楊光遠和景延廣趕出京城,並調任外地節度使。這時,他統一了指揮權,掌管全國十五位節度使,沒有人敢違抗他的命令,時人都對他的膽略感到嘆服。

朔方節度使馮暉上奏表示自己還能幹,希望繼續擔任職務。然而,在朝廷下詔時,卻沒有提到他的名字,這讓馮暉感到不滿。
桑維翰透過禁宮學士回覆他的信,說明皇上並未忘卻他的存在,反而是朔方區域的重要性難以忽視。除了馮暉之外,並沒有比他更適合擔任朔方節度使的人選。雖然朝廷有考慮調他回內地,但因為缺乏其他合適的人選,因此仍在深思熟慮。
馮暉收到了詔書,心情非常興奮。桑維翰因他嫻熟的手腕而成功地安撫了馮暉。
在那個時代,軍政大事非常繁忙,百官及各地的使者紛紛前來請示、報告,熙熙攘攘,不停歇。桑維翰隨機應變地做出決定,起初似乎欠缺思考,讓人懷疑他的能力,然而回想一番,卻發現已無可挑剔之處。

但是,當他擔任宰相時,經常以自己的喜好來處理事務,不分忠奸,報恩報仇,一旦牢騷被勾起,便無所不用其極,因此慢慢招來眾人的不滿和怨恨。

李守貞接到桑維翰的命令後,帶領著兩萬步騎兵進攻青州,意圖除掉楊光遠。桑維翰對楊光遠恨之入骨,一直密謀要將他除掉。現在,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立即行動。
楊光遠在棣州遭遇戰敗後,接到消息說李守貞率領大軍正向棣州進發。他緊急帶領軍隊守城,並派遣使臣前往遼國求救。
李守貞進軍青州後,即刻開始圍攻青州城,使城中全然無法外出。他組織軍隊展開猛烈攻擊,試圖攻破青州城的堅實城牆。
楊光遠急切地盼望著遼國援軍的到來,他望眼欲穿,但意外地卻只有一千名遼兵前來支援。更令他失望的是,這一千名遼兵尚未抵達青州,就在途中被齊州防禦使薛可言擊退了。青州的形勢變得十分不利,城內存糧已無幾許,城外也沒有來自援軍的聲音,成為了一座孤城。士兵們在糧草缺乏的情況下,一個接一個地因為飢餓而死去,青州變成了一片絕望的牢籠。
楊光遠看到形勢已經落敗,他登上城樓,放聲大哭。他遙望北方,不停地磕頭,悲慟地呼喊著說:「皇帝啊,皇帝,你誤朕啊!」
楊光遠的三個兒子楊承勛、楊承信和楊承祚,見到城池已經被圍困到極致,糧食也已用盡,人民甚至開始有吃人肉的情況。他們意識到難以繼續抵抗,只有向父親楊光遠勸降,求得一條生路。
楊光遠仍然追逐著他的皇位之夢,堅定地拒絕投降。他頑固地向兒子們宣示:「在代北的日子裡,我曾祭天時使用紙錢駝馬。當我將紙錢駝馬投入池中時,牠們都沉下去了。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們都說我將成為皇帝。因此,我必須守住這裡,等待援軍的到來。我决不輕言放棄,也絕不向晉國投降!」

考慮到青州危在旦夕,楊承勛為了報復慫恿父親謀反的邱濤、杜延壽、楊瞻、白承祚等人,於是在父親回府之際,召集心腹將士一起殺死這幾人,並將他們的首級砍下,由楊承祚送到晉營交給李守貞。同時,他點火燒掉了城中玉石等財寶,將父親囚禁在家中。接著,他打開城門迎接晉軍,並讓墨縣縣令王德柔上表謝罪。
王德柔攜帶表文前往京城,石重貴讀完表文後陷入猶豫不決,因此召見桑維翰,詢問楊光遠的罪行是否應該處以死刑。即使他的兒子已經投降,是否能因此而赦免楊光遠。桑維翰指出,背叛國家的罪行是滅九族的大罪,不能輕易赦免。他建議迅速將楊光遠押正受審,並加重其應受的懲罰。
「石重貴」的決定一直不能定案,直到「桑維翰」退出後,傳令到軍前,指示「李守貞」審慎行事。實際上,這是在將對「楊光遠」的處罰決定權交由「李守貞」負責。
李守貞已經進駐青州,接到詔令後,命派往楊光遠家的副使何延祚率領軍隊前往,將楊光遠殺死。之後,他們便上奏朝廷,故意稱楊光遠是因病而死。
楊光遠並未再受到石重貴的查究,反而其子楊承勛成為了汝州的防禦使。

「石重貴」的治國方式可謂是充滿荒謬,他竟然寵愛叛逆,養育無父無君的禽獸,這究竟是何等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更可怕的是,父親被兒子劫持,這樣的叛逆行為該何去何從呢?若是治國如此毀天滅地,國家豈能長久?
當楊光遠叛逆時,這一事件引起了內外的震驚。有人曾聲稱,楊光遠是否在謀劃大事呢?但我個人並不相信他能成功,因為他一直患有禿瘡,而他的妻子又是個瘸子,天下如何可能有禿頭天子或瘸腳皇后呢?
不到一年的時間,楊光遠的皇帝夢終究落空,並因此失去了生命。楊光遠原本是後唐朝廷的一位重要將領,為國立下了不少功勞,並有一些傑出的政績。然而,在他投降晉朝之後,他開始自以為擁有兵權,輕視皇帝,干涉政務,集結勢力,同時也在暗中與契丹聯繫,背叛國家,為自己謀求榮華富貴,甚至妄圖稱帝。他的叛亂行動宣告失敗後,他再次猶豫不決、反復無常,最終招致了致命的殺身之禍,成了人們口中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