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嚴禁士兵吃羊肉,士兵不服

白起作為戰國時期四大將領之一,具備出色的謀略和勇氣,帶領秦國贏得多次戰役,成為秦國統一中國的重要功臣。
白起為了贏得「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竭盡全力,一絲不苟,對士兵嚴格禁止食用羊肉,這一點讓人感到不解,難道是因為物資短缺嗎?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鄭國的長平地區,為秦國和鄭國之間的一場戰役。這次戰役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導致趙國幾乎所有的年輕勞動力全部折損。
王齕帶領秦國軍隊,並非戰神白起,而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年輕人。他在秦國並不出名。
廉頗對這位年輕將領並不了解。但即便如此,他並未因此而輕忽對方。他仍然採取了「消耗戰」的策略,透過防守戰術消耗敵軍的物資和士氣。

在廉頗與秦國緊咬不放的時期,趙國的孝成王多次派出使者向廉頗傳達訊息,希望他能主動出擊,奪取一次決定性的勝利,以消滅秦國之威。然而,廉頗對這些訊息都置若罔聞,並未加以重視。
趙孝成王多次下令,然而沒有人能夠實現他的指示。此外,與韓國長期僵持的情況也讓趙國國力遭受削弱,讓廉頗對此感到不滿。
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議使用離間計,傳達廉頗已經投降秦國的消息。接著,鄭孝成王得知這項消息後,決定讓趙括替換廉頗的位置。

「白起」在趙括抵達後,也悄悄偷偷地前往上黨郡,成為秦國軍隊的新將領。他命令屬下:「任何人敢洩露我到達上黨郡的消息,一律處以極刑。」
白起到達上黨郡後,一直在營帳中觀察趙國的情況,而明面上的大小事務則由王齕擔任處理。
白起明白秦國已經無法負擔拉鋸戰所需的消耗,經過仔細研究地圖和趙括的個性後,他打算設置一個包圍圈,從而徹底擊敗趙軍。

「白起在軍隊中頒布了一項奇怪的法令,禁止軍人吃羊肉,不允許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
「羊肉一直都是秦國人的主要食物,在寒冷的天氣食用羊肉能有效禦寒。但許多人未能理解當時禁止食用羊肉的規定。當時秦國軍隊的糧食補給充足,物資是足夠食用的。」
士兵們都是陽奉陰違,在偷偷地吃羊肉。一開始他們躲在山中,後來則在帳篷外面。漸漸地,如果沒有人發現他們,他們就會變得更加大膽。有幾個士兵正在帳篷裡偷吃時,剛好被白起發現了他們的行為。

「白起十分生氣,盤問著這些士兵:『難道你們沒有聽說過嚴禁吃羊肉的命令嗎?為何還要違反法令,你們將受到軍法處置!』語氣中透露出無容置疑的憤怒,士兵們紛紛默不作聲。白起毫不猶豫地判處他們每人三十軍棍,以示嚴肅處理違紀行為。 然而,這些士兵並不服氣,他們疑惑地向白起詢問:『吃羊肉又不是犯法,為何要處罰我們?』」
「白起讓他們站起來向前走五十步,沒有說明原因。」周圍的士兵都聞到了他們身上的羊膻味,當他們向前走時。

白起表明:「目前風勢和緩,這些人的體味更加顯著,如果所有人都食用羊肉,趙軍甚至不需要接近包圍圈就能發現我們的埋伏。」眾人領會此規,堅定遵從白起的指示,不再進食羊肉。
「其實這些規定的用意都是一樣的,為了能夠隱藏軍隊行蹤,更好的實施圍攻戰略。」這是一個解釋軍事戰略的原則,目的是讓軍隊能更有效地進行戰鬥。透過此類規定,軍隊可以減少對敵方的暴露,提高成功率,達成部署的目標。 操作時必須要細心謹慎,遵照規定進行,不得有失誤。這是保護士兵生命的關鍵,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因此,必須要謹守紀律,嚴格執行指令,以確保作戰效益。

白起利用「以少勝多」的戰略,希望引誘趙國軍隊走出防禦圈,然後再將其包圍殲滅。經過對趙括的分析後,他認為擊敗秦國軍隊能夠重振趙括的信心,並激勵軍隊勇敢地走出防禦圈去迎擊敵人。
若被趙括發現包圍圈的存在,計謀將全功盡張,陷入僵局,因此布置包圍圈是最重要的一環。

為了讓趙括的軍隊進入提前設置好的包圍圈中,白起必須進行精密部署,以防萬一被發現。因此,羊肉成了可能暴露包圍圈位置的危險因素。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白起必須採取措施,讓士兵們在行軍途中盡量避免進食羊肉。這樣才能確保包圍圈的秘密不被洩漏。
羊肉,即使没有风,羊膻的味道也很容易被嗅到。如果赵括带领军队过来,远远就可以闻到羊膻味,必然知道秦国军队早已设下埋伏,不会落入包围圈。

白起從細節出發,精心安排了包圍圈,並預設了打仗的每一步,為與趙軍的實戰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當戰爭進入實際行動階段時,白起率領一隊士兵主動出擊,假裝被趙國擊敗,吸引趙軍進入先前精心佈置的包圍圈。果然如白起所料,趙括在打敗秦軍後,被勝利冲昏頭腦,率軍進入秦軍的包圍圈內。
秦昭王在趙國軍隊陷入困境時,立即動員十萬名士兵,並親自指揮軍隊前往前線,與白起會合,以切斷趙國軍隊物資支援線。

趙括率領著精銳部隊英勇抗敵,意圖奮力一搏,然而卻被秦國士兵擊中,年輕的將領因此陣亡。而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白起面對士兵的詢問,針對俘虜的處置下了一個冷酷的決定:「全部殺掉。」即使身旁的將領們聽到此命令也擔憂地變了臉色,白起卻毫不掩飾自己的決心,繼續享受着飯菜。他的決定可能殘忍,但卻是源自於他作為將領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不允許敵方任何的機會去翻盤。
當天,在包圍圈周圍流血成河,只有幾百名孩童被釋放回趙國。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原本打算趁勝追擊,攻佔邯鄲,並且征服趙國和韓國,可惜秦昭王下達命令,召回白起,未能實現他的計畫。

孝成王為了避免被白起滅國,在趙括失敗後向大臣請教,決定運用離間計對付秦國。
有人被派去說服范雎,對他說:「如果白起打下趙國,你還有機會在秦國立足嗎?秦國的政府將成為白起獨裁的局面。趙國願意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
范雎果然成功了,他擔心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不安全,於是前往勸諫秦昭王接受趙國的和談。他告訴秦王說:「如果白起能攻下鄭國,那他就是秦國功臣了,天下人都知道他的盛名,但趙國已經有意願和談了,我們不必斬草除根。」

「功高蓋主」一直以來都是君王最為忌憚的事情,因為一旦心中懷疑種下,難以消除。秦昭王也曾因擔心白起的功績超過自己而立即召回他,不得進攻邯鄲。
秦國大將白起回到故鄉後,第一時間稟報秦昭襄王,提出攻打趙國的建議。他指出現在正是攻打趙國的最佳時機,然而若與其他諸侯國結盟,則攻下趙國將變得十分艱難。然而,秦昭襄王並未接納白起的意見。

秦國在白起撤軍回國後,趙國並沒有履行承諾分給秦國城池,反而與其他國家聯合對抗秦國。秦昭王大為憤怒,下令白起率軍進攻趙國,但白起卻拒絕遵從君王的命令。
秦國將軍白起勸告秦昭王,表示鄭國在趙括戰敗後,國內情勢動盪,軍力疲弱,正是最容易擊敗的時候。白起進一步指出,現在幾個國家聯合起來,秦國很難攻破趙國。然而,白起身患重病,因此沒有率領軍隊前往趙國作戰。

白起曾建議秦昭王不要派遣王齕率領軍隊進攻趙國,但秦昭王並未聽取他的建議。最終,王齕領兵進攻,卻未能攻破趙國,恰如白起之前所預料的那樣。
秦昭王不肯放棄攻打趙國的念頭,於是他再度拜訪白起,希望他能率軍出征,並且語帶難色地說:「如果你拒絕我,我將會對你懷恨在心。」不過,白起仍然堅持自己的決定,告訴秦昭王說:「與其担负惨淡的失败,我更願意保住我无敌的戰績和名聲。而現在,我身體也未完全恢復,無法率軍出征。」
白起兩次拒絕帶領秦國軍隊,讓秦昭王開始對他不滿。在面對諸侯國同盟的攻擊下,秦國的軍隊表現劣勢,一再退卻並遭受慘重的損失。秦昭王希望范雎能夠說服白起率軍出征,然而白起以尚未完全康復為由再度拒絕。

白起在家中與家人討論戰爭形勢,深感秦昭襄王不聽其建言,導致秦國陷入窘境。其話語傳到秦昭襄王耳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秦昭王對白起的態度非常惱怒,因為他不僅拒絕帶隊,還發表了對他不尊重的言論。因此,秦昭王進行了嚴厲的處罰,降級白起為士兵,命令他馬上從咸陽搬到陰密。然而,白起因為生病而無法立即動身。
在白起逗留秦國的三個月內,那裡的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王齕在諸侯國的攻擊下節節敗退,不僅未能攻下城池,反而失去了大片領地,甚至在「長平之戰」中所攻下的長平都無法守住。

白起在秦昭襄王心中已是不受待見的人物,他覺得白起有拯救局勢的才幹,但卻一再地拒絕出兵。秦昭襄王不想再看到白起,決定讓他馬上離開咸陽城。
秦昭襄王當時並非想要殺死白起,只是希望他離去。但范雎擔心白起會再次攻打,所以向王說道:「他離開城池時顯得相當不滿。」范雎的這番話使王對白起產生了殺意,下令將他賜上一把劍和「賜死令」。
白起臨終前,深深反悔自己一生殺害無數敵人與俘虜,終於懂得人命無價,但卻為時已晚。

白起的將領才能是眾所皆知的,「戰神」的封號更表現了他的強大。然而,由於他長期征戰在外,缺乏政治手腕的細膩處理,最終導致自己墜入同僚所設計的陷阱而喪命。
白起作為戰國時期四大將領之一,與廉頗齊名,其一生皆奮戰沙場,驍勇善戰,令敵軍聞風喪膽。儘管如此,這位曾一路無敗的將軍卻最終深陷朝堂陰謀,不幸身故。其英勇與所得成績,至此黯然失色,實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