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

當人們提到甘肅,總是會產生很多不同的聯想。對於一些人來說,這裡代表著享譽全國的西北美食,還有那跨越三千多里的風土人情;而對另一些人而言,甘肅就象徵著終年不化的祁連白雪,還有翻滾著莽莽黃沙的大漠孤煙,以及那曾經見證了千年文明的古老城市。

甘肅省的每個城市都有一個美麗動聽的名字,無論大小,像是平涼、白銀、天水、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和玉門。即使沒有親身去過,人們也從詩詞、史書甚至歌曲中,對這些名字非常熟悉。

「這些城市的名字到底是什麼時候得名的呢?為什麼這些地名總是令人感到既有詩意又蒼涼古樸呢?」

甘肅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東西橫貫河西走廊,在先秦時期中國分九州,甘肅屬於雍州之地。然而,甘肅與中原王朝建立緊密關係的時間要到秦漢時期才開始。正是在這段時間內,甘肅境內的大部分城市得到了最初的命名。

甘肅省榆中縣是中國最早得名的城市之一。在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有兩個榆中,東部的榆中在今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和包頭之間。據《史記》記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二十年之後攻占了中山國,向西攻城掠地至榆中,說的就是這個榆中。而西部的榆中則位於甘肅省,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4年),大將蒙恬向西驅逐匈奴時攻占的地方。蒙恬在河邊建城,並將其命名為榆中。「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一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

榆中被匈奴攻占後,經過將近80多年的時間,終於迎來轉機。這個故事是從西漢的「戰神」霍去病講起的。霍去病年僅19歲,便被漢武帝授予驃騎將軍的職務。在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天和夏天,他兩次率領軍隊進行河西地區的遠征,對抗渾邪王和休屠王部。當時的匈奴部族,在經歷了龍城之戰和漠南之戰的慘敗後,已經無法擴張勢力。

在春季攻勢中,霍去病帶領著一萬名騎兵離開隴西,前往河西五國展開戰鬥,並與匈奴單于的兒子交戰。他們經過焉支山,並在6天中行軍一千多里。霍去病接連攻打了5個匈奴部落,斬首了匈奴的折蘭王和盧胡王,並且擊敗了近萬名匈奴士兵。因此,匈奴的休屠王和渾邪王十分驚恐,率領殘部逃走。霍去病追擊他們,直到敦煌附近的河西走廊西端才撤回部隊。

夏季攻勢中,霍去病與公孫敖、李廣、張騫率領數萬騎兵分三路進軍。可惜公孫敖迷路而遲到,李廣、張騫分別慘敗,此時霍去病並沒有減緩進攻速度,反而果斷決定獨自深入敵區,再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向敵方渾邪王和休屠王的側背發動突襲,殲滅了三萬多名敵軍。這次行動俘虜了匈奴五個王、五個王母、單于閼氏和五十九名王子,還有六十三名匈奴的相國、將軍、當戶、都尉,讓匈奴的實力受到了難以想像的打擊。從此,漢朝掌控了河西地區,為打通西域之路奠定了基礎。匈奴也因此悲歌:「失去祁連山,使我們六畜不再繁殖;失去焉支山,使我們的嫁娶仪式失去了光彩。」(摘自《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公元前119年的元狩四年,漢武帝下令衛青和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出征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消滅匈奴主力。在這場被稱為「漠北之戰」的戰役中,霍去病帶領軍隊向北推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穿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隊交戰,殺敵七萬人,並俘虜匈奴的屯頭王、韓王和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霍去病勝利後繼續追擊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肯特山),舉行祭天封禮,並在姑衍山(今蒙古國宗莫特博克多烏拉山)舉行祭地禪禮。軍隊一直進攻至瀚海(貝加爾湖)附近。《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寫道:「(驃騎將軍霍去病)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

隨著不斷與匈奴交戰而取得勝利,「匈奴不再侵犯,南方荒漠也沒有統治者」。漢武帝決定在河西地區陸續設置了張掖、武威、酒泉、敦煌四個郡,以牢牢控制河西走廊。四郡的命名也非常有意義:武威的名稱寓意表揚大漢軍隊的威名和功勞。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似酒」而得名。這座位於中國甘肅省的城市,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據點。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族風情,為遊客帶來無盡的魅力和驚喜。

酒泉市區內的城隍廟,是一座古老的建築,見證了這座城市的風雨歷程,也是當地居民供奉城隍神的神聖場所。此外,酒泉市內還有許多其他的歷史文化古跡,包括明朝時期的五泉城、五泉寺和南華寺等等。

除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酒泉還擁有美麗的自然風景,最為著名的當屬月牙泉風景區。這裡有如月牙般彎曲的泉湖,周圍群山環抱,景色極為優美。在這裡,旅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威力和美妙,也能夠品味到當地特色的美食和文化。

總之,酒泉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獨特民族風情和壯麗自然風光的城市,值得旅客前來一遊,體驗其中的魅力和驚喜。

「敦煌」一詞的意思是「大而盛開的輝煌」,由「敦」代表「大」,「煌」代表「盛」組成。此地得名的原因是因為其位於西域,展現了燦爛的文化和藝術,因此聲名大噪。

張掖,得名於张国臂的掖下之力,为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卡。张国臂凭借着他的强壮臂膀,击退了匈奴的入侵,宛如断掉了它们的腋窝一般。

「自此,河西走廊和中原王朝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這句話意味著,這兩個不同的地區因為某些原因而開始互相關聯。

河西走廊是指位於中國西部的一條長而狹窄的地帶,穿過甘肅省,連接著中亞地區。由於這裡的地形複雜,非常適合軍事和貿易活動。

中原王朝是指歷史上位於中國中部的各個王朝,包括秦朝、漢朝、唐朝等等。這裡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資源。

當這兩個地區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時,就產生了一些有趣的結果。比如,隨著中原王朝的興衰,河西走廊上的諸多民族也向東移動,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影響。同時,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們也經常發動遠征,試圖擴大其版圖和影響力,乘勝追擊地向西進軍到河西走廊。

總之,這句話體現了中國歷史上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繫和互動。這種相互影響和交流,使得中國在長期的發展中日趨完善和多樣化。

「涼州」在詩詞中常被提及,王之渙的《涼州詞》更是備受讚譽。其中有「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詞句,形容了黃河進入涼州的景象,涼州的孤城高聳於萬仞山之上。在這樣的背景下,騎馬奔騰的羌笛聲融入了大自然的悠揚之中,春風則不會吹經玉門關,吹得沙塵漫天。這首詩詞抒發了涼州這個邊塞地區的壯美景色和豐富文化底蘊,也體現了詩人對家國的情感表達。

「涼州詞」是一種曲調,在唐朝時非常流行。不論是達官顯貴還是文人騷客都曾為這首歌填寫唱詞。除了「王之渙」所寫的,還有「王翰」、「孟浩然」、「張籍」、「陸游」等人的作品。

涼州曾經是河西地區的一個大行政區,直到成為武威市的一個普通縣區為止。在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了增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了京師附近的七個郡外,全國被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刺史部」。在十三個刺史部中,有十一個使用《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中的古州名稱,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益州、幽州和并州。但是,其中梁州被改名為益州,而雍州被改名為涼州。涼州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甘肅地區,因其常年涼爽而得名。同時,由於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涼州被譽為「連接大漠的要道,掌握五郡的咽喉」。

「涼州」與當時其他地方大約同時便得名。

據說,天水郡的稱呼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據傳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口眾多,房屋相連,煙火繁華。然而,在秦末漢初時期,長年的戰爭與乾旱導致該地區的災難,人民無法維生。就在一個夜晚,颳起一陣狂風,雷電交加,並閃耀出一道金光,地面也出現了紅光。隨後,大地也因連續的震動而發出轟隆隆的巨響聲,產生了一條巨大的裂縫。天上的河水傾泄而下,注入了這條裂縫中,形成了一片湖泊,被稱作「天水湖」。傳說這湖泊與天河相通,因此也被稱為「天水井」。後來漢武帝聽到了這個傳說,於是給這個新建的郡取名為「天水郡」。不過,這個傳說一直未能確認。

這段時間裡除了「玉門關」因為往來運輸玉石而得名外,《漢書·地理志》中還提及了因瓜果香甜而得名的「瓜州」(杜林認為它是古代的瓜州,產出美味的瓜果)。

從漢代開始,涼州地區包括河西地區,陸續出現了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等政權。然而,這段時間內,這裡的地名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也逐漸出現了一批新的地名。

公元376年,前秦皇帝苻堅在長安門戶高平(現稱平涼)建立後方,整頓軍事,派遣十三萬大軍進攻前涼,以主張天錫「臣道未純」為由。前涼軍在河西赤岸(臨夏黃河邊)一場激戰中被殲滅,三萬八千人陣亡。八月,前秦軍包圍前涼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迫使張天錫投降,至此前涼滅亡。平涼始建郡,以平定涼國之功名,為「平定涼國」而得名,成為歷史書冊中的重要地名。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將原先的西涼州改名為甘州(今張掖市轄區)。張掖郡隸屬甘州,並成為甘州的郡治。甘州之名源自山下的泉水,稱為甘泉而得名,因此被稱為甘州。此地的「甘」字也成為甘肅省名稱中「甘」字的來源。

蘭州在公元583年隋文帝開皇三年設置了蘭州總管府,並以此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在此之前,蘭州一直被稱為金城。蘭州的名稱來自於皋蘭山的簡稱,而「皋蘭」這個詞原本是匈奴語,其真正的意義已不可考。一些人認為,「皋蘭」和「祁連」有相同的意思,都是指匈奴語中的「天」;還有人相信,這個詞可能是指「河流」的意思。

甘肃省肃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文帝年间。公元602年,酒泉镇改名肃州。此后,肃州建制多次更替,直到2002年才最终撤销该市地位,改为肃州区,并划归酒泉市管辖。

靈台縣名來自於周文王伐密須國,築「靈台」的意思,由托古所定。靈台縣始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同樣具有托古寓今之意的則有隴南地區的幾個縣區。北周年間,隴南境內設有武州(今武都區)、文州(今文縣)、康州(今成縣、康縣)、宕州(今宕昌縣)、鳳州的廣化縣(今徽縣)、兩當縣和秦州長道縣(今西和縣北部、禮縣北部)。如今,隴南市下轄8縣1區(武都區、康縣、文縣、成縣、徽縣、兩當縣、西和縣、禮縣、宕昌縣)。若將它們的名稱合起來,就是「文武成康、禮和徽昌、兩當」。這個名稱暗合古代賢王之名,也代表對地方民風和物產的期望。儘管採取這些名字時並沒有特意考慮,但長期來形成的巧合,無疑也代表對生活在這裡的人民的最好願望。

甘州和肃州的名字在隋朝时期确立。直到北宋时期,这两个州才合并成为甘肃。此时,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并将凉州作为辅郡,也就是陪都。由于河西地区对西夏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至关重要,西夏人非常注重这里的防御。因此,在甘州(今天的张掖)设立了“甘肃军司”。但是,当时的军司只是军事组织,类似于今天的军区,而不是政府行政区划。

甘肅省的成立起源於元朝時期。1273年,當時的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成立甘肅路總管府,並於1281年正式設立「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簡稱甘肅省。這個行政區劃的確立,讓甘肅省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行政單位。

在宋元时期,甘肃省大部分地方的地名已经定型。但是在此之后,仍然有一些新的地名出现。

「安定西邊」,這是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時,宋軍收復西夏故地,神宗在此興建定西城之名。儘管如此,宋朝並沒有繼續向西拓展版圖,最終只限於河西走廊地帶。隨後,金皇統三年(1143年)成立了西縣。

在宋代政和年間,「慶陽」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宋太祖建隆元年開始設置慶州團練,到乾德初年間再次升格為慶州,而後在英宗治平年間改為環慶路。這個名字是由環州和慶州的首字組合而成的。在政和七年(1117年),「慶陽軍」節度被設立在慶州,這使得「慶陽」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歷史記錄中,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提到現今的城市之中,不得不提到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以及因此而得名的嘉峪關市。嘉峪關建於明代洪武年間(1372年),是當時明朝長城最西端的一個關口。它位於現今嘉峪關市的西側,距離城市中心西部約5公里處,處於嘉峪山隘口的最狹窄處,其城牆橫跨著沙漠和戈壁地帶。北方與黑山懸壁長城相連,歷史上曾被視為河西地區的咽喉關口。由於地勢險要,嘉峪關的建築非常宏偉,而且又因連陲鎖鑰的功效而聞名。嘉峪關得名於嘉御山,而嘉峪關市則是因其地名而得名。

甘肅省有許多地名都是根據其意義而取的,旨在寓意景象繁榮、國泰民安的「景泰縣」,以及人民安居樂業的「民樂縣」、永遠昌盛的「永昌縣」、永遠安定的「永定縣」、政治和諧的「和政縣」、邊遠安定的「靖遠縣」和西部地區安定的「安西縣」,以及民風淳樸的「民勤縣」等,數不勝數。

甘肅省的地名,相傳兩千年前的甘肅人要是穿越到現代也不會在自己的故鄉迷路,曾有此説。儘管甘肅省的名稱經歷過多次的變遷,直到北宋時期才首次被命名為「甘肅」,但是省內大多數城鎮的名稱卻完整地保存至今。

「河西走廊一帶的地理格局十分獨特,讓版圖的模樣一直保持著最初的樣子,連名字也沒怎麼變過。」

從古到今,人們都寄托著對國家安定發展的美好憧憬,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這份夢想從秦漢盛世時期開始,沿著絲綢之路貫穿而至今日,透過不斷的取名準則得以延續並且持續發展,未來也將更加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