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卻機關算盡,作繭自縛

呂不韋原本是衛國人,但卻前往趙國進行貿易。在他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他結識了當時在趙國作人質的秦國公子贏異(即後來的秦莊襄王)。呂氏認為這是一個「奇妙的機會」,因此開始全力投資他的未來。他不止令贏異人在趙國內得到推崇,還引薦他給當時在秦國權勢當道的華陽夫人。此外,他還為贏異人娶了當後來嬴政生母的趙姬,最終使贏異人成為了秦國的太子。

這樣的運氣真是來得讓人防不勝防,秦孝文王當了一年秦王就去世了,贏異人順利登上了王位,成為史上有名的秦莊襄王。贏異人當然不會忘恩負義,於公元前249年任命呂氏為宰相,從此呂氏開始了自己輝煌的官場生涯。

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呂不韋只是靠運氣而成為秦國的宰相,是個政治投機客。但事實上,他在擔任宰相後做了很多對秦國有益的事情。

呂不韋在拜相後便利用自己的權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制定新的法律制度,重用人才,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等。他對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使得秦國逐漸成為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國家之一。

因此,別忘了呂不韋的貢獻。他不只是一個有運氣的政治投機客,更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為秦國的興盛不斷努力。

秦國在統一六國前,曾先討伐三晉之地,並成功分割東方六國為南北部分,為之後的統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統一的過程中,秦國還廣泛招攬門客,尤其是名聞遐邇的李斯,為國家爭取了大量的傑出人才。同時,秦國還興修水利工程,推動農業的大發展。此外,秦國還讓門客們撰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成功為秦國的軟實力增添了不少磚瓦。

當嬴政登基時,年齡仍然很年輕,因此他完全聽從呂氏的話。嬴政尊稱呂氏為「仲父」,這是呂氏的最大榮耀。儘管呂氏在當時非常有權勢,而且受到眾人追捧,但她的政治手段也是利用機會來投機取巧。如今,巨大的危機就象遙遠地平線上的滾滾黑雲一樣漸漸地醞釀著。

呂氏與嬴政的母親趙姬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兩人之間還存在著感情。呂氏非常聰明,早就意識到這件事情具有極大的風險。為此,他想到了一個逃脫的計策,讓自己的膏腴嫺蕩嫪毐去追求趙姬,自己則得以全身而退,成功擺脫了危險。

嫪毐這傢伙真的是一個極為卑劣的人,不只與趙姬生下了兩個孩子,還意圖發動一場政變。這場政變雖然最終被平定,但呂不韋還是被牽涉其中。

在調查嫪毐之亂的過程中,嬴政驚訝地發現根源原來是呂不韋的「根」。他感到非常憤怒,本想處死呂氏,但有人前來求情。這時,嬴政展現了他精明的政治頭腦,他深刻地意識到不能輕易剷除這個心腹大患的節點。因此,他決定將呂氏放逐到分封的領地。

「呂氏」雖遭放逐,但依然名聲顯赫。他廣泛結交天下各國的豪客,各路豪強更是爭相前往拜見他,門庭卻是熱鬧非凡。這樣的情況加速了他的滅亡。

嬴政在公元前235年下令给呂不韋一封敕书,大意是说「你对秦国有哪些功绩,秦国给你封赐了河南洛阳十万户的封地;你与秦国有什么亲缘关系,被封为仲父;你和你的家人可以迁往蜀地。」根据《史记·呂不韋列傳》,敕书里写到「君对秦国有哪些功绩,秦国给你封赐了河南洛阳十万户的封地;你与秦国有什么亲缘关系,被封为仲父;你和你的家人可以去蜀地居住!」

呂氏到了這個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了絕境,無論是逃到蜀地,恐怕也難逃一死的命運。於是,在路上毅然決定服毒自盡,最終被自己的食客偷偷埋葬在洛陽北邙山。從此,呂不韋便從中國歷史的舞台上退出了。

許多人看到呂不韋的慘烈結局,都會覺得如果不是因為嫪毐,呂不韋也不會有這樣的下場。然而,事實可能不是這樣。偶然的事件中,往往都包含著必然的因素。即使沒有嫪毐這個人,呂不韋的結局恐怕也不會太好。

「呂不韋是一個政治上的投機者,他的躍升起點可能會讓他的命運不太妙。為了討好他的盟友,他卑躬屈膝地獻上自己的寵妾趙姬。在嬴政統治時期,已經有一些風言風語在流傳,指出嬴政可能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如果您想想,嬴政那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放過呂不韋呢?當呂不韋飲下毒酒時,或許就是這些想法在他腦海中激盪。」

呂不韋是秦國宰相,他的思想迥異於秦王嬴政。秦王嬴政主奉法家理論,而呂不韋卻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這兩者的治國理念相當對立,必須要有高下之分。

在呂不韋的治國思想中,以仁義禮智四德為根本,期待統治者能成為仁者,實行天下之大同。相對地,秦王嬴政卻認為法律才是掌控天下的最佳方法,強調嚴格的法制行政。

這兩種不同的思想觀點,影響了他們治國的方針。秦王嬴政透過實行一系列法律法規,強行統一六國的社會制度、文化、貨幣系統等等,打好統一大業的基石;而呂不韋則強調文化內涵,提倡各種儒家思想,鼓勵教育、學術發展,充分展現人倫關懷和智慧。

兩種不同的治國思想,最終碰撞於一起。嬴政偏向強力統治,堅持施行法家政策,讓自己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而呂不韋則在秦國滅亡後繼續追求自己的理念,成為了傳世的文化名人。兩位政治家的一生都在探索怎樣將天下治理得更好,生命承載著不同的政治信仰。

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中,有一個人物名叫呂不韋。呂不韋一度是嬴政的重要輔臣,然而嬴政始終認為呂不韋是對他統治的一個威脅。因此,他一直想要將呂不韋除去。

這個願望最終在嫪毐之亂三年後實現了。當時,嬴政下令對呂氏進行清算。這樣的行動直至呂氏已不再有過大的政治影響力之時才開始,其原因是嬴政考慮到早期動手可能會帶來過高的政治風險。

從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到,嬴政在政治上非常慎重。他深思熟慮,謹慎選擇每一個行動。因此,這也是他成為一個出色統治者的原因之一。

呂不韋在當時是一位相當聰明的政治家,他善於謀略、計謀層出不窮,但最終卻沒有得到善終。這或許是因為他太過精明了,太注重機關算盡,而忘記了大道至簡的道理。換句話說,他的謀略反而害了他自己。正如古人所說:「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