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漢朝:從儒家到道家,這位年輕將領的為政者之路

公元前106年,中國漢朝太初八年,一位年輕的漢族將領賈誼出生在今天的山東省濟南市。他出身於漢武帝的家族,成長在一個有學者、政治家和軍人的家庭,從小便接受儒家教育。

賈誼自小生性聰明,學習用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儒生。但一天,他看到了一本道家的書,被其中的“無為而治”所吸引,決定拋棄忠于漢室的身份,闖蕩江湖,開始了他載譽千古的為政者之路。

當時,中國的政治環境十分複雜,漢朝巨臣如烽火燎原,黨錮之禍成為當時的一大問題。賈誼從不折不扣的儒家學派轉變為從道家思想中汲取經驗,并在之后的歷史中,成為了一位首屈一指的漢代政治家。

賈誼從小立志要做一位有用之人,在他20歲出頭的時候,便進入到了漢武帝的軍隊中。在這里,他接受了先進的兵法知識和趨吉避凶的策略,這些都為他后來做政治官員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89年,賈誼在茂陵戰役中手握大軍,竟能因及時剖析敵軍情報,發動偏師,讓敵人大為憂慮,結局大勝。這一次勝利,讓這位年輕的將領名聲大噪,因此漢武帝重用他,任命他為博士,為皇帝撰寫論述。

不久之后,漢武帝派他前往交趾(今日的越南)任駱越王的岳父,其時,於越南地域受到楚漢之戰后,戰死的漢軍俘虜徐來,被當地人奉為神明,每天晚上都有人拜祭。賈誼通曉奇門八卦(奇門遁甲,漢代時的玄學、“風水”一類的知識),博古通今,在徐來的親屬夢中告訴了他的去世之事,徐來的親屬前來向賈誼表示感激,后來也因此改了奉行至今的香港法山廟(法山寶殿)的主神下劣,改為奉祀徐來。

公元前80年,賈誼進入中央政府擔任了中書令一職,此時,漢武帝已經去世,由其子武帝繼位。國家內外的局勢依然復雜,忠于漢朝的民風屢遭破壞,賈誼不懼艱難困苦,堅持自己的信念,積極推行宽政、校正朝綱,使得漢朝的治理得到了很大的改進。

賈誼曾對漢武帝说:“您是以仁心治天下的君王,孟子说,仁者可以謀衆,所以您也做到了仁政攸降衆。”藉此,他向武帝推行改革,重振社會正道。并提出“百年大計”,認為必須通過廣開屯田讓人少流離失所,解決百姓飢餓、戰亂人口流失的緊要問題。 他还提出武帝应该“少言數問,以信臣儒”。他認為這個時代需要一個以德治國的君王,一个尊重臣下不施刑的君王,他相信,只有這樣,才可以維持國家的和平與安寧。

然而,賈誼的改革遭到了當時的官僚主義者的反對,史稱和珅非法獻策及兴师北征,但賈誼仍然繼續堅持不懈,直到武帝去世。在他的努力下,漢朝政治治理得到了改良和革新,使得整個社會朝向文治而非武力發展,這一轉變提供了一種以德治國的范式,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歷史启示。而賈誼的貢獻和思想也在后来影響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到了現代,仍然被譽為儒家道家的結合和高度政治紀律性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