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巾軍」:宋朝末年一場影響深遠的農民起義

紅巾軍起義

唐代末年,中國社會經濟生產力高度發展,對外交往頻繁,文化和藝術達到了高度繁榮,但因政治上的腐敗、社會的不公和不滿,四處皆是亂象。其中,紅巾軍起義便是當時朝廷無法掌控大局的歷史事件之一。

由於官吏貪汙,租稅壓抑,對農民的搾取越來越深,當時的農村經濟不景氣,社會治安也不穩定。神童張士誠因為善於風水,被當地農民們視為救世神,他為人正直且反對腐敗,讓周圍的人們信任他,把他當作了救世主。

張士誠在宋江和李逵的幫助下,大力宣揚理想與信念,號召農民抵抗對他們的血汗勞動的搾取和剝削,唆使他們起身反抗王朝。他們以聚散不定、隨時奔走的方式,綁架官員、燒屋劫寨、收割禾場和搶劫軍糧,劫取財寶,自視為民族抵抗運動的領袖,看起來十分強勢,他們的行動引起各地士大夫及地方官員注意到了自己問題的存在。張士誠藉著和鄉里強盜聯合,他更引入女性指導員高俅和黃貴婦等敬業女,擴大了政治和軍事的勢力,形成了強大的武裝力量。

紅巾軍不斷向中央政府提出要求,要求下外朝朝政權,更進一步,張士誠希望他自己成為全國的君主,反對王朝的統治。他們雖是群眾政治,於當時卻仍有悖於儒家倫理和分類。

經過了王審之的四處捕捉及南方商人村塾的出航抵抗,紅巾軍慘敗,李逵也被抓捕鑄成銅樑。在此之後,紅巾軍瓦解,張士誠潛逃,結束了一個為期兩年、席捲兩江的反抗。這次社會大動亂,顛覆了宋朝王朝對社會的威信,助長了既有的地方勢力,演變了1467年春之亂等事件。雖顯得坎坷不安、對後來的影響亦未嘗不是實質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