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昭侯投降秦國:統一中國歷史重要前奏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統一中央集權的標誌性事件,奠定中國二千多年的統一歷史,不過,其統一手段和政治體系並不是一個突發事件,而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制度創新和英才輩出的推動下水到渠成。本文敍述的故事,就發生在战国时期,構成了秦統一的重要前奏,即韓昭侯入秦,成為“合約式”的附庸。

戰國時期,中國大陸的農業經濟逐漸發展,政治區隔和經濟利益攸關日益明顯,各國間互相攻伐的局面逐漸形成。隨著歷史的脈絡發展,儒家思想逐漸影響武士政治,謀士們開始探求以和平方式完成統一大業的途徑。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法家思想家韓非開展了其著名的統一理論,嘗試用從工商業生產關係分析揭示政治關係的特點,這一理論為商業中心的秦國的賢士所接受,被秦國君主所借鑒。至此,秦始皇統一漢族人世被排序的歷史演變,就成為一種合乎理論框架的必然結果。

戰國時期末期,中國歷史史說留下了這樣一個故事:韓國國君韓昭侯向秦國君主請愿,願意成為其附庸國。韓昭侯向秦國投降的背後究竟有何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歷史事件呢?

公元前230年,位於中國東部的韓國,處於戰國時期反秦聯盟的中心位置,實力十分強大。然而,由於靠近秦國的疆界,長期與秦國之間展開了一連串膠著的戰爭。公元前230年秦国的淩棟之陣後,韓國已不敢再與秦國對戰,只能求和。由於韓昭侯懼怕戰爭,也懼怕無法維持國家和人民的生活,決定例行他的降服舉動,變成秦國的附屬國,他希望借助秦宣傳中心和秦國的華夏居民認同,提高區域經濟合作和社會文化交流的力度。他和韩国的富商名流商议,認為秦國的经济和文化优势比较重要,如能充分借鉴秦国的政策和技術,经济部門在戰國時期的高速發展,就能对韩国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文化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所以,在任何人的动作下,韩昭侯提出了降服请求,这个决定也迎合了国内支持向秦国投降的贵族和商业资本的需要。最後,與秦國签订了长平之约,派部隊代表響應秦王政策。根据事后史料记载,韩氏家族在秦国的权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强。

韓昭侯入秦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何意義呢?首先,那是戰國時期中國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表明彼時秦國已经是天下霸主,向秦国投降的国家都被秦国的政治理論和世界觀所取代,并在不久后形成了古代中国的统一局面。其次,韩昭侯的降服也進一步表明,文化、民族融合和势力膠著的情况,為開展概念的統一和合作提供了空间,成為今天的中國大一統之路坑舖。由此帶來的溫和國家聯盟和政治改革,逐渐培养了一批以秦朝為代表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推動中國歷史不斷向前推進,進入了政治權力之劃一的新時代。

韓昭侯入秦的故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強國盛衰交替的現象,更体现了中國历史在实现文化混合、民族融合和社會進步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也可以从历史长河中,深刻汲取我们国家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