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一位來自於專制時代的愛國主義者

公元前220年,秦國統一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專制國家,其皇帝秦始皇即位後,推動「焚書坑儒」,燒毀書籍,殺害儒者,企圖統一思想,鞏固專制統治。在這股強烈的專制主義氛圍下,卻出現了一個來自於平民階層的人物——屈原。

屈原出生於長江中上游的楚國,為楚國在戰國時期的重要文學家及政治家,曾擔任楚國王室重臣,協助楚怀王設計外交策略,力圖與秦國抗衡。然而,出乎屈原意料之外的是,王室內部卻爆發了內訌,楚怀王的夫人绞杀了他的愛妾虞褒,而楚怀王又袒護夫人,對屈原的忠誠與努力漠不關心,一心想與秦國和平解決問題。

失去了重要的政治支持,屈原深感無力。屈原為此遭到政敵的誣陷,被楚國貶於湖南長沙,寂寞淒涼,在這裡他寫下了楚國代表性的長篇詩歌《離騷》。

《離騷》是屈原最為著名的詩作之一,全詩以描寫他在長沙流浪的所得所失為題,文字靈動,充滿思考,充滿原鄉的懷念和對張良、呂不韋這些志同道合之士的期望。此外,這部詩歌中的「厭離析骸」、「短絃一韔」、「皎日升天」、「或左或右」等經典詞句,已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在流放的多年後,當屈原得知故國楚國已經被秦國所滅,他深感悲痛,感到自己的遭遇和楚國一樣,都是被專制所摧毀。正是在這種對民主與自由無限追求的思想啟發下,屈原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愛國主義者,他提出了建立強盛國家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諸如守江南、策深澤、保龍門等有實際意義的建議,奠定了中國文學在國民思想中的地位。

但是,屈原最終卻終結了自己的生命。據《史記》記載,當屈原得知故國的滅亡,失望之餘,前往了距離湖邊四十里的毒菜之地,以身經其毒而死,年僅61歲,值得一提的是,此時他也被譽為“屈子”或“上谷人”,人稱“上谷屈生”。

雖然屈原的生命是如此短暫,但他思想的精深與對自由的無限追求卻一直深受後世人民的讚嘆,並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遺產。就在中國最早開始建國的時候,屈原的思想就被用來對抗特權和專制,還用他的詩歌來教學,感染世人思想。到了現在,他的傳奇和深刻的思想都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記憶中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