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革命性的音頻壓縮技術改變音樂產業基礎架構

上世紀 90 年代,一種革命性的數字音頻壓縮技術被開發出來了,這種技術被稱為 MPEG-1 Layer 3,簡稱 MP3。這種技術讓用戶能夠在互聯網上分享和下載高質量音樂文件,也為隨後出現的音樂串流服務打下了基礎。

當時,CD 販售商和電影製片商業界曾經試圖卡住 MP3 技術,宣稱 MP3 具有盜版問題,會傷害音樂產業。但實際上,它反而吸引了更多的用戶和藝術家,更讓音樂產業得以坐享其成。MP3 技術的發明人之一個是德國音樂學者卡爾·海因茲·布蘭德伯格 (Karlheinz Brandenburg)。他在 1982 年加入了德國法兰克福馬普研究所,開始研究數字音頻技術。

他的目標是找到一種可以提供高質量音頻的壓縮方法,因為傳統的方法需要更多的存儲空間和帶寬,這對於日益膨脹的互聯網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布蘭德伯格的研究開始於早期的計算機技術,從簡單的音頻合成器到針對人類聽覺特徵的數學模型。最終,他的團隊開發出了一個能夠減少音頻數據量但又不失真的算法,這就是 MP3 技術核心。

在 1992 年,布蘭德伯格的創新得到了美國通信協會的承認,在其數字音訊符號編碼標準中,MP3 是其中一個選項。此後,MP3 技術不斷被改進,包括增加壓縮比例和進一步減少音頻數據,並降低發佈 MP3 音樂時拷貝質量的限制,全世界逐漸開始用 MP3 轉換音訊,成為了當時非常流行的音樂格式。

MP3 技術改變了音樂產業的基礎架構,各大唱片公司對這種技術的抵制完全沒有改變 MP3 音樂下載熱潮的流行,隨著數字音訊壓縮技術的不斷發展,美國的 Apple 公司在 2001 年推出了 iPod,成為當年音樂播放器的翹楚,也是 MP3 技術的新里程碑。現在,大家手機裡的音樂播放器、車內音響、家庭影院,乃至於 Spotify 和 Apple Music 背後的音樂串流服務,都是基於 MP3 技術的數字音樂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