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六大謀臣

在三國時期,謀士們的智計和手段常常施展得淋漓盡致,積極地影響和改變著歷史的進程。然而,這同時也讓他們身陷危險和艱困的境地。

回顧三國歷史,一共有六位被譽為頂級謀士的人物。首先是《三國演義》中的兩位重要人物「諸葛亮」和「周瑜」。諸葛亮以其獨具匠心的謀略和治理手腕,成為了劉備信任和倚重的謀士,但由於未能成功實現自己的理想,最終淒然離世。而周瑜則因其謀略高超和口才出眾,不僅為孫權立下了不少功績,更因對抗曹操的戰役而聲名大噪。可惜為時太短,最終傷重身亡。

其次是個性和才幹迥異的「荀彧」和「鄧艾」。荀彧以智謀與諮詢才能給曹操提供了多方面的協助,然而卻在某次戰役中意外身亡。而鄧艾則在蜀漢滅亡後,以其冷酷高效的作戰策略俘獲了大批蜀漢精英,成為晉朝初期的名臣之一。

還有兩位分別為「蔡琰」和「董卓」。蔡琰雖是女性,卻有著不俗的智謀和卓越的文學才華。她曾讓曹操十分敬重,為其提供了卓越的策略建議,最終在其逝世後成為了「曹魏」的大臣。而董卓則因其野心勃勃和用盡手段的墮落形態而聲名在外,最終被聯軍所滅。

總之,這六位頂尖謀士在三國時期都承擔了重要的歷史使命,並通過自己的才智讓三國歷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在非常悲壯的環境下離開了世界。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這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對於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其中,「臥龍」一詞指的即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謀士之一。在漢朝末期天下大亂之時,他並非急於尋找主公,輔佐他們奪取天下,而是隱居在臥龍崗,觀察天下局勢,等待明主出現。劉備是漢室宗親之後,漢室衰落後,他一直在奔波,致力於恢復漢室,但是由於缺少頂尖謀臣的協助,最終未能成功。
徐庶在附屬於劉表的時期,決定投靠劉備並在之後幫助劉備多次擊敗曹軍。這些行動讓劉備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謀士的重要性。
不久之後,徐庶的母親被曹操俘虜,為了孝道且必須救母,徐庶傾力而去。在離開之前,他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好友諸葛亮。因此,劉備心存抉擇,三次拜訪諸葛亮於草廬之中,香燭對語,即「三顧茅廬」之事迹成就。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決定跟隨他下山,並於到達劉備帳下後,憑藉在隆中給中所獻的策略,協助劉備和孫權結成同盟關係,成功奪取荊州、益州和漢中,從而與曹操、孫權並列三分天下的局面。
劉備逝世後,諸葛亮仍為了支援漢室,帶領軍隊北伐。然而,由於蜀漢國力不足,諸葛亮最終遭遇失敗,並在北伐途中病逝。

司馬懿是一位傑出的謀臣,其才能可媲美諸葛亮。然而,他並非忠臣,因其為取得曹魏皇位而負有不良聲名。司馬懿擅長謀略,堪稱一流。
建安十九年,劉備攻取益州後,曹操對於劉備壯大的勢力感到擔憂,而對漢中展開攻擊。當時,司馬懿向曹操提出,利用劉備剛奪下益州,人心不穩的時機,攻取益州。然而,曹操認為司馬懿的想法過於貪心,表示已經得到隴西,就不必再去觊觎蜀地。這便是「得隴望蜀」的典故。曹操沒有聽從司馬懿的建議,結果放棄益州,轉而攻取漢中,最終卻被劉備穩定益州後,再將漢中夺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領軍隊攻打襄陽和樊城,他利用水淹七軍,展現出強勁氣勢,讓曹魏震驚不已。曹操隨即有意遷都,以避免關羽的威脅。然而,司馬懿在評估情勢之後,提出建議讓曹操與孫權聯手對付關羽。雖然這個計策看似難以實現,但是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卻恰好能夠成功。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渴望統治天下,然而劉備與孫權聯手卻是出於曹操實力過強,必須團結以保全自身利益。如果關羽擊敗了曹操,劉備將得到統治天下的機會,導致孫權處於危機之中。因此,孫權並不希望看到關羽摧毀曹魏,讓劉備取得劇增的優勢。因此,司馬懿的建議才成為了曹操與孫權聯手對付關羽的方案,並且得到了成功的結果。

孫權乘著關羽和曹魏交戰的機會,成功奪取了荊州。這對於關羽的軍心帶來極大的衝擊,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和被曹軍擊敗。當關羽撤退時,遭到江東兵馬的追擊,最終造成關羽的全軍覆沒。
曹操手下有許多謀臣和猛將,不過他並不完全依賴司馬懿,直到曹丕和曹叡繼位時,許多謀臣和武將都已經去世,這迫使曹操只能再度重用司馬懿。當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利用了他的弱點,蜀漢的國力不如曹魏,耗不過自己。同時,祁山的路徑艱辛,諸葛亮運輸糧草也十分困難,因此他採用了拖延戰術,堅持不戰,最終消耗了蜀軍的糧草,迫使諸葛亮撤退。因此,在與諸葛亮的較量中,司馬懿獲得了勝利。
在曹芳繼位皇帝後,司馬懿的真面目逐漸浮現,他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成功奪取了曹魏的統治權。

賈詡是一位卓越的謀士,然而因其策略狠毒無比,因此得到了「毒士」的稱號。
在最初,賈詡是董卓的謀士。但當董卓被呂布殺死後,其手下的李傕、郭汜等將領便想解散士兵逃回西涼去。對於這個計劃,賈詡認為逃跑只會讓他們落得更慘,因為一個亭長就能輕易的抓住他們。如果他們帶領士兵反攻長安,即使失敗了,逃跑也不遲。李傕、郭汜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領大軍向長安進攻,成功擊敗呂布並攻破長安。然而,李傕、郭汜為報董卓之仇,在城中大肆殺戮,導致許多百姓不幸死亡。
當李傕、郭汜等人在內部爭鬥時,賈詡決定投靠張繡。
建安三年,曹操率军进攻张绣,袁绍乘机欲攻打曹操的根据地许昌,使曹操大感惊恐,迅速撤军前往救援许昌。
張繡原本計劃率領部隊追擊曹軍,但賈詡認為曹軍必然會有防備,不建議張繡盲目進攻,然而張繡仍聽之不從,結果戰敗。回到軍營後,賈詡勸說張繡該在此時追擊曹軍。張繡不理解,但還是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最終成功擊敗了曹軍。

賈詡解釋說,曹操開始時會有較強的防備,讓其精銳部隊保持在後方,這時攻擊曹軍十分困難。但當張繡敗於曹軍後,曹操就會放下防備,讓其精銳部隊前往許昌救援,因此曹軍級別較低,易於擊敗。因此,追擊曹軍的最佳時機就是在其精銳部隊離開後。

張繡為當時一位實力較弱的軍事將領。當袁紹與曹操爭奪天下時,張繡曾有意想投降袁紹,但賈詡認為此舉只是在錦上添花,他們有可能不會受到袁紹的重用。相對地,投降至弱勢的曹操領下,則可謂是雪中送炭,並且曹操也會更加感激並器重他們。因此,張繡與賈詡率領大軍投降了曹操。在曹操麾下,賈詡也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軍事策略。在潼關之戰中,面對強敵馬超和韓遂聯軍,賈詡提出了離間計,成功引起馬超與韓遂之間的矛盾,協助曹操擊敗了馬超。
曹操暮年因世子問題而苦惱,向賈詡詢問意見。賈詡雖不願得罪曹丕、曹植,但也不能避而不答,於是他提及其昔日老友劉表、袁紹的例子。二人因將世子之位傳給幼子,引起兄弟反目,最終被曹操擊敗。此情此景令曹操深思,於是決定將世子之位傳給曹丕。在這件事情中,賈詡曾暗中助曹丕,讓曹丕心存感激。曹丕稱帝後,更對賈詡寵信有加,最終讓他善終。

龐統是被稱為「水鏡先生」口中必得天下之鳳雛的重要人物。起初,他是周瑜的幕僚,但周瑜去世後,孫權因龐統相貌醜陋而不重用他。之後,龐統來到荊州,但劉備同樣以貌取人,不願使用他。然而,考慮到龐統的聲譽,他被任命為一個縣令。然而,這使龐統感到不滿,導致他整天喝酒睡覺,缺乏正式工作。
劉備得知此事後,感到非常憤怒,因此指派張飛前往調查此事。龐統僅用半天的時間,即便處理積壓數月的公務,這讓張飛十分驚訝,並且也讓劉備欣賞龐統的才華,開始重用他。接著,龐統為證明自己的能力,向劉備獻上三份奪取益州的計畫,分別為上、中、下。最終,劉備選擇採用中計。在助劉備奪取益州的過程中,龐統為了立功,親自率領大軍攻城,卻在意外之中被敵方的弓箭所命中,最終傷重不治,享年36歲。

荀彧是曹操麾下的卓越謀士,擅長策略規劃,具有俠義風範。他在投效曹操後,曾提出迎接漢獻帝,有效地掌握了天子,統治諸侯。此外,荀彧亦向曹操推薦了不少才幹橫溢的人才,如郭嘉、荀攸、戲志才及鍾繇等。當曹操與袁術、袁紹等強敵交戰時,荀彧更給予了他不少妙計,有力協助他奪取大片國土。
荀彧是一位擁有王佐之才的卓越謀臣。儘管曾經被重用,但因為反對曹操的進爵國公以及加封九錫的計畫,最終被棄用而鬱鬱而終。
周瑜是一位年少有為的英才,當他二十多歲時,協助孫策擊敗多位強勁的對手,成功奪取了江東六郡,為孫氏家族的江東基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建安五年,孫策被仇人暗殺後,其副將周瑜接替其地位,並以才智輔佐孫策的胞弟孫權。曹操消滅了袁紹等強敵,統領二十萬大軍南下,企圖統一天下,並消滅劉表和孫權。然而,劉表病逝,其兒子投降了曹操,進一步加強了曹操的信心和鬥志。他認為擊敗孫權,統一天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惜的是,他遇到了年輕有為的周瑜,他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成為南方長江流域最強勁的抵抗力量。

周瑜儘管手上僅有三萬士兵,卻不為曹操的二十萬大軍所所威嚇。他集中精力練兵,並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
曹操的軍隊主要由北方士兵構成,他們並不擅長水戰。因此,曹操將戰船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類似陸地的橋梁,方便士兵進行操練。然而,這也為周瑜提供了一個攻擊的機會。周瑜趁機發動了一場大火,將曹操的戰船全部燒毀,使曹操蒙受了慘重的損失,只能灰頭土臉地帶著殘軍返回。
曹操從北方撤回後,周瑜計劃奪取益州,再聯合西涼馬超對抗曹操,以此取得天下霸權。然而,不久之後周瑜不幸逝世,其接任者魯肅雖然文才出眾,但並不擅長軍事策略,因此轉而採取防禦的策略,江東此後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