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因為一個細節,就識破祝英台的「女兒身」

梁山伯初次見到祝英台偽裝成男子時,便對她的男性身份抱有疑慮。
一天,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同窗讀書。細心的梁山伯注意到祝英台的耳朵與其他女孩不同。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鼓起勇氣發問:「英台是女性,為什麼耳朵上有環痕?」這些環痕是穿耳洞後留下的耳孔痕跡。

一、從平等到男女不平等:穿耳習俗源遠流長。在著名的漢樂府歌曲《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的裝扮中出現了「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其中「璫」指的是掛在耳朵上的小珠。
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有在耳朵打孔並佩戴耳飾的習俗,這個習俗是男女通用的。考古學家在出土的陶瓷人像器物中也發現了這個習俗留下的痕跡,證實了這一點。

進入文明時代之後,階級社會的出現使得穿耳成為了卑賤者的標誌。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使人們開始注重保持身體的完整性。人們約定俗成,不剪頭髮指甲,不穿耳孔,以尊重身體的完美和健康。

在蠻夷的領域中,有一種穿耳環的風俗,這主要是由於蠻夷婦女經常不講究社交禮節,因此這樣的風俗被認為是對她們進行警示的一種方式。這種習俗與儒家文化相衝突,因此受到受到儒家影響的士大夫(即男性階層)的強烈反對。穿耳環的習俗只存在於女性、娼妓和名伶等卑賤階層之中。
曹植的《洛神賦》呈現了從階級束縛到女性對美的自主追求的轉變。在面對美麗的洛神時,曹植表現出了他的媚神姿態,並且獻上江南的明璫以表達自己對她無盡的愛意,這暗示著他無法以自己的身份地位來得到洛神的青睞,只能透過對她的表達來展現自己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被進獻耳璫的洛神是一位水神,她在社會中擁有極高的地位,這暗示著女性也可以擁有自己對美的自主追求,而不必受到階級束縛的限制。

「穿耳習俗」在兩周前已逐漸偏向女性,但後期其在世俗和禮教間普遍地獲得了接納,這使得女性的耳飾變得多樣化。在宋代,「穿耳習俗」擺脫了束縛並重新流行,耳飾更是大行其道,極其奢華。

「耳璫之美」一直是詩人們熱情詠嘆的主題。清初文人李漁在他的《閒情偶寄·聲容》一文中,形容女性佩戴耳環猶如丁香花般美麗動人。這項潮流逐漸演變為女性的裝飾習俗,深受女性們的喜愛。
明朝時期,明皇后潮流引領,她總是一隻耳朵穿戴三隻耳環。在元代,元文宗的畫像上,珍珠耳環也是非常流行的。晚清時期的珠寶耳環則式樣多樣,材料均非常珍貴華麗,體現了皇家的奢華風範。

「現今,穿耳洞戴耳飾已經不再是階級區分,而是人們對美感的需要。隨著社會開放與多元審美的融合,男女皆喜愛時尚耳飾,不再被視為女性專屬品。」
或許在當今多元化的時代,梁山伯仍然透過耳洞判別男女的行為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