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桓帝時期,豫州潁川郡的輪氏縣縣尉董君雅家中傳來好消息。不久前,董君雅的妻子生下了一對健康活潑的雙胞胎。
董君雅聽到這個消息後,感到十分開心,於是決定為自己的兩個孩子取名字。考慮到潁川郡人才濟濟,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成為名士,因此為他們取了較為有文化涵養的表字,分別是「仲穎」和「叔穎」。為了使這兩個孩子在未來能夠成為傑出的人物,他給他們取了這些名字,也顯示了他對孩子們的期望。
董君雅當時可能無法想像,他的孩子將來會成為全世界引起恐懼的對象。
董卓的家世背景不算顯赫,漢朝全境大約有上千個縣城,每個縣城的管理官僅是負責打擊「盜賊」的武官,權力極為有限。
董卓的个人才能十分出众,然而他并不喜欢读书和学习,反而喜欢结交各路英雄豪杰。不管是流氓地痞,还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董卓都能交深厚的友谊。
據說,曾經有一次董卓正在田中勞作,這時一些羌族好友路過,便過來探望他。董卓很熱情地邀請眾人到家中做客,但眼看沒有足夠的食物,董卓直接大方地宰殺了自己的耕牛來招待客人。可是,在漢朝,宰殺耕牛是被嚴禁的,董卓的這一做法不僅經濟遭受損失,還可能面臨法律風險。
當他的「羌人」朋友們看到他這樣做十分感動。吃完晚餐後,大家紛紛離去。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幾天後這些「羌人」竟然集資贈送給董卓上千頭牛、羊和牲畜。這展現了董卓極其高超的人際交往能力。
董卓成年后,因长期与羌族人交往,对游牧民族的习俗有着深入的了解。他投身于战马之中,积极抵御匈奴的入侵。
年輕時的董卓武藝非凡,據史書所載,他能夠「左右開弓」。拉弓的動作和書寫是相似的,都有一個慣用的手。通常情況下,左手持弓,右手拉弦。
「騎手在馬上的時候」只能「向左前方射擊」,無法對「右前方」進行攻擊,在進行「圍圈騎射」時,很多遊牧民族會選擇「逆時針方向前進」,正是出於這種考量。
「左右開弓」是指董卓能夠輕鬆地使用左手和右手持弓,而在騎馬射箭時,他能攻擊更廣泛的範圍,比普通人多出360度的攻擊範圍,這在冷兵器時代是非常難得的技能。這也證明董卓擁有超越常人的武力值。
董卓憑藉其精湛武藝和獨到的軍事理解,在西北軍隊中迅速走紅,甚至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
在延熹九年,鮮卑族人再度入侵塞北地區,這為董卓帶來了新的機會。他加入張奐的旗下,一同對抗鮮卑族的威脅。張奐是涼州的著名將領,他欣賞董卓的才華,因此提拔重用了他。在永康元年,這兩位將領聯手平定了北方羌族的叛亂。
張奐在取得勝利後,也曾向朝廷進言,稱讚了董卓在戰役中所帶來的貢獻,這讓董卓也獲得了官職,被任命為郎中,雖然這只是個虛名,但也標誌著董卓正式進入了東漢政壇。
「董卓是個很有義氣的人,對待手下的士兵也極為厚道。在戰爭中獲勝後,他將朝廷賞賜的九千匹縑全部給予手下的士兵,沒有一絲保留。」
問題出在董卓對手下太過寬容了。董卓善於結交豪傑,但這些人的品質並不可靠。張濟、李傕、郭汜和樊稠被譽為西涼的四大寇,他們都是董卓的得力幹將。儘管鮮卑已被擊敗,但這些人靠著戰功崛起,橫行霸道,使整個西北地區充滿了黑暗和恐懼。人民嚴重抱怨他們的暴行。
當董卓的軍隊的行為散播到朝廷後,百官紛紛對此表達了不滿。
「董卓本就興起於西北,與那些位於中原的名門世家完全不同。現在,董卓的舉動更加暴躁和輕率,因此彈劾他的奏摺像雪花一樣飄至。」
董卓的聲名隨時間流逝而日益惡劣,儘管最終並未遭到實質的懲罰。甚至張奐,當初曾力薦董卓的人,也看不下去了,與董卓斷絕了關係。
董卓第一次體會到世人的孤立,當時隱居在西北老家的張奐已經年事已高,告老還鄉。董卓得知此事後便派人送去了百匹縑,然而卻遭到了張奐的拒絕。
「黃巾之亂」爆發時,「董卓」再度現身。當時正逢「冀州平叛」的總指揮「盧植」被奸人栽贓陷害,被送往京都受審。為此,「漢靈帝」派遣「董卓」速赴任,平定黃巾之亂。本以為這是升官發財的絕佳機會,「董卓」高興地前往。不料,他的第一場戰役就遇上了「張角」率領的黃巾軍主力。
董卓自认难以接受挫败,于是将目光转向了张宝。可是张宝却采取了固若金汤的防守策略,拒绝向董卓屈服,与他开始了一场长达两个多月的持久战,一直到最后也未能被董卓攻陷。
漢靈帝忍耐了很久,然而董卓雖然草木皆兵,卻無功而返,時日無多。最終,董卓被彈劾罷免,不得不返回京城接受審判。同時,皇甫嵩則被派遣帶領士兵,前往平定叛賊之亂。
漢朝末年,皇甫嵩是當時最強大的將領之一,其才華和品德在當時的世界中是獨一無二的。在他的領導下,漢軍成功平定了黃巾叛亂,並以勝利的姿態回歸。
皇甫嵩回到長安後,慷慨將自己的功勞歸功於盧植,希望能使他免於罪責,眾人都十分高興,唯有董卓遭受無端抨擊。當時,由於董卓作戰功敗垂成,被判處「減死罪一等」,直到大赦天下之後才獲得恩典。
在黃巾軍起義後,對於天下的諸侯而言,這是一個能夠建功立業的好機會。許多人在此機會下獲得了兵權和封賞,即使是劉備這樣的貧賤之人都能夠當上縣尉。然而,唯獨董卓一人,因為退縮不進行軍事行動,沒有任何功績可言。更甚者,他還面臨著牢獄之災的危機。因此,可以說,在這個時代,董卓成為了天下人最大的笑柄。
漢末時期一直以來都充滿了戰爭。不久之後,涼州的韓遂發動叛亂,朝廷立即恢復了董卓中郎將的官職,並派他前往平定西北叛亂。
這次戰爭的主將並非董卓,而是皇甫嵩,董卓只擔任副將。隨同皇甫嵩的還有張溫、袁滂、周慎等部將,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都出身名門貴族,沒有一個例外。而且他們只聽從皇甫嵩的指揮,對董卓不太看重。朝廷的意思很明顯,既然給你機會你不行,那就老老實實地為這些貴族子弟工作吧。
漢朝晚期時,朝廷內部狀況緊張,不久之後,皇甫嵩也和之前遭彈劾被罷黜的盧植一樣,被罷官,由張溫接掌全軍指揮。
這次朝廷的任命可謂是相當有針對性,當主將離去後,按照常理應該由副將接續,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居然從董卓麾下另外挑選張溫來替換主將的位置,更嚴重的是,董卓的副將位子也被剝奪,只剩下一個普通的部將頭銜,這絕對讓董卓感到不滿。
當皇甫嵩還活著的時候,他能夠控制住董卓,然而當張溫成為那位負責領導的半吊子之後,董卓已經不可能被壓制。
董卓上台後,經常藉口遲到並言語冒犯,這讓他的參軍孫堅識破了董卓的野心。孫堅曾挺身而出,建議張溫趁機處理董卓,但張溫猶豫不決,最終未能贊同此計。
「張溫本便是個庸才,接下來的戰爭中,由於他無能的指揮,漢軍屢次敗北。」
或許董卓名聲不佳,但他的軍事能力卻一向極強。在某個十一月的晚上,一顆流星划過天際,發出耀眼的光芒,讓叛軍士氣大受影響。不過董卓抓住了這個機會,率領鐵騎發起猛烈衝鋒,斬下了數千敵軍的首級,立刻贏得了此役的頭功。
張溫指揮六路部隊開展追擊行動,將叛軍逼至望垣縣。董卓領導的三萬士兵,依賴渭水抵擋羌人的圍攻。
董卓心生巧計,他讓士兵在渭水河道上攔截築堰,讓上游河水大量湧入,因此下游河水稀缺。趁著這個時機,數萬漢軍無聲無息地從大壩底部穿過,順利逃脫,而沒有耗費一兵一卒。
這並非大功一件,但一場戰役的勝負,也要取決於隊友的表現。當董卓帶領軍隊回歸後,才發現張溫領導的六路大軍除了自己的部隊外,其他五路都遭重創。
董卓成為頭功功臣,封為斄鄉侯,在這場戰爭中算是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眼中釘。當然,他的繼任者也不會比他好到哪去,但董卓在當時的社會脈絡中,成了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他的“陰差陽錯”和命運的捉弄,讓他付出了一個極其慘痛的代價。但是,這也是歷史的妙處,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的進退兩難、無奈困境。
中平五年時,涼州叛軍再度鬧事,優秀的董卓再度受到漢靈帝的提拔,成為副將,在皇甫嵩的率領下前往救援陳倉。
當時,涼州叛軍正集結大軍進攻陳倉,董卓向皇甫嵩提出了一個策略:發揮騎兵快速進軍攻擊。但皇甫嵩卻不贊同,因為他相信陳倉縣城防禦牢固,涼州叛軍不可能很快攻下城池,這樣只會浪費軍力,只要以守為攻,等待時機,就能取得全勝。皇甫嵩拒絕了董卓的建議。
「皇甫嵩的品行正直,与其他朝官不同的是,他不轻视董卓。实际上,两人都有可取之处,只是带兵的方式不同而已。」
朝廷對董卓的信任度已經大幅下降,雖然董卓尚未表示任何不忠之心,但漢靈帝卻已經開始懷疑他的忠誠度。從前朝傳下來的種種傳聞使得漢靈帝對董卓更加警戒。
然而,董卓的實力也不容忽視。雖然他的手下皇甫嵩能力出眾,但董卓的私軍也同樣精銳,朝廷一直提防他也就不足為奇了。漢靈帝想到,要把董卓調回來當少府,這樣可以省下他領兵出征的麻煩,同時也可以進一步監控他的行動。
儘管如此,董卓對於漢靈帝的這個決定還是感到不滿。他並沒有被解除掌握私軍的權力,反而還要忍受這種看似升遷實則是貶職的調動,對他的威信極大的打擊。
「漢靈帝」打算利用這招來剝奪「董卓」的軍權,並交予「皇甫嵩」掌管,彙歸於中央。
董卓對於朝廷的要求,完全不予理睬,反而選擇了對抗。他聲稱自己原本有要離開的打算,可是他卻遭到湟中義從和匈奴士兵的攔截。眼淚鼻涕地哀求他不要離開,董卓實在是無法忍心拋棄這些部下。因此,他決定留下來,並承諾如果有任何情況,他會向朝廷匯報。
朝廷無可奈何,只好容許董卓率領部隊跟隨皇甫嵩,一同清剿陳倉地區的叛軍。
「皇甫嵩的判斷是正確的,陳倉城池堅固,在叛軍圍攻下足足持續了三個月,使叛軍無法攻下。當叛軍狼狽撤軍時,皇甫嵩下令全軍出擊,抓住了這個機會。然而此時,董卓勸說皇甫嵩「窮寇勿追」,但卻被皇甫嵩否決。」
隨後,皇甫嵩讓董卓負責護送殿後,自己帶領軍隊進行追擊,最終成功斬殺萬餘名敵軍。
董卓面臨了一個有點棘手的情況,如果打敗了敵人,就會處境尷尬,因為這並不是他自己的功勞。打輸倒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贏了並不能給他帶來多少收益。
戰爭結束後,漢靈帝重新發起收回董卓兵權的行動。然而,這一次漢靈帝卻下詔任命董卓為并州牧,對他表示出極大的誠意。
「然而,這次董卓雖然答應了皇甫嵩的要求,但他只向皇甫嵩上交了一萬名雜兵,仍然保留著自己五千人精銳部隊。董卓解釋說:『我掌握兵權已經十年了,我和士兵們關係密切,他們都願意為我效力,我乞求能夠帶著這些士兵前往邊陲效力』。」
當談到這個階段時,董卓已經公然反叛了。
當時皇甫嵩的從子皇甫酈曾勸說皇甫嵩趁機除掉董卓,然而皇甫嵩卻沒有聽從。即便這樣,如果皇甫嵩想要解決董卓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朝廷甚至還會歡呼,但皇甫嵩只是按照規章,向朝廷上奏請求董卓交出兵權,而沒有對董卓採取行動進行責罰。
「漢靈帝正在床榻上伏病,卻突然聽說董卓又在搗亂,便立即發佈詔令,痛罵董卓。」
當時的漢朝已經進入了羸弱末期,漢靈帝除了下詔怒責外,對於董卓的問題卻束手無策。畢竟,他並不想因一時之忿而讓皇甫嵩過度興師,進一步加劇當時的局勢。
最後,漢靈帝只有接受董卓帶兵前往并州的事實。
「然而,董卓的政治生涯到達了尾聲。雖然他暫時保住了軍權,但當皇帝將他罵得體無完膚之時,便預示了董卓的政治滅亡。」
預計未來將有大臣們陸續彈劾董卓,最終導致他被逐步削弱並除去。
就在這時,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事件。
董卓或許不是當時最厲害的將領,但他靠著對時勢的敏銳洞察,成為了首個抓住機會的人。此時,董卓已透過自己在朝為官的弟弟董旻得知,長安城內外戚集團、士族集團和宦官集團即將爆發政治鬥爭。
據史書記載,董卓曾率自己的親兵前往并州的行程並非直接前往,而是在「駐紮河東觀察形勢」。盡管全國對他怒罵不斷,董卓仍強硬地率領著五千人留在河東郡不離開。
董卓感應到了一個能夠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這時他的政治嗅覺完全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