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允二十七歲始發憤讀書籍」這句話出自《三字經》,意思是說著名文學家蘇軾的父親蘇洵,在27歲時才開始下定決心讀書。
在公元1009年,蘇洵來到了四川眉山市的一個大家族出生。這個蘇家不僅有著優秀的家風,還擁有著非常浓厚的读书氛围。蘇洵的父亲蘇序非常注重后代子孙的学习,他曾说:“我希望我的子孙们读书,而不是富有。”因此,他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在书房内购置了许多书籍。
在這豐裕的家境中,蘇洵的兩個哥哥都非常熱愛讀書。大哥蘇澹勤奮刻苦地讀書,但由於身體不佳,未能如願取得功名。二哥蘇渙則是聰明賢良,從小就熱愛閱讀,在公元1027年成功考取進士及第。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蘇洵並不像兩位哥哥那麼熱愛讀書。儘管他天生聰明且口齒伶俐,但卻不喜歡閱讀。
蘇洵年少時對學習不感興趣,七歲開始讀書,學的是斷句和寫詩文,但因為沒有掌握技巧,便放棄了學習。這是造成他後來成為名家的其中原因之一。
當蘇洵年僅12歲時,他的父親蘇序聘請了一位先生來授課給他和他的兩個兄弟。每當先生上課時,蘇澹和蘇渙會認真坐著專心聽講,只有蘇洵對先生所講授的聲律、平仄、押韻等文學技巧毫無興趣,甚至經常無視課堂內容,跑到郊外去遊山玩水。他到了後來回憶起自己年少時的頑皮行為,曾經自嘲道:「我是一個游蕩不學的少年。」
蘇洵在18歲那年也嘗試參加進士考試,但遺憾地沒有錄取。從那時起,他不僅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還對科舉考試產生了厭惡之情。不過,他少年時期沒有好好讀書的另一個原因卻是因為父親。
小蘇洵並非一個喜愛學習的人,在他的父親蘇序眼中,這種情況並不需要過於擔心。雖然他的同鄉對此感到奇怪,時而向蘇序詢問,但蘇序的回答往往含糊其辭,要麼笑而不答,要麼答非所問。對於此種態度,蘇序一直都沒有太多反應,他認為這種情況沒有必要過於在意。蘇洵的父親相信他有著自己的一套學習方式,他不是一個只會死記硬背的人,並不需要僅僅靠書本上的知識來評價他的學習能力。他或許無法適應科舉考試,但如果他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當中,他肯定會有出色的表現。
27年來,蘇洵一直沒有用心學習,他的年少歲月有些像李白和杜甫,以自由奔放的精神,行蹤遍布大江南北。直到結婚後,當他們夫妻的長女在不到一歲的時候夭折,蘇洵始終沒有顧及實際上的學業。
蘇洵游手好閒,後來為什麼又下定決心發奮讀書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他母親史氏去世,這個變故讓蘇洵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暫,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覺得除了遊玩山水之外,應該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蘇洵和他的兄弟蘇渙一起回家辦理母親的喪事後,蘇渙問他是否可以寫一些文章來描述他所看到的美妙景象。蘇洵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他已經看到很多美麗的河山風景,但他不知道該如何將這些景象寫出來。他試圖畫圖,但他發現他並不擅長繪畫,而且畫圖沒有辦法完整地表達出他所感受到的景色。他嘗試著寫一些描述,但他也發現他無法真正地表達出他所看到的山川的壯麗和美麗。最終,他感到非常焦急,滿頭大汗,不知道該如何將他的感受和印象傳達給他的兄弟。
為了幫助蘇洵,蘇渙心生出一個計策,決定讓蘇洵重新撰寫蘇氏族譜。結果,在撰寫族譜的過程中,蘇洵領悟到了先祖們努力學習、追求抱負的精采人生,深受鼓舞。他感到自己浪費時間的可恥,因此下定決心開始勤奮學習。
蘇洵終於下定決心,發憤讀書,專心準備科舉考試。像蘸粽子一樣,他用墨汁濃縮自己的專注力,訴說他埋頭苦讀的毅力。透過這樣的學習態度,蘇洵的文學素養愈發深厚。
很不幸的是,蘇洵的考試之路非常波折。雖然經過一年多的刻苦學習,他第二次參加進士考試卻落榜了。此後,他參加了茂才等級的考試,但又遭遇考試不中的境遇。
經過三次考試後,蘇洵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 ─ 科舉考試並不是他的強項。他感到極度憤怒,將他為了科舉考試所寫的數百篇文章燒掉,下定決心要走上一條自己的路。他從原先的「被要求學習」轉變為「我想要學習」,開始為自己讀書、寫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此以後,蘇洵的人生目標改變了。他放棄了原本的志向,不再只關注於考取進士。取而代之的是兩個新的目標:首先是通曉群書經典,成為一位真正的學者、思想家和文學大師;其次是精心教育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培養他們成為優秀的人才。
從37歲起,蘇洵專心閉門讀書長達七八年。他研究了儒家的六經和百家學說,考證了古今太平時期和動亂時期,成功和失敗的變遷。他研究聖賢們所遭遇的挫折和順利之事,以及他們出仕和退隱的原因。他從聖賢們的人生經歷和著作中汲取思想精華,並逐層積累在心中,但始終不表達出來。這樣的累積使他的文思敏捷,能夠頃刻間下筆千言,文章縱橫馳騁,思路開闔自如,直到達到深入細微的地方才停下來。在他被科舉考試所困擾的時候,才華才真正迸發得淋漓盡致。
蘇洵不僅是兩個兒子的慈父,也是他們難得一見的教師,對於兒子的培養非常重視。父子們經常一起寫作,並相互切磋,這激發了他們的文學創作潛力。同時,蘇洵還帶著二子遊覽名山名寺,拓寬他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氣質。 從實踐效果來看,蘇洵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成功的。他的兒子蘇軾、蘇轍與他並肩成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大家,這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佳話。
基於蘇洵家境優渥、不喜歡八股科舉制度、父親嚴肅寬容的原因,他直到27歲後才開始努力學習。不過,他後來不僅在學習上刻苦努力,還成功地培養出下一代文學家。最終,他和他的兒子蘇軾和蘇轍一起被譽為「三蘇」並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蘇洵是「八大家」中唯一沒有通過進士考試的人,他成為了「大器晚成」的典範。
蘇洵:從「反面教材」到教子榜樣
「三字經」中蘇洵是少年不努力、圖傷悲的例子,但他後來的努力卻創造了成功的案例,成為教子的典範,值得後人學習與借鑑。
蘇洵的父親蘇軾是著名文學家,但蘇洵卻在他的父親面前顯得平凡無奇,甚至有些懒散。這也讓蘇軾十分擔心。然而,蘇洵並沒有一直停留在這個狀態上。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開始努力補充知識和技能。後來,他考中狀元,成為知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努力與成功案例,成為了教子的楷模。
蘇洵的故事告訴我們,平凡的開端並不代表永遠的失敗,只有努力不懈,才能不斷追求自身的進步。作為後人,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努力精神,做一個不斷進步的人,成為自己和子孫的榜樣。
從蘇洵的前半生和後半生的不同經歷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時期,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段寶貴的時光,努力學習科學和文化知識,避免長大後後悔莫及。當然,只需要有學習的熱情,任何時候都不晚,就像蘇洵那樣的例子,大器晚成的人並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