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境內有兩座古城,分別位於南北,經歷了將近2500年的光陰後,它們的城牆輪廓及部分建築物的土台至今仍然清晰可見,實在是驚人的奇蹟。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240多年中,這兩座城市還曾多次發生過相關的爭端和「糾葛」事件。
以下是河北省邯鄲市和張家口市蔚縣的位置示意圖。邯鄲,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首都,位於城市西南角的古城「趙王城」,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而距離邯鄲直線距離370公里、行車距離400多公里之外,張家口市蔚縣的古城「代王城」則是春秋時期代國的都城,也是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邯鄲與蔚縣,兩個在現今中國河北省的城市,距離不過短短的300多公里。然而,回到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距離已是極為遙遠且艱難到達的距離,受到太行山及許多河流的阻隔。那時,這兩座城市也曾經牽涉在一起的「糾葛」當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趙」這個名字讓兩個人卷入了糾葛。
趙襄子冷血遺代國:春秋晉國的「三家分晉」現象,標誌著我國春秋和戰國時期的轉捩點。在當時,趙、韓、魏三家成為了具有獨立政治實力的諸侯國家。而趙氏家族首領、日後趙國的奠基人趙襄子,是當時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平時雄才大略、胸襟開闊,更是擅長指揮戰場,被譽為戰場上的「指揮家」。趙襄子曾堅守晉陽作戰,最終取得勝利,這是對他指揮才華的肯定。然而,他也因一件冷酷無情的事件被後人譴責,那就是他遺棄七千守陽兵,形成了「趙襄子冷血遺代國」的傳說。
他的成功背後,隱藏著一個冷酷無情、不擇手段的一面。這一點在趙襄子取得代國領土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史記·趙世家》中有關襄子姊的紀錄,她曾擔任代王夫人。在簡子去世後,未脫去喪服時,襄子姊北上到夏屋請求朝見代王。當時,她指示廚子使用銅枓為代王和他的隨從們烹製食物,並暗示宰相們使用銅枓將代王和他的隨從們擊殺於密室之中,最終襄子姊掀起帶兵平定代地的戰爭。
趙襄子的姐姐是代王之妻。公元前476年,趙襄子在父親趙簡子去世後仍穿著喪服,前往趙國北方和代國接壤的夏屋山邀請代王。身為親戚的代王沒有懷疑趙襄子的意圖,前往赴約。趙襄子命令廚師用銅製餐具為代王和隨從上菜,斟酒時,他暗示武士們使用銅枓襲擊代王和他的隨從。之後,趙襄子派兵佔領代國。
趙嘉以代地為據點,驅逐了他的兄弟趙獻子,成功繼位成為趙國的統治者。趙襄子是一位以公心和原則著稱的人物。他的兄長伯魯並未成為趙氏家族的繼承人,然而依照當時遵循「立長不立幼」的原則,趙襄子認為必須讓伯魯之子周繼承家族事業,於是選擇了周作為繼承人,並將代地封給了周,讓他成為代成君。雖然代成君早逝,但趙襄子選擇了代成君的兒子浣為太子,並讓他在代地繼位,成為趙獻侯。
然而,趙襄子的兒子嘉並不滿意這個安排,他在被驅逐到代地後繼承了王位,成為趙桓子。但趙桓子去世的時間只有一年,他們的國都中牟也只存在了短暫的一年。趙國的百姓們都認為,趙桓子的繼位不是趙襄子的真正意思,因此得到的國位是不正當的。因此,他們聯合起來將桓子的兒子誅殺,重新迎接獻侯。
趙獻侯去世後,經過了趙烈侯、趙武公和趙敬侯,直到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才把都城從中牟(今天的河南湯陰)遷到邯鄲。
趙國即將走向滅亡之際,出現了另一位名為趙嘉的人物,在代郡自立為代王。當時距離趙國遷都邯鄲已經有140多年,而代國之地早在趙武靈王統治時期就被劃為代郡。這一切都是歷史的車輪所帶來的結果。在這個時期,趙國的悼襄王因為偏袒自己的妾室趙悼倡,而廢除了太子趙嘉(與200年前的趙桓子趙嘉同名),並立了倡後之子趙遷為太子。趙遷繼位後,被稱為趙王遷,而他死後的諡號是幽繆。公元前228年,趙王遷在趙幽繆王八年時,遭到秦軍攻克邯鄲後被俘,並被流放至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
太子趙嘉與貴族們一同逃亡趙國北部的代郡,並在那裡擁立為王,成為了代王嘉。嘉領導代郡的趙國軍民與秦軍長達六年的激烈鬥爭,但最終代郡被秦將王翦攻破,趙嘉被俘虜,並與其全族一同被遷至咸陽。
在春秋時期,趙國面臨著強敵環伺的嚴峻形勢,周邊有智、韓、魏三家勢力,與趙國糾結不清,互相攻伐。同時,西側的秦國也很強大,在北方,中山國是一個小但強勁的對手。因此,趙國唯一能夠生存和發展的方式就是「跳出包圍圈」。在趙國雄城晉陽以北的地區,有一個國土廣闊、產馬優良的代國,如果趙國取得代地,將不僅增加戰略空間,而且可以大幅度提升戰鬥力水平。趙簡子和趙襄子兩代就利用各種黑暗手段,犧牲趙國女兒,成功奪取了代地。
終於如願以償,趙國得到了代地,這使得趙武靈王的實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也為實行「胡服騎射」奠定了基礎。此舉對趙國的強大和興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趙國也因此成為與強秦不相上下的國家。然而,如果不是趙國後來君主昏聵的決定,那麼趙國的發展史或許會走向更加輝煌的方向。
在古代,趙襄子獲得代地,而代地一直與趙國息息相關。後世的趙嘉與趙襄子同名,他在代郡抵抗秦軍,直到最後時刻。數百年間,趙國和代地經歷許多糾葛,而此次的戰爭終結了這個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