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的漢文帝被功臣擁立後,為何沒被架空?

公元前180年,24歲的劉恆離開他居住了15年的代國,抵達長安,並登基為漢文帝。然而,在剛結束的誅滅呂氏、恢復漢朝的行動中,他的貢獻微不足道,完全是一個局外人。此外,他的大臣既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又是誅殺呂氏的中堅力量。重要的是,他的宗族裡也有比他更配得上皇位、功勞更大的劉邦後代。在這樣的棘手情況下,年輕的漢文帝該如何逐步獲得權力,並牢牢坐穩皇位呢?

當使者來到代國向劉恆提出進京登基的邀請時,劉恆面露不悅,皺起了眉頭。他深知朝廷內部的局勢非常混亂,呂后被廢黜後,長安城中的功臣們究竟是真心支持劉恒,還是打算趁機篡位,殺死劉邦的兒子們,建立一個新的朝廷,這一切他心中都有所警覺。

劉恆召來自己的心腹大臣,對此事進行了嚴肅的探討。其中,郎中令張武的反對意見最為鮮明,他建議劉恆拒絕使者,留在代國慢慢觀察局勢。而中尉宋昌則持不同意見,認為劉氏王朝已經相當穩定,劉恆應安心前往長安。

劉恆傾向於支持宋昌的看法。毕竟,谁不想体验到最高权力带来的滋味呢?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丢掉性命。即使皇位的诱惑再大,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心烦意乱的劉恆前往母亲薄姬的身旁询问意见。薄姬以低调、不争不抢的智慧姿态,成为刘邦后宫里唯一一个能够跟随儿子到封国安然度日的妃子,她总是非常明智。

最终,劉恆决定先派舅舅薄昭前去长安城一探虚实,然后再做出决定。

薄昭很快傳來了好消息,告訴劉恆不必懷疑,信件是真的。然而,劉恆仍不敢掉以輕心。他緩慢前進,一直到離長安50里處的劉邦高陵時才停下,派遣心腹宋昌前往探路。宋昌到達渭橋附近時,見到文武大臣都在迎接,沒有任何異樣之處。他回報給劉恆後,劉恆才前往渭橋和群臣見面。

在渭橋上,太尉周勃在文武百官的面前對劉恆說:「請大王稍微後退一步,我有事情想和您私下談論。」然而,劉恆的心腹宋昌馬上代表他拒絕了周勃的要求,並說:「公事公辦,私事不宜涉及。一個王者應保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人。」周勃是誅滅呂氏王朝的功臣之一,當時沒有人知道他想對劉恆說什麼。他是想借此機會施恩以壓制劉恆,還是想要用此機會爭取權力以鞏固自己的地位?這些都是謎團。
周勃向劉恆提出的要求,被他毅然拒絕。這也讓功臣們開始意識到:眼前這位即位的國君,外表看似温和,實際上難以掌控。在劉恆和功臣們的初步心理角力中,劉恆占了上風。

隨後,周勃抱著天子玉璽跪在地上,欲要將其獻給劉恆。劉恆再度拒絕道:「我們應該到代邸商議。」代邸是劉恆在長安的故居,同時也充當代國在這座城市中的行政機構。一到代邸,劉恆就能夠反過來佔據主導地位了。他並不想墮入這個皇帝的角色,反而想要在自己的地盤上更好地表現自己並使群臣對自己表態。接下來,劉恆與功臣之間展開了第二輪的心理對決,結果劉恆再次取得勝利。

在代邸中,劉恆以主人的身份接受群臣的勸詢。在通常情況下,皇帝登基前需要經過一個相當矯飾的「三請三讓」儀式。這個儀式要求群臣、軍隊以及百姓的代表分別請求某人當皇帝,而這個人需要以無德或無能為理由,拒絕登基。只有等到眾人三次勸進,說明了各種他當皇帝的理由,這個人才「勉為其難」地順應民意,登基為皇帝。

劉恆重組了群臣的提議,重新委請楚王劉交商討登基的事。他是劉恆的親叔叔,身為劉邦兄弟中僅存的人,地位不可小覷。而當初提出勸進的劉家宗室代表和大臣代表,也與劉邦長嫂一同破例勸進了五次,才終於說服了劉恆。但當初如果漏掉了楚王的名字,是不符合規矩的。因此,劉恆不能讓這個疏漏存在。
在這個場景中,劉恆與他的功臣們發生了五次拉扯,最終劉恆得以如願聽到功臣們闡述自己繼位的各種理由,並添補各種疏漏。在不斷的拉扯過程中,劉恆佔據了主動權,最終答應登基。這次勸進過程可以視為劉恆與功臣們第三次心理較量,然而這次劉恆依然占據了優勢。

在繼續前進往未央宮以正式登基前,劉恆已在這3輪比較中取得領先地位。在進入宮殿的那晚,劉恆立即發布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安排詔書:

首先,《淳化治經》著者之一的劉秀被任命為太尉,這表明劉恆重視書法、藝術和文化領域;接著,安國將軍班超被任命為河東郡太守,符合了班超重用的要求。此外,大臣劉歆在詔書中被表彰為忠誠可靠,獲得晉陽王的任命為尚書令。

即使在後來的歷史上,劉恆依然被譽為明智和英明的皇帝,這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也是他在才智和決策方面的展現。對於呂氏一族「謀為大罪,欲以危劉氏宗廟」的行為,劉恆下令誅殺他們,這一舉動有效地使國泰民安、民心歸正,並且穩定了漢室江山。在此之前,有些功臣和宗室感到擔心,擔心新帝會如何看待這次擅自進行的誅殺行動。然而劉恆的詔書給了他們一個定心丸,讓他們能夠安心。劉恆為了贏得民心,在漢朝時大赦天下。此舉賞賜民間的戶主每人一級爵位,並賜給女子每百戶一頭牛、十石酒,同時允許百姓飲酒5天。在漢朝時,若有3人以上無故相聚喝酒,會被罰金四兩,然而劉恆不僅給百姓賞賜,還暫時解除了這一限制,允許百姓慶祝。這樣的舉動讓劉恆贏得了民心。

為了維持長安的治安,劉恆在連夜間拜見宋昌,任命他為衛將軍,統領南北軍的最主要力量。同時也任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巡視宮殿。宋昌和張武在前文中已經出現過,他們是劉恆從代國帶來的心腹。劉恆把宮殿的安全交到他們手上,終於可以放心地睡一覺了。他已經開始穩定自己的皇位。

劉襄是古代中國漢朝時期第二代的齊王。在呂后去世之後,他帶領軍隊起義,向長安和各諸侯國傳遞討伐呂氏的旗幟,成為了這場運動的第一個領袖人物。他的軍隊對呂氏當局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北軍的主管呂祿也是在這種壓力下被迫放棄了自己的軍權。

劉襄的弟弟劉章領兵先一步沖向皇宮,殺死南軍的頭領呂產,掌握了皇宮的控制權,使得誅殺呂氏一舉成功。而另一位弟弟劉興居則在漢文帝劉恆登位前,以小皇帝和王爺們都不是漢惠帝劉盈之子為由,將他們統統殺死,除去隱患,劉恆也因此輕鬆登上皇位。

三兄弟曾立下如此大功,在漢文帝登基後,應得到相對的獎賞。功臣們在他們行動之前就已承諾:事成之後,封劉章為趙王,封劉興居為梁王,這是兩個富庶的封國。然而,漢文帝在登基後卻沒有替功臣們兌現承諾,也沒有對三兄弟額外表彰。原因是因為三兄弟中的大哥,劉襄的身份實在是太敏感了。

劉襄是劉邦的長孫,他是劉邦長子劉肥的長子。在《史記》中,宗室和功臣至少在兩處地方稱他為劉邦的「適孫」。鄭玄解釋說,這個詞的含義是:按照周朝的傳統,如果適嗣子死了,就會立適孫繼承皇位。因此,在劉邦的嫡子漢惠帝劉盈去世後,宗室和功臣不承認他的幾個皇子是漢惠帝親生兒子,認定漢惠帝無子的情況下,劉襄是禮法上的皇位第一繼承人,這是各方默認的事實。

另外,劉襄在誅滅呂氏時立下了大功,他的兩個同樣立功的弟弟也都希望擁立他當皇帝。因此,從情理上講,劉襄是比漢文帝劉恆更適合繼位的人。

因此,他派遣大將軍霍去病領兵討伐劉襄,導致了長安之亂。劉襄最終死於非命,長安里的功臣們也被漢文帝清洗,劉恆成為了當時的絕對權力者。這一事件也預示著,漢朝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皇帝將會是統治之主,任何反抗都將遭到斬殺。雖然劉襄最終不得不屈服,但他的存在卻讓漢文帝深感威脅,進而展開了打壓,這也讓人們意識到,權力鬥爭一直都是絕對存在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激烈。

漢文帝並不想要讓自己的形象變得冷酷無情。起初,儘管他沒有表揚劉襄率先發起起義的功績,但是他也給予了劉襄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將呂后時期所割讓的齊國三個郡全部歸還給了劉襄。但僅僅一年後,劉襄就過世了。有沒有陰謀在其中,我們並不得而知。然而,一旦劉襄去世,漢文帝對齊國的態度就出現了180度的巨大轉變。

漢朝皇帝漢文帝給劉襄定的諡號為「哀」。根據諡法,哀子代表恭敬而有同情心、品德超群但未能建立功勳。從任何方面來看,這個諡號都不能表達劉襄累積的大量功績。古代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往往會在此人身亡後確定其諡號。漢文帝透過給予劉襄諡號的方式,掩蓋了他的功勞,這是對劉襄兄弟的第一次打壓。

在劉襄去世後,他的兒子劉則成為了漢朝第三代的齊王。然而,劉則尚且年幼,他的王位還未穩固,而他的齊國六郡,卻因漢文帝的割據政策而被分割瓦解。漢文帝將齊國的郡縣切割出去,並將這些領土封賞給劉襄的兩位弟弟,即劉章和劉興居。

漢文帝即位後原應兌現對功臣們的承諾,將富裕的趙國和梁國分別封給劉章和劉興居。然而,漢文帝深知這兄弟倆意圖讓劉襄成為皇帝,對他們十分不滿又忌憚,因此一直未兌現承諾。一開始,漢文帝運用「拖」戰術,一直不提此事,直到兩年後他要封自己的兒子為王,才不得不面對現實。而此時劉襄已經去世,漢文帝只好把齊國的兩個郡割讓給這兩人。原本承諾要完整封國的承諾,最終只是兩個郡,這損害的還是齊國自身的利益。這是漢文帝對劉襄兄弟的第二輪打壓。

張劉襄的長兄,掌握皇宮並斬殺呂產後,僅過兩年便逝世,接著他的弟弟劉章也去世了。這一切都在劉襄逝世後發生,令人不禁驚訝。當時,第三個兄弟劉興居目睹了兩個哥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心中憤恨,堅定決心對抗朝廷。然而,他只是以弱勢對抗強勢,起兵反叛最終失敗,只好自殺了。

在這哥倆去世之後,漢文帝持續地把齊國的各個郡縣分割出來,作為獎賞那些活著但沒多大作為的幾個兄弟,其中也包括劉襄。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對自己的侄兒們施恩,但實際上這樣做是不斷地削減齊國的實力,使其再也無法對朝廷構成任何威脅。

這篇文章談及漢文帝對劉襄兄弟的第三次打壓。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漢武帝所實行的「推恩令」對此事件的影響。然而,若從劉襄兄弟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待遇實在是太過不公平。他們為復興漢室做出如此大的貢獻,卻最終遭受連番打壓,最終全部英年早逝。

從漢文帝的角度來看,這是他巩固皇位的必要步骤。他不可能眼睜睁地看着一个名义比他更正、实力不俗、声望也不低的齐王成为威胁。虽然漢文帝对齐国的打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实际上,自从刘襄去世、齐国再次被分割后,对漢文帝最大的威胁已经消除了。

漢文帝在剷除呂氏並登位之後,面對的新挑戰是如何處理與功臣們的關係。當中功勞最大的三人分別是陳平、灌嬰和周勃。然而,漢文帝對這三人的態度卻有所差異。而對於這三人來說,最容易處理的是陳平。他雖然才幹卓越,但毕竟只是一位謀士,缺乏軍權和號召力。因此漢文帝只需要充分利用他的才能,予以善待,防止他倒向對手陣營,就可以安然無憂地放心使用他。

陳平是一位精明能幹的人,最擅長應對危機。他擔任漢文帝的丞相,受到漢文帝的優待,最終得以安享晚年。這對君臣可以說是君主聰明,臣下有才的楷模。在漢文帝的塑像中,他們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灌嬰和周勃則是擁有兵權的重要將領,他們的處境較為複雜。

灌嬰與周勃兩人在漢文帝心目中佔有不同的地位,毫無疑問漢文帝更加信任灌嬰。

當齊國的齊王劉襄舉兵起義之際,灌嬰帶領大軍與劉襄對峙於邊境。他成功地說服劉襄,讓他暫時保持靜觀其變,等待長安城的消息。此外,因為灌嬰和劉襄率領的大軍的存在,呂氏家族在長安城內也感到恐懼,因此不敢輕率行事。

當長安城的風波平息後,宮廷中的大臣們向劉襄傳達消息,告知他們已選定他的四叔劉恆繼承皇位,而非他自己。劉襄遂下令收兵回齊國,這不僅是為了維護全局穩定,更是因為他面對著強敵灌嬰大軍的威脅,非易對付。

灌嬰將呂氏誅滅過程中,功不可沒,有如「定海神針」之舉。然而,他始終沒有直接參與行動,也沒有觸犯「把持權力者以下犯上」的罪名。

漢文帝對灌嬰寄予極大信任,並且表現在眾多的任命和優待之中。除了授予他食邑,還先後委派他擔任太尉、丞相的職務,在匈奴入侵的危機時刻,更讓灌嬰親自率領大軍領軍出征。

灌嬰於漢文帝的器重下,最終成為丞相,並且在任期結束時完美地結束了自己的官場生涯。

「漢文帝對灌嬰的態度,向天下表明,他絕不是忌憚功臣的皇帝。」這表明了漢文帝是一位勇於任用功臣的君主。然而,「如果有功臣結局不好,就不見得是他的問題了。」這句話也顯示出,漢文帝不會承擔功臣命運的全部責任。

「周勃」,是個不太被人稱讚的人物,他的結局很不好。

周勃︰漢朝建立功臣之一

周勃是漢朝建立過程中的重要將領之一,其在誅殺呂氏的過程中功不可沒。漢文帝登基後,周勃率眾參與了誅滅呂氏的行動,其功績得到了君臣一致的認可。

周勃早在呂后在世時就開始受到呂后的賞識與提拔,當上了太尉。呂后去世後,周勃與陳平密謀,率軍誅滅呂氏一黨,最終迎立漢文帝。在這一過程中,周勃的威信與能力為他所用,功不可沒。

作為漢朝建立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周勃的地位不可忽視。他以其謀略與魄力,帶領漢朝走上了建立大一統天下的道路,成為後世仰慕的英雄人物之一。

從漢文帝的觀點看,周勃是大功臣,但他也不得不擔心周勃的忠誠度。在呂后在世時,周勃表現得非常服從,但當呂后去世後,他卻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因此,漢文帝不禁擔心,是否有一天,周勃也會轉身對付他呢?劉家江山看來,周勃無疑是功臣,但在漢文帝心中,他卻有疑慮。

「周勃可不是普通人」。他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並在討伐呂氏時立下功勞,不僅聲望極高,還掌握著軍權。

如何處理周勃?這是與漢文帝和功臣們的關係中最迫切、也最頭疼的問題。

漢文帝一開始對周勃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和待遇,不僅授予周勃最優厚的封賞,任命他為丞相,還將女兒嫁給了周勃的兒子。

周勃並非一名大老粗。雖然他成為丞相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月,但在他的支持者們催促下,他毅然決然地辭去了丞相的職務,以此降低自己的影響力。漢文帝對此感到非常滿意。

「陳平」逝世一年多後,漢文帝察看朝堂,於這種局勢下最能穩定局勢且適合出任丞相的人,依然是「周勃」。因此,漢文帝只好再次起用周勃擔任丞相。

漢文帝一直在努力尋找一個體面的方式,讓周勃完全退出朝廷。走了10個月之後,他終於想到了一個方法:下詔書命令在長安的諸侯都要回到各自的封地去。

之後,他找到周勃,表示自己讓封地的列侯回去,但可憐兮兮地發現有很少的人願意聽從自己的指示。他盼望丞相能夠以自己為楷模,帶領其他人好好履行職責。

周勃因為某個理由不得不辭去丞相的職務,決定離開長安,返回自己的封地。

逃離長安,威脅已經減輕了。漢文帝終於松了口氣。但是,他仍然沒有完全放心。

周勃深知自己的處境,回到封地後便整日提心吊膽,每當郡守、郡尉們巡視到絳縣,他就擔心他們是為了誅殺自己而來,嚇得不得不身著鎧甲,讓家人手握兵器守在身旁才敢面見他們。

不久之後,仍然有人向漢文帝告發周勃有意造反。

「漢文帝」下令將「周勃」關進監獄,甚至在監獄中,無論是大小事情,都不斷有獄卒對「周勃」施虐。這樣的行為何其殘忍!

為了保住自己的命,周勃掏出了一大筆金錢來賄賂獄卒,最終獄卒給了他一個關鍵的提示:請公主替你作證。

周勃聯繫上了兒媳婦後,將自己的財物全部轉交給了薄太后的弟弟——漢文帝的舅舅薄昭,希望他能替自己打好關係。薄昭得知此事後,將之告知薄太后。

終於在太后的干預下,漢文帝同意釋放了周勃。

周勃在入獄受冤後,銳氣全被磨平,於長安的影響力也幾乎荒废殆盡。從此之後,他回到封國,過著閒散生活,直到去世前都沒有再引起任何有記載價值的事件。

漢文帝在周勃施加的強大壓力下,透過給予胡蘿蔔和大棒的方式,成功鞏固了自己的皇位,不再受到任何人的威脅。

「漢文帝登基」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用智慧與冷漠經營王權的政治家。從他接到繼位通知、進入長安直到穩坐皇位,每一步都謹慎周詳,作法精確。

也許正是這樣的皇帝,才能在大亂之後,維持漢朝的統治,並建立起文化興盛的時代。這是否值得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