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狠辣的權臣趙盾

「趙盾作為一個權臣,呈現出了一個貪欲政權、侵犯君權的形象,他的手段狠辣,這樣的詞語用來形容他一點都不過分。」

趙盾執政期間,官員之間的權利爭奪屢見不鮮,而趙盾最終的勝利是透過不斷的派系鬥爭所取得的。他在朝廷中消滅異己,使得整個晉國的政治呈現出一種單一的面貌。這些事件在《左傳》中有著相當詳細的紀錄。

在趙盾和狐射姑的中軍帥之爭之前,晉國實行的是五軍十卿制度。十卿按照位次由高到低分別為:先軫、郤溱、先且居、狐偃、欒枝、胥臣、趙衰、胥嬰和先都。趙盾在出仕之前,曾被狐射姑推為中軍帥,但由於他的政治年齡還較短,因此該任命未被接受。狐射姑最終成為中軍帥,並成為晉國五軍中最高領袖。

「晉襄六年」時,晉國內部發生了一連串頗為驚人的事件,包括中軍佐趙衰、下軍帥欒枝、中軍帥先且居、下軍佐胥臣紛紛相繼去世,一年內死了四個卿士。再加上先軫於「晉襄元年」去世,以及郤溱、狐偃、胥嬰的死亡日期無法確定,但從晉國內部職位變換情況可以推斷,這三位卿士也相繼去世。而當「晉文公八年」,清原大蒐定下的十卿名單中,唯有箕鄭、先都兩人仍健在。

晉國在當時遭受了重創,無法支撐起實行的五軍十卿制度。於是,在晉襄公七年時,晉國「蒐於夷,舍二軍。」也就是放棄晉文公八年以來設立的新上軍和新下軍,恢復了原本的三軍六卿制度,並重新開始選拔各軍將佐。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當時夷族的領袖原本希望狐射姑能夠擔任中軍帥的職務,但最終由於太傅陽處父的反對,再加上對趙盾的極力推崇,中軍帥的職位最終落到了趙家手中。從此,趙盾開始作為正卿負責晉國的政治事務。

卿族爭鬥自中軍帥之爭開始,並未平息,狐射姑對於挫敗無法釋懷,使得這場爭鬥積壓已久的矛盾再度浮現,波及整個朝堂。該事件始於狐趙兩家,而現在已經演變成卿族之間的激烈競爭。趙盾趁機大肆清洗異己,例如在繼承問題引發的晉國重臣大量流失中。

國君繼位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爭鬥。第一次是以立公子雍或公子樂為焦點的狐趙之爭,隨後又受到趙氏和公室之間立太子夷皋或公子雍的鬥爭影響。這兩次明爭暗鬥分別導致了公子樂的死亡,陽處父的刺殺,狐鞫居的處死,與趙盾身份相當的次卿狐射姑流亡狄國,下軍將先蔑和大臣士會逃往秦國。晉國因此損失了大量人才,只有趙盾成為了贏家,他徹底清洗了朝堂異己勢力,並進一步掌控了晉國朝政。

箕鄭父、先都、士榖、梁益耳、蒯得等人被趙盾誅殺,引發「五大夫之亂」,這也是對異己勢力的又一次打擊。這五位大夫都是晉國利益分配中的失敗者,他們不甘心接受失敗,因此發動了叛亂。

這個事件與晉襄公七年的夷之蒐有關。在狐射姑被任命為中軍帥前,晉襄公曾想讓士縠和梁益耳領導中軍,並讓箕鄭父和先都升職。但由於先克認為「狐射姑和趙盾的功績不可忘記」,這個計劃被取消了。因此,士縠和梁益耳沒有機會掌握政權,箕鄭父和先都的晉升也不如預期順利。

蒯得因其在堇陰的田地被先克抢夺,引起了恩怨。在晋灵公三年,蒯得和先克一起发动了一次叛乱,刺杀了先克。但后来被赵盾平议论而被杀害。白国红对此事评价说:“‘五大夫之乱’的平定巩固了赵盾执政正卿的地位,为其专掌晋权扫清了障碍。”

趙盾的專權現象在晉國政治中愈發明顯,例如在秦晉河曲之戰中,趙穿作為族人因好勇而狂、且不適合在軍事方面發揮,被引誘輕易出擊,導致破壞了晉軍原本的計劃。晉軍原本定下「深壘固軍以待之」的策略,但最終落得不勝不敗的下場,使得晉國空耗了國力。

楊伯峻曾注解晉國戰後清算的記錄只有一條「放胥甲父於衛」的紀錄。然而,由此可見趙盾的權勢不僅僅局限於自己,還能夠庇護他的家族和族人。趙穿之所以沒有被懲罰,是因為他是趙盾的側室和公婿。這種權力盤根錯節的現象已經達到了令人不敢想像的地步。

童書業先生在他的著作《晉趙盾專制》中也表示,「趙穿違反了軍律卻沒有受到懲罰,這也展現了趙氏家族的專橫作風。」從爭奪權力的角逐到晉國政治的門戶之爭,趙盾始終堅定不移地把晉國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為此大刀闊斧地除去異己,可謂是獨斷專行。在掌握大權之後,他也大力保護身邊的親族,不掩飾地展現了他的霸道特色。

趙盾巩固权位的手段极为残忍,不仅表现在与臣民们的斗争和排斥异己上,而且他背负着“弑君”的名声,更将他残忍的形象推向了一个高峰。

晉國的君主晉靈公因為不聽取士會的規勸改正,加上他並不是一位好君主,反而展現了「不君」的面貌。這樣的統治方式讓人民感到不滿,也讓晉國的聲望大跌。當時,趙盾發現這樣的統治方式有問題,因此多次勸諫改善,但晉靈公始終不以為然,這就促成了趙盾的「驟諫」。驟字代表了多次、頻繁之意,也代表了趙盾的語氣並不友好。

除了趙盾嚴詞規勸外,其他人也不斷建議晉靈公,讓他改變可能導致滅國的行為。甚至在狐射姑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出趙盾的慣常作風是酷烈的。但與此同時,趙盾的諫言卻也讓晉靈公陷入一片憂慮之中。於是晉靈公先後兩次欲襲殺趙盾,這樣的舉動顯示了他對於趙盾所提出的問題越來越不耐煩。晉靈公的蠢笨和盲目自信,使得他無法正視手中的權力以及自己對國家的傷害。這樣的統治方式終究會導致統治的混亂和國家的滅亡。

趙盾曾兩度受到暗殺,然而均未得手。第一次是被名為鉏麑的刺客所為,但鉏麑被趙盾的「不忘恭敬」所感動,寧願犧牲自己也不傷害趙盾。第二次是在晉靈公大張殺氣的宴會上,趙盾得到了車右提彌明和靈輒這兩位義士的幫助,逃脫了被伏擊的命運。但是,趙盾由此明白在晉國再難立足,於是離開了故鄉。誰知,他未走出晉國,卻因其族弟趙穿的襲殺而獲得了回家的機會。趙穿的暴行,讓趙盾遭受了巨大的傷痛,但同時也為他帶來了新的起點和契機。

雖然正史並未記載趙盾是否與趙穿見面,以及是否策劃趙穿弒君,但趙盾身為正卿卻違反了「亡不越竟,反不討賊」的行為準則,這使得晉國史官董狐將「趙盾弒君」的罪名記錄在青史中。這可能與趙盾在「亡不出境」的原因有關。總之,這就是「趙盾弒君」事件的由來。

《左傳》講述晉靈公有關趙盾不君的歷史事件,藉此說明晉靈公為何可以處死趙盾,這一觀點反映了作者歷史觀的進步,也成為趙盾弒君被開脫的理據。這樣,《左傳》就形成了一種既承認趙盾弒君,又明確指出晉靈公有罪之處的情境,達到了削弱趙盾權臣形象的效果。

學術界對於晉國弒君事件的起因有許多探討,但總的來說,大家都認為「君權與卿權之爭」是矛盾爆發的主要原因。具體來看,晉靈公與趙盾之間的矛盾衝突導致了事件的發生。從趙盾開始執政,晉國的君權逐漸下降,而卿權逐漸上升。加上國君荒淫昏庸,公室衰退,晉國的軍政大權幾乎都落在以趙盾為代表的卿族手中。

從晉公室的角度來看,君權旁落便是導致卿族得以借機擴大權力、奪取晉權的原因之一。而從卿大夫的角度來看,這則是一個趁機發展自身權力的契機。於是,卿族們趁機大肆發展,掌握了晉國的實權。然而,隨著靈公逐漸長大,他必然會要求收回大權,而卿族們也必然不會輕易地放手,這就是雙方矛盾的根本所在。

當提到靈公與趙盾之間的矛盾時,必須要提及趙盾在先前欲廢太子並立長君的舉動,這件事情讓兩位君臣之間留下了不可逾越的隔閡。此外,由於靈公無法親政,而趙盾手中的權力又不斷增強,這讓靈公感受到威脅,特別是當趙盾又是個暴躁的人,就像曹操對漢獻帝一樣,這讓靈公更加感到不安全。

當趙盾針對靈公提出「驟諫」時,這種建議讓靈公心生恐慌。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趙盾兩次被刺殺卻未能成功,最終靈公的繼承者公子黑臀在趙盾的支持下登上了君主的寶座。這場勢力之爭,最終以官員的勝利而結束,卿大臣們獲得了全面勝利。

靈公被殺害,儘管不是由趙盾親手下的手,但趙穿是其家族的弟弟,難以否認他的行為是受到趙盾的指示。總而言之,學界普遍評價趙盾為「晉國有史以來第一位權臣」,但作者認為,趙盾的地位不僅僅是「第一位」,而且更是「第一人」。

趙盾的權勢威脅全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透過各種手段打擊君權發展卿權,為卿族的崛起打下基礎。這就是「三家分晉」的後果,晉國所有權臣的出現都與趙盾密不可分。趙盾身為晉霸主國,以卿大夫的身份主盟諸侯,拉開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序幕,讓禮樂征伐的權力從諸侯手中被大夫篡奪。他甚至比鄭國祭仲還有權勢,成為「春秋第一位權臣」,號令天下諸侯。

晉國歷史上有一件重要的事件,即嫡庶變換。這件事與晉國第一權臣趙盾的興起密不可分。在晉國公室內部發生了這場變換後,趙盾得以崛起成為權臣,並掌握了國家大權。

嫡庶變換是指貴族家族中,父系將繼承權傳遞給兒子,兒子死亡後,再由其弟弟所代替繼承的情況。在嫡子死亡後,往往因為其他親屬間相互爭奪繼承權而引發家族內部鬥爭。

嫡庶變換在晉國發生後,長子繼承制度被打破,而文、武兩府及三公卿士等貴族家族內部的結盟也開始出現變化。這場嫡庶變換為趙氏家族開辟了新的路途,趙氏家族便藉此趁勢崛起,成為晉國第一權臣。

趙盾是趙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在這次變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趙盾與其兄弟趙武共同奮鬥,成功控制了晉國內部的政治局勢,並爭取了越來越多的權力。在趙盾的督促下,晉獻公下令國家追求倫理道德、合理治國的目標,使得晉國的江山更加盛大。

總之,嫡庶變換為趙氏家族的躍升作出了貢獻,並為趙盾的崛起開啟了道路。他們藉此掌握了晉國大權,成為盛極一時的權臣。

公元前678年,晉國內戰長達67年後終於結束。晉武公奮起滅掉了盤踞於晉都翼城的嫡支大宗晉侯緡,成為了新的晉國主人。他以小宗取代大宗,以庶代嫡,讓晉武公的祖孫三代之餘烈一躍成為國家的領袖。

同時,晉武公也能夠經由重金賄賂周厘王,取得周王室對其諸侯身份的承認,奠定了他的正統地位。晉武公的成就也歷史上為人所津津樂道。他有著非凡的領袖魅力和智慧,成功掌握了國家的命運,讓晉國走向繁榮昌盛的道路。

「以庶代嫡」的歷史悲劇,在史籍上被稱為「曲沃代翼」事件。《史記》中記載,從桓叔初封曲沃到晉武公滅晉,這段長達六十七年的歷程中,才發生了曲沃代晉這一事件。晉武公登基僅兩年就去世了,其子詭諸繼位,是為晉獻公。

因為曲沃一系的繼承方式,晉獻公對公族勢力相當忌憚,特別是來自桓叔、莊伯支庶族的勢力。桓叔、莊伯是晉武公的祖父與父親,他們的支庶族隨著「曲沃代翼」戰役的勝利而愈加強大,甚至開始對公室施加壓力。這可能是「曲沃代翼」故事重演的跡象。

根據《左傳·莊公二十三年》的記載,晉國的桓、莊之族對獻公進行威脅,讓獻公產生了困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獻公與謀士士蒍共同籌劃三年,最終「盡殺群公子」,也就是消滅了桓、莊之族,徹底打擊了晉國公族的勢力。後來,「驪姬之亂」爆發,更是將晉國公族勢力推向了深淵。

「驪姬」是晉獻公的寵妃,她為了要讓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便策劃了一場陰謀,導致晉太子申生被誣陷而最終自殺身亡。另外,素有賢名的公子重耳和夷吾也相繼逃離晉國,在他國流亡。由此可見,晉國除了太子之外,所有公子都被詛咒般地驅逐出境,從此晉國再無公族。

公族在自獻公之後,其主要成員——歷代公子皆被驅逐出境,因此無法在國內形成實力。原本應該為國君和公室拱衛的勢力,隨著他們主人的被驅逐而逐漸投靠各國,安家落戶。例如,晉文公的諸子中,公子雍被驅逐後在秦國官至亞卿,可以想見與他相關的勢力也會在秦國落戶,而不是留在晉國;出任陳國的公子樂和周公的公子黑臀也同樣如此。

在晉國的領土中,只有公族遠支中的歷代國君子孫以及獻公之前的後代仍然存在。楊秋梅在其《晉國公族與公室關係的變異》一書中,將這些人稱為「舊公族」。雖然他們與晉君的血緣關係早已疏遠,但根據宗法關係來看,他們仍然屬於公族。

晉國實行「無公族」制度,打擊掃滅了晉君的血脈近親,卻為一些舊公族的崛起帶來了機會。根據文獻記載:「在文公昭顯重用的十一個舊族中,明確為晉之公族的有狐、欒、郤、羊舌、韓氏。」這些舊公族在晉國政治上具有一定影響力。

晉國實行「無公族」制度的原因在於,鞏固君權,防止同宗勢力做大再演「曲沃代翼」故事。周王朝的「尊尊親親」用人制度,使得同宗勢力在政治上有機會擴張勢力,對君權形成威脅。

因此,晉國實行「無公族」制度,不僅有利於鞏固君權,還有利於遏制同宗勢力的擴張,保障國家的穩定。這個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同宗勢力的爭端和宮廷鬥爭,從而維持了晉國政治的穩定。

「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這句話揭示了晉國驅逐公族所帶來的衝擊:公室失去了血緣關係所帶來的保護,同時也導致晉國政府缺乏具備宗法制背景的人才。這個時代,社會大多以宗法制為基礎,所以驅逐公族也意味著晉國朝堂上的空缺。眼看公族離去,晉國不得不依賴其他階層的人才,如舊公族和異姓家族,如趙氏。這些人成為了趙盾能夠躋身晉國高層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