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時期,天水有哪些軍事活動、文化特徵

漢文化建立在秦朝的基礎上,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政治、經濟和思想的大一統成為漢朝的突出特點。漢武帝通過「外事四夷,內興功利」的政策進一步擴大了版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秦朝的統一為華夏族注入了新的血液,為華夏族向漢族的轉變創造了條件。

到了漢代,中國的華夏族取得了更大的發展,同時期周邊其他民族也獲得了快速的進展。隨著漢族和其他民族地域上的障礙被打破,民族融合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各族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羌族的歷史悠久,和華夏族一樣源遠流長。羌族起源於高原上的青海河曲、徨水以及甘肅大夏河、挑河、渭水上游地區,以游牧為主,以羊為圖騰,是炎帝神農氏的分支之一。西漢初年,部分羌人被內遷至漢族地區,與漢族融合。這些內遷羌人主要分布在隴西、甘南和河徨等地。

在兩漢時期,西羌經常侵犯邊境。這種情況除了漢族地區豐富先進的經濟生活對他們有吸引力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兩漢政府對羌族政策的不當引起的。漢武帝開通了通向西域的道路,並設置了河西四郡以「隔絕羌胡的交通」。然而,他們向南推進並逼近諸羌的政策激起了羌人的反抗。

「元鼎三年前年,」「西羌」十餘萬人「爆發了反抗鬥爭」,並與「匈奴」結盟,「南北交攻」,結果「匈奴」攻入「五原」,而「西羌」則「攻故安、圍袍罕」。不過次年,「將軍李息」成功地平定了西羌之亂。

漢代利用機會強迫西羌放棄徨水流域的領土,並成立新縣擴展隴西郡版圖,同時派遣護羌校尉負責管理羌族事務。在昭帝元六年前一年,為了巩固對徨水流域的統治,漢朝又在隴西郡設立了金城郡。徨水流域一直是傳統牧區,當漢朝佔領這片土地後,眾多羌民失去了生活来源,因此一直在努力恢復失地。

在汉宣帝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行被派往视察羌族的情况。他先向种族的豪族要求:“希望能够过往徨水以北地区,将那些无法耕种的土地用于畜牧。” 然而朝廷并没有批准这一请求。于是,羌族士卒“因为前面的提议,冒着生命危险过了徨水,郡县官无法阻止。” 到了王莽辅政时,他为了炫耀自己的威严并以“怀远”为名,命令前往羌族地区,强制征集西海地区开垦成为一个郡,同时建立了五个县。这导致羌族人失去了“西海渔盐利益”,丧失了生存基础。

在王莽改制失敗之後,西海和徨中之地被諸羌占領了。東漢政府試圖繼承西漢政策,試圖「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這將導致諸羌被驅逐出河徨地區,這直接侵犯了羌人的根本利益,是羌漢衝突的根源。

羌胡兵在東漢時期成為沿邊諸郡不可或缺的武裝勢力,尤其羌兵幾乎遍佈整個西北邊疆地區。為了打敗北匈奴,東漢政府大量徵用羌騎,並且臨時徵發羌人充當士兵。實際上,羌胡兵就是指羌族人所組成的軍隊,幾乎在每個地區都有其蹤影。除了正規的羌騎外,朝廷還經常實行臨時徵兵政策,使羌族人背負著沈重的負擔。

在經過十多年的戰爭之後,陝北的諸羌在安帝元初五年開始被肅清,然而甘肅省仍然未被徹底平定,因為巨額的轉運和物資補給已經耗費了二百四十多億的資金。直到順帝永建元年,甘肅的諸羌才被平定。但不久之後,羌人再次叛變,並且凍、傅、難、種等羌族襲擊金城和武都,並在今天的甘肅張家川東南地區的鞏唐種羌襲擊隴西,掠奪關中,還有其他諸羌襲擊武威。

羌人的叛亂發生了多次,其中最為惡劣的一次是在漢順帝永和五年在河西、惶中一帶的反抗。這次起義持續了十多年,花費了軍費八十餘億,才終於平息。羌人的叛亂的第二次爆發直指關中,當時征西將軍馬賢非常驚恐,他以漢陽由天水郡改名為中心,並調集十萬士兵駐紮在漢陽和扶風之間修建了三百座城池,以用作防禦。

東漢王朝雖然未被羌人反抗所推翻,但長達數十年的羌人大反抗卻耗盡了漢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僅過了幾年,內地的黃巾起義便爆發,東漢王朝的統治便迅速崩潰。可以說,羌人的大反抗不僅讓東漢王朝受到動搖,甚至也搖撼了其統治的根基。

漢光武帝平定關中的過程中,遭遇到堅決的魄囂抵抗,使得關中戰役處於未解決的狀態,並且在隴中地區戰火再度燃起。魄囂的字是季孟,來自漢成紀,是隴右地區一個重要的大族出身,年少時曾在州郡任職,以其深厚書卷知識聞名。

西漢王朝被外戚王莽推翻,他自封為皇帝,國號改為「新」。王莽的國師劉欲欣賞魄囂,推薦他成為國士。在王莽去世後,關東地區大規模動亂。魄囂趁此時回到家鄉。到了某年,王鳳、王匡率領綠林軍起義,樊崇帶領赤眉軍叛變。此時,全國農民紛紛起義反抗王莽,大規模反抗運動橫掃全國。

群眾「思漢」心理的發酵讓農民軍有機可乘,他們擁立了漢宗室劉玄為帝,更始建立。崔義、楊廣、周宗等人聯繫隴右豪族大姓,率領數千人興兵成紀,攻佔天水郡治平襄,奠定了割據政權的基礎。由於魄囂具有聲望,他被推選為上將軍。儘管武裝反莽的勢力已經形成,但魄囂觀望再三,直到反莽事業己成氣候,他才率軍興起反抗之旗。

他出山後接受軍師方望建議,表示要尊重漢朝宗室,並在天水城區東部立漢高祖神廟遺址,發誓要「承天順民,輔漢而起」。他又發布了一份《討王莽告郡國檄》,詳細描述了王莽的罪行。此外,他本人「謙恭愛士,頃身迎接,為布衣交」,因此吸引了三輔地區的老、士大夫紛紛前來投奔。

在當時,班彪、馬援等名人都是相當有名望的,而此時魄囂已經贏得了關隴地區豪強的支持。同年十二月,魄囂率領十萬軍隊攻占了雍州牧陳慶和安定太守王向,斬殺了王莽,並成功攻佔了隴西、武都、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掌握了隴右地區的控制權。魄囂的強大實力引起了更始帝劉玄的注意,於是更始帝徵召魄囂前往長安,並封他為右將軍。

不久,赤眉軍從東北方向發起進攻。此時,劉秀已經在河北稱帝。魄囂向更始帝勸說,希望他能向劉秀投降,但遭到了拒絕。因此,更始帝指派張即、申屠建等將領駐守洛陽,他們密謀劫持更始帝,希望能讓他逃離長安,返回南陽,另謀出路。魄囂也參與了這次的密謀。但是,更始帝很快就發現了這個陰謀,申屠建被捕殺,鄧嘩被派去抓捕魄囂。魄囂和他的手下在夜間逃回了天水,重新集結了他的舊部,並自稱為西州上將軍。

魄囂經過五年的辛勤經營,實力大增,思想逐漸膨脹成割據稱王的局面,甚至漸漸對光武帝陰奉陽違。然而,考量到隴右地區的戰略重要性,光武帝仍然希望能夠和魄囂維持良好關係,因此特地派遣魄囂的故友馬援和來歇前去勸說。為了掩飾自己割據稱雄的野心,魄囂採取了權宜之計,派遣長子魄詢前往洛陽入質,以期能夠贏得光武帝的信任。

不久之後,魄囂派的使者在長安漫遊期間,經過馮異的軍營時遭到仇敵的襲擊而慘遭殺害。光武帝於是派遣衛尉跳期前往獻上珍貴的禮物慰勞魄囂,然而當衛尉抵達位於今天陝西省華縣的鄭縣時,卻遭遇了盜匪的搶劫,禮品被掠奪一空。

「光武帝嘆息說,吾跟魄囂有過節,要不然就是讓他來送自己一個痛快的死,或者是被賜自盡方式逃離這個身世。」

這時,公孫述正在攻打荊州,光武帝下詔令魄囂率兵征討蜀地。魄囂上書報告說,白水關地勢險要,當地的梯道已經斷了,這表示陝囂很難臣服。

因此,光武帝馬上下令罷兵,沒有追究過去與魄囂的過節,並且表示要賞賜他十萬錢財。這使得魄囂對光武帝更加忠誠,從此奉行忠義,並且與光武帝攜手創造了盛世。

建武六年的春天,光武帝下令祭遵、蓋延、王常、馬武、劉欲、劉尚等人率軍從天水郡進入蜀地,討伐公孫述。魄囂則意圖觀望,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深恐汉军行假虞代歌的计谋。因此,他藉口推託,不愿意漢軍越隴山进入境内。光武召集諸将议事,大部分将领都主张暂缓进攻,唯独祭遵认为,「魄囂扶奸久矣,现在若是按兵不动,只会让他的诡计更加深入,而且蜀地也会进一步加强防备,因此最好直接进攻。」光武听取祭遵的意见,命他率领前锋军先行进攻。

建武八年正月,漢光武帝經過兩年的經心籌備後,再度派遣中郎將來歇率領二千士兵,由番須和回中進軍陝西隴縣西北及甘肅華亭西南,開道砍伐木材。順利地攻破了略陽,也就是今天的秦安縣五營鄉蔡河村西側,並殺死了守城將領金梁。

光武帝在同年四月面臨降服魄囂的決定性戰役,聚集了數萬士兵進圍略陽。他認為此戰勝負將影響全局,因此徵召了羌東軍隊和竇融所率領的河西軍專程前來協助作戰。魄囂的部隊迎來了全面崩潰,士兵們相互叛離,十三位部將、十六個屬縣以及超過十萬個士兵紛紛投降。這一戰的勝利使得略陽之圍被成功解除。

面對已經失去優勢的局面,魄囂派遣他的部下王元前往蜀地,向公孫述求援。此外,他帶著妻子和一百多名部下,經過古道鐵堂峽逃到西城,向部將楊廣投降。

劉秀東歸後,下令遣兵繼續圍攻西城和上邦,同時指示主將岑彭:「如果西城和上邦被攻陷,就可以率軍南下攻擊蜀 國。但要知足,打平了隴地就不要再想征服蜀國了。」隨後,吳漢和岑彭率領軍隊包圍了西城,經過激戰,楊廣將軍戰死,魄囂陷入困境。為了進一步陷敵於困境,岑彭選擇堵住漢水灌入西城。

王元從蜀地趕來解西城之圍,撤退的吳漢帶領部隊回到上圭,而王元則護送魄囂逃回冀縣。接著,他重新佔領安定、北地、天水、隴西等郡,結果漢軍被迫敗退,離開隴右地區。

在建武九年,「囂」病且餓,出城覓食之際,只得食用糧食精,最終憤怒而死。周宗於是擁立「魄純」為王,而總兵則守衛在冀城。到了八月,劉秀派遣中郎將來款率領馮異等人統領大軍西征,攻打魄純。然而魄純卻退守落門聚,現在則為今武山縣的洛門鎮。

到了漢光武帝建武十年十月,攻打了落門聚,使得天水歸於漢朝之下,並徹底消滅了魄囂政權,隴右地區的局勢也得到了壓制。「落門西漢坪」成為了歷史勝跡,魄囂宮亦在此時被摧毀。

魄囂宮,是魄囂統治隴上時在落門西坪所興建的避暑勝地,而其殘跡現存於今天的武山縣洛門鎮西漢坪上。相傳當初的魄囂宮殿,擁有金碧輝煌的外觀,堂皇壯觀、建築氣勢磅礴,特色風格獨具,遍佈各類建築,宮殿閣樓、亭台樓閣應有盡有。

很可惜這座壯麗的古建築,早已經荒廢消失不見,只有經歷時間的淘洗而依然安靜地倚臥在古遺址上。杜甫在天水時曾寫下「秦州城北寺,勝跡魄囂宮。苔薛山門古,丹青野凌空」,這詩中可見唐朝時這座皇宮大殿早已成為廢墟。

地理環境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優越的地理環境有助於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也為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提供了方便。然而,惡劣的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有時甚至會給該地域或民族帶來災難。不過,這些逆境也可以激發人們與自然抗爭的潛能。天水文化的形成,就與天水地區的地理密切相關。

天水地勢呈現從西向東逐漸高低落差的地形,使得此區域具有居高臨下之優勢,在戰爭中扮演著關中戰略地位的主要戰場。在西漢末年,魄囂勢力盤踞在隴山之上,與王莽、劉秀等政治勢力對抗,並且羌人經常在天水活動,這些事件都為當時天水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水是一個充滿積極向上、開拓進取樂觀精神的多民族之地。因此,許多仁人志士從這條古道出發,在中國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和科技的歷史舞台上崭露頭角。秦州是一個重要的關隴要地,北接羌戎,南通巴蜀,地勢險要。從古至今,這裡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隴右的得失直接影響了關中的安危,而秦隴二地更是密切相關的。

天水人民的性格是經過頻繁的古代戰爭所磨鍊出來的,他們具有艱苦奮鬥、勇敢善戰之特質,這種特質源於兵役頻徵與戎馬生涯的影響。因此,他們發展出「弓馬是尚」的習俗,並將「尚武」精神融入他們的血脈之中。

唐代的史学家杜佑曾经提到过:「安定」指的是今天甘肃省徑川县的地方,「彭原」则是指今天甘肃省宁县的北部地区,「沂陽」则是指今天陕西省千阳县与天水市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靠近胡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多有爱好武装的传统和精神,可以说是展现了西部地区长久以来的尚武特质。

在兩漢時期,秦州盛產名將,這群英勇的將領中,有忠烈侯紀信,他曾經奮勇殺敵,卻因為身代漢祖被項羽怒燒焚殺,非常英勇。還有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從弟李蔡,孫子李陵,以及壯侯趙充國和他的兒子,他們都是非常出色的將領。此外,還有西域都護騎都尉段會宗和東漢大將軍霍光。這些名將的出現,正是天水地區戰爭頻繁,人民普遍具有武德的突出體現。

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大量移民遷入河西四郡、隴西、金城和天水等諸郡,總計超過八十萬人。這些移民中許多都是來自關東地區的高門士族,他們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他們的遷入無疑對推動天水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在兩漢之交的時期,院囂在隴右豪強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並自稱為上將軍。他提出了「承天順民,輔漢而立」的口號,並強調自己作為一個平凡百姓的態度,願意與所有人建立交流。

三輔省的老士大夫們紛紛投靠了他,這其中包括當時很有名望的人物班彪、馬援等。因此,漢文化的主流儒學在天水地區也開始發展,並且與當地尚武的民俗相結合,這樣一來,不少清廉耿直的文人名士得以從中脫穎而出。

在古代的秦漢時期,人們非常尊重節義,普遍嚴格講究氣節與信義。所謂氣節,是指堅守自己的信仰,不懈屈,不動搖;而信義則是指講信用、擁有道德操守,追求正義。這種重視氣節與信義的精神,在個人追求理想與人格塑造方面尤為重要。就如孔子所言:「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語言所表現的是強烈的個人主義與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當時的歷史上,也有許多人將這種精神注入到他們的行動中。例如,天水名將紀信就在楚漢戰爭中犧牲自己去救助劉邦,獲得了後者的高度讚揚。在中國統一大業完成後,劉邦為了紀念這位以身殉漢的將軍,特別在順慶建造了一座紀念祠,並封其為「忠右」。這些事例生動地展示了秦漢時期人們對於節義與信義的重視,以及這些價值觀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天水地區的民間武術活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明代時,秦州地區的秦安縣共有九位武進士,其中包括楊騰和胡繹宗。清代時,黨守正等三人也成為了武進士。總共有一百一十七位武舉人曾經為秦州地區赢得榮耀。近代時期,天水地區的民間武術仍然非常流行,武術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並且出現了許多著名武術大師。秦州地區的鞭杆和秦安地區的殼子棍已經聞名全國。而武山地區的扇鼓舞和旋鼓場面都非常壯觀,表現出來的氣勢非常高亢、雄勁、奔放和熱烈,充分體現了武山人民的勇毅和風格。

兩漢時期,因社會相對穩定,促進了地方文化的蓬勃發展。此外,一些地方官員也開始投入教育推廣儒學,使得天水文化得以蓬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天水地區的文化特色不僅突顯,而且呈現出興盛之態。

天水地區文化的特點是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這有以下原因:首先,天水地理環境的優越性為其文化蓬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許多景觀和自然資源都為天水地方的文化特徵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創作主題。其次,天水地方的歷史文化底蘊也為其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古至今,該地區曾歷經多次政治、經濟的變化,文化的交融使得其特色愈發獨具一格。除此之外,天水地方的文化融合性也對其氛圍和文化形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渭水的上游地區的郡縣成為秦國西部的門戶。位於張家川的川隘山,成為西域通往關中的必經之路。由於張鴦曾多次經過張家川,這一地區逐漸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公元前巧年,漢武帝在元鼎二年時,將張家川鎮析置為隴縣。翌年,又從隴西郡析置出天水郡,設治平襄,並轄十六個縣。張家川隨之被劃入天水郡及右扶風管轄。公元前年,也就是漢武帝元封五年,全國開始設置監察性質的十三州刺史部。張家川則隸屬於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下。

西漢末年的戰亂曾致絲綢之路一度疲弱,曾歸附西漢王朝的西域諸國亦全被匈奴統治所佔領。然而,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時,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為了增進與西域諸國的聯繫,恢復漢朝的統治,乃重新開啟絲綢之路。

全國在光武帝建武十八年設置了州牧刺史,涼州刺史部也在隴地兴起,這對於絲綢之路的通暢大有益處,同時也加強了東漢王朝與西域的聯繫。兩漢時期,渭水上游地區環境優越,林木茂盛,氣候潮濕,漢族與氏羌等多個民族交錯分佈,形成了當地半農半牧的經濟格局,秦漢王朝的戰馬產地和漢文化擴散交流的交接點也逐漸受到重視。

雖然秦人有著強烈的西北地域觀念,但相較於東方的其他國家,宗法血緣觀念卻較為弱。秦人更著重於現世生活,關注的議題主要聚焦在攻伐農牧、開拓土地,這種強調軍功、地域以及現實價值觀念與其他地區相比差異極大,擁有鮮明的地方主義傾向。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中,對於天水文化中的尚武精神更是有著進一步的推波助瀾之效。

天水地區的「尚武風」與當地的傳統習俗密不可分,這些習俗是為了因應處於「羌胡」壓境的情況而修習的戰備技能。漢代擴張中國領土的政策中,推動了在「實關中、戍邊地」的屯墾,武帝更向河西四郡、隴西、金城、天水等地移民80萬人,其中包括遊牧民族。這些民族的勇猛善戰、質樸堅強且崇尚剛毅的氛圍,深深影響了天水的風俗文化,也帶來了新的文化生機。這種融合了「秦漢雄風」和少數民族文化的環境,成為了當地文化發展的關鍵。

在兩漢時期,西北地區的羌人活躍頻繁。在漢朝高壓的統治下,羌人經常發動大規模的反抗鬥爭。然而在漢桓帝時期,官府開始實施「招撫」政策,並懲治貪虐的官吏,此舉逐漸獲得了羌人的信任與支持,羌人紛紛歸附漢朝,達萬餘人。羌人的主要生產活動以畜牧業為主,同時也從事農業生產。漢官府也積極在西北地區組織屯田,著手進行農業生產的發展。

天水是一個半農半牧的地區,古人有詩云「西有羌重之利,北有戎狄之畜」,因此它成為了關中地區從事精耕農業的人們和西北少數民族從事畜牧業的人們之間的橋樑。在漢朝以前,中國的古樂器以打擊類為主,然而漢武帝時期,許多西域的樂器,如簽筷、羌笛等,都被納入了漢朝的樂隊中。

雖然長久以來,民族衝突、仇恨、與戰爭造成了雙方極大的損失,但卻有助於兩種文化的融合,中華文明因此更加豐富多樣。四種政治制度的構建,以及天水尚武之風的形成,都與漢族國家政治、軍事制度密切相關。
在漢朝時期,漢武帝為了開拓西域,使得西北邊地一直處於戰爭中。「漢武帝非常重視對四夷的征伐功績,因此勇敢且不怕死的士兵在朝廷中層出不窮。」漢武帝也廣開土地,一切順利如意。他還制定了武功爵位制度,「以表彰士兵的戰功,超等戰功多受封侯、卿、大夫的封號,其他戰功者則封為郎。」

在這些英雄的帶領下,西漢的軍隊走向了戰場。從一些早期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兩漢時期戰爭的頻繁。例如樂府民歌《十五從軍征》描述一位老漢「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經歷了長期的戰爭後終於回到家中,卻看到了一片荒廢的鄉村景象,讓他內心感到悲傷和憤怒。

馮唐從軍的過程充滿曲折艱難,當時的文帝曾向他問及如此冒險的原因,馮唐的回答是:「我已經辭去了家裡的責任,從田地中走出來,當一名普通的軍人,但是我不知道我會被分派到哪裡,也不知道我的隊伍是什麼樣子的。雖然我整日忙於戰鬥,經常斬首獲勝,但功勞卻始終不能得到公正的回報,因為文吏總是依照法律來制約我們。他們不願意給我們應得的獎勵,而只是想著如何去遵循法律。」

這樣的情況使得馮唐深感挫折與無奈。即使他有多大的貢獻,但仍然無法得到應有的肯定。他只能默默承受著這樣的現實。

馮唐尖銳地批評漢文帝:「陛下得到了像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卻無法善加利用。」西漢的羽林軍和期門軍是禁衛軍中地位最高、晉升機會最多的,對六郡子弟極具吸引力。而「任子制度」也方便了高官名將後代繼承父輩的官職。在兩漢時期戰爭的頻繁,名將接班人也因此湧現,這些因素加強了關西子弟對武功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