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本無冠,問道遠遊仙

在中國古代,一般認為戴冠僅限於男子,但隨著唐朝社會風氣逐漸變化,佛教和道教愈加繁榮,越來越多的女性也開始投身於道教信仰。

在得道之後,她們披上黃冠,脫去華服美飾,穿起素衣素食,就像是仙女流落人間般。這時,在女性當中,只有女道士能夠戴冠,因此被稱為女冠。

女子們也可以拜入道門,從王宮公主到普通的平民女子都有資格。她們可以在家中靜修,也可以到道觀獨居,甚至可以隱居在山間。

似乎現代女性比起古代的女子來說更加幸福了,毕竟现在的女性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不必受制于他人。
許多古代女冠不願受到男性壓迫,並追求自己的愛情和自由。事實上,李冶、魚玄機、安康公主等女性,在古代與多名男性維持戀愛關係並不罕見。她們堅持自己的心靈自由,並不屈從於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定義。

唐代社會中,一些女性開始對於情感生活開放,這反映了當時女性成年後的不安和痛苦。

「女冠」和「女道士」這兩個詞彙,因為史料的遺失,使得人們對於這些隱藏在社會中的女性隱士非常感興趣。

「女冠」這個詞的由來相對較晚,在六朝時期,道教信仰的女性被稱為「女官」,而唐朝時,出家的女道士則通常戴上黃色冠帽。

唐朝立法初期,《武德律》就明確規定了,對於女性道士的稱呼必須使用「女冠」。

女修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很早以前,與男性道士的發展非常相似,並且同樣擁有著高超的技能與表現力。可是,由於種種的因素,她們鮮有現身於大眾的視野之中。

女冠是指在史書上被記載名字的女性道教修行者,她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得道後能夠羽化飛升成為真仙的正統真人,在道教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另一種則是偏離了道德戒律,沉迷於紅塵愛情,放縱肆意的流浪者。

「仙女」一詞讓人們聯想到神奇、神秘的生物,但事實上她們的生活並不總是如此美妙。她們的命運經常面臨著困境和不幸。

「天師道自六朝以來,一直認為修行入道的女子,應是年輕未婚者、八字不順婚姻難成者、被迫出嫁者、被棄者、以及寡婦。」

显然,许多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处于边缘群体,为了生存下去,加入道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唐朝,苦命的人往往來自底層社會。因此平民女性是女冠主要的代表。這些女性大部分能夠遵從道教的教戒,並致力於修行。正因如此,許多玄妙的傳說便脫胎於她們的飛升坐化之中。

「謝自然是一位著名的平民女冠,她曾在數千名民眾的目睹下順利升天,這件事被記載下來並且成為正史中所載的白日飛升者之一。」

謝自然是一位中唐時期的人,出生於今天的四川南充。她的父親是謝寰,曾經舉孝廉,他為人正直孝順,受到鄉里人的十分敬重。

謝自然的母親同樣出生於當地知名的望族,在淑賢又有才華的基礎上,更是充滿內涵的女性。謝自然出生後很快就被父母發現了她非凡的才華和聰明機智,甚至不喜歡接觸肉食,充滿了神祕色彩。

「直到7歲,她的母親兩次讓她跟隨尼姑學習,但每次都只待了一年左右就自行返回家中。」

自然小時候就對道家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談話風趣高雅,氣質獨特。稍長一些後,她更是爬上家後面高聳的大山,向老君行禮請教,並且不願下山。

「謝自然」的母親同意了她的請求,讓她正式在山上展開修行之路,並每天誦讀道家經典。
在謝自然14歲的一個九月秋日,他正在享用新鮮出磨的稻米飯時,卻發現碗裡全是蛆蟲,他毫不猶豫的拒絕了飯菜。

她之後還加入了皂角提煉的湯汁,作為瀉藥服用。服下後,她感到身體內的蟲子紛紛排出了體外。從此以後,她整個人感覺爽快輕盈,漸漸開始進行斷食。

當她20歲時,她聽說開元觀有一位完全斷食的道士,名為程太虛,便前往拜訪。道士一見她便知道這位女子有靈氣,便開始傳授她經驗和知識。謝自然經過高人的指點,修煉更加精進了。

三年過去了,當地出現了新的刺史韓佾。他聽聞了謝自然的事蹟,但卻對她存有疑心,懷疑她是在欺騙人們。於是,他將她關進了州所內。幾個月過去了,韓佾帶著他的家人前來見她,並讓她出獄了。

謝自然隱居期間,身體狀況始終保持穩定,全身光彩煥發。這位刺史見到了謝自然的真正能力,甚至讓自己的女兒韓自明拜她為師。

謝自然的父親回到家後,立刻發現女兒修道的結果竟然造成她不再進食。作為一位對鬼神從不信服的儒士,他認為女兒已經成為妖孽,於是便想方設法把她鎖在堂中,整整40多天。

然而,謝寰卻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女兒竟然一點也不虛弱,反而顯得更加有活力。他感到十分驚駭,但仍然選擇相信謝自然。

隨著謝自然修煉的深入,他決定避世隱居,並住進了金泉山。

「羽化飛仙」的故事源於唐朝時期的一位女子,名叫李清照。她生於北宋宣和年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詞人、書法家和畫家。她的詩詞經常被譽為「千古絕唱」,被後人讚美為「詩仙」。

直到27歲,貞元十年11月9日,她乘著寒風去往州里向刺史李堅道別,表示自己即將離開俗世。她告訴李堅,她想要「羽化飛仙」,希望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仙女。

李清照的逝世傳說中常常提到「羽化飛仙」。所謂「羽化飛仙」就是一種道教的傳說,認為修煉到一定程度的人可以升仙,用羽化的方式進入天界。當時的人們對仙俗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許多人往往會將傳統宗教的概念與道意相混淆。

傳說說,李清照在達到「羽化飛仙」的境界後,飄然而去,化作一朵白雲,漸漸消失在空中。她的詩詞和書法作品風靡一時,在後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過了又11天,謝自然在金泉道場坐化了。當時有數千人湧至現場圍觀。

當時,五彩繽紛的祥雲縈繞在當地天空上,覆蓋了整個山川大地。不久之後,一股奇特的香氣和悠揚的音樂從天際傳來,讓人不禁心生疑惑。

眾人回望道場,驚覺謝自然已經神秘消失,只剩下她平時所穿的衣服,衣上的紐扣整齊如常,毫無異樣。
「謝自然升天」一事已傳至朝廷,皇帝下令稱揚她的仙風道骨。刺史李堅在金泉道場為她立碑,記載了這驚人的升天事件。

在謝自然離開人世之前,他在靜室內留下了一段包含52個字的真言。他勸勉修行之人要勤加練習這些真言,以此能夠早日得道升仙。

南充市西山上至今保存着許多古老的碑刻和真言,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完整地展示着历史的沉淀。

觀察《太平廣記》中謝自然的故事,可以發現她是一位平民女性,並且信奉道教,從事入道修行。

唐朝時期,女性入道的原因除了宗教信仰外,還存在許多其他因素。特殊事件或倫理問題也是其中之一,這種情況在唐朝王室和貴族中非常普遍。

「入道」這個詞彙來自於日本佛教的修行者身份,被稱作「修行出家人」,是一個非常尊敬的稱謂。這些修行者在接受完傳統的宗教教育後,會放棄所有的世俗生活並且遠離塵囂,並且專注於跟隨佛教的教義和行為,以達到精神和靈性的成長和提升。

「入道」這個詞語在中國的用法與日本略有不同。在中國,這個詞彙通常用來代表民間宗教的修行者,也被稱為「道士」。這些修行者通常奉行經論、符什等等的宗教仪式、祈禱和驅鬼,並且長期在寺廟及宗教場所中工作。除此之外,「入道」也可以用來指代某個人對於某一特定領域的深入研究與學習,這種用法常常出現在文學和藝術領域。

總而言之,「入道」這個詞彙具有深刻的宗教和文化背景,而如今的用法則較為多樣化,涵蓋了更廣泛的範疇和領域。在唐朝,除了平民女子所戴的冠飾之外,仍有部分女冠是出自皇室。對於貴族來說,有些人放棄了權力和財富,轉而投入了宗教信仰中,這樣的現象在歷朝歷代都有出現。不過,像唐朝的公主們大多皈依道教的現象,在前朝中是非常罕見的。

問題依舊是老生常談,在古代,一股潮流的興起通常是由統治者發起而產生的。

道教在唐朝皇室中一直享有推崇,早在唐太宗的年代,便已定下規定,明確規定道士女冠的地位在僧尼之上。

唐朝時期,皇室愈發推崇道教,尤其是在唐玄宗統治時期。玄宗下詔,宣布道士女冠成為宗正寺的一員,同時也被視為皇室成員。

她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道士女冠视为家人,显然表现出她对道教的敬重和推崇。

唐朝时期,玄宗皇帝不仅重视佛教,也支持道教的发展。他不仅下令建造了许多寺庙,还成立了道教机构来管理道教信徒,并提供修行的场所。玄宗皇帝还曾邀请了许多道士到宫廷为他和皇室成员做法事,并赞赏他们的道术。在他的支持下,道教得以再次繁荣发展。

道教在唐朝時期風靡興盛,這是基於當時的社會環境而言。自古以來,人們對於長生不老的渴望一直未曾停歇。

「唐朝時期的公主們,或因追求神仙與問道之道而自主選擇捨棄她們生命中的尊貴地位與權勢,有些人則是因為想躲避現實而選擇修行道門。」

太平公主是唐朝時期最早出家的公主,其真實姓名為李令月,是唐高祖李淵之女。唐朝史書留下了她的事蹟,成為後人值得崇敬的偉大人物之一。在當時,女性皇室成員入佛門是不常見的事,尤其是公主地位更是尊貴之極,但太平公主毅然決然地要求出家,她的堅定信仰和堅決決心讓人敬佩。

太平公主曾經兩次入道,第一次時她才8歲。當時,她最寵愛的外祖母榮國夫人去世,為了為外祖母祈福,她決定入道。

李令月在尚未成為道教信徒之前,已經成為女冠,獲賜道號「太平」。不過,當時她年紀還很小,而武則天非常寵愛自己的女兒,在祈福期間常常待在宮中靜居。

在儀鳳四年,唐朝接待了吐蕃國使者。他們在朝堂上表示,吐蕃國王聽聞太平公主已經成為一位風姿綽約、儀態豐碩的少女,非常希望能夠娶她為妻。這是為了躲避和親之事,唐朝派遣太平公主前往吐蕃與國王結婚。

唐朝時期,雖然朝廷與西域的關係友好融洽,來往頻繁,但唐朝統治者卻是一方更加強盛的勢力,因此不會輕易讓公主遠嫁。

唐高宗和武則天都不願讓女兒嫁到吐蕃遭受苦難,他們深感無法直言拒絕,也害怕此舉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戰爭。

想了又想,武則天決定讓女兒再次出家,以阻止吐蕃王欲將公主嫁去。於是,她派人立刻修建了一座太平觀,讓女兒正式成為出家人。

太平公主出家拒婚,吐蕃使者回国失望

据历史记载,唐朝时期,为了和平与吐蕃(今西藏)建立友好关系,唐高宗派出太平公主前往吐蕃作为和亲公主。不过,太平公主不愿嫁给吐蕃王子,而出家为女冠。吐蕃使者得知此消息后,无奈只能失望而归。吐蕃国信仰独特,不能接受妻子出家的事情。因此,太平公主的行径很可能让吐蕃使者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虔诚和宽容。最终,太平公主成功逃避了和亲的命运,但也失去了一名真正的夫婿。

在民間,有不少女性為了避免不理想的婚姻而選擇了出家。

在明朝以前的古代中國,對於女性再嫁這一事情並不被視為禁忌,並且如同吃飯睡覺一樣普通。然而,再嫁有時卻也會演變成極端情況,甚至還有強制女性再嫁的情況出現。

唐朝時期,女子不常能決定自己的身世。但入道修行曾成為許多女子擺脫婚姻束縛的途徑。舉個例子,根據唐朝歷史記載,新昌公主的丈夫蕭衡去世後,她決定不再嫁給其他人,而是向皇帝請願出家成為道士。
唐朝時,公主同樣面臨著避免婚姻煩擾的困境,而普通女子更是經歷著因婚姻而煩心的痛苦,她們不敢違背父母的決定。

也有一部分唐朝女子因為經濟負擔而選擇當尼姑。

唐朝時期的統治者非常尊重道教,甚至給予道士女冠獨特福利。這種福利對於底層女性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唐朝女子的社會地位比前朝高,這是大家經常所聞。但實際上,她們作為男性附屬物的狀態仍然未有轉變。透過唐律中有關授田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點。

依照唐律,常人女子並無授田權,但「唐六典」中有一項例外條款,規定任何信仰道教的人都有授田的資格,其中包括道士可獲得30畝田,女冠可獲得20畝田。

道觀內部,道士與女冠地位相對平等,這一點不容忽視。根據法律規定,如果女子決定投入道修之中,那麼她在20畝田地上便可以隨意布置。

對於底層女性而言,擁有屬於自己的收入、自由支配及人身自由是非常珍貴的。

入道不僅是公主和平民女性避免現實壓迫的渠道,也是身份轉換的一種儀式。

楊玉環,俗稱楊太真,是一位眾所皆知的人物,她的入道儀式是由唐朝皇帝玄宗所安排的。

在當時,她是唐玄宗之子壽王的妃子。她的父親看中了兒子的伴侶,這樁事在現代仍然難斷定。

唐玄宗深知自己的行為有悖倫理,但是卻仍然想要擁有楊玉環。為了讓這段關係合法化,他下詔讓楊玉環剃髮為尼,進入道觀修行。這樣一來,她就與世俗的關係切斷了一切紛擾,並不再是唐玄宗兒子的嬪妃。
不久之後,楊玉環便立刻還俗,成為了唐玄宗的貴妃。她遭遇過的生死經驗和重新回到車裏坊的經歷,讓後人對貴妃和玄宗身後的事情編排出了一個相當神秘的故事。


換句話說,這件事揭示了道教信仰的身份被皇帝利用,同時也意味著女冠需要放棄世俗關係,徹底追求避世之道。

有一群女子冠以「她們」的身份,主動選擇隱居避世,其目的卻是為了更好地融入現實。

在女冠盛行的時代,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和深邃的詩篇。唐朝是詩歌之國,所有受過文學教育的男女都能輕鬆地吟詠幾句,因此女冠文學也不例外,許多詩人也在其中。

一群入道者心中抱持著高傲的志向,卻經常感受命運的脆弱與無力。這絕對不是一個容易走入的道路,需要堅定的信念和偉大的毅力。然而,對於真正入道者來說,什麼都不足以擋住他們追求自我的決心和精神的成長。

玉真公主、楊敬真等女冠在其創作中寫下了不少「道性詩」,然而更多的詩歌則是深植個人思想情感之中。
這個作品的創作者是一群非常具有才華的女性詩人,如李冶、魚玄機等在歷史上留下美麗筆觸的詩人。她們入道為女冠,但並不是堅定的道教信仰者。

「她們」通常會採取「女冠」這個較不受限制的身份,以實現自己的幸福和夢想。在唐朝,女性外出旅遊時往往不會引起嫌疑,而未婚女子的交友生活更是擁有極大的自由。

李冶入道的源由至今存有争议。据《太平广记》中的记载,她六岁时在庭院中吟咏蔷薇,其父称赞她聪颖过人,但也预言她将来会违背妇道。

當李冶11歲時,她被送往道觀修行,之後她自由奔放的才華很快吸引了許多士大夫紛紛送詩給她。

她的性格過於激進,讓她付出犧牲。她曾應召入宮,但被遣返後,竟然為當時在長安造反的藩將寫詩,這引起德宗的憤怒。結果,李冶不幸被處死。

另外一位才女魚玄機,也是一名恃才放縱的女子。她以才情著稱,對溫庭筠深具情感,嫁為人妾後失去依靠,於是投身道門。儘管身為尼姑,她的心卻深深根植在凡塵之中。

「她」因處決侍女「綠翹」而遭到死刑,這個事件的原因直到現在仍然被人們討論。

這些女士們經常外出遊玩、探訪朋友,並且會在道觀中舉辦宴會,邀請各路詩人演奏作樂。

「她們」指的是女詩人,在古代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女詩人在當時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存在。她們在文學創作方面的才華往往不亞於男性,不過因為她們的性別身份和社會地位,被當時的儒家士大夫所不屑。

然而,這些女詩人並不因此而放棄追求自己的夢想和創作。她們勇敢地走出家門,尋求名利,並與其他詩人交往,這種行為在當時的社會中是非常不被看好的。但是,這些女詩人視文學為自己的生命,並且認為文學活動是一種讓自己得到自由和平等的方式。因此,她們不惜冒著違反傳統道德觀念的風險,繼續將自己的才華發揮到極致。

當時的女詩人中,有些是妓女出身,而有些則是富家千金,但不管她們的背景如何,她們都面臨著極大的阻力和挑戰。她們必須要在當時的男性文化中找到一個自己的位置,並且生存下去。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她們仍然堅持著,用自己的創作感動世人,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出世入世」 ── 女性尋求應得權利的方式

在過去,不管是尋常女子還是入道女冠,她們都是社會的邊緣人,需要依附於他人生活。為了能夠有個安身立命之地,她們採取了一種特殊的方式 ── 「出世入世」。這種方式包含了兩個層面:

「出世」是指女性選擇了一條超脫塵俗的道路,追求靈性上的成長。通常這些女性會選擇成為出家人或入道女冠,放棄世俗生活,專注修行。她們脫離了塵世的喧囂,但同時也失去了世俗社會的保障。

「入世」則是指女性選擇了一種積極的方式,進入世俗社會,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自己作為人應得的權利。這些女性或許成為了商業女性,或許成為了名媛閨秀,或許成為了女性教育家,或許成為了政治家。她們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她們需要在世俗社會中打拼,面對種種挑戰。

然而,不管是選擇「出世」,還是選擇「入世」,這些女性都在尋求一種能夠讓自己獲得尊嚴和自由的方式。她們希望能夠擺脫女性在傳統社會中的桎梏,並且讓自己在人生中發揮自己的價值。這樣的過程並不容易,但值得女性們奮鬥。

在終究之上,女冠看起來放縱不羈,但其底色仍是苦澀的無奈與不自由,恰恰是這樣的拘束推動著她們大肆妄為,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