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忠勇雙全,為何一生得不到重用?

每當人們提及趙雲的名字,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當年單騎救阿斗的壯舉。小說《三國演義》把趙雲描繪成英勇無比的戰神,讓他深入人心。然而,真正深入研究正史後,我們發現趙雲最輝煌的時刻,也僅限於救阿斗的這一件事。此後,劉備似乎並未給予趙雲足夠的重視。這究竟是為什麼?

常山之趙雲,生於東漢末年,身材健壯、容貌英俊。正當他籌備著大展宏圖之時,冀州局勢變幻莫測,趙雲為常山國所推薦,帶領著忠義之士,前往加入當時強勢軍閥公孫瓚,以對抗袁紹勢力。趙雲積極投入軍中生涯,接下來,他邂逅了人生中最重要、對其影響深遠的將領:劉備(劉玄德)。

劉備年輕時曾與公孫瓚一同拜師於博學多才的盧植門下,因此他們成為了同門師兄弟。當劉備遭遇挫折時,便來到公孫瓚的師兄門下投奔,但他並沒有打算久留。相反地,他尋找著機會,希望能招攬更多的英雄豪傑,提升自己的實力,並夢想著重振旗鼓,再次回到巔峰。趙雲就是他所尋覓的勇猛之士,同時趙雲也相信劉備將會超越公孫瓚成為偉大的英雄。據裴松之所撰寫的《雲別傳》中所載,劉備和趙雲一見如故,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劉備對趙雲熱情地款待,而趙雲也表現出自己將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劉備一生的堅定決心。

劉備奉公孫瓚之命,率軍前往位於今天山東省的袁紹勢力占據的青州以東地區發動攻擊。在展開戰事前,劉備向公孫瓚提出派遣一支騎兵的請求,並希望由趙雲擔任該騎兵部隊的統帥。由於公孫瓚手下的兵力眾多,且此次任務是委派給自己的師弟,為擴大戰力,因此公孫瓚答應了劉備的要求。

公元191年,即東漢獻帝初平二年,趙雲正式成為劉備的一員戰將,為劉備起步階段的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而關於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趙雲在長坂坡犧牲自己救阿斗的故事,更是廣為人知,常常成為影視作品的重要片段。

實際上,除了在當陽長坂救阿斗的那次,趙雲後來還有另一次拯救阿斗的故事,或許更少人知曉。這次是在劉備贏得赤壁之戰後,孫權見劉備的勢力逐漸擴大,加上劉備的甘夫人在兩年前去逝,孫權便決定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希望能夠維持兩家的友好關係。

在正史中,孫家的小女兒並沒有記載名字。然而在《三國演義》裡,孫家小女兒的名字是人人皆知的孫尚香。這位小姐天生就像一個男孩子,嗜好武術,擅長使用刀劍,連她的女僕也都手持實用的武器,讓劉備常常感到不舒服。

在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軍政長官劉璋邀請劉備從荊州經過三峽前往益州。劉備知道自己與孫夫人的婚姻只是政治交易,並且也暗藏危機,因此沒有帶孫夫人前往。此外,五歲的兒子阿斗因為年幼而無法隨軍前往益州,所以他只好留在荊州由孫夫人照顧。在出發前,劉備派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鎮守荊州。他再三交代他們一定要照顧好阿斗,確保他的安全。正如他所擔心的,劉備的擔憂最終還是變成現實。

孫權得知劉備的行動後,倍感憤怒。劉備把孫權借給他的南郡當作跳板,進入益州,讓孫權感到自己做了一場虧本生意。孫權預見與劉備的關係將惡化,急於將妹妹接回家,以防她成為劉備的人質。因此,他派出一支船隊前往荊州接回妹妹。此舉也展現了孫權有一定程度的智慧,因為他避免了妹妹被劉備利用或威脅他的局面。

孫夫人一直渴望回到自己的娘家,當船隊到了之後,她毫不猶豫地登上了船。她甚至還帶上了五歲的阿斗,希望能夠利用他成為未來孫吳的籌碼。然而,這一行動引起了趙雲和張飛的關注,兩人乘坐快船追趕上前,成功攔截了孫夫人的船隊,要求她交出阿斗。

孫夫人因生性倔強,面臨可能爆發的衝突後,不得不低頭,將阿斗交給了趙雲。隨著阿斗的歸還,劉備與孫夫人的婚姻也劃上了句號。孫夫人此後再也沒有回來過。趙雲不僅在「兩救阿斗」中展現出勇猛與智慧,還在漢中之戰中上演了「空營計」的好戲。他以巧妙的策略讓曹操大軍對營門開啟產生疑慮,成功阻止了曹操的進攻,並在撤軍途中給予曹操的軍隊重創。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令人難辨真假的空城計相比,趙雲在歷史上真實運用過的空營計,更是成功地助力劉備躍居漢中王位的寶座之上。

趙雲對於劉備及蜀漢政權的貢獻不言而喻,足以稱得上是蜀漢開國元勛。在劉備創業初期,趙雲便決心跟隨劉備,並率領鐵甲精騎歸附。趙雲的貢獻不僅止於此,他後來兩度扶助幼主,確保了蜀漢君主的平穩傳承,使得國家政局更加穩定。由於劉備年事已高,且子嗣單薄,若非趙雲的協助,劉備之子阿斗可能早已被俘虜,進而深深影響到蜀漢政權的發展和歷史進程。

趙雲是蜀漢的一位功臣,具備英勇和智謀。可是,史書裡關於他統帥大軍或獨當一面的紀錄其寥寥無幾。這個現象引起了人們對於他真實能力的質疑。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獲得重視和使用方面,他常常被忽略。有人揶揄他是一位「雜號將軍」,總是被派被安排保護家眷或後方巨營,或者去搶糧食。他從未得到機會作為統帥參與重大的戰役。討伐孫吳的戰役中,關羽和張飛已經去世,但劉備仍然沒有用趙雲,反而派遣馮習和張南等無名之輩上前線。封官待遇方面,趙雲與其他四位「五虎上將」也存在很大差距。

當年劉備稱漢中王,其餘四位將領都升官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分別被提拔為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後將軍。這些職位同為高級將領,當時地位相等。而趙雲卻沒有晉升,仍然擔任他的翊軍將軍職位。早些時候,當劉備聽說趙雲使用了「空城計」,讚揚他是「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但在封官行賞時,他沒有考慮趙雲。這一現象引起了日後的各種猜測。

「蜀漢政權」內部有許多派系,其主要分為三大派系:第一是劉備自從新野屯兵時所帶來的荊州派;第二是歡迎劉備進入川的東川派;第三是在劉備攻下益州後所依賴的益州本土勢力。這其中,荊州派與益州派的矛盾尤為嚴重。

在古代中國,派系之間的利益紛爭往往導致政治鬥爭的激化。然而,趙雲作為一個「外來戶」,並沒有歸屬於任何派系,因此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顯得孤立無援。劉備深知這種情況可能會讓趙雲難以立足,因此不敢將他納入政權核心層。如果趙雲參與了派系鬥爭,可能會陷入困境,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劉備很清楚這一點,因此有意識地避免讓趙雲被牽連進派系之間的爭鬥。

趙雲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應當優先照顧百姓利益,保障他們的居所和生活安定。他向劉備建議,將城內民居、地皮和莊園歸還給當地百姓,讓他們恢復正常生活,確保社會穩定。劉備聽了趙雲的話,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最終,他接受了趙雲的建議,將土地與民宅歸還給當地人民。這樣一來,百姓的生活得以恢復正常,民眾心中對劉備也更加感恩戴德。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建興四年(公元225年),姜維接任益州刺史。當時,由於劉備已經過世,益州局勢不穩,各方勢力爭相攻伐。姜維心中十分擔憂,不知如何應對。趙雲見狀,向他表示支持,並給予建議。他告訴姜維,其實益州的局勢並不算糟糕,只需要采取靈活的策略,調整守軍分配,積極發揮地方優勢,就能夠守住益州。趙雲建議姜維調集一些官員和士卒到偏遠地區,處理當地民生,增強地方安定感和群眾支持率,提高士卒警惕意識,切斷敵軍渗透。同時,還可以為民眾搭建避難所,提升地方民心。姜維聽後深受啟發,感謝趙雲的建議,最終成功守住了益州。

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趙雲的性格特點,他具有忠誠、正直、謙遜等優點,但同時也有過於過分耿直的缺點。然而,正是這些特點註定了趙雲的榮耀和悲劇,他在功勳卓著的同時,也始終難以理解和應對那些權力和陰謀。雖然相對於其他諸葛亮的智囊,他的手腕和策略略顯不足,但他的忠誠和正直正是他成就不凡的原因。

劉備此前對於「求田問舍」這種行為一向不屑一顧。但如今,他作為君主,心態和地位已不同往日。身為一國之主,他需要得到臣民的擁護。斷然拒絕這種要求,必定會打擊部下的積極性,影響自身的統治基礎,從政治上來說不明智。因此,劉備沒有表現出直接的反對態度。但此時,趙雲挺身而出,強烈譴責這種行為。他說:「昔日霍去病有言:『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今日我們面對曹賊,就如同當年對待匈奴一樣。我們應該以鴻鵠之志,凝聚群眾的力量,與曹賊抗衡,毋願自取其辱。」

他強調說,當時益州的百姓為了逃避戰亂,被迫遷離故土,這才造成大量的房屋和田地被空閒下來。現在應該召回這些流離失所的百姓,並且將他們的房屋和田地歸還給他們,以便讓他們能夠重返故鄉,並且在那裡安居樂業。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們的支持,並且為蜀漢的穩定和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手和經濟支持。

劉備聽完後,下令道:「那就按照子龍的意思去做吧。」趙雲的論點自然而然地站得住腳,他將經濟問題提升到了政治高度,體現了其卓越的遠見。然而,趙雲發表這樣的論點,也需要極大的勇氣,甚至可以與戰場上策劃空軍的勇氣相提並論。在戰場上,只有敵我雙方在爭奪,但現在在朝堂之上,隨著人際關係的變得更加複雜。

世人常說:「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在蜀漢諸將準備接受劉備封賞的房產與田產時,趙雲語出驚人,讓這些士兵瞬間失落。這行為不僅令諸將對趙雲產生不滿,甚至有些人產生憎惡之心。同時,這樣的舉動也受到了劉備的影響。回想劉備的初衷,他是希望透過這番慷慨激昂的表演來提升部隊士氣,並加強自己在統治區域的管轄力。但由於趙雲的進諫,劉備的計劃從此難以實現。

這樁事情讓劉備非常痛苦,而趙雲也曾多次勸諫他去復仇,恢復蜀漢的尊嚴。但劉備堅持以仁義方式對待孫權,不願意就此與他為敵。趙雲對此表示遺憾,並再次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擔憂,擔心劉備過度包容孫權會導致蜀漢的滅亡。然而,劉備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這也加深了趙雲在蜀漢內部的孤立。於是,趙雲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場和角色,逐漸走上了一條孤軍奮戰的路。他雖然做出了不少成就,但也深感自己在政治格局上的局促和不自由。這對他的品格和性格都是一種考驗,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到他為什麼是那樣一個優秀卻又寂寞的人。
劉備為妻兒報仇後,陷入了復仇的漩渦,凝視著江水波瀾不驚,一片寂靜。孤獨寂寞的他,慢慢地成了一個沉穩冷靜、臨事周詳的人,但此時卻變得悲痛萬分。

眾人將眼光投向丞相諸葛亮,但他也無法阻止劉備的行動。此時,趙雲站出來直言進諫,提醒劉備:「我們的敵人是曹操和曹丕,而不是孫權。一旦曹操滅亡,孫權自然歸附我們。就算曹操已死,但曹丕仍舊是我們的大敵。」

趙雲建議,應當趁著人民對東漢朝廷忠誠的時候,向北進攻曹魏。若改為攻打東吳,不僅違背既定的政治方針,而且一旦開始戰端,難以迅速結束。

在趙雲的堅決主張下,劉備最終同意了北進的方案。他下令,要使盡膽力,迎接曹丕的挑戰,展現出他為了國家和家人擁有的堅毅和稱職。
趙雲在蜀漢攻占成都和失荊州的兩個重要時刻,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緊牢地抓著蜀漢的政治目標。然而,劉備這一次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導致了失敗的局面。平時,劉備總是從善如流,但卻反其道而行之,毅然決定為關羽報仇雪恨東下三峽。憤怒和悲痛使他失去了冷靜思考的能力,結果做出了導致蜀漢戰略失誤的決定。隨後,蜀漢在伐吳失敗後,劉備於白帝城去世,蜀漢的命運也從此走向了崩潰。

趙雲第二次進諫,同樣顯現他非凡的勇氣。歷史上,直言勸諫向君主一直被視為極具危險的行為,猶如觸碰「龍麟」,意味觸及龍的鱗甲。觸及龍鱗後果往往嚴重,可能導致觸碰者在龍口下喪生;而進諫時面對憤怒的君主,其危險係數更加倍增。在這種情況下,不難理解為何其他人會選擇保持沉默,以保全自身。
趙雲表現出政治勇氣,不怕劉備的盛怒,大膽地進諫。相較之下,即使是丞相諸葛亮也不能與他相比。然而,也有後人持不同的看法,認為正是趙雲多次直言進諫,讓劉備對他產生了反感,因此無法獲得崇用。
劉備下東征孫吳的命令時,趙雲勸止了他,因此劉備決定讓他留守後方,而不是讓他前往荊州。雖然常山趙子龍具有智勇雙全和豐富的戰場經驗,但劉備仍然選擇任命馮習和張南等無名之輩擔任指揮官和先鋒官。對於趙雲的情感,劉備的感覺相當複雜,既不喜歡他又非常信任他。

有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理由,認為趙雲之所以未得到劉備的青睞,是因為劉備身邊掌握了帝王權術。這種權術顯現於唐朝太宗李世民晚年時,他將大將李勣貶至邊疆,讓接班人能夠獲得將軍的恩惠,並使將軍對新君主更忠誠。

阿斗繼位後,劉備的兒子對趙雲加官晉爵,這很可能是繼承其父生前的安排。考慮到趙雲曾兩次救出阿斗,這種說法也是有道理的。此外,在年齡方面,儘管難以確定趙雲的出生年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比劉備年輕。事實上,在蜀漢五虎上將中,趙雲也是最後離世的一位。儘管他未能獲得應有的名譽和機會,但他從未抱怨過,而是保持平和的態度,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