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背後的暗流涌動和豁達樂觀

提到「東坡肉」,相信許多人馬上就能想到那深紅色誘人、香味濃郁的美食佳餚。它的質地鮮嫩多汁,口感香糯肥美,令人垂涎三尺。

「東坡肉」,顧名思義,是與蘇東坡有關的一道美食。蘇大學士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文學家之一,也是享譽中外的美食家。他寫的詩詞中,關於美食的作品有五十多首之多。他能夠邊品味著美食,邊寫下優美的詩詞,讓人大為佩服。

在蘇東坡的詩詞中,著名的美食包括荔枝、龍眼、河豚、鱸魚、生蚝、羊蠍子等等。每一道菜都有其獨特的來歷和故事。

我們的蘇大學士才華橫溢,文采風流,歐陽修當年主考蘇軾的文章,看過後忍不住拍案叫絕,宣稱這位學子應該為他讓路。可惜蘇大學士受到許多災難的困擾,仕途十分不順(見下圖)。而今天我們所知的東坡肉,就是從他遭遇的「文字獄」開始的。

當提到「文字獄」這個詞語時,我們第一時間會想到的肯定是明清時期,因為當時的思想管控非常嚴格。然而,在這之前的宋朝,由於其一向偏重文治而非武功,所以很難想像也會發生文字獄,但事實卻是如此,而且還發生在當時的大文豪蘇軾身上。要解釋這個問題,就得從北宋當時的政治環境談起。

當我們觀看《清平樂》這部電視劇時,我們可以了解到,宋仁宗趙禎時期,有范仲淹和富弼等人推動了一次名為「慶曆新政」的改革運動,旨在改革朝廷的弊政,特別是消除「三冗」。遺憾的是,這次的變革失敗了,范仲淹等人遭貶。但是,這次改革為王安石後來的變法運動做好了準備。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任命王安石為宰相,開始實行變法,以解決當時的「三冗」弊政問題,並改變宋朝的困境。宋神宗趙頊有著願景明遠的理念,他全力支持王安石的變法計劃。然而,王安石的變法計劃雖然有好的理念,但實行的方式卻不人性化,導致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社會動盪。最終,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

神宗為變法所困,親身率領「元豐改制」,希望能成功改革。而在1079年的三月,恰好蘇東坡調往湖州,撰寫了《湖州謝上表》。其中一句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表達他自謙之意,自我與「新進」作對比,在強調自己不會「生事」,暗指「新進」會引發問題。但這句話卻被新黨人士斥責蘇軾「自負妄大,愚弄朝廷」,對皇帝和變法政策提出不滿。

由於神宗的變法進展不順利,他一直懷著怒火難消。蘇軾因為遭小人栽贓,直接引發了神宗的怒火,成為他下手的對象。而檢舉蘇軾的兩名御史何正臣和李定工作在御史台,因此此案的審理也在御史台進行。此外,御史台的建築周圍種滿了柏樹,經常有烏鴉在上面築巢棲息,因此人們習慣稱御史台為「烏台」。因此,蘇東坡的案子被稱為「烏台詩案」。

說到王安石變法,這肯定會觸及到某些人的利益。因此,「舊黨」(司馬光、歐陽修)就出現了反對變法的聲音。「舊黨」和「新黨」的辯論從政見不同演變成人身攻擊、爭權奪利和排除異己的情況。因此,出現了一些人訴諸栽贓陷害、造謠生事等下三濫的手段。

蘇軾其實並沒有反對變法,只是因為性格直率,在一次上書評論新法弊病得罪了「新黨」,遭到趕出京城的命運。隨後調任湖州,他寫了《湖州謝上表》,這只是例行公事,只是簡單地表達自己過去沒有做出什麼政績,再次感謝皇恩。沒想到,因為這首詩,他成了這場文字獄的主角。總的來說,蘇軾只是新舊黨爭的犧牲品而已。

公元1079年,北宋元豐二年,年過四十的蘇軾因「烏台詩案」差點喪失性命。經過一百多天的監禁,他被貶到黃州,擔任一個名不副實的小官。由於薪水微薄,蘇軾必須精打細算地過日子。每月只有四千五百錢可用,而家庭共二十幾口人。因此,他將這些錢分成三十份,掛在屋樑上,每天拿下一份用以維生。

在古代,尤其是富裕的家庭,羊肉是非常受歡迎的食材。然而,蘇軾當時實在太窮了,買不起羊肉,但他又非常想吃肉。於是,他發現黃州的豬肉價格很便宜,達官貴人不感興趣,而普通百姓卻不會如何料理。這為喜歡美食的蘇先生開啟了一條創新的路徑。

「洗鐺之道,節省水量,煮火時火焰不可太大。待火候足夠,美食自現,切勿過早催促。黃州的好豬肉價格如泥土般平實。富者不肯食用,窮者不會烹調。但清晨起床打兩碗飯,一口咬下便飽腹無憂。」這是一則知名的「吃貨」蘇大學士的格言,似乎和「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形象有所衝突。然而,這正彰顯出東坡先生的豁達和樂觀人生觀。他懂得「食」既是對生活的熱愛,也是對生命的尊重。「人生如旅途,你我皆是旅人。」當世界變得愈加複雜艱困,我們越應該要保持豁達的心態,享受美食、閱讀書籍、寫詩賦,盡著援手助人,並樂在其中,如同東坡居士般行走世間:「輕舉妄動、背負莫名重擔,但走在煙雨中,斜插竹杖,穿著草鞋,心安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