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瓦崗的現任領袖,他帶領著瓦崗軍從此擺脫了草寇的稱號。由於他成功打下了名譽良好的地位,許多起義軍紛紛前來歸順,並成為了一支給隋朝帶來重大打擊的正規力量。
然而,瓦岗前头目翟让又听信了心腹的花言巧语。虽然李密对瓦岗军的壮大功不可没,但瓦岗军是他自己的根基。假以时日,他李密靠着瓦岗军势力称帝,难免会感到委屈。
李密得知翟讓有心謀奪大權的消息後,並不感到意外。然而,他深知這種行為對於義軍的發展極其不利,因此他決定暗中除掉翟讓。李密曉得翟讓的膽小和無謀,如果讓他接手領導義軍,那麼他們已經努力壯大的勢力可能會面臨崩潰的風險。因此,李密必須採取行動,以防止翟讓的野心對義軍帶來不良影響。
在王世充兵敗之後,他再度來攻城。翟讓決定出兵迎敵,但最終戰敗。但幸運的是,單雄信和李密率軍前來救援,成功拯救了翟讓。李密可能因此感激翟讓,想要給他一個悔過的機會;也有可能是為了攏括民心,讓人們看到他講義氣,懂得共苦共患。
翌日,翟讓前往李密的營地共飲,李密有意安排他與手下分開設席,等翟讓有些微醉之時,便借機令士兵從背後將他殺害,當然,翟讓的心腹也無法倖免。
在瓦崗鎮,沒有人再敢對李密心存不信任,他在軍中擁有絕對的權威。而北方的王世充仍然虎視眈眈,想要攻佔洛口倉。李密率領著瓦崗軍與他進行過百次的對峙,但都未能成功攻擊他。
李密是一位擅長謀略的人,就連他的對手王世充也深知他的難以捉摸。王世充派出所有的兵馬,決心與李密一決死戰。但是李密觀察到王世充的部署,以及在洛水上架設浮橋,知道時機已經成熟。
李密假裝戰敗後撤,誘騙王世充率軍渡過洛水浮橋攻擊,實際上他派遣了精銳部隊阻截隋軍的後路,前後夾擊。隋軍驚慌失措,在洛水橋上擁擠,落水而亡的人數高達數萬。
李密最終擊敗了王世充,他的起義軍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人,成為當時反隋的最大勢力。
李密並非沒有稱帝的意圖,儘管他擁有軍隊和領土,以及獲得了百姓的支持,具備了建立一個新朝代的條件。他的部屬多次勸說他就位稱帝,並且推翻隋朝的統治,但李密仍舊拒絕,堅持要追求合法性和合法繼承權。他深知稱帝會引起其他君主國的反感和敵對,而隋朝的滅亡也會造成政治和社會大混亂。李密試圖讓他的行為能夠被神的旨意所批准,因為他相信這樣做才能保證朝廷的穩定和人民的幸福。最終,李密同意投降唐朝,並為國家的和平和安定做出了貢獻。
竇建德作為河北草寇起義軍的領袖,也知道李密的聲名顯赫,因此建議他稱帝。就在宇文化及弑帝的事件逐漸傳開後,李密以此為藉口攻下了洛陽,但他覺得此時機還不成熟。
宇文化及因擁立秦王浩稱帝而引起了一股反對派,其中李密就以報仇隋煬帝的名義對抗宇文化及。李密多次擊敗宇文化及,終於在竇建德的聯合打擊下,宇文化及遭受了慘痛的失敗。最終,宇文化及不幸喪命。
公元620年,李淵正式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李密也在這時加入了唐朝軍隊,成為了一名將領。他以出奇制勝的戰略和勇猛的戰鬥風格聞名於世。在征戰中,他屢立戰功,也因而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信任。他被派往討伐叛變的安史之亂,率領部隊與敵軍浴血奮戰。
然而,他的成功也引起了其他貴族的妒忌和不滿,終於在公元626年,有人密報他與楊國忠、高力士等人商議废黜李世民,立李密为帝。據說當時李密本人並不知情,但由於證據確鑿,他最終被捕、處死,全家被滅門。
李密的英勇事跡和悲劇結局,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傳奇和警示。他的死亡,也意味著當時的唐朝開始進入動盪的時期,叛亂和政變此起彼落,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李密擁有強大的實力,竇建德無法比擬,而王世充又被李密擊敗。宇文化及被淘汰後,李密率領三十萬兵力,李淵明白與其硬碰不得,於是寫信安撫他。
李密看到李淵的態度十分友好,而且兩人都姓李,或許在五百年前就是同一個家族。再加上自己軍隊強勁,士氣高昂,便沒有將李淵當成敵人來看待,也就放下了戒心。
李淵敏銳地察覺到李密現在有些驕傲自大,想像一下擁有強大的軍隊和充足的糧草,誰能不感到自信自滿呢?李淵就假裝稱讚他,不時表示自己願意推薦李密成為天下之主,這使得李密愈來愈著迷,不自覺地沉迷其中。
李密繼續展開了自己的政治活動,並且受到更多的支持。他開始反對當時的皇帝楊廣,嘲諷他的不正當行為和巨大的花費。他還與其他政治家聯合起來,試圖推翻楊廣的統治。
然而,李密的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楊廣發現了李密的政治計劃並迅速採取了行動,逮捕了許多參與者,包括李密。李密最終被捕並處以死刑,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這個事件被稱為鬼谷之禍,是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它標誌著唐朝政治生態的重大轉變,也警告著政治家們不要輕易挑戰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