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聯軍擊敗秦莊襄王:為何沒有繼續攻打?

魏國安釐王的弟弟信陵君,在竊取符節成功解救趙國後,赫赫有名。然而,他卻為了懼怕魏王的報復而長年居住在趙國,十年如一日。不料此時,庶幾已經痊癒的秦國,開始不遺餘力地攻打魏趙,魏趙難以抵禦,情急之下求援。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莊襄王(即始皇之父)於其即位三年,派遣將領蒙驁攻打魏國的高都和汲城,最終攻克了這兩處城池。他接著又率軍攻打趙國的榆次、新城和狼孟,並且成功佔領了三十七座城池。在當年四月,國內發生了日食的現象,驚動了許多人民。王齕則率領軍隊進攻上黨地區,同時也在此時建立了太原郡。」
為了對抗秦軍,魏王任命信陵君擔任上將軍,統領魏國軍隊,信陵君隨後向其他列國求援,並組成了「五國聯軍」,包括韓國、趙國、魏國、楚國和燕國,共同對抗秦國。最終,信陵君率領五國聯軍擊敗秦軍,使秦將蒙驁潰敗,逃離了戰場,此時聯軍已經進軍到函谷關下,信陵君的威名由此傳遍天下。
湖南考古學家最近取得了一項重要發現,解開了春秋戰國時期函谷關戰爭的謎團。根據史料,當時聯軍壓境,秦國關閉關卡,並在未來幾年間保持沈默。但是,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份秦國官方文書,顯示秦國當時與聯軍達成了秘密協議,暫停戰爭並達成和平。考古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秦國在達成協議前已經掌握了優勢,而聯軍可能也希望避免戰爭的進一步擴大。這項發現填補了歷史紀錄中的空白,也改變了人們對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事件的看法。

在2021年,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名為「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的古墓,距離雲夢睡虎地秦墓僅3公里。這個墓地包含了大約300多個古墓,其中一位墓主是秦國下級文官。在這個墓裡,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國寶級文物,那就是「中華第一長文觚」(見下圖)。這件文物的形制非常罕見,而且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文觚」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文觚上面刻有大約700個字,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獻。
這塊斑駁的「文觚」記載了失傳的重要內容,成為研究戰國史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在五國聯軍抗秦的事件,「文觚」的記載進一步改變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知。
依據傳統說法,五國聯合抗秦,擊敗了秦將蒙驁,進軍至函谷關下,贏得了一場重大勝利。然而,秦軍的傷亡可能並不嚴重,而五國聯盟也未能維持穩定。

根據歷史紀載,秦莊襄王三年三月,楚國派遣謀士「筡」前來勸說秦王停止戰爭,寧靜生活。然而,「賤臣西問秦王」卻指出秦國人民已經疲於征戰,不能再忍受戰爭的折磨。他說服秦王息兵止戈,自我安定。最後,「筡」向秦王講述秦國擁有廣闊的土地,強大的軍隊,眾多的人口,物資充足,認為這已經足夠了,不必繼續拓展領土。他暗示秦王應該停戰,勝利方勸戰敗方息兵,共同追求和平。但是,秦莊襄王從未回答「筡」的建議,只是默默地聆聽,顯然並不贊同他的看法。

從這段文章中可以了解到,五國雖然擊敗了秦國,但聯軍並沒有繼續進攻的意願。相反地,楚王遣使團於秦國求和。從這個舉動中可以看出,雖然秦國失敗了,但仍有能力讓五國敬畏,並且不想繼續打下去。

依據本文作者看來,秦國在此場戰役中的損失並不嚴重,因此五國以及秦王的反應才會如此大。如果當年五月秦莊襄王沒有突然去世,那麼秦國很可能不會停火,仍會持續戰事。
當秦莊襄王去世後,嬴政繼承了秦王的王位,但在他繼位的前五年,秦國沒有受到上次「五國攻秦」的影響,反而在這五年間攻擊了魏四次、韓三次、趙一次,並且奪取了黃河以北的上黨、太原等地,砍斷了燕、趙與魏、韓之間的聯繫,形成了韓、趙、魏三國的側翼包圍局面。 從此事件之前幾年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損失並不會太大,因此五國才會派遣使者來求和。
最後,局勢變得越來越嚴峻,嬴政在他統治的第六年組織了另一次聯軍攻打秦國。這支聯軍一度深入函谷關,距離秦國首都鹹陽僅有七到八十里的蕞地。然而,秦國成功地聚集了優勢的兵力並擊退了這支聯軍。經過了幾次五國聯軍攻擊秦國後,秦國變得更加自信。此後,嬴政迅速地擊敗各個國家,沒有讓六國有合縱的機會,最終在十年內一統了中國。
中國古人有句名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秦國曾多次抵擋五國聯合攻擊,已經證明了他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所以當秦始皇戴上王冠時,這項榮譽算是實至名歸。這個故事也對當今中國的局勢有啟示,要想實現真正的復興,中國必須要經受住西方國家的挑戰。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中國不能借助投機取巧來取得成功,而必須勇敢地挑戰並承擔風險。

最後,就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而言,還有三個要點值得注意:

首先,這座墓地位於湖北省宜昌市雲夢縣鄭家湖村,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當地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其墓主身份尚未得到確定,但據考古學家推測,墓主人可能是當地的一位富有商人或將領。

其次,這座墓地被認為是中國南方墓葬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建築風格、墓道佈局等都具有明顯的南方特色,反映了南方歷史文化的獨特內涵。

最後,自從墓地被發現以來,一直受到國內外考古學家的重視和研究。通過對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人體遺骸等進行考古發掘和分析,不僅可以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還可以為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學者根據骨骼同位素沈澱資訊和考古文物發現,得出該墓地主人來自不同的地方,其中包括秦地、楚地、和西戎地區,顯現了當時統一戰爭帶來的民族融合現象。」
「文觚」一詞在古代中國歷史上,指的是秦國的一位低級文官。然而,「文觚」的核心意義在於息兵止戰,反映了當時秦國社會思潮可能並非狂熱好戰,而是期望戰爭早日結束的看法。
根據「文觚」所記載的內容,可以看出,五國進攻秦國的目的並不是要完全滅掉秦國,而是想與之達成「和平共存」。這說明秦國實力相當強大,即使五國獲得了勝利,仍然只能請求達成和平協議,這也是秦始皇能統一天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