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州兵變,平叛者被迫成為叛亂者,李嗣源被逼反

郭崇韜身亡後,任圜順利消滅了盜賊,回到成都。李繼岌任命他代理蜀中軍政,並派馬彥珪先回洛陽向朝廷報告四川的狀況。
李存勖得知郭崇韜被殺後,私自向劉皇後發出教令,宣布李繼岌擅自殺害大臣的罪狀。相反地,他並沒有對此怪罪李繼岌,反而下令殺死郭崇韜的三個兒子,並查抄他所有的家產。他還下詔命令李繼岌必須迅速返回朝廷,而王衍一族也被迫遷往洛陽。值得一提的是,在詔書中,李存勖向王衍保證,他會封其為王,絕不會趁人之危,並且保證言出必行。

王衍是一個毫不在乎的人,由於國家已經沒落,他搬到洛陽後還可以擁有萬戶侯的待遇,因此他開心地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和妻子,也轉告李繼炭,表示他願意跟隨唐軍前往洛陽。
李存勖為何要將王衍遷到洛陽,實質上是因為他對王衍的信任不盡。王家已在蜀中經營了兩代,與各界人士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糾葛,如果讓王衍繼續留在蜀地,誰也無法確保他不會再度活躍。因此,最保險的方式是讓他離開四川,徹底斷絕後患。宋朝的趙匡胤也曾將北漢、南唐等小國亡國之君遷移到京城,給予真實的鉅額待遇和虛名的高官,實質上是供他們過上舒適的生活。看來,李存勖也學了這一招。
李繼岌正打算東歸,而孟知祥剛抵達成都,他選擇留下李仁罕、潘仁嗣、趙廷隱、張業和李延厚等人協助他鎮守成都。他本人率領大軍,帶著王衍和他的家人,開始從成都回洛陽的路程。他沿途欣賞著山清水秀和美景,無不讓人流連忘返,每當遇到特別美麗的景色,他就會停下來走走看看。

朝廷的文武百官得知郭崇韜謀反被誅後,立即引發許多的討論與評論。有些人感到驚駭,有些人則存疑,還有一些人則深感惋惜。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存勖下令皇宮中的宦官秘密調查百官們對此事的反應。
保大節度使睦王李存乂是李存勖的五弟,也是郭崇韜的女婿。當時,宦官們決定要鏟除郭崇韜的同黨以絕後患。為此,他們向李存勖遞上一篇誹謗李存乂的文章,聲稱李存乂在得知郭崇韜被殺後就開始大聲哭訴,甚至怒斥他們,並且為郭崇韜鳴冤。
聽到此消息,李存勖大為震驚,並感到極度的憤怒,為了報仇,他決定動用軍隊包圍睦王府。最終,他成功殺死李存乂及其全家。
李存勖因宦員一句話殺害親弟弟,可見他對除了宦官以外的人完全不信任。
李存勖最寵愛的伶人景進,又在李存勖面前說瞎話,指稱有人舉報說李繼麟和郭崇韜有反叛之心。他們暗中密謀,而且當郭崇韜死後,李繼麟又和李存乂勾結,企圖策動叛變。景進建議處置此人,以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在這篇文章中,描述了一位名為李繼麟的人,他其實就是朱友謙。曾經有一個人叫景進向他求取財物,但卻遭到了拒絕。後來,唐朝的大軍來討伐蜀國時,李繼麟派遣了他的兒子李令德隨軍出征。但在此期間,景進和一些宦官試圖向李存勖行賄,但都未能如願。因此,他們不斷向李存勖耳語,詆毀李繼麟。

李繼麟為了避免被惡言所傷,決定親自前往京城向李存勖表達心意。可惜,李存勖相信了這些讒言,對於李繼麟的解釋毫不理睬,即使當時他並沒有采取任何懲罰措施,但是他的心中已對李繼麟充滿不滿情緒。
朝廷聽信了景進的誹謗,調職了李繼麟為義成節度使,並騙他前往洛陽。當晚,朱守殷率領蕃漢馬步使包圍了李繼麟的住處,強迫他出城徽安門外,然後將他處死。最後,恢復了他原名朱友謙。
朱友謙擁有兩個兒子,朱令德獲封武信節度使,而朱令錫則成為忠武節度使。然而,李存勖發布詔令,命令魏王李繼岌殺死朱令德,並派鄭州刺史王思同前往許州將朱令錫殺害。此外,河陽節度使李紹奇也被指派前往河中,殺死朱家的其他成員。
李紹奇拜訪了朱友謙的家,張氏帶著200多名家人前來拜見他。張氏平靜地提醒李紹奇,朱氏的族人或許罪有應得,但希望他不要誤傷無辜。
張氏把家中的一百多名傭人劃分出來,並帶著一百多名族人前往刑場。在行刑前,她拿出李存勖授予朱友謙世代享受特殊待遇的丹書鐵券給李紹奇看,說:「這是皇上去年所賞賜的,我這個婦女不識字,不知道上面寫了什麼,請問你能看一下嗎?」

李紹奇有何能耐?他所持有的丹書鐵券是由李存勖所頒布,且執行該命令也是由李存勖下達的。因此,他只能照著該命令執行,並無其他選擇。
朱友謙舊部下的史武等七人都是當時的刺史官,不幸同時被殺害,令人感到遺憾。而李繼岌在蜀境內仍未離去,接獲聖旨後依詔執行,命令董璋處決了朱令德。
李紹琛指揮的後軍與李繼炭率領的大部隊相距三十里。聽到朱令德被殺的消息,他憤怒地對眾將宣布:「國家南征大梁,西攻巴蜀,都是郭崇韜的策略。雖然我們浴血奮戰,但若談到挽救失利,朱友謙為第一功臣。現在,朱友謙和郭崇韜已被滅族,咱們回到朝廷後就是下一個目標。」李紹琛說完後長嘯,大聲疾呼自己的冤枉。
李紹琛的大部分手下都是河中兵,其中包括曾經追隨過朱友謙的焦武等人,後來才歸附於李紹琛。他們紛紛表示聽從李紹琛的指示,並大聲喊道:“朱友謙有何罪過?居然遭受滿門抄斬,我們回去後也必然面臨極刑,為何還要前往東行赴死呢?”
群眾跟隨李紹琛,轉過馬頭往回走。
李紹琛回到四川後,自稱為西川節度使,並且向成都發佈了一份檄文。他宣稱自己已經奉命代替孟知祥擔任西川節度使,而且命令蜀中百姓在三天內聚集起來,這項命令也得到了超過五萬人的響應。

聽聞後軍發生兵變,李繼岌隨即任命任圜為副招討使,並聯同董璋率領數萬勇士,展開對李紹琛的追擊行動。
李紹琛來到漢州,發現有追兵追來,於是立即率領軍隊迎戰,雙方激戰了半天,難分勝負。正在這場激戰中,卻突然看到後方的軍隊陣腳大亂,一支人馬殺奔而來,撞亂了李紹琛的陣地。
李紹琛所率領的軍隊忽然遭到敵軍從前後夾擊,部隊瞬間崩潰,不成氣候。李紹琛奮力殺出重圍,率領著僅剩不到十騎的隨從,朝著綿竹的方向逃竄。
唐軍勝利後,繼續追擊並再次包圍李紹琛。儘管李紹琛英勇無比,有著超乎常人的力量和勇氣,但仍束手就擒。
新任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率領的部隊,如同一道降臨天際的閃電。
當孟知祥收到李紹琛的檄文後,他預見到李紹琛可能會率軍進攻成都,因此他決定先行出兵,想要在半路上攔截住李紹琛。在行軍途中,他恰好遇到了李紹琛和他的部隊正在與任圜的軍隊激戰中,孟知祥趁機出擊並成功地擊敗他們,最終將李紹琛生擒。
孟知祥等人到了漢州,為了慶祝勝利,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在任圜和董璋的陪伴下,他們犒勞軍士,慶祝勝利。孟知祥命人將李紹琛的囚車帶到座前,親自倒酒遞給他。他對李紹琛說道:“你已經做了大功,財富和地位就在不遠處,為何要自甘墮落呢?”

李紹琛回答道:“郭崇韜可謂是現今第一功臣,曾率兵平定西蜀,然而他現在卻深陷困境,難以回到故鄉。如果你今天殺了我,恐怕明天就有人會來追殺你。”
雖然孟知祥內心有所波動,但他在眾人面前沒有表現出來,只能命令任圜帶著李紹琛等人回到洛陽。
任圜牽著李紹琛來到鳳翔,宦官前來宣讀聖旨,下令當場將李紹琛處死,並改回其原名康延孝。
朱友謙和康延孝兩人為了求得個人的利益而叛逆梁朝,轉而投向唐朝,結果卻遭到唐朝暴虐的殘殺。這正是賣國求榮者必定會遭受的慘痛下場。
因為受到李紹琛的教訓,李繼岌十分擔心王衍在行程中逃脫。因此,他指派李從曮帶領鳳翔軍和李嚴一同護送王衍前往洛陽。
當李從曮等人押解王衍一族以及蜀臣眷屬三千多人來到長安的時候,他們收到了李存勖的敕書,告訴他們不得進入洛陽。此外,他命令將王衍留在西京嚴格看守。
李存勖改變初衷,正是因為魏州發生了一場叛亂,他擔心王衍前往洛陽會帶來不測之事。

楊仁晸是位魏博指揮使,曾經率領軍隊鎮守在瓦橋關。一年之後,他換了防守位置,回到了魏州。沿途經過貝州時,李存勖擔心魏州會變得空虛,擔心楊仁晸的軍隊會造成麻煩,於是下令讓他們留在貝州駐守。
當時,對於郭崇韜的死因,人們仍然不得而知。相傳郭崇韜被指控殺害了李繼岌,並自封為蜀中王,因此招致了厄運降臨。
仍有一些人聲稱,李繼岌的死是由李存勖所導致的,因此皇後下令殺了李存勖。
魏州留守興唐尹王正言已年老力衰,對於眼前的局勢感到十分棘手,因此急召監軍史彥瓊商議解決之道。
「史彥瓊因為巴結伶人而得寵,在魏州非常專橫,目中無人。」他與王正言商量了整整一天,這使得人心惶惶起來,謠言也更加傳播得厲害了。
楊仁晸的部下皇甫暉感受到主上心不安,就決定召集一群黨徒,綁架了楊仁晸。皇甫暉對他說:「所有天下的領土都是因為魏博軍的努力打下來的。我們魏博軍的士兵和馬匹從未分開,經歷了十多年的征戰。但現在的皇帝卻忘記我們的辛勞,只是盲目猜忌。現在皇後弒君,京城混亂不堪,大家都希望能夠跟你回去。如果朝廷派兵來攻打我們,我們魏博軍有實力完全可以擊退他們。說不定還能獲得許多財富。」
楊仁晸大聲罵道:「混帳!」

楊仁晸在街上走著,突然看見一個人往他身旁撞來,他快速躲開,並且轉頭看向那個人,卻發現對方已經消失在人群當中。楊仁晸感到很不爽,他大聲罵道:「混帳!」這樣的行為真是讓人生氣。
皇甫暉拍著桌子大聲警告:「如果你不答應,災難就在眼前。」他的語氣充滿著威嚴和威脅。
「你有什麼打算?」她問道。

他猶豫了一會兒,最終說道: 「我還沒有太確定。」

「那你要不要先想一想,再決定呢?」她建議道。

他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頓了一會兒後說道: 「好的,我會考慮一下。謝謝你。」

她微笑著搖了搖頭,「別客氣,我只是希望你做出最好的決定。」

他點了點頭,然後轉身離開了。她靜靜地看著他的背影,希望他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從未見過這麼殘忍的執行方式,皇甫暉看起來像是個無動於衷的人,他沒有回應,只是安排手下將楊仁晸殺死。
皇甫暉企圖挾持一名小校作為帥的籌碼,然而,該小校並未接受他的要求,於是皇甫暉冷血地殺害了他。
趙在禮被告知皇甫暉叛亂的消息後,便急忙穿好衣服,但仍來不及逃走。皇甫暉追上來,拉住趙在禮的腳,將他從牆上拽了下來,並在他面前扔下兩個血淋淋的人頭,要求他帶頭反抗朝廷。
皇甫暉含意明顯,若不同意,地上將鋤頭立見。
趙在禮為了保住性命,勉強答應了皇甫暉等人,並被推薦為元帥,在貝州一帶大肆燒殺搶掠。接下來的一天,趙在禮率領保護隊伍往南逃亡,在經過臨清、永濟、館陶等地方時仍沒有止步,殘忍地洗劫一空,將人民遭受到慘烈的摧殘。

魏州警報響起,孫鐸擔任巡檢使,趕緊前去找史彥瓊,要求他領兵上城堡防守。可是,史彥瓊懷疑孫鐸等人有陰謀,故意以亂軍還未來臨為由,拒絕出兵。
當天黃昏時,亂軍已經來到城下,並開始對北門進行攻擊。守衛北門的是史彥瓊的屬下,當他們聽到敵軍呼喊聲時,嚇得四處逃散。史彥瓊也騎著馬獨自逃往洛陽。孫鐸等人無法抵擋攻擊,只能放棄城池逃走。
「趙在禮」佔領「宮城」後,任命「皇甫暉」、「趙進」擔任馬步都指揮使,將士兵放任自流地燒殺搶掠。
王正言驚覺城池已被亂軍攻陷,他急於找到官員問明狀況,可卻沒有任何人回應他的呼喊。他召喚了許久,卻終究無果。家人告訴他,賊兵已經進入城中,四處縱火殺戮搶掠,所有官員都已逃之夭夭,就算他再怎麼大聲呼喊,也無人回應。
王正言大為震驚,驚訝地問道:“真正在這裡發生了這種事情嗎?”他隨即下令家人準備馬匹出發,但無論如何都找不到一根馬毛。由於情況無法解決,他只好步行前往拜見趙在禮,請求原諒。
趙在禮表示,所有士兵都渴望回家,他也不得已才做出這個決定。他讓士兵放心,承諾不會對他們造成任何不便。

王正言哭著懇求回到鄉下,請求趙在禮給他一條生路。趙在禮並沒有為難他,讓人護送他出城。
魏州留後王正言離開後,皇甫暉等人推選趙在禮接替其職位。趙在禮便自居為魏州的領袖,並公布保障民眾的政策。他知道北京留守張憲的親屬避難至魏州,於是派人前往慰問,並寫信邀請張憲加入他的陣營。
張憲收到信後,連同信封一起派人將信送給了李存勖。他沒有拆開信封,保持了信件的完整性。
李存勖有意出兵討伐叛軍,此時史彥瓊剛好逃回洛陽。李存勖便請史彥瓊推薦可當大將的人選。
史彥瓊向皇帝推薦了李紹宏擔任樞密使。隨後,李紹宏再度要求起用李紹欽。李存勖承諾了他的要求,讓他編制了作戰計劃,並且在上報後著手執行。
李紹欽提出的計劃被李存勖懷疑,因為其中使用的都是後梁時期的舊將。當他還在裴寂的府邸猶豫不決時,劉皇後卻挑起他的勇氣,表示這只是個小問題,不需要動用大將,可以讓李紹榮去處理。
「兵變」是一件極其嚴重的事情,不過劉皇後竟然視之為區區小事,而李存勖也不以為意,竟真的把它當成一件小事來處理。他派遣李紹榮率領三千士兵前往魏州鎮壓叛變,並命令史彥瓊擔任監軍隨行。

李紹榮指揮著士兵抵達魏州南門,他首先派遣使者進入城內傳達朝廷的指示。
趙在禮站在城樓上,向城下方呼喊著:「將士們都思念著家人,懷念著鄉里,都很想回家。請代為向皇上陳述,只要能夠免除死罪,我們定當改過自新。」
史彥瓊監軍怒氣沖天地指著城上的破口大聲罵道:「這些叛賊該死!在破城之日,我一定會把你們碎成萬片屍體!」
「這樣想下去,皇帝的安撫就是虛假的了。」皇甫暉怒氣沖沖地撕毀了皇帝的詔書,他下令軍士們要堅守城池。
李紹榮看到叛亂者不肯屈服,於是下令進攻城池。然而初戰便遭失敗,被迫退守至澶州,並集結軍馬,準備再次發起攻勢。
「李存勖接到消息,準備親自率兵征討敵寇,卻突然後院發生火災。」馬直軍王溫在前一天殺害了他的上司,雖然當天局勢得到平息,但是這消息讓李存勖感到十分驚慌。


「從馬直就是李存勖的親兵,連這些最忠心的士兵都叛變了,讓李存勖如何放心出征呢?」


邢州兵趙太等人聯手超過四百名夥伴,謀殺了上司,奪取城池,並以「邢州留後」自封。然而,滄州接連發生暴亂,小校王景戡勉力鎮壓,但他也不願順從朝廷的命令,自稱「滄州留後」。

李存勖急切希望能夠平定局勢,因此委派東北面招討副使李紹真前去攻打趙太並派人前往招安王景戡。在此同時,魏州持續遭受攻擊,雖然李存勖無法進行親自禦駕,但他焦急萬分。宰相及其他重要人物見到李紹榮未能攻下魏州,便推薦李嗣源擔任元帥,代替李紹榮。
李存勖曾對李嗣源失去了信任,但若非宣徽使李紹宏的周旋,或許他早就處理了李嗣源。他曾暗中安排朱守殷監視李嗣源。朱守殷與李嗣源的關係密切,他提醒李嗣源:「你已經有很高的地位,應該事先有準備,因為一旦糾紛發生,就來不及了。」
李嗣源肯定自己的良心,毫不畏懼地表示:「我向天地發誓,我沒有做錯任何事。我的命運由天定,我只能順從。」
「魏州兵變」之際,李嗣源身處洛陽。由於大臣們認為李紹榮無能,因此提議李嗣源擔任統帥,以取代李紹榮的職務。
李存勖不想讓李嗣源帶領士兵,運用自己的偏愛作為藉口,給出留下守衛的任務,而避免他被派往前線。可是李紹宏則是十分盡力地要求派遣李嗣源到前線帶兵。
「忠武節度使張全義表示,河朔地區的問題繁多、悠久存在,若不好好處理,便會演變成巨大危機。他認為,指望李紹榮解決這個爛攤子是不可靠的,只有李嗣源才有能力收拾這一切。」

李存勖面臨手牌耗盡的困境,只能命令李嗣源率領侍衛軍出發前往魏州平亂。
李存勖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首先,他不應該讓備受質疑的李嗣源成為平亂統帥。其次,他不應該讓曾經叛變過的親兵從馬直跟隨李嗣源。
在馬直的指揮官叫做郭從謙,他原本也是戲曲演員,因為在軍中有優秀的表現而得到晉升。他對郭崇韜非常尊重,稱他為叔父,而郭從謙則是睦王李存乂的養子。然而,郭崇韜和李存相繼被李存勖冤殺,讓郭從謙感到憤憤不平,於是他暗中結交了馬直軍校,計劃為亡者報仇。後來,在洛陽,馬直軍校由於飢寒交加,一些人想要發動兵變,王溫甚至殺了自己的上級,而這一切都是郭從謙幕後操控的。
「李存勖和郭從謙曾在閒聊時開了個玩笑,說從馬直造反是你教唆的,是嗎?」這句話不經意地說出,然而對於聆聽者郭從謙而言卻是極大的壓力。他誤以為李存勖已經有所警覺,因此他心裡感到十分擔憂。所以,當從馬直跟著李嗣源出征時,他暗地裡告訴士兵們說:「李存勖連自己的親軍都不信任,等他成功平定魏博兵變後,他會翻臉不認人的。」這些流言蜚語開始傳遍,人人自危,兵變的危機就此爆發。
李存勖讓從馬直軍跟隨李嗣源出征,就等於給了他們一個機會逃生,但卻讓自己走上了絕路。現在,李嗣源卻遭到挾持。
李嗣源接獲命令後,立即率領士兵踏上征程,前往魏州西南。 此時,李紹真已經成功平定了邢州之亂,俘獲了趙太等叛變分子,並趕到魏州碰面合兵。

李嗣源與李紹真相見後,下令將趙太等人拉出行刑斬首,示眾以威懾敵人。接著,又命令部隊安營紮寨,準備第二天發起對魏州的進攻。
在那個夜晚,馬軍的士兵張破敗率領一群人暴動,屠殺朝廷官員,燒毀營地。隔天清晨,他們向中軍帳攻擊直逼而來。
李嗣源帶著親兵出營,面對叛軍的挑釁,他大聲喝道:「你們究竟想要做什麼?」
有人喊道:「將士們跟隨皇上十多年,歷經百戰而奪取天下。但現在,皇上忘恩負義,欺淩士卒。駐守貝州的士卒只希望回到家中,可皇上卻不能原諒他們,反而威脅說要把魏博軍全部屠殺。即使是少數親兵和士卒發起騷亂,皇上也想把他們殺光。我們本來不想反叛,但現在大局已經無法挽回,為了活命只能這樣做。我們打算和城內的合兵一起擊退敵人,讓您在河南稱帝,而我們在河北稱帝。」
李嗣源臉色大變,悲傷地懇求,但眾人始終不為所動。他只好無可奈何地說道:「既然你們不聽我的勸告,那就由你們去吧!我自己回到京城。」
李嗣源被亂兵團團圍住,他們拔出刀劍,威脅說:「我們都是虎狼之輩,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尊卑。你要想離開,那是不可能的。」
李嗣源仍在努力奮鬥,但李紹真卻秘密向他示意順從。叛軍群情激昂地圍繞著李嗣源和李紹真,跨越了城壕,直奔魏州城。
突然間,城中的士兵們改變了立場。皇甫暉帶領軍隊衝出城池,終將張破敗斃命。叛軍隨即崩潰,僅剩李嗣源與李紹真二人一個走投無路。

趙在禮走出城門,前往迎接李嗣源。他向李嗣源表示歉意,並表示願意聽從他的命令。這讓李嗣源感到非常感動。他對趙在禮表示感謝之情並表示自己也是為了國家而戰。兩人隨後討論了對抗敵人的策略,最終達成了共識。
李嗣源假意對趙在禮語氣堅定地說道:「若想要成就大事,就必須依賴兵力,如今城外的士兵被打散後無處可歸,我打算離開城池去召集各軍,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功舉事。」趙在禮聽後馬上表示同意。
李嗣源和李紹真迅速離開城池,在魏縣找到住處,招集散亂的士兵。
當亂兵襲擊李嗣源時,他的堂兄李紹榮率領一萬士卒駐紮在魏州城南。為了消滅這些亂兵,李嗣源派遣了牙將高行周等七人秘密聯繫李紹榮,希望他能夠加入他們的行動。然而,李紹榮對此表示懷疑,認為可能是陷阱,因此拒絕了這個邀請並帶著部隊離開了魏州城南。
當李嗣源身處魏縣時,他僅帶領不到一百名士卒,而且他們並沒有武器。然而,李紹真率領的鎮州兵則有五千名士兵,並與李嗣源一同歸附。
李嗣源淚眼婆娑地向眾人表示:「明天我將前往藩鎮,向皇上呈報,並請求治罪。我會服從皇上的裁決。」

李紹真和中門使安重誨認為這件事情不妥,他們認為李嗣源只是被亂兵劫持而已,是一位元帥,而不是叛賊。如果李紹榮現在退兵回朝,回到京城後,一定會反咬一口,指控李嗣源是叛賊。如果李嗣源回到藩鎮,這將進一步證實李紹榮的謊言,說他是占據地盤,利用這個優勢來脅迫君主。因此,他們建議李嗣源不妨日夜兼程趕回洛陽,向天子親自解釋發生的事情,以便將事情解決。
李嗣源出發自魏州,一路南下至相州。途中遇到馬坊使康福,獲得了幾千匹馬,讓他的部隊進一步壯大。
李紹榮退守衛州後,曾上表朝廷控告李嗣源與軍叛互勾,試圖煽動叛亂。李嗣源對此感到極度驚慌,繼續上書申辯,卻始終未能獲得朝廷的答覆,增加了他的不安之情。正當他心慌意亂之際,石敬瑭前來魏州,給他帶來了轉機。這位女婿的到來不僅改變了李嗣源的命運,更使他得以躋身為一代帝王,名垂千古。

石敬瑭出身於沙陀族群,其父臬捩雞曾跟隨李克用遊走南北,曾多次打下驕人之鬥功,後來更升任洺州刺史。臬捩雞去世後,他的兒子石敬瑭也隨即投奔李嗣源,展開了從軍之路。
當石敬瑭還年輕時,他是一位樸實穩重、沈默寡言的人,喜好閱讀戰書,並且特別崇拜像李牧和周亞夫這樣的勇猛將領。由於他在戰場上勇猛無比,所以被任命為左僕射使。他曾多次救援李嗣源於危難之中,因此得到他的寵信,逐漸成為李嗣源的心腹之一。
石敬瑭踏入魏州後便與李嗣源相會,不禁問道:「現在為何還不想辦法,難道只能束手就擒嗎?」
李嗣源內心緊張,迷茫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眼前的情況,他問道:「怎麼辦才好?」
「成功來自果斷,失敗源於猶豫。」石敬瑭問道:「在古今中外,有哪一位大將能因遭叛軍挾持而逃脫危機?」
李嗣源搖頭表示贊同石敬瑭之見,注視著他,期待他繼續談下去。

「汴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我願意帶領三百名士兵占據那裡,作為我們的根據地,這樣才能保障我們的安全!」石敬瑭提出建議,希望能夠在汴州建立基地,作為他的士兵們的安全之所。事實上,汴州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城市,從唐朝開始就被視為領土的中心,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石敬瑭帶領士兵占據汴州,有利於掌握整個地區的控制權,同時也有助於將來的發展。
康義誠是突騎都的指揮官,他勸告李嗣源說,現在的皇帝昏庸無道,百姓和軍隊都對他感到不滿,如果李嗣源能夠採納大家的建議,或許還有生路可走;但如果他想要固守節操,那麼只有死路一條。
李嗣源深思熟慮後,認為除此以外已無他法可行,因此下令安重誨發布命令,集合人馬,準備攻佔汴州。
因李存勖之命,李嗣源鎮壓了魏州之亂。可是,歷史卻開了一個大玩笑,讓李嗣源成為了叛軍領袖。他被叛亂者挾持,最終成了自己曾抗爭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