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給,你不能搶:古代的政治規矩

中國的封建政治制度經歷了超過2000年的演變,展示出了極高的政治文明和智慧。它的政治規則是多年累月累積下來的,許多政治規則仍然值得我們借鑑。古代的政治規則簡單說就是權力分配和科學管理的結晶。這是歷代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也經歷了無數血腥的洗禮,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不遵守規則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這句話體現了古代政治規則的精髓。
這裡是雞湯有毒,我是大叔,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古代的政治規矩
康熙第一次罷黜太子後,讓大臣推舉儲君。大多數的大臣都推舉了八阿哥胤禩,但康熙卻大怒,不僅不承認結果,還對八阿哥發出了極大的侮辱:「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
康熙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一位聖君,那麼為什麼他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得如此出爾反爾且激動呢?這是因為胤禩「八賢王」的名聲太高了,表現得太高調,鋒芒太露,犯了帝王的大忌。作為皇帝,只要還有一口氣,天下就是他的,不能被任何人爭奪,「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更何況當時康熙還很壯,八阿哥急著要撞到槍口。
結黨謀位,這是歷代帝王最忌諱的政治現象。結黨的文官可以搞亂政治,結黨的武官甚至有逼迫皇帝的危險。幸好康熙是明智的君主,而且非常疼愛他的兒子。他只是痛罵了一陣子,最後只是冷處理了事情。直到十幾年後,雍正繼位,胤禩才被徹底整頓。如果遇到和他一樣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或唐太宗,爭奪皇位的結果將會更加悲慘。一位太子被謀殺,另一位太子被流放。如果皇帝的兒子都這樣了,那些站錯陣營的大臣就更沒有什麼好下場了。
實際上,古代皇帝最喜歡的是「純臣」。純臣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有能力,能夠幹事;二是不站隊,只忠於皇帝,無論誰成為皇帝,他都忠誠於他。
唐朝的李勣就是一個典型的純忠臣。他原本是李密的部下,隨著李密歸順唐朝,幫助唐朝開疆拓土。李淵稱讚他「不背主,不邀功,真純臣也」,受到李淵、李世民和李治三代皇帝的重用,曾任大將和宰相。當李治想廢除王皇后,立武媚娘為後,前朝的重要大臣強烈反對時,他回答:「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詢問外人?」只聽從皇帝的命令,這就是純忠臣的標準回答。
站隊非常危險,但是權力的誘惑很難讓任何人抵抗。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站陣成功就是得到了富貴與榮耀,所以歷史上總有許多人紛紛上陣,不怕死亡。直到雍正改變了傳位的規則,不再公開立太子,將傳位命令隱藏在乾清宮的正面匾額後,直到舊皇帝去世才揭曉。採取秘密立儲制度後,皇權的爭奪不再那麼惡劣了。
崇禎皇帝為什麼殺袁崇煥?小說中說的是中了滿清皇太極的「反間計」,大罵皇帝昏庸。真實的歷史如何呢?
歷史上,袁崇煥確實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而崇禎皇帝也不是完全的無道昏君。他比他的祖父,曾經20年不上朝的朱常洛,以及當了30天皇帝即遭暴殺的朱由校,更像一位皇帝,並且更努力成為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為什麼他會做這樣自毀長城的事呢?一方面是因為崇禎皇帝的性格猜忌易變,另一方面是因為袁崇煥多次打破規矩,超越了崇禎的忍耐限度。
袁崇煥剛被崇禎任用時,曾經當皇帝面誇下口,說「五年平遼」,把17歲的崇禎高興壞了,袁崇煥要什麼就給什麼。下來後,給事中許榮卿問袁崇煥:「你5年就能平遼東,那你胸中應該有一定打算了吧?」袁崇煥卻說:「聊慰聖心耳。」他明明知道以明朝當時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戰勝後金,等於是睜眼說瞎話。關鍵問題上說大話蒙上級,這個上級還是皇帝,後果很嚴重。後來袁崇煥的罪狀有一條就是「欺虐君父」。
擅殺皮島總兵毛文龍,是袁崇煥犯下的第二件大忌事件。至於殺毛文龍是否對抗金人具有利益,眾說紛紜,不得而知。然而從體制上來看,毛文龍是一位一品武將,持有先帝的尚方寶劍,即使有罪,仍只能由皇帝下令誅殺。此外,當時還不是在戰場上,袁崇煥未經請示便殺了毛文龍,是嚴重侵犯了規矩。袁崇煥先斬後奏,當消息傳到北京,皇帝聞訊時感到驚恐,這一事件被記錄在史書中。
袁崇煥違反規矩的第三點是與首輔大臣私下交往,這被認為是一種危險的行為。閣臣掌握了朝廷的權力,而邊將則掌控著軍隊,如果兩者勾結起來,就會對皇帝的權威造成威脅。明朝特別注重這一點,將其視為謀反的行為。在嘉靖時期,奸臣嚴嵩捏造了首輔夏言與陝西總督曾銑私下交往的罪狀,最終夏言和曾銑都被處死。因此,當崇禎皇帝發現袁崇煥在殺害毛文龍之前與首輔大臣錢龍錫商量過,但是瞞著他這位皇帝,袁崇煥的命就危險了。
後宮與干政這條規矩,大家都不是很熟悉。然而,這條規矩卻是比較家喻戶曉的。「後宮不得干政」是一種民間語言,在古代則是「婦寺」這個正式用語,指的是宮廷中的妃嬪和太監。例如,在《三國演義》的開端,大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曾說:「蜺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將一個王朝的衰敗歸咎於宮廷女人和不健全的人,只能說是一種不承擔責任。
從技術面來看,「後宮不得干政」這項規矩其實是合理的,因為女性並沒有充分的條件。這並非因為女性的素質差,而是古代通常奉行「無才便是德」的教育觀念,從小就對女性進行的教育不適合涉入政治方面的事務。
不過,有時候也有例外。慈禧的政治能力和技巧非常高,讓曾國藩、李鴻章和袁世凱等強者也都順服於她。然而,時運不佳,她的行為對歷史的影響甚至使她遭到了貶低。至於太監,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多數是因為貧困沒有辦法而「自殺」,不知道多少字,水準也很低。加上心理扭曲,他們基本上是造成亂局的人。
歷史上對「後宮不得干政」這一規矩的防衛一直都很嚴格,但是卻仍然失敗了。例如漢武帝因為擔心「主少母壯」,而決定殺死當媽的人,但還是有許多案例證明後宮仍然會幹預政治。明清兩代更是專門設置鐵碑在宮門,但還是有明代的太監可以當「九千歲」,清朝更是有垂簾聽政的慈禧。
千載防賊,而卻無法防止皇室中的賊。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專制政治本身的問題。皇權被統一在一個人的手中,而這個人卻無法統治整個國家。特別是在明清兩朝,政治權力達到了最高點,皇帝兼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角色。朱元璋曾經廢除了宰相職位元,他每天需要審閱140多件奏書,還要處理數百件其他政務。然而,朱元璋是一個聰明才智的人,但他的後代不可能全部都願意繁忙地工作。
皇帝倚重太監和太后,是因為他們的地位較低,且沒有後顧之憂。他們總是在皇帝身邊,皇帝認為他們是可靠的「自己人」,因此喜歡利用太監控制大臣。當皇帝還太小,無法掌握權力時,太后會幫助照顧,以維持君權不被忽視。當皇帝長大後,通常他就會「太后還政」,收回權力。
可以看出,後宮的權力是從皇權上獲得的,是皇權向周邊人的分配,也是屬於絕對皇權的下屬,這是專制的歷史意志,不是以人的意願為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