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才是秦始皇的嫡系,王氏父子的功勞卓著

「舉止文雅,治軍有方」,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中,王翦以外的三位都沒有能夠平安度過一生。

王翦憑著精良的軍事策略,成功地扶持了韓國王室,統一了韓國,並成為了戰國時期最傑出的將領之一。

而其他三位名將,雖然在軍事上有著不俗的表現,卻都因為政治、人際關係等因素而身敗名裂。其中,蘇秦因為言辭激烈而遭受到敵對勢力的排擠和迫害;張儀虽然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卻因為鹹袋子之誤而失去信任;韓信更是因為各方勢力的陰謀而最終自食其果。

在戰國時期的風云變幻中,這四位名將以各自的方式承載著歷史的重量,終成了不朽的傳奇。
白起是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然而卻被秦昭王賜死,最終只得自殺謝世;而廉頗因趙王猜忌而不得已外逃,最後鬱鬱而終,客死他鄉;同樣,李牧也因被郭開挑撥離間而被趙王殘忍地殺害。
王翦不只是有著令人矚目的戰功,而且還能夠平安而和諧地度過人生的終局,這讓他與其他三位同樣被譽為戰國名將的人物有著明顯的區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朝終於完成了將所有諸侯的統一,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統一的諸侯國。這個統一過程中,王氏和蒙氏的貢獻最為顯著,名聲流傳至今。在這裡,「王氏」指的是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秦王的相貌,像蜂準一樣精確,長着鷙鳥般的注視力和豺狼般的嘶吼聲,他缺少同情心,卻擁有著兇猛的心性。他雖然居處狹小,但卻出類拔萃地為任何能幫助人民的人出力。然而一旦達成目的,他會毫不顧忌地吞噬他人。」
尉繚見過秦始皇後,給予的評價如下:

「此人務在富貴,然過於專斷,不顧百姓之苦,致使百姓反感。作為一個君主,不該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了百姓的安危。」

他認為秦始皇追求的只是個人的權利和利益,而不關心百姓的福祉。一個偉大的君主應該成為百姓的保護者和指導者,而不是他個人的服務員。
秦始皇,高鼻梁、長大眼睛、高大魁梧、挺拔昂首,聲音低沉像豺狼,心懷兇猛的虎狼之氣,且有寡情薄義之嫌。他在困苦時能謙卑待人,在得勢時也能輕易犧牲他人。
「長頸鳥喙」的長相,昭示著秦始皇與越王勾踐有些相像。總的來說,這樣的人能夠在困難中同舟共濟,但卻不適合與之共享快樂。
「王翦功」儘管非常顯著,但卻未能撼動主要地位。可見其中必定有值得讚揚之處。
「王翦出生於頻陽東鄉,是一位秦國人。自幼便熱愛兵事,並一直效力於秦始皇。」依據司馬遷的紀載,我們可以得知王翦的故事。


在公元前236年的秦始皇十一年,王翦率軍攻打趙國閼與,最終擊敗對方,並奪下了九座城池。
「白起王翦列傳」中提到的王翦,他的簡介開頭有兩句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理解:

首先,「白起王翦列傳」是一部描述戰國時期兩位著名將領白起和王翦的文獻,而王翦是其中重要的人物之一。

其次, 王翦是秦國時期的一位大將軍,曾率軍征服過許多其他國家。在中國歷史上,他以其謀略睿智、勇武果決而廣為稱頌。

總之,王翦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尊崇,他的軍事成就對於當時的中國歷史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秦始皇以前,也就是在秦昭襄王、秦孝文王、以及秦莊襄王的統治期間,王翦雖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但卻未曾受到重用,甚至從未被任命為將領率兵出戰。
「嬴政繼位時只有13歲,年幼嫩,剛登基便委任大臣處理國務。」直至秦始皇在位第10年,「相國呂不韋因涉及嫪毐之亂而被罷免職務。」
當時嬴政正式执掌朝政大权,这意味着王翦是秦始皇亲自提拔重用的将军。因此,@七品草民认为王翦是秦始皇的嫡系。
「晉陽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将军骜攻魏」;「七年,将军骜死」。相对于「蒙氏」的军功,王翦建立军功相对较晚,而且也并非承接祖上福荫。
在十一年的時候,秦國的王翦、桓齮和楊端一同攻打鄴城,最終取得了九個城池。其中,王翦分別率軍攻打了閼與城和橑楊城,兩座城池均由同一支軍隊佔領。經過十八天的攻城戰,王翦的軍隊下撤至斗食以下,其中有二人作出卓越表現被推薦加入軍隊。在這次戰爭中,秦國還取得了鄴城和安陽城,這次攻打由桓齮率領軍隊進行。這些歷史事件被記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
《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王翦在首戰中的詳細紀錄。


在西曆前236年,秦國派王翦、桓齮、楊端三位大將率領大軍攻打了鄴縣,最終奪得了九個城。
王翦進攻閼與和橑楊,將所有的士兵合併成一支軍隊。他指揮軍隊長達18天,遣返那些薪水低於一斗的軍官,從10個人中選拔了2個人跟隨著軍隊。這支軍隊攻取了鄴縣和安陽,由桓齮率領。
根據對比《王翦列傳》內容的推測,可以看出王翦的軍事才能之優異。
秦國曾派出三路大軍,但只有在王翦的精準指揮下,才成功攻下了九座城池。
「其二,王翦攻下閼與、橑楊的成功原因在於他集中了兵力,並將重心放在了突破敵方的關鍵點上。」
在這場戰爭中,王翦採用了一種不同於敵軍的戰術。他不是像對方一樣依仗著數量的優勢圍攻城池,而是挑選出精銳部隊進行攻城拔寨。這種戰術確實很有效,因為它可以快速且有效地擊敗敵人,降低對方的抵抗力,並且可以有效地節省人力資源。而這也是王翦曾經多次獲勝背後的原因之一。
秦始皇十八年,即公元前229年,王翦率軍出征攻打趙國。經過一年的持久戰,終於攻克了趙國,趙王也被迫投降,趙國從此成為秦國的一個郡縣。
在滅趙之戰中,王翦不僅是主角,也影響到另一位戰國時期著名將領的命運。
在《趙世家》中,司馬遷提及了秦人攻打趙國,趙國派出將領李牧和司馬尚率軍反擊。值得注意的是,李牧被稱為「大將」,與「將軍司馬尚」有所區別。然而,李牧最終卻落入了王翦的反間計中而身亡。
在《李牧列傳》中,描述了秦國為了反間,利用了趙王寵的信任向他的臣子郭開金行賄。不過實際執行計畫的人卻是王翦。傳說秦國欲借此機會破壞趙國內部關係,指控李牧和司馬尚想要發動反叛。
在《趙世家》中,司馬遷指責趙王所造成的李牧之死,並且表示趙王遷是出身卑微的「倡母之子」。 司馬遷毫不客氣地描繪趙王遷的行徑,指出他沒有良好的品行,聽信了讒言並導致了李牧的死亡。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擔心秦國發動攻擊,因此派荊軻前往刺殺秦王。不幸的是,荊軻的刺殺行動失敗了,使秦王非常憤怒。於是,秦王派遣名將王翦進攻燕國。明年,燕使荊軻為賊於秦的計畫最終導致了燕與秦之間的戰爭。
「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這句話意為燕王喜選擇放棄自己的國家逃到了遼東,而王翦則成功地平定了燕國薊一帶,並凱旋而歸。
王翦之子王賁率領秦國軍隊攻打楚國,楚軍在戰場上慘敗,此事成為「秦使翦子王賁擊荊,荊兵敗」的歷史事件。在此之後,王賁率軍撤回時順道攻打了魏國,最終導致魏王投降,「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如此一來,魏國也被平定。
「秦始皇曾先後滅掉韓、趙、魏,並驅逐燕王;同時也多次擊敗楚國大軍。王翦之子王賁、以及李信,則成功平定了燕國和齊國的叛亂。」
王翦和王賁的父子二人在秦朝統一天下的歷史中具有極高的地位,他們的戰功讓六個國家都被消滅,唯獨韓國例外。因此,世人才有了「天下盡歸一統,卻是王氏和蒙氏功最高」的稱謂。
根據《秦始皇本紀》的紀載,在公元前230年,也就是王翦出征趙國之前的十七年,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俘虜了韓王安,併吞了韓國的領土,並將其改為郡治。因此,韓國在公元前230年已經被消滅。
在《秦始皇本紀》裡,司馬遷只用了六個字,「王翦謝病老歸」——也就是說王翦因病退職並回到家中安度晚年。
王翦和秦始皇之間存在矛盾。因為王翦的戰功卓著,聲名顯赫。但是,秦始皇有意壓制王翦,並決定重用李信作為措施。
李信是一位年少而又勇猛的秦國將領,他曾帶領數千士兵追擊燕國太子丹,直到衍水地區。最終,李信率兵破敵,擒獲了逃亡的燕太子丹。這件事情發生在現今遼寧省太子河地區。
李信是一位年輕又有勇氣的將領,和深諳兵法的王翦截然不同。而且,李信只是擒獲了一位敗逃的太子而已。然而,秦始皇卻認為他是一位賢勇的將領。雖然司馬遷只覺得他有勇氣罷了,但秦始皇卻認為他不僅有勇氣,還有才能。
「吾欲攻打楚國,問李信需多少兵馬方可成功?」秦始皇詢問。李信信心滿滿地回答道:「攻取楚國僅需二十萬人。」
秦始皇遇到了一個問題,他轉而向王翦尋求幫助。可是王翦的答案出乎意料地直截了當 —— 只有六十萬人才能達到目的。
因為王翦已年事已高,不敢奮勇作戰,秦始皇因此對他不太滿意。此時年輕而果敢的李信卻指出了正確的策略,讓秦始皇對他印象深刻。「於是秦始皇下令讓李信和蒙恬率領20萬人南下攻打楚國。」
「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這句話意思是王翦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因此他以生病為藉口退隱老家養老。但是有些人覺得,王翦可能是因為不滿意而故意退出,讓秦始皇難以應對。
在戰爭中,「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表示李信和蒙恬成功攻下了楚國的平與和寢城池,並且擊敗了荊軍,初步建立了勝利的基礎。「信又攻鄢郢,破之」,而李信又帶領軍隊成功佔領鄢郢。起初,楚國似乎不敵秦軍的攻勢,整個戰爭形勢非常有利。
李信帶領軍隊向西行進,並在城父與蒙恬會師。此舉是為了準備再度進攻楚國。
楚軍大將荊人跟隨李信軍三天三夜,不斷追擊而成功擊敗其軍力。然而,他們卻沒有停下腳步,一路尾隨著李信軍。最終,他們奮力一戰,成功擊敗了李信軍。荊人率軍進攻秦軍的軍營,成功殺死七名都尉,使秦軍士氣大損,敗退了回去。
在《楚世家》中,描述了秦國將軍伐楚時的一場大戰。據記載,秦國將軍在這場戰役中大破楚軍,楚國也因此丟失了十幾座城池。但是,在《秦始皇本紀》中,對這場戰役的描述卻非常簡略,甚至可以說是定性失敗,因此未能詳細記錄戰況。
「秦軍失敗的消息傳來,始皇聞之大怒」。秦始皇感到非常憤怒,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但是在意識到自己的過失後,他決定親自前往頻陽向王翦認錯。
李信率領著二十萬士兵進攻楚國,然而王翦卻沒有與秦始皇發生爭議,也沒有預見秦軍必然戰敗。反之,他悄悄地聲稱自己生病,選擇退休在家。
「王翦這樣做可以說是為了自我保護。」
「因為稱病歸老」,這個做法不僅避免了與秦始皇的爭執,也保障了大王的權威和尊嚴,同時避免了留下「老將不受重用」的論據。


當秦始皇向他致歉時,王翦卻謙遜地推辭道:「老臣身患重病,精神恍惚,已經不能負責事務。」他希望秦始皇能夠挑選更加優秀的將領。儘管他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期待著將來國家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王翦再次提出要求,表示「只有六十萬人的兵力才足夠。」秦始皇答應了這個要求。隨後,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出征,而秦始皇也親自前往灞上送行。


王翦在出征前向秦始皇提出請求,希望賞賜他許多優良的土地和房產。王翦的請求中特別強調了美麗的家園和湖泊的數量。
「王翦竟然提出如此過分的要求,這讓一個出征的將軍無法理解!」這是眾人對王翦的譴責。但其實,王翦的舉動有其深意。

這位將軍驕傲自大,不願向王翦稟報,帶著士兵出征,自以為能獨當一面。但王翦深知,戰局千變萬化,需要多方面的決策和應對。因此,他要求將軍必須每天向他匯報戰況,以便及時調整策略。

這樣的過分要求,在眾人眼中是一種羞辱,但對於王翦來說,則是保護士兵和確保戰局勝利的必要手段。最終,這位將軍經過王翦的指導和幫助,成功擊敗敵軍,成為了一名傑出的將領。
秦始皇告訴王翦:「你盡管上路吧,不用擔心你家裡的日子會過得不好。」
王翦道:「作為帶兵的將領,即使有功勞也難以獲得封侯賜爵。因此,我想利用大王特別重用我的機會,向大王請求賜予園林池苑,以便我給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份家產。」
雖然王翦所說的話顯得有些背離正道,但秦始皇聽後卻反而感到高興。
王翦渡過了函谷關後,立即派了五批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作為報酬。使者們都是精通農業的專家,能夠開發出最好的農田。王翦的行動顯示了他對於農業的重視,也表現出他對於軍民生計的實質關注。這次的請求不僅是贈予王翦的,更是一份對百姓的恩澤,為此,王翦的請求也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
也有人說,王翦將軍這樣的要求是合理的嗎?
王翦說:「不這樣做。秦王冷酷而不相信人。現在我們擁有空著的秦國士兵,卻只讓我專職統率,我不多請田宅作為子孫繼承的家業來保障我自己,那麼讓秦王坐以待斃有何難?」——摘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秦王為人嚴酷,又多疑而粗暴。現今我領導秦國的所有士兵,為了表達我參戰的決心,我請求賞賜以供子孫居住。難道我還要讓秦王無端懷疑我嗎?」
「現在明白為何王翦可以有卓著的戰功,卻能夠得到善終了吧。」
「王翦代替李信進擊荊,成功攻下了楚國」。當荊州聽聞王翦率軍增援,楚國便動員全國軍隊迎戰秦軍。
「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這句話描述了王翦抵達戰場後所採取的策略。他構築了堅固的營壘,並堅守不出,拒絕了楚軍的挑戰。在這場戰役中,王翦堅定的守勢相當重要,因為它打破了楚軍的攻勢,最終為秦國贏得了勝利。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這句話描寫了王翦對待部隊士兵的態度。他在駐紮地安裝了淋浴設施,並且每天讓士兵好好休息,洗個澡。此外,王翦還會供給士兵上等的飲食,這些飲食能夠撫慰他們的身心。而更重要的是,王翦會親自與士兵同飲共食,這種行為体现了他對士兵的关心和关注。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感到被尊重和受到关爱,这也是他们能够在战场上奋勇前行的动力之一。
「王翦為安撫士兵情緒,在秦軍剛剛被楚軍擊敗之際舉行了一項重要行動。這一舉動不僅證明了王翦對士兵的關愛有如子女般,也凝聚了官兵間的一致心意,彰顯了秦軍強大戰鬥力的本質。」
不久之後,王翦派人去問在軍中是否有戲劇演出。回答者說:「我們正忙於投擲遠距離的石塊。」於是王翦說:「這些士兵非常有用。」——摘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經過一段時間後,王翦派人去問士兵們在玩哪些遊戲。回報說:「正在進行投石比賽,看看誰能投得更遠。」於是王翦宣布:「這可以作為士兵的一種訓練。」
「從軍中遊戲」已成為判斷士兵是否符合要求的工具,但七品草民一直無法理解其奧秘所在。
「荊數多次挑戰,然而秦軍不敢應戰。最終,荊數決定率領軍隊東進。」這個行動讓楚軍十分高興,他們看到了秦軍的膽怯。在這場戰爭中,楚軍繳獲了不少戰利品,讓他們可以更加自信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王翦趁機出兵追擊楚軍,派遣健壯的士兵展開強力攻擊,終於大破楚軍。而在追擊期間,王翦率軍來到蘄南,消滅了楚軍的主帥項燕,逼迫荊軍潰敗而逃。
在遠古時期,中國的秦國因為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而逐漸壯大。其中,秦國的領袖「秦因」曾經乘勝追擊,占領並平定了楚國的城邑。在此之後的一年,秦軍成功地俘虜了楚國的王「負芻」,並將楚國各地劃分為一個個郡縣。整個過程歷時一年,最終成功地平定了楚國。
王翦領軍南征百越之地,這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君主挑起了戰爭。他嚴陣以待,準備征服這片土地,奉行他的征討之路。
秦朝二世在位時,王翦和王賁已經過世。在陳勝領導的反秦起義中,秦國命令王翦的孫子王離進攻趙國,封鎖趙國王和張耳在巨鹿城的位置。陳勝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因此秦國派遣王離圍攻巨鹿城。
王翦的孫子就是秦將王離。根據《項羽本紀》所述,楚將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祖父,曾經被秦將王翦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