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正的領土版圖,究竟有多大?

大明王朝是歷史上非常獨特的一個朝代,最顯著的特徵在於他們是從零開始擴張領土。當時的華夏王朝早已沒有任何一塊未被攻占的領土。
「近百年」江南地區陷入胡塵,「二百五十年」中原地區也淪陷,而「四五百年」以前,雲貴、河西、遼東、燕雲、河套地區就已經失去了繁盛。
終於征服全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專制王朝-明朝。朱元璋即位後,開始實行一系列重要政策,推行侯伯制度,規範地方政權,加強中央集權,以保國家統一和民族繁榮。他還注重教育事業,成立國子監,為當時的教育事業培養大批人才。在外交上,他對外開放,積極發展與蒙古、朝鮮、越南等國的貿易往來,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被尊稱為「洪武大帝」的朱元璋在位期間,不僅維護了國家安寧,還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開啟了明朝的盛世時期。
不只是收復了南宋失去近100年的江南,不只是收復了北宋失去近250年的中原,還收復了五代時失去了400年的燕雲地區,成功攻破了元大都,奪得此中心重鎮。此舉統治了全亞洲近百年。
在襟緒未展的年代,北方草原上的一股勢力,也因其與秦國的關係而引起了天下的注目。這股勢力的領袖,被稱作「匈奴王」,他與其子孫繼續領導著匈奴人對中國的進攻,成為漢朝和中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漢武帝在位時,曾經進行過多次北伐,但都未能徹底擊敗匈奴勢力,反而造成漢軍嚴重的損失,加劇了中國內部的經濟危機。漢武帝上台之初,就開始實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進中央集權,強化官僚體制,增加財政收入,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其中「均田制」被譽為自秦漢以來最為重要的制度革新之一。

當漢朝的政治和經濟狀態開始逐漸穩定下來之後,漢武帝和他的接班人們又開始關注外交和戰爭問題。漢武帝的外交政策主張「以和為貴」,力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與匈奴之間的矛盾,並通過締結婚姻聯盟等方式,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但在許多情況下,漢武帝仍不得不動用武力,以保衛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

經歷了漫長的戰爭和政治經濟的劇烈變革,漢朝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大和穩定的王朝,也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同時,漢朝的外交政策和對待少數民族的方式也留下了一些問題和挑戰,成為後世的思考和探究的對象。
然而,朱元璋面對如此脆弱的國家基礎,卻無法有所作為並休息。對於那些曾在貧困和饑餓中茍延殘喘並為求生而乞討的人來說,缺乏馬匹也是一個問題。但朱元璋選擇的方法是到敵人那裡搶取所需,每次明朝軍隊北征大獲全勝,都會掠奪數以萬計的馬匹、駱駝、牛羊等資源。
江淮地區蘊育著一支強大的南方軍團,他們從無到有地建立了一支龐大的騎兵部隊。依靠這支鐵騎,他們不僅實現了「以南統北」的壯舉,重振了華夏文明,更於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全國統一,成為了華夷之主。
大明王朝成功收復了失落了400~500年的雲南、貴州、甘肅、遼東、河套地區,進軍塞北朔漠,將蒙元帝國徹底擊敗,重新轉化為原始的遊牧部落。大明王朝不僅重新建立了一個亞洲大帝國,還在唐朝滅亡五百年後,重建了華夏獨尊的東亞朝貢體系。
朱元璋的兒子、永樂大帝朱棣為了成就自己的偉業,曾經徹底重建了江山,並在靖難四年屠殺了百萬人。他成為了「大燕高祖武皇帝」,可他仍不滿足,希望能夠更配得上「大明太宗皇帝」的美譽。為此,他率領北伐大軍,風馳電掣,七次擊破雲樓船,南下征服南洋地區。他還派出水陸兩師,在亞洲各地展開了疾風迅雷的征服戰爭。

鄭和率領的艦隊在遠征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日本。明朝水師抵達時,有十萬大軍在邊境等候,統一了日本的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在沒有發生戰爭的情況下,足利義滿選擇投降並接受冊封,成為大明帝國的日本國王「源道義」。甚至富士山也被朱棣冊封為大明的「壽安鎮國山」,並頒賜皇家詩作。
鄭和率領的船隊多次出海,使整個東南亞地區成為大明海軍可自由遊蕩的領域,以及印度洋地區的競技場。
在靠近赤道的蘇門答臘島上,鄭和率領的艦隊成功擊敗了海盜陳祖義的勢力,並且招降了當地的武裝華僑。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建立了一個大明直轄領土,並在此駐軍,成立了名為「舊港宣慰司」的機構。

馬六甲海峽是當時世界海域的樞紐,大明帝國的軍隊常常駐紮在該地區直接掌控情勢。
「大明王朝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洋沿岸的多個土邦國王都向大明進貢並接受冊封,成為大明的臣子。許多國王還親自率領人馬跟隨鄭和艦隊來到中國,並向大明天子行禮叩拜。」
經土邦國王的請求,朱棣冊封了滿剌加(馬六甲)國西山為大明帝國的「西山鎮國山」,以及浡泥(汶萊)國後山為大明帝國的「長寧鎮國山」。這兩個山峰和富士山一樣,都被禦製了碑文,朱棣還親筆撰寫了詩贈送。


有時候,一些國家的統治者並不願意接受鄭和船隊的到來。然而,像蘇門答臘和錫蘭(斯里蘭卡)國王這樣的人,最終還是被鄭和船隊輕鬆征服,結束了他們的統治。鄭和船隊的海陸攻勢,成功地征服了他們的國家,並俘虜了國王。
張輔是大明王朝的一位傑出名將。他率領十萬大軍,重新征服了漂泊獨立了數百年的越南地區,使其成為大明帝國版圖上的一個交趾布政使司,與內地的各省一樣。
今天的緬甸、寮國和泰國北部都曾是中南半島的一部分,被劃入明朝的版圖之中,成為「三宣六慰」的統治區域。這些地區包括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車裡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和寮國宣慰司。
大明帝國統治東南亞,震懾印度洋,領土版圖從貝加爾湖一直延伸到赤道諸島,聲勢強大,影響力達到印度洋沿岸的南亞、中東和東非各個部落。
倭奴、高麗、漠北、安南、緬甸、呂宋、暹羅、馬六甲、蘇門答臘、斯里蘭卡等地,全都被大明版圖所包括,其領袖們無不效忠投降,逆來順受,甚至許多小國君主,主動獻土歸順於大明,甘願成為大明境內的一個平凡百姓,終身留居不離。
瓦剌之也先、韃靼之阿勒汗、察哈爾之林丹汗,都是在漠北地區崛起的強大部族首領。按照法律,他們都是大明帝國的封臣,向天子稱臣的。然而,當大明帝國出動軍隊對付他們時,這並不是在對抗平等的國家,而是在鎮壓反抗的部族酋長。
多年來,《明朝最大疆域圖》的各個版本都被認為劃得太過保守。
譚其驤先生在上世紀所製作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由於當時對歷史的局限性,對於中國歷史上曾被統治或占領的領土,做了明顯的雙重標準劃分。
「朝鮮」是一個附屬國,每代國王都必須獲得中國明朝的封貢。
「渤泥」(指汶萊),「蘇祿」(指蘇祿群島),「滿剌加」(指馬六甲),「麻剌」(指棉蘭老島)等附庸國都是國王主動臣服於大國的範例。
「斯里蘭卡」和「蘇門答臘」等國家曾經是被清朝軍隊生擒國王的附庸國。
「譚版明朝歷史地圖」描繪的明朝版圖,居然把所有的領土都畫在了大明國境線的外面。
都可以發現,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和周邊國家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歷史。這些國家包括了印度、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等等。這些交流不僅促進了經濟和商業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和創新。例如,《四書》、《五經》等經典著作就是在漢代和東漢時期運用詩歌、文章、理論相互交流的結果產生的。

此外,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興起也為世界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和貨幣制度。例如,唐代時期的“交子”和宋代時期的“海外錢”就在當時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和使用。這些貨幣的發行和使用,不僅促進了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貿易的進行,也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總體而言,中國向外交流的歷史文化和商業往來,對世界各國的發展和進步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貢獻。作為一個重要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貢獻,必然會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繼續綻放光芒。
「以上這些附屬國,無庸置疑地屬於大明帝國的版圖。」
在〈譚版明朝歷史地圖〉中,不僅涵蓋了之前提到的朝鮮和東南亞的各附屬國,甚至連和西南土司沒有區別的三宣六慰(緬甸/寮國/暹羅),以及明朝政府直接駐軍的舊港宣慰司,都被直接劃出了大明的版圖,……
很多人都認為,明朝時期的版圖僅有300萬平方公里,遠不如大元、大清等朝代。這種錯誤的想法源於很多教科書的誤導。教科書中往往將明朝的領土簡單地描繪成今天的中國境內加上一些少數民族聚集區域,而沒有考慮到明朝時期的海上領土和對外貿易港口。實際上,明朝時期的版圖甚至超過了清朝。但是這種錯誤認識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勢。
有誰可以說明,為什麼只有「大一統郡縣制」下,才能把「流官」管理的編戶齊民的土地,也就是長城以南的「兩京十三省」,稱為大明領土呢?事實上,在中東歐洲的古代大帝國中,各地方領主的權力是極大的。而在歐洲的近代殖民帝國中,各地總督的權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誰說只有中國的「大一統郡縣制」才能維持統一領土的呢?這種觀念未免太過拘泥於中國傳統的官制,且缺乏比較與反思。
「如此雙重標準,只為刻意貶低並打壓大明,實在荒謬可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評價大明朝時,使用不公平的標準來批評他們,並且帶有明顯的偏見和意圖。

有些人對於大明朝的評價持有不同觀點,認為這是一個光輝的時期,有高度的文化和經濟成就。然而,有些人採用了過於嚴苛的標準,傷害了大明朝的形象,並指責他們遵循的是不道德、貪婪和殘忍的制度。

這種不公平的標準可能源自種族歧視、地緣政治和其他的立場因素,這些立場與實事求是和公正相違背。為了理解歷史的真實面貌以及擁有全面的觀點,我們需要對歷史有一個深入的研究,從多方面去分析和評價,而不是使用有偏見的眼光來看待。

總體來說,如此雙重標準的做法,不僅對大明朝不公平,也是對正確研究歷史的目標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因此,我們需要採取全面、公正和中立的態度來評價歷史和文化遺產。
《譚版明朝歷史地圖》完整呈現了明朝時期所有藩屬國的版圖,而這種呈現方式卻造成了許多人的誤解和混淆。因為地圖沒有明確區分現代獨立國家和明朝藩屬國的不同,讓人難以分辨。
在歷史上,明朝和朝鮮半島一直都保持著緊密的關係。朱元璋在位期間,曾經向朝鮮貢獻許多物資和技術。同時,他也確實將原屬於遼、金、元代的圖們江東岸地區劃給了朝鮮,這一政策是出於六朝以來一直延續的邊界劃設。然而,長期以來,這一決定被一些無知之人抨擊為「割地」。事實上,這一地區一直是朝鮮領土的一部分,明朝只是將當時的邊界予以確定和維持而已。今天,中國和韓國都重視和平,希望在和諧與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建立互利共贏的關係。這也是中國崛起後努力推進的一種新型國際關係,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所應有的風範。
然而,朝鮮的國王一直只是大明天子的封臣,一位享有親王待遇的郡王而已。而朝鮮王國只是大明帝國的一個自治區域,和建州女真部一樣,只要能成為大明的附庸,這已經是朝鮮王國最大的光榮和榮耀。

抗倭英雄李舜臣是朝鮮王國史上的頂級將領,但他總是自認為「大明朝鮮國人」。李舜臣的忠誠受到朝鮮官僚的排斥,但卻深得國王的賞識。如果不是在露梁海戰英勇犧牲,他有可能被調往大明帝國服務,而這也是他本人非常期望的事情。
大明天子賞賜臣下土地,是帝國內部的行政區劃,完全不存在所謂「割地賣國」之說,這樣的論調實在是誇大其辭,毫無根據。
在其宏麗的版圖上,包括現今中國、蒙古、朝鮮、越南、緬甸、中南半島、印度、印尼一帶,以及東非的馬達加斯加島等地。

大明帝國自成立之日起,不斷進行對內改革和對外擴張,建立起了強大而穩定的國家體制和政治經濟體系。在向海外拓展的過程中,大明帝國不僅對當時的亞洲地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同時也將自身的文化和思想帶到了這些地方,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在大明帝國的輝煌時代,許多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化人物和科學家相繼湧現。他們為大明帝國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然而,大明帝國的輝煌時期並非長久的,隨著內部政治腐敗和外部侵略的加劇,這個強盛的帝國最終進入了衰落期。但是,其所創造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卻永遠地留存在人們的心中。
中國古代在生產力方面曾達到最高峰。在開國前的兩百年中,就綜合國力而言,中國無庸置疑地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
西亞的帖木兒帝國和跨越三州的奧斯曼帝國被譽為歷史上的霸主,其軍力強大一時,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卻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由於貪圖與明朝交往的朝貢利益,這些帝國甚至寧願「成為明朝的狗」,主動派遣使臣向大明朝稱臣納貢。
「我朝國勢非常強盛,超越前古,能夠統禦北方的胡虜、西南的番族、南方的島嶼、以及遠至西洋的諸夷,沒有像漢朝那樣的和親,也沒有像唐朝那樣的結盟,更沒有像宋朝那樣向敵國納歲貢。我們的國家也沒有像兄弟邦國之間那樣的敵對關係。」
瑰麗的大明帝國曾經佈武於七海,統治全球。德威王朝的強大實力讓萬國領袖認可,這不是虛構故事,而是真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