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御醫」其實大有不同

在中國古代,皇帝被認為是全天下最高的統治者,因此所使用的物品都被稱為「御用品」。皇帝生病時,專門的「醫生」會為其服務。在宮廷戲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如果某位娘娘身體不適,皇帝就會下令召來「宣太醫」或「宣御醫」。這兩位大夫都是為皇帝和娘娘看病的,為什麼他們的稱呼不同呢?在等級森嚴的皇宮中,他們各自擁有幾品官銜?

「御醫」和「太醫」兩者皆是醫生職務稱謂,專門為皇帝及其皇室成員服務,直接受皇帝、指定大臣、娘娘等的指揮。「太醫」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當時有「太醫令」的職位,而西漢時期已經有太醫的官職設置。唐宋時期,在太常寺中設有太醫署或太醫局,金朝開始稱之為太醫院。元代的太醫院已經成為獨立的醫療機構,除了負責醫療工作外,還會製作御藥。

到了明代,太醫院已經出現了分科。《大明會典》中記載,太醫院是正五品衙門,設有院使、院判、御醫、吏目等官職,而在吏目以下,還有冠帶醫士、醫士、醫生等不同的職位。

與太醫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御醫才是真正意義上為皇族診治疾病的大夫,其職位等級也比太醫高。在清代,御醫院又被稱為「太醫院」,因此御醫確實被人們尊稱為太醫,但是被尊為「太醫」的絕大多數都不是御醫。太醫院職官品秩原定為:院使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御醫正七品,吏目八、九品各十三人。

自從官辦醫學教育開始後,御醫的選拔多由經過多年系統培養的官辦醫學生經過層層考核和篩選而出。據清代官方典籍《大清會典則例》和清末御醫任錫庚所寫的《太醫院志》記載,御醫是太醫院中的固定官職,人數約為十人左右。

御醫的官階起初為正八品,但准許使用六品冠帶,後來提升為正七品,仍准許使用六品冠帶,並可以使用貂皮、掛數珠等物品。御醫才是真正為皇族診治疾病的大夫,一般來說,這些醫療人員屬於皇家的私人醫生,不向外人提供服務,除非皇帝派遣他們去為某個指定對象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