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姜子牙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時,遇見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周文王賞識姜子牙,封他為「太師」,並稱他為「太公望」,是周武王尊崇的「師尚父」。姜子牙協助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並成為齊國的創立者。他是周文王時期的首席智囊和武王時期的最高軍事統帥,也是西周的開國元勛和齊文化的創始人。作為中國古代的一位著名韜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地位得到了歷代典籍的公認。儒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各家學派都把他視為本家人物,尊稱他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又名姜尚,可能出生在東海邊或牧野之間。他的先祖曾擔任四岳之一的官員,協助夏禹治理水土有功。在舜、禹時期,姜子牙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因此也被稱為呂尚。有些人被封在申,姓姜。在夏商兩代,申、呂的封地有些被授予旁支的子孫,有些後代則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後代的遠房親戚。呂尚原姓姜,但因為以其封地的名字為姓,所以被稱為呂尚。
姜子牙出生時,他的家境已經破敗。因此在年輕時期,他曾經當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經營過酒店賣酒,以維持生計。但姜子牙的志向卻從未停滯不前,不論是在宰牛還是經商期間,他一直勤奮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探究治國安邦之道,希望有一天能夠為國家做出貢獻。然而,他直到70歲時仍一事無成,一直閒居在家中。
有人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商紂效力,但由於商紂暴虐無道,姜子牙便離開了他。他四處遊說列國諸侯,但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君主,最終前往西方,歸依於姬昌。還有人說,姜子牙隱居海濱,過著隱士的生活。當姬昌被羑里囚禁時,他的臣子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子牙之名,遂召請他前來。姜子牙也因為聽說姬昌賢德、尊重關心老年人,便前往相助。姬昌與散宜生、閎夭三人一起營救姬昌,並尋找美女奇寶,獻給商紂以換取姬昌。最終姬昌獲釋,返回周國。儘管有不同的版本,但傳說都認為姜子牙是姬昌、姬發之師。
有兩個關於姜子牙興周八百年的傳說。第一個傳說說,周文王為姜子牙拉車,共拉了八百零八步,因此姜子牙便預言:「我可保你周朝八百零八年的江山。」第二個傳說說,據說在周康王六年,姜子牙病重,周康王前來探望他,詢問周朝今後如何延續,姜子牙無奈地說:「我死後你不要將我安葬,將我放在棺材裡,把棺材懸掛在金鑾殿的殿門上,哪裡有戰事就把懸棺朝向哪個方向。」這就是姜子牙懸棺的傳說,姜子牙死後,周朝流傳著一個傳說,那就是「懸棺落,周朝亡」。據說姜子牙靠著自己的懸棺,守護了周朝八百年,然而在周朝的史籍中並未記載此事,只是在民間成為了一個神話傳說。
公元808年,一位御廚在端菜的時候路過姜子牙的懸棺,不慎滴了一滴鮮血在菜裡。當天君王用膳時,發現菜味異常鮮美,詢問御廚,御廚不得不從實招來,讓君王發現了鮮血的來源,於是君王下令打開姜子牙的懸棺查驗。結果,棺材一打開,八隻鴿子飛出來,朝八個方向飛去,象徵著姜子牙的保國大業已經結束。根據傳說,姜子牙曾說過「懸棺落,周朝亡」,而這個傳說也成為了現實,周朝從此陷入了內亂和外患,姜子牙保國的使命也宣告結束。
姜子牙的一生充滿坎坷和波折,但他的成就卓越,涵蓋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各個領域。尤其在軍事方面,他被譽為兵家之鼻祖,是後人學習的榜樣。因此,太史公稱他為「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他的才華和成就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
除了在歷史和軍事上的地位,姜子牙在文藝和宗教方面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他被塑造成一位高大全面的形象,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時,作為宗教的神仙,他被奉為武神、智神,是一位居於眾神之上的神主。人們相信他護佑眾生,並且被稱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姜子牙的影響和地位在中國文化中深遠,廣為流傳。
周朝自公亶父時期起,便渴望能有一位卓越的聖人,一位武功超群、文才卓越的智者,來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偉業。因此,他們尊稱姜子牙為「太公望」,等到武王執政時,更將其尊為「師尚父」,尊崇程度之高,權勢地位之重,可謂是無以覆加。
周文王任命太公為「太師」,成為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事,又問政治。太公的謀略占據了周朝許多重要的決策,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說,足以證明他在周朝中地位的重要性。
姜子牙經歷了半生的飄搖不定,沒有機會與明主合作,直到遇到姬昌才開始發揮自己的才華。他在姬昌的領導下,以修德振武的方式協助他,希望能夠實現興周的目標。周武王伐紂時,姜子牙擔任軍師,參與了牧野之戰,最終滅掉了商朝,立下了大功。
在周初的分封中,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理國家有方,創造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他的政績在後世也有所傳承,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