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與東周是如何劃分的?兩個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周朝是距離現在最遙遠且有出土文物作為證據的朝代之一,從西周開始計算已經超過了三千多年。然而,為什麼周朝要分成西周和東周呢?實際上,大家對東周的印象可能更加深刻,因為它分為了春秋和戰國時期,而春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儒家、道家思想開始興起,是文化上的首個高峰期。

​西周的遺物可能只是為東周留下的良好基礎。文王拉車行遍八百步,每一步都奠定了周朝的基業,步履穩健則天下太平,反之則社會動盪不安。

在歷史上,周朝被分為東周和西周兩個時期。東周這個名稱來自於周平王遷都到成周(即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在此之前,周朝的都城位於鎬京(即今天陝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處的灃河東岸)。由於成周位於鎬京的東邊,因此被稱為「東周」,而在王都仍然位於鎬京的時期,則稱為「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麼「東周」和「西周」到底有何不同呢?文王行走的八百步是怎樣走過來的呢?

西周時期的一大特點在於周王的地位和權力高於諸侯國,諸侯國只是周天子中央政權下的地方政權,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但在周王東遷後,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周王本身已經降為一個諸侯國,而且經濟和軍事實力也大幅減弱,王室逐漸形成了齊、秦、晉、楚爭霸的局面。司馬遷曾說:齊、秦、晉、楚在西周時非常微弱,其封地或百里或五十里。到了春秋時代,「四海迭興,更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春秋時期成為了霸主們爭奪的天下,而周王朝只是一個名存實亡的存在。

​春秋時期長達200多年,其政治中心是各大國家之間的爭奪霸權。在這一時期,先後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以及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霸主政治。此時的國家,從周王室的角度來看,是從西周的統一走向分裂的。

​戰國時期各國政治的核心目標是「富國強兵」和「吞併對方」,以實現中國的重新統一。相較於春秋時期的「爭霸」,戰國時期的政治更強調「兼併」。為了在爭奪霸權和防止被他國併吞,各大國進行了圖強的改革運動,以適應新的形勢。這些改革運動成為各國的重大政治事件。這些改革既使國家變得富強,又推動了社會制度的進步。例如對賦稅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封建地主經濟的成長;用人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成文法的公布促進了封建法律制度的確立;郡縣制的設置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等等。最終,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強國崛起,並被稱為「戰國七雄」。

與西周相比,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政治風雲變幻的時代,對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的革命,推動了歷史的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