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古代中國兼愛非攻的哲學家,對現代社會仍具啟示性!

春秋時期,以諸侯割據相爭之狀,為古代中國一段戰爭歷史,而其中一人物,是傳說中百家爭鳴的代表人物──墨子。

墨子出生於春秋時期,名翟,身家貧寒,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開始閱讀古籍,自學百家思想,並對儒、道、墨、名等各家思想進行比較和反思,以究竟正理為目的。他認為儒家強調仁義道德,道家將重點放在隱居無為,墨家則強調兼愛、非攻、節用等思想,主張將精力投入於實踐行為中。他還強調勞動的重要性,認為農桑是最為重要的生產工作,國家應該積極發展農業,消滅戰亂。

即使如此,墨子並未停止學術思索,他在深究各家思想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各國諸侯割據相爭,各種宗教信仰糾纏不清,戰爭不斷發生,人民痛苦不堪,這些都是因為人們追求自己利益,而缺乏同理心、關懷他人,而導致對彼此的攻擊,結果不是和平而是混亂和災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的思想,“非攻”即可歸類為和平主義,但這並不是要墨子降談義務國際法,或是類似的外交政策,而是要通過倡導精神。他堅信人類必須“兼愛”,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敵視、宗教糾紛、民族分裂等問題;他追求敵人之和,不但要考慮自身的安危,還念及對方,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對方所追求的東西,在此基礎上進行協商和解決問題。

墨子的異端思想激起時人的議論,有的人反對他,有的人亂猜測他的出身背後必定是有缺陷的,可其中一個「見多識淺」、「穿著漂亮假面殼」的國君卻很欣賞他。那就是阿貍國君。阿貍拔領20個徒弟,繷繩踏路前往楚國拜見墨子,表示如果門派長青,願意向墨子每個月進行10兩白銀的援助。

墨子見到來人後,刻下:這位國王居然消磨時間來拜會我們,這定是因為他現在的領土局勢不太穩定,必須要找一些能夠穩定國家的理論來輔助。他感受到阿貍國君對自己的信任,並且認為這是一個能夠推廣自己理念的好機會,也符合他對希冀人民和平生活的理念。

墨子在楚國逗留了一段時間,結識了許多友人。然而,當春秋時期簡文公想利用墨子的思想來平定千古難以穩定的豐ギ江東之地時,墨家學派卻失去了發揚光大的機會。結局許多年後,取而代之,孔子主張大同社會的儒家思想慢慢崛起,而墨子的思想與技術則在風裡雲中耗散了。雖然墨子的學說不再傳承,但兼愛非攻的思想卻深深地植根於中國古代文化當中,影響了許多後代文人士人們。

墨子是古代中國的一位哲學家,他的兼愛非攻的思想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所倡導的精神,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和參考。無論是公共領域還是私人領域,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關愛才能夠和諧共處,從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