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分享的是一個發生在唐朝時期的故事 – 唐朝宰相魏徵的勸諫史。魏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宰相,也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生於隋唐之際,成名於唐朝,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此故事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故事的背景要追溯到唐朝的武德年間,當時唐太宗正處於國力大盛的時期,然而,就在此時,魏徵得知一件事情,讓他決定勸諫太宗:内宰相李靖的行徑可能會危及唐朝的長治久安。
當時的李靖擔任兩稅、三品、右仆射等要職,號稱“四相之冠”, 是唐朝最受太宗賞識的大臣之一。然而,他在擔任宰相時,卻擅長重用親信、嚴厲責罰不遵從自己意願的官員,甚至硬要改變唐朝一向傳統的政治體制。此舉可能造成宰相權力過大、皇帝失去掌握國家大權的局面。
魏徵在得知此事後,決定帶著勸諫的心,向太宗進言,意在阻止李靖進一步擴大權力,“除去其奸,以保國家太平”。然而這並不顯然是太宗想聽到的,李靖也熟知魏徵的觀點,於是便向太宗在宰相周到的建議下,延後了對魏徵的審問。
然而,魏徵的勸諫並未劣績,幾年後,唐太宗下令貶任李靖,換上新的宰相,這就成為了魏徵政治生涯中最為代表性的一個事件,也被後人譽為“勸諫史”。
事實上,魏徵向唐太宗提出的這場勸諫並非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早在他擔任宰相之前,他就曾遭到前任宰相韋巨源的反對和排斥,因為他曾公開批評韋巨源在政治上的問題,然而招致反感。
在這場“勸諫史”之後,魏徵從未停止對唐太宗的勸諫,多次建議皇帝增強御史臺、控制地方官員、整頓衛士、墊高人均耕種面積等重要議題進行改革,不過所有的建議都未必得到唐太宗的采納。
唐太宗的决心和魏徵的勇气和智慧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宰相需要敢於在皇帝面前勸諫,在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上提出創新思維,才是真正做到“相托則盡,托無所累”的忠誠和責任。這個例子不僅在唐朝的歷代官員中得到廣泛傳承,而且在現代的政治生活中仍然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