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趙雲有實權,關羽沒地盤。

赤壁之戰後,建安十四至十五年間,劉備趁著曹操的失敗,擴張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他一口氣攻下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再加上原本就掌握的江夏郡的夏口城(江夏為三分,曹、孫、劉各得一部),以及從東吳借來的南郡南部(北部歸曹操),已經佔據了荊州大部分領土。
劉備在站穩荊州的腳跟後,就向手下逐一封官:「關羽」為蕩寇將軍、襄陽太守、「張飛」為征虜將軍、宜都太守(後轉任南郡太守),「趙云」為牙門將軍、桂陽太守。而「諸葛亮」和「龐統」則被封為軍師中郎將,其中「諸葛亮」兼任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總稅務官(相當於掌控諸錢穀、金帛和各類貨幣的大司農),而「龐統」則兼任參謀長,負責制定劉備的戰略規劃。

根據《三國志》,劉備收取江南諸郡的時間大約是在建安十五年,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關羽等人受封的時間也應該是建安十五年。不過從建安十三年開始,曹操就已經掌控了荊州的治所襄陽郡,儘管關羽在那裡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但他卻未能攻克襄樊,因此他被封為「襄陽太守」的頭銜一直都是虛的。
劉備封張飛為新亭侯,而關羽的漢壽亭侯爵位並未改變,這不是出於疏忽,而是因為漢壽亭侯的爵位終於實現了。荊州治所原本在武陵郡漢壽縣(夷陵之戰後被孫權更名為吳壽),直到劉表擔任荊州牧時才遷至襄陽。隨著時間的流逝,關羽有可能會被封為漢壽縣侯。
按照漢朝的官制,「每一個郡設置太守一人,職級為二千石」。太守在本郡擁有統領軍政大權的權力,此外還有推舉孝廉的權限(按照人口二十萬分之一的比例,被評為孝廉者即可入仕)。
張飛和趙雲都有了自己的領土,他們可以舉薦自己欣賞的人才成為孝廉,招募士兵和解決軍糧問題也能在他們的領地內解決,不用全依賴諸葛亮的分配。然而這些特權卻讓關羽妒忌不已,因為曹仁像一塊黏在襄樊不走的口香糖,他從襄陽何時才能挑選出兩個傑出人才成為孝廉呢?

諸位讀者,請勿輕忽,漢朝時期舉孝廉是一種極具威望的權力。當時,劉備推薦袁紹的長子袁譚為茂才(即秀才,在東漢時期因避光武帝劉秀的諱語而改稱為茂才,等級比孝廉稍低)。然而,這項推薦有著豐厚的回報:「劉備前往青州時,青州刺史袁譚(即當初由劉備推薦的茂才)率步騎前來迎接他。劉備隨譚到平原,譚便馳使報告了袁紹。袁紹派遣道路為劉備迎接並親自前往鄴城200里,一起見到了劉備。」
空頭襄陽太守關羽「駐江北」,軍需物資都得朝諸葛亮伸手,看起來似乎有點憋屈。但是,如果我們細看三國歷史資料,就會發現劉備在謀劃下一步巨大的動作。他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是出於戰略大局考量。劉備正準備併吞荊州全境,並建立堅固的戰略基地,以此為依托往中原進攻。因此,關羽「駐江北」的角色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成為了這個戰略計劃中的重要一環。
從建安十五年到二十四年,關羽在襄陽當了十年有名無實的太守。即使在受封為前將軍之前,他仍未被免除襄陽太守的職務。當時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已經按照新的協議劃歸孫權,趙雲作為桂陽太守也失去了職位,張飛成為新的巴西太守,南郡太守則變成了糜芳。

當我們仔細閱讀《三國志》時,就能發現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他所擁有的官職頭銜應該是「前將軍、假節鉞、襄陽太守、董督荊州事、漢壽亭侯」。
依據目前的說法,關羽當時擔任襄陽地區行署專員,兼任荊州省省站代理和荊州戰區司令,是劉備集團中排名第二的實權人物,權力甚至超過四方將軍,地位也高於軍師中郎將諸葛亮。
劉備是一位偉大的君主,也是曹操唯一承認的終身對手。他從一無所有開始,打下了龐大的事業,在取得了蜀地後,自然要進軍中原以復漢室。至於誰將成為漢室的皇帝,那到時候再作商榷。
「這時候我們就看出劉備這盤大棋的高妙之處了:關羽為了名副其實,必然積極準備攻取襄樊,這比激將法還管用,只要拿下襄陽和樊城,荊州就多了一道屏障。」
曹操之所以讓弟弟曹仁守襄樊,是為了保持這道屏障,這道屏障掌握在誰手中,誰就能掌握戰局主動權。按照孫子兵法的說法:若有十座城堡包圍,則圍其中一座,若有五個敵人攻擊,則對其中一個加以攻擊。有堅固的城防,一個士兵可以匹敵五個,甚至十個。

襄陽是三國時期的火藥桶,也是三國動態平衡的關鍵節點,曹操絕不會輕易放棄,而劉備則必須爭取其掌握。因此空有襄陽太守一職的關羽在這個時代成了第四位重要的人物,連孫權也曾想與他聯姻,但劉備卻在前往西川的過程中把孫權的妹妹遺忘了,並立起吳懿的妹妹為自己的王后。這舉動相當於向孫權掌聲響起的耳光。
孫權想與關羽結為親家,既是離間計,也是攀附套近乎,其中或許還涉及與關羽分割荊州,將原本的三足鼎立變成四分五裂的局面。
當孫權向關羽伸出橄欖枝時,關羽堅決地拒絕了,甚至有些懊恼。這時,劉備展現了他的高明之處——他授予了關羽全權,並把進取中原的一半重任壓在了關羽身上。關羽當然深知責任重大,但也感激不盡:「身為大丈夫,除非死亡,否則不會退卻。」
諸葛亮在踏上政治舞台前,對於劉備的勢力做了充分的調查研究。他在「隆中對」中清楚地說明:「如果天下發生變局,就派遣一位上將帶領荊州軍隊向宛、洛進發,同時將自己率領益州軍隊從秦川出發,這樣做的話,就可以實現霸業,興起漢室。」
統領荊州兵殺奔長安的上將,當然是關羽所率領,劉備與關羽攜手進攻,比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更加穩妥可靠,他們會師於長安城下。

劉備在漢朝的西都長安及東都洛陽,取得了長安的控制權後,正式建立自己的帝國並稱帝,世代稱其為「烈祖」。這使得他的廟號在歷代皇帝中高於「宗」,劉備的成就堪比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及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劉備興復漢室的功績,讓他成為歷史上傑出的君王之一。
事實上,後世的史學家已經承認劉備在歷史上的影響和地位。在《晉書》中的《卷一百·列傳第七·十王彌傳》中,出現了「烈祖」一詞。當時,漢朝趙國的司隸校尉、征東將軍、東萊郡公王彌見到漢朝的高祖光文皇帝劉淵,字元海。彌勸劉淵稱尊號,但劉淵卻如是說:「我本以為你就像竇周公一樣(竇融,在光武帝時期擔任涼州牧、大司空、安豐侯,歸漢有典故),現在才知道你真正像是我的孔明和仲華(東漢開國元勛鄧禹,字仲華,曾歷任大司徒、右將軍、太傅)。 烈祖(即劉備)曾說過:「我有一位將軍(指諸葛亮),就像是魚有水一樣。」」
曹操眼中只有劉備這個強敵,卻將孫權視為親戚。這說明劉備的實力不僅僅是哭和逃跑,他的能力眾所皆知,特別是在善用人才方面,甚至比諸葛亮更為出色(馬謖可以證實)。
劉備在建安十五年大封元勛,策略高明:張飛鎮守南郡,趙雲負責桂陽,當時分別擔任地區行署專員兼軍分區司令和荊州保安司令,而諸葛亮則負責後勤部門,龐統則擔任前線指揮部參謀長。入川之戰時,只攜帶黃忠和魏延,此舉非常明智。

劉備入川時的目的並非豪而取之,而是巧取。他在與劉璋發生糾紛之前一直在收買人心,希望平穩地接管劉璋的地盤。然而,張松和張肅的出賣打破了這一局面,也造成了龐統的陣亡。需要強調的是,《》內的內容保持不變。
如果不用武力入侵川地,西川門閥如吳懿和法正等人歸附後,劉備就會得到很多人才可供使用,關羽、張飛、趙雲甚至諸葛亮都不必進入川地,荊州也不會被孫權偷走。
綜合來看,劉備在荊、益兩州的布局一開始就非常穩妥。有張飛、趙雲坐鎮後方並提供有力的支援,關羽可以輕鬆地拿下襄陽和樊城。只要再佔領襄樊,劉備恢復漢室的大棋就必勝無疑。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誰也沒想到龐統會在雒城攻防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此一意外失措,讓我們感到遺憾且疑惑於此。「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龐統的死亡再次展現了命運無法預知的殘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