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便無法忽略其身邊的重要顧問管仲和鮑叔牙,這兩位也以其深厚的友誼成為管鮑之交的代表。兩人生活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年少時相識,長久以來相知相惜,成為眾人交友的榜樣。
管仲是潁上的人,名為夷吾,又稱敬仲,字為仲。其祖先與周王朝的皇室同宗,其父也曾是齊國的大臣。然而,父親早逝,家道中落,年輕的管仲便承擔起生計。由於家境貧困,年少的管仲曾從事各種工作,經歷豐富褔。
鮑叔牙,是姒姓鮑氏中的一位名人,出生於潁上地區,其父亦為齊國大夫。從籍貫和父親職務的角度來看,鮑叔牙和管仲可能是同鄉世交,甚至是髮小。儘管管仲家境貧困,但鮑叔牙常常給予經濟援助,這也顯示了鮑叔牙的高尚品格。
據傳,兩人共同從事商業活動,同樣投資並投入相等的努力,但當分配利潤時,管仲經常獲得更多的份額。這樣的行為是占小便宜,因此有人不禁在背後議論起管仲,甚至當面在鮑叔牙面前批評他。然而,鮑叔牙並不介意,因為他知道這是因為管仲家境貧困,他並沒有說什麼,仍然像往常一樣對待管仲。
管仲與鮑叔牙皆前往參軍,戰爭爆發後,管仲曾經三次戰鬥並三次逃跑消失於戰場之上,讓他被視為懦夫並嘲笑不已。然而,鮑叔牙看到了管仲的真正處境,他不是懼怕死亡,而是因為家中有一位年邁的母親須要依靠他養活。鮑叔牙為此挺身而出,堅信管仲並非懦弱的人,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這些事情和話語傳入管仲耳中時,管仲深感歎息:「生我者是父母,而知道我的人卻是鮑子!」。
管鮑二人素有交情,但因支持不同的候選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差點成為敵對。在齊國政局動盪之際,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幫助下成功登上王位,成為齊國的桓公。然而,公子糾和管仲因為爭奪王位失敗,被迫逃到了魯國。
齊桓公即位後,欲招聘鮑叔牙擔任相位,但鮑叔牙卻婉拒,轉而推薦管仲。小白因與管仲有宿怨,對此心生芥蒂。鮑叔牙以耐心勸解齊桓公,指出自己無法與管夷吾相比,有五個方面輸於其手:寬容仁愛、讓民感激、治理國家符合治世之準、以忠信交結諸侯、訂定法律道德準則成為全體民眾的行為準則,以及在戰爭時振奮士氣,使將士勇氣倍增等。管仲能像父母般治理百姓,致富強國,這五點的不如成為鮑叔牙的心底話。如此深入淺出地分析管仲作為政治人才的價值,成為說服齊桓公的關鍵策略。
经过鲍叔牙的强力推荐,齐桓公最终接受了管仲,随后在鲍叔牙的主导下,公子纠身死,管仲回国并担任齐国的国相,成为齐国政治舞台上迅速崛起的新星。
如果沒有鮑叔牙,管仲可能只是一個不知名的普通人,可能像公子糾一樣在異國他鄉死去。而鮑叔牙改變了他的命運,讓他成為了一位偉大的相。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管仲從未提拔過鮑叔牙,甚至在臨終之際也沒有推薦他成為接班人。這樣做是否算忘恩負義呢?
管仲解釋了鮑叔牙的行動原因,指出他是一個有千乘之國的君子,不會因為不接受他的建議就不理會他,但他非常討厭邪惡,一旦看到它,他就會終身難忘。這句話最好地解釋了鮑叔牙的行事風格。鮑叔牙是一個有品德的人,但他非常忌惡邪惡,這使他很難在黑暗的政治環境中生存。管仲採取的措施保護了鮑叔牙。管仲去世後,繼任者公孫隰朋一個月後也去世。齊桓公堅持以鮑叔牙為相。鮑叔牙提出辭去易牙、開方、豎刁三人為條件,桓公同意了。然而,不久之後,齊桓公又召回三人,這使得鮑叔牙非常憂鬱終老。
知己是指明白了解對方的優缺點、個性喜好以及處世風格的人。管仲曾經說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管子也。」如果鮑叔牙有機會回應,他也一定會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管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