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們的衣領為什麼這麼低?

在7世紀,中國可以被稱為世界上服飾工藝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這是因為當時中國已具備數百年養蠶和織絲的經驗,其繅絲和紡絲技術也相當先進。考古學的發現表明,在7世紀初期,中國的提花織機已經能夠將3680根緯線合併於一個圖案中。
在9世紀時,織工已達到了能夠輕鬆織造大型圖案的技術水準。有些團花圖案甚至有著直徑高達50厘米的尺寸,織物的在機寬度也可達到123厘米。
在都城長安(今日的西安),設立了官辦紡織廠,每座廠房都有其特定的職責。其中,有6座專注於染色、4座專門進行紡織、10座從事織造業,並有5座專注生產繩帶。

唐朝(618-907)期間,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空前提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
這個觀點不只體現在女性的服裝,也可以從她們所從事的活動中看到。
她們能夠展現跳舞、騎馬和擊鞠等多樣化的才華,且不受纏足習俗的限制。
在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的出現在這個朝代,絕非偶然。
唐代女性的精神自由也在她們所穿著的服飾中體現。
作為世界時尚的引領者,唐代的女性穿著搭配也極具潮流感,其中排名第一的時尚穿搭自然是擁有自帶拖地效果的透視裝。除此之外,低胸裝和男裝風格也是唐代時尚的熱門元素。唐代人對於襦裙的大膽穿著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堪稱時尚潮流的先驅者。
據傳唐代時期,貴婦們的穿衣尺度存在極大的不平衡。其襦裙的面料給予胸部的覆蓋幾乎沒有保障,而裙身則相對越來越長。
在楊貴妃的引領之下,八世紀開始女性服飾漸漸走向了更為豐富與寬大的風格。裙褶愈加華麗,袖子也愈加放寬。
近年來,女性們紛紛展開了一股競相攀比的趨勢,試圖追趕最新的時尚潮流。其中,放寬衣袖的尺寸也成為了其中一項流行趨勢。

唐代著名畫家周昉所繪製的《簪花仕女圖》中,可以看到兩位貴婦身穿著無袖襦裙,這種襦裙外面再罩上寬鬆的薄紗罩衫,以及一條繪有精美圖案的絲質帔子圍繞在上臂之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衣服的袖子非常寬闊,據測量寬度至少有0.9米。
「透視款大袖衫,穿著者宛如仙女。」這種寬廣袖子需要相當多的面料才能製作,當時,一匹絲約長12米才足夠製作一件廣袖罩衫。然而,由於絲的過度浪費,唐文宗(827-840年在位)下令禁止縫製廣袖服飾:「婦女的裙子不應超過五幅,裙襬不應超過三寸。」(出自唐《輿服志》)這項法令引起了眾多不滿,喜愛長袍拖地的大唐女子們大多違抗此規定,他們堅持根據個人偏好選擇自己喜愛的服裝,使得此限制實質上無法執行。事實上,歷史記載顯示,八世紀和九世紀的詩歌和繪畫經常描繪著穿著廣袖服飾的女性。

直到唐朝開成年間,某些時尚風潮推崇的大袖袒胸形式已經達到了極致,屢屢引發「走光」事件。其中一次,在晚宴上,唐文宗注意到女兒延安公主穿著肥大衣裙,卻依然暴露得十分危險,因此對女兒進行了嚴厲的斥責。甚至還連帶著責怪駙馬因為對公主的督導不力。
作為唐朝的晚禮服,這種半裸胸的華麗服飾僅限在特定場合貴族女性方可著用,而歌妓為了取悅統治階層,需要穿上此類服裝。然而,貧寒人家的女兒只能在家中燒茶做飯,並沒有機會品味這樣華美的衣裝。
在唐代時期,女性更偏愛「中性化」的服裝風格,而非如今被稱為「裸胸裝」的露胸服裝。穿上男性風格的衣著,被認為是時尚女王的最佳體現,展現出颯爽帥氣的氣質。這樣的時尚風格,深受當時女性的喜愛與追捧。
在唐代,女子穿著男裝非常普遍,這背後有著女性思想的萌芽。当时,女性并不仅仅参加社交活动,还非常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由于骑射等活动需要穿著宽敞的服装,因此大唐女子们选择穿着男装来代替裙襦。这一时期,女性开始探索自我,建立自己的独立思想。
事實上,唐朝的女性穿著風格非常獨特,前所未有,後無來者。在古代封建社會的禮儀規範手冊——《禮記》中的《深衣》篇中有記載:「古代的深衣,有其制度……短袍不露膚,長袍不沾泥土」。男女不論皆不可輕易暴露身體,女性更應遮蓋臉龐方可外出。
在618年之前的時代,當女性外出時,需要佩戴一種名為「冪籬」的特殊面紗,以防塵以及保護面容。冪籬是一種長長的面紗,能夠完全遮蓋住女性的臉部,並有利於維護身份隱私及尊嚴。此外,冪籬也是當時社會對於女性身份的象徵,在公眾場合更顯得優雅高貴。
在約650年左右,婦女們開始使用帷帽來取代長籬笆來防止路人偷窺她們的容貌。這種帷帽僅在寬邊周圍懸掛一層薄絹,提供了足夠的隱私保護。

的傳家寶重現中國古代女性的服飾文化。該壁畫極為珍貴,呈現了唐代獨具特色的服飾風格及服飾文化,為研究唐代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資料。此外,該壁畫的發現也豐富了我國古代壁畫藝術的內容,對推動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漢魏時期一直秉持著要求女性身體包覆的嚴格禮制。到了宋代社會,這個習俗仍然被延續下來,並被列入婦德的考量範疇中。然而,在隋唐王朝這段時期,卻出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現象,與這個傳統禮制產生了偏差。
近期觀察到,女性們遮臉的布料漸漸變短,導致肩頸以下部位裸露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在這裡我們需要為初唐時期的女性做出解釋。當時國家剛剛開始建立,各種建設才剛開始進行,因此國家資源緊缺,並且需要全力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應該保持低調,不要與政府對立或造成任何麻煩,也不應該只為了自己的自由而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對於女性而言,穿著應盡量簡單,如上著襦、下配裙、外套半臂和帔子,穿著整齊、嚴謹、堅實而大方得體,這樣才最合適。

在《仙傳拾遺·許老翁》中,前蜀時期的作家杜光庭對於當時美麗女子的著裝表示了肯定。他提到了唐代益州士曹柳某之妻李氏,她穿了一件黃羅銀泥裙、一件五暈羅銀泥衫子,還有一個單絲紅地銀泥帔子。這是當時益都地區的盛行服飾,在明媚鮮艷的同時也不失婦女的樸素和嚴謹。這樣的美麗實在值得我們大力宣揚。
在古代中國《禮記》中所要求的小姐姐們在外出時要戴上羃籬,甚至在唐朝時期,宮人騎馬也多著羃籬,這種做法表現了當時女子對於自身的保護與隱私的重視。在唐太祖、太宗治下,小姐姐們還是非常自覺地遵循這種傳統。
當經濟建設開始步入正軌,時代進入盛世,人們開始追求自由,對於限制和束縛逐漸感到不滿。羃籬?太不方便了,因此戴上帷帽作為遮雨的工具。不過,為了顯示對於自由的追求,仍需遮蓋臉部,並展露自己精心保養的曼妙身軀,以吸引眾人注目。
在女皇武則天統治時期,婦女間開始普及穿著低領服飾的風氣。
在低領服裝風潮盛行之前,婦女的標準服裝包括長袖上衣、長裙和帔子。上衣袖子窄,沒有鈕扣,是將領口交疊,右襟繫緊。下裙用飾帶在胸部位置繫緊,上衣下端部分被卷蓋在裙下。帔子是由一塊細長的薄紗或絲綢製成,長約兩米。

唐代著名畫家周昉所創作的《揮扇仕女圖》(部分)呈現了貴族女性的生活場景。周昉出身於豪門顯赫之家,對唐朝上層社會的生活非常熟悉。該畫作描繪了女性手持扇子,在景致優美的院落中細心品茗、閑逛、閱讀等日常活動,展現了唐代貴族女性閒雅、文藝、高雅的生活風貌。
在7世紀晚期,一種全新的、大膽的服裝款式——緊身半臂上衣,被引入。
這種上衣採用敞開的設計,以細帶繫結胸前,或有敞開式的寬大衣領,可套頭穿著。其領口設計非常低,以露出穿著者大部分的胸部為主。
在這種半臂上的衣物中,穿著者仍然需要配戴著一件襦以達到適當的保護。在這樣的情況下,上襦服裝只有袖子的一部分能夠顯露出來。

在永泰公主的墓壁畫中,可以觀察到許多穿著袒領襦裝的女性畫像。這些畫像可能代表著當時的女性美學及時尚風潮。
唐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之一,同時也見證了一項迷人的舞蹈文化產品:舞姬服飾。當時,舞蹈表演不僅僅是由舞姬專業演出,而且也涵蓋了各類外貌較豐腴的女子,像楊貴妃一樣舞藝傑出的人也可以參加表演。
舞蹈表演者所穿著的上衣,採用當時盛行的設計,領口十分深V,並在肩部處展開,宛如翅膀一般。
其最引人注目的特點為其雙層衣袖,其外層袖子在舞蹈韻律下流動或旋轉,為其帶來非常獨特的風格。
為了強調時尚動感,某些服裝在衣袖部分會加上一層額外的袖子。同時,在長裙的下半部分,經常會配有展現動感的飄帶。這樣的設計手法能夠為衣物注入更豐富的視覺元素,並讓穿著者在動態的運動中呈現優雅迷人的姿態。
這套裝束底部所穿的鞋子,俗稱為「雲頭履」。此稱呼源自於其鞋頭翹起的設計。在唐代宮廷,該裝束受到舞姬們的極度喜愛,並普遍流行於其中。

這尊塑像呈現了7世紀唐朝宮廷舞姬最時髦的裝束,其髮式、鞋子和袍子式樣以及上面的花紋皆明顯呈現出當時的流行趨勢。
不久之后,盛世王朝达到了巅峰,美丽的宫女们也迎来了她们的狂欢——在开元初年,随着皇帝出行骑马的宫女,都戴上了胡帽,而且「精致的妆容也毫无遮挡地展现出来」。简单来说,就是她们什么也不戴,就是这么美丽!
不幸的是,美麗並不能消退戰爭之火。安史之亂肆虐,摧毀了繁華美夢。統治者們無力挽起這波狂濤,反而迷戀於溫柔的夢境中,拒絕醒來面對現實。同時,為了防止有力的女性再次興起,他們不惜一切,將婦女打回到相夫教子的傳統角色中。
當妹子們失去了事業,就絕不能再失去美麗。因此,隨著盛唐時期的過去,美麗的年輕女性的衣襟也跟著國勢的下滑而降低了水準。她們的腰身輕扭,寬大肥闊的袖子如行雲流水般地飄揚,展現出非常迷人的魅力。
在唐代,女性穿著的裙子與其他朝代有所不同,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在隋唐時期的初期,女性穿著的裙子都是低領曳地的大幅長裙。這樣的穿著方式,讓女性的步伐一步步下滑,宛如魔鬼的步伐。

不過,還有個問題橫亘在這裡:為什麼唐代小姐姐們的裙子跟其他朝代的不一樣?隋唐草創之時,女子便著低領曳地大幅長裙,不然也不會一步步下滑的似魔鬼的步伐吧。
這種著裝風格並不是漢族文化所形成的。事實上,在古希臘時期,西方文化就已經形成了對於完美女性的詮釋,認為她們應具備高挺的胸部和豐滿的臀部。這種審美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在西方社會仍是普遍存在的。
希臘的女性喜愛穿戴束腰高昇的連身裙,以凸顯自身優美身材。

這股風潮在西亞和中亞地區流傳,並在南北朝時期通過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帶到了中原地區。《夢溪筆談》記載:「自北齊以來,中國衣冠完全使用胡服。」「坦胸露肩」是胡人的典型特徵。北魏末代皇帝孝武帝曾公然展現自己的胡人習性:「有時袒露,與近臣戲狎。」

隨著歷史的演變,胡漢文化逐漸融合,其中的風俗習慣也慢慢融合在一起。傳統的漢民族觀念中,「裸露羞恥」這一概念漸漸淡化,被胡族帶來的挺括露肩領風格所替代。到了唐代,唐軍對西域的軍事行動導致大量胡人進入中國,胡服也開始大規模地流行。
在同一時期,高層統治者對佛教的崇拜促進了印度文化的廣泛傳播。裸乳姿勢的女性形象與胡服的元素融合,進而演變成唐代的少女們所散發的「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的無限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