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前五位皇帝皆有作為,但也留下了遺憾

清朝从努尔哈赤开国至宣统皇帝退位,历经296年(入关后计268年),共有12位皇帝。客观地说,清代的皇帝是有史以来平均水平最高的,例如太祖、太宗、圣祖、世宗、高宗等,都是英明神武之君。

「仁宗、宣宗、文宗」此三位皇帝皆為守成之君,勤於政事,即便未有取得驚人業績,亦不可稱為昏君。
如果詳細研究清朝十二位皇帝的生平,可以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某種程度的不足之處。
努爾哈赤是一位英雄,在起義時十分順利。他繼承了祖父和父親的十三副遺甲,從萬曆十一年開始起兵,經歷了20多年的戰爭,統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以北的女真部落,建立了後金政權。

然而,他的統治並非毫無波折。在1651年,努爾哈赤因病去世,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由於皇太極的皇位登基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一些官員不認同他的統治,加上明朝的壓力,使得後金政權面臨了許多困難。

儘管努爾哈赤建立了一個成功的政權,但他目睹不了後金會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他留下的繼承者只能面對更加艱難的路程,他們必須要以聰明才智和勇氣來應對外部壓力和內部的問題,以保護後金政權的穩定和發展。
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建立者「努爾哈赤」為大清的開國之君,靠著其英勇果敢和多謀善斷,奠定了家族的基業。他嘗試在薩爾滸對抗明朝軍隊,並讓八旗軍隊取得勝利。此外,他在天命十年時還將首都遷往瀋陽,並佔領了遼東大部地區。
「努爾哈赤自從起兵以來,從未遭受過一次失敗,因此讓他的野心越來越大,企圖在有生之年攻破山海關。」
在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率領13萬鐵騎攻打寧遠城,而寧遠守將袁崇煥只有區區二萬老弱民眾來抵擋。努爾哈赤以為自己勝券在握,卻沒料到明軍紅衣大炮的猛烈轟擊,使得八旗潰不成軍,甚至連努爾哈赤本人也嚴重受傷。

不久之後,努爾哈赤因為傷勢加劇而逝世,享年68歲。他一直未能理解,自己為何會被號稱「無名小卒」的袁崇煥擊敗,他可以說是存有遺憾離開人世。
皇太極:“本來以為即將跨越山海關,結果醒來還是天未亮。”御史一直以為,皇太極可說是乾清宮最有作為的皇帝,完全不輸給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大帝。因為努爾哈赤晚年由於統治失策,使得後金政權內部局勢變得不穩定,並導致了滿漢之間在遼東地區的矛盾激化。
因為寧遠之戰的失利,蒙古和朝鮮都開始猶豫不決,不願與後金保持良好關係,而後金內部也出現了不和諧的情況。在皇太極即位之初,他一方面採取了打擊削弱其他貝勒的策略,另一方面也通過懷柔手段來拉攏人心。
在皇太極辛勤的經營下,許多明朝軍隊陸續投降清朝,包括三順王、祖大壽、洪承疇等人,這些投降者不僅增強了後金的實力,也大大提升了清朝軍隊的火器裝備。於是,八旗軍隊從此不再害怕明朝軍隊的紅衣大炮。
慶祝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由於皇太極突然在盛京後宮猝死,根據史料記載,前一天,皇太極的身體仍然健康,但令人驚訝的是,他睡一覺後永遠沒有醒來。隨後數月,多爾袞率領清軍氣勢磅礴地跨越山海關,大舉進攻。

順治皇帝說過,一個皇位從天而降,卻要經過美人關才能抵達。皇太極因為猝死,沒有留下任何傳位的指示,這引發了愛新覺羅氏家族第一次皇位爭奪戰。兩個黃旗大臣坚定地维护皇太極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继位,而兩个白旗则支持睿亲王多尔袞继位。
「兩派勢力均衡,爭奪極為激烈,難以分出勝負,甚至出現了動刀相向的情況。為避免皇族分裂,各位王室成員聚集在崇政殿進行會議,但在激烈的辯論後仍無法達成共識。」
在權衡利弊後,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都未能成為皇帝。最終,六歲的福臨成為了幸運兒,被諸位推舉為皇帝,成為大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朝的世祖順治。
攝政王多爾袞在福臨沖齡即位後握有大權,持續七年期間,順治帝一直被當做傀儡,他與孝莊文皇后一同承受許多磨難。
順治帝在多爾袞逝世後親政,當時他只有14歲。不過,事實證明,順治是一位非常卓越的皇帝,他非常良好地適應了當時的環境,為清朝一統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這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成為大清政權的一個光輝的一章。
「順治帝是一位年少有為的君主,他的未來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多情種。自從董鄂氏進宮之後,順治帝彷彿陷入了魔障,他們曾經陷入愛河之中,難以自拔。」

董鄂氏是位美麗的女子,然而她的人生卻十分不幸。她在享受幸福生活的短暫幾年後,因病去世了。順治帝非常痛心,他的愛妃不僅失去了生命,也讓順治帝的心靈受到沉重打擊,身心俱廢。最終,幾個月後,順治帝也離開了世界,前往地下的世界陪伴他的愛妃。當時的順治帝,才年僅24歲,他的失去實在是太大了。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超群表現。然而,他也曾經差點像齊桓公一樣踏上滅亡的道路。

康熙皇帝的名聲早已傳遍天下,他的一生充滿著輝煌的成就。他不僅平定了鰲拜之亂,還成功地平定了三藩之亂,攻克了台灣,並親自率軍征服了噶爾丹。這些偉大的成就都被記錄在史冊上,讓世人津津樂道。
沒有康熙皇帝,也許大清盛世就不會出現了。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不可小覷。而且,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同時也是文化修養最深厚的皇帝之一。
這位聖明之君在教育太子方面明顯失敗,導致他所立的太子胤礽難以成大器。太子經歷了兩次立位和廢黜,最終導致他的太子之位虛懸。這也促使了大清歷史上第二次皇位之爭。

「康熙諸皇子無論哪位當皇帝,都不太可能成為昏君或庸君,他們個個都像是百鍊成鋼。」
「兒子本事太大未必也是好事」,康熙帝在晚年面臨了一個極大的問題-他的幾位兒子爭奪皇位。這種內部爭鬥對國家的政務帶來嚴重的影響,因為康熙帝為了儲位而分配權力,將大量時間和資源投入到這場爭奪中,削弱了對政府事務的關注。這種不利因素加劇了康熙晚年的吏治敗壞,對整個國家造成嚴重損害。
康熙帝臨終前才決定傳位給雍正(一些野史說是雍正篡位),但即使如此,他仍差點未能有一個善終。康熙甚至面臨像齊桓公一樣死後67天才得以收殮的風險。

「雍正皇帝」是一位以鐵腕治國著稱的君王,他的政治手腕和勤勉程度在清代皇帝中無人能及。然而,即便在他逝世後,他還是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惡名」。
有關雍正的勤政措施,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因此本文將重點來談談雍正的政績。自登基以來,雍正便積極推行新政,其中包括清查財政虧空、將原本各地的私設耗羨變為公用、廣泛實行攤丁入畝,以及讓各級士紳參與政府中的決策,等等。雍正不僅是夙夜在公為民治國,也深入民心,因此他的政策也獲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
雍正是一位實現了歷代皇帝從未敢想、也從未做到的重大事情的皇帝。然而,他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甚至不惜與全國官員為敵,因此他被冠上了「抄家皇帝」的不良稱號。
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雍正親政後向宗室王公實行高壓政策,大批的皇族成員都被處決或關押起來。儘管雍正也是被迫採取這樣的措施,但他的偏激個性和殘忍手段也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直到民國時期,雍正在民間聲譽不佳,有很多負面傳聞流傳。然而,現代宮廷文獻的逐漸披露卻讓雍正的形象開始逐漸轉正,並且逐漸升高。歷史證明,只要皇帝有重大業績,他就一定會留名青史,不會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