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在洛陽,七十二疑冢在安陽?

曹操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是東漢末年的權臣以及曹魏政權的奠基者。曹操生於譙縣,屬於沛國籍,而當時的譙縣現在是安徽亳州市的一部分。曹操於公元220年在洛陽逝世,這也引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他最終會被葬在安陽?
公元155年,曹操出生於中國沛國譙縣。他年輕時生活在家鄉,父親曹嵩在京城洛陽擔任官員。隨後,朝廷委任曹操為洛陽北部尉,這是他職業生涯中的首份正式工作。
東漢時期,洛陽作為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所,治理十分困難。當曹操到任後,便發布禁令,嚴格執法,並為此製作了五色大棒十餘根,掛在衙門的左右位置上。「凡是有任何違反禁令的人,皆會受到棒擊而致死」。
蹇碩在漢靈帝的寵愛下,成為一名宦官。他的叔父犯下違反禁令的夜間行動,曹操果斷地用五色棒把他處死。因此,「京城一片肅靜,再也無人敢犯禁。」
曹操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時的權貴,這些人借著舉薦的名義,陷害曹操遭受明升暗降,最終被調到今天的河南清豐縣擔任縣令。曹操看不慣當時官場的腐敗風氣,最終選擇稱病辭職,退回老家隱居。

在中平五年(188年),曹操第二次進入洛陽。當時,漢靈帝決定實行改革,大量名士和名將被任命到地方工作,並建立了西園軍。在曹操居住的家中,他接受了朝廷的委任,成為西園軍的典軍校尉。
當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在政變中被殺後,董卓進入京城。然而曹操拒絕屈服於董卓,反而選擇回到家鄉發動起義反抗董卓。
漢獻帝東歸洛陽後,徵集諸侯入朝。曹操率領一千人趕赴洛陽,掌握朝廷大權,與董承等人共同策劃,將漢獻帝迎至許昌定都。

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因南征北戰多次經過洛陽。當時恰逢關羽率軍北伐,圍困襄陽,而曹操則放棄漢中返回關中。曹操立刻徵調大軍前往支援,但他自己卻留在洛陽觀察局勢。不久之後,關羽戰敗身亡,而曹操也在下個月逝世於洛陽。
「曹操在臨終前的那段時間,特地去探訪洛陽北部尉府的舊址。這裡是他第一次擔任官職的地方,對他來說意義非凡。當時的曹操已經超過60歲,回顧自己20出頭時的一片壯志,回憶四十年前的起點,不禁懷抱千萬感慨。」
洛陽,是曹操一生的起點和終點,這真是個傳奇故事。

曹操,字孟德,是東漢末年的名將,他出生於洛陽,此地因此成為了他的人生起點。年少時,曹操學習刻苦,又勤於觀察,精通文學和武藝,一步步步入仕途,成為了一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後來,他又曾多次率軍攻打洛陽,並將其徹底毀滅,這也意味著洛陽成了他的終點。

曹操的一生也因此成為了一段傳奇,他一路征戰,創立了魏國,成為了一代霸主。而洛陽不僅見證了他的起飛和落腳,更成為了曹操傳奇故事中重要的地標。

真是一段讓人感嘆的歷史故事,洛陽與曹操的故事,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公元218年,曹操覺得自己的壽命可能不長了,因此頒布了一道《終令》來安排自己的後事。其中,他安排自己的墓地在西門豹祠西原上,這個地方也被他稱為「壽陵」。他要求這個墓地高出基礎,且不封不樹。曹操對鄴城有著特殊的感情,他非常尊敬西門豹,因為他在鄴地投巫開渠所表現出來的英明果決。因此,曹操希望自己的墓地能夠與西門豹祠相鄰。
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在洛陽逝世兩年後,留下了一份《遺令》。在臨終之前,他表示:「天下還沒有安定下來,所以我必須遵循古人的道德規範。在我的葬禮結束後,所有人必須改穿普通服裝……我的遺體可套上時鮮服,並葬於鄴城西岡,與西門豹的祠堂相鄰。千萬不要隱藏金玉等珍寶。」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著名將領和政治家,他對墓葬的安排非常認真。魏文帝曹丕按照曹操的遺囑,將他的遺體運回鄴地安葬。從現有的史料可以得知,在葬禮和入殮方面,曹操的要求得到了嚴格執行。他的兒子曹丕在《策文》中詳細描述了葬禮和入殮的情況,並且明確指出曹操被葬在鄴城的西邊。另一位兒子曹植也在《誄文》中提及了這些細節,並且透露曹操入殮時穿的是補過的衣服。
魏國開國君主曹操在生前,已經自封魏王,並立都鄴城,此外還興建了家族宗廟於鄴城外。曹操過世後依照正常程序,入宗廟安奉。
安陽與邯鄲兩地位於現今中國的地理位置,而這兩地區之一的鄴城,在漢代時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城市。在2009年,位於安陽西部的高穴村出土了一座東漢時期的大墓,而這座大墓被考古學家證實是魏武王曹操的高陵。這項發現解開了關於曹操墓所掀起的許多千年謎團和傳說。
位於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曹操高陵,雖然曾多次遭盜掘,但至今仍出土了250餘件器物。這些器物包括畫像石、銅帶鉤、鐵甲、玉珠、石圭、石枕、刻銘石牌以及陶俑等主要類別。
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在大墓裡發現了59件刻有銘文的石牌,這些石牌詳細記錄了隨葬物品的名稱和數量。其中8件石牌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文字。此外,在一件從該墓盜竊的石枕上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這些銘文提供了最直接的歷史學依據來確定墓主身份的重要性。
經過專家對墓室中的遺骨進行科學鑑定,確認墓室中葬有一名男性與兩名女性。根據鑑定結果,墓主人為男性,年齡約為60歲,與曹操去世時的年齡相近。

「曹操墓址所在」這個事實一直都有明確的歷史紀錄,但卻產生了許多七十二疑冢的傳說,原因何在?
公元222年,曹丕下令毀掉曹操高陵的陵園建築後,高陵便鮮少在官方史料中出現。然而,在征伐高句麗的過程中,唐太宗李世民曾親自前往高陵拜謁。公元963年,宋太祖趙匡胤下詔為前代帝王名人的墓冢設置守陵戶,其中包括高陵,設置了三戶守陵戶(該詔令在幾年後再次重覆)。這是有關高陵的少數官方記錄。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自北宋朝後,王庭南遷,中原地區陸續落入金人和蒙古人之手,經歷了無數次的戰亂。隨著這段時期的結束,守陵戶,也就是曹操高陵的最後見證者,很可能已經被拋棄,原本的建築也被改作他用。隨著最後一批見證者的消失,這些建築的原始功能,包括高陵所在地的位置,也逐漸被遺忘。

北朝及之前的朝代高度評價曹操,這點從李世民拜謁高陵及趙匡胤下詔設置守陵戶可見一斑。然而,隨著南宋時期朱熹尊蜀貶魏思想的傳播,曹操的形象開始逐漸轉變為負面。在元代左右時期,出現了七十二疑冢的傳說。傳說指出,漳河兩岸出現了許多看起來像小山般的墓冢,因為這些是北朝時期的大型古墓群,令人相信了這個傳說。然而,這個傳說在明代《三國演義》的流傳下被廣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