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仰天長嘆、負屈含冤而亡

公元263年12月,鍾會向司馬昭呈報,指控鄧艾割地自立,企圖謀反。司馬昭得知事情後極度震怒,並立即下令讓衛瓘前往成都逮捕鄧艾及其親子。鄧艾是司馬懿的親傳弟子,曾在平定蜀漢之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然而此次卻讓司馬昭感到背脊發涼。
「這個鄧艾真是狡詐奸邪,竟然能夠平定蜀地,我們魏國何時才能有這樣的將才啊!」司馬昭對鄧艾的能力深感佩服,但卻也感到不甘心,因為他並非鄧艾手下的統帥。

這些年來,司馬氏一直在為掌權而奮鬥,但內憂外患卻始終沒有完全解決。無論是強敵的侵略還是內部的叛變,都讓司馬氏深陷困境。即便是他這樣的聰明人也認識到這一點,不禁暗暗嘆息。
鄧艾因得到司馬氏的大力扶持,擔任了蜀地的專制者,可以肆意妄為,甚至暗中懷有謀反之心,其意圖已經顯而易見,猶如裸露在眼前。
衛瓘在成都成功擒拿鄧艾後,卻發現鍾會已經發動叛亂。當鍾會的人頭被運抵京城時,司馬昭為了心中的憤恨,不顧曲直,下令殺死鄧艾的所有兒子,並將他的妻子和孫兒流放,將其痛苦化為心中的解脫。
「鄧艾是否割據自立?」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他與司馬昭之間的關係並不明確。為什麼司馬昭要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將鄧艾及其諸子處死呢?這是一大謎團。

鄧艾的出身並不富有,從小就失去了父親,是漢朝末期的典型悲劇孩子。在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為削弱孫劉聯盟的實力,大規模迫遷荊州居民,鄧艾和他的母親也成為這場难民潮的受害者,他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蒼涼慘烈。從新野到汝南,再到潁川,他們一路艱辛地走著。
屯田政策的實施讓曹操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治理者。然而,在這個時期,鄧艾憑藉童年時期學習到的技能成功地當上了典農都尉學士的官職。不過,他的喉嚨有口吃的問題,且不擅長應對逆境,缺乏媚上心機。因此,自入官後即遭到上級官員和同僚的排擠。
鄧艾儘管前途看似黯淡,但他的心態卻非常積極,並沒有放棄,反而花費許多時間學習兵法,利用工作的機會,勘察地形,盤算軍隊部署。當時鄧艾已近中年,甚至還勉強擔任典農功曹的職位,但他的精湛才幹卻引起了司馬懿的注意。於是鄧艾的人生進入快速轉折的階段,從一名地方小吏晉升為太尉府的掾屬。

大家皆知,在漢末三國時期,司馬懿的軍事、政治及經濟才能皆屬頂尖。當鄧艾在太尉府任職期間,深受其影響,逐漸學習到司馬懿的軍政才華。他的「恩師」將他派至東南屯田,以防東吳的進攻。鄧艾也不負眾望,提出了「濟河論」,開鑿河渠,興建水利設施,積存糧食,極大地提升了魏國的強盛程度。
243年,司馬懿並不只是重視屯田,還機敏地任命鄧艾擔任征西參軍,正面對抗魏國最強大的敵人——蜀漢。在魏國,家族勢力擁有朝廷權力,普通人難以與之匹敵。司馬懿之所以提拔鄧艾為西線指揮官,是為了給他創造立功的機會,使他成為司馬家的得力助手,為爭權奪利鋪平道路。
在军队中,邓艾常常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以身作则、遇事果断,因此深受士兵们的喜爱和信任。当战争爆发时,他全心全意地贯彻“足食足兵,食在兵前”的农战思想,并实行司马懿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因此,邓艾屡次建立了惊人的功绩,成为曹魏后期最为杰出的军事人才之一。

曹魏政權在高平陵之變後面臨不穩定的局面,姜維聯合羌人入侵魏國。此時,鄧艾雖然屈居於郭淮之下,但是他憑藉著遠見卓識,成功兩次預測敵軍動向,阻止了姜維的攻勢,迫使他無功而返。南匈奴首領劉豹想要統一匈奴各部之際,鄧艾巧妙地將他的下屬分化,並冠以官階,征調匈奴人守衛邊疆,成功化解了危機。此外,在諸葛恪多次興兵伐魏時,鄧艾成功預測到吳國內部鬥爭,並成功避免了諸葛恪被殺、提前引發魏吳大戰的情況發生。
司馬師大喜之下,他深感欣慰的是毌丘儉和文欽所拉攏的鄧艾拒絕出兵洛陽,並迅速佔領樂嘉城,為司馬師平定淮南叛亂創造了先機。鄧艾的表現就像他的「恩師」司馬懿一樣卓越,他的戰場指揮和用兵謀略超越了眾多將領。
鄧艾是一位軍政雙優的將軍,卓越於曹魏大多數將領之上。在三國時代,戰亂頻仍,百姓心灰意冷。而只有當鄧艾蒞臨之時,軍民方能喜慶。史書紀載,鄧艾治理過的城市,山川變化,軍民共享豐澤。這說明,鄧艾這位出身寒門的官員,是一位少見的關心民生的領袖。

255年,司馬師因舊傷復發而含恨離世。其繼位者司馬昭並不如其哥哥聰明睿智,反而心生猜疑嫉妒之情,寵愛士族而疏遠寒門子弟。儘管在淮南有不少功勞的鄧艾,也被迫遠離故土,再次奔往西北前線。
在南安前線,鄧艾和姜維之間建立了一個「不解之緣」。鄧艾採取先防守後進攻的策略,能隨機應變,多次搶先佔領關鍵地點,迫使蜀漢大將軍自願降職,退守漢中。後來,姜維趁著諸葛誕叛亂的機會,進行芒水戰役,並成功攻佔魏國西線的糧倉。然而,當他即將獲得勝利的時候,卻被鄧艾機警的防禦所挫敗,最終以失敗告終。在洮陽大戰期間,鄧艾再次採取逸待勞的策略,成功擊退姜維的多次進攻,最終實現絕地反殺。
在短短的五年內,發生了三次大型的戰爭以及近十次小規模的衝突,這是兩位軍事家的歷史戰爭。就像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上方谷的戰鬥一樣,這兩個人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軍事鬥爭。但是,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卻不斷受到蜀漢君臣的約束,難以發揮出全部的實力。

當邓艾和姜维的戰事難以分出勝負之際,却在洛陽城內發生了超過400年未曾有過的重大事件。野心勃勃的司馬昭試圖「禪位」登基,但卻未能實現,因此他下令賈充當街刺殺了皇帝曹髦。作為行凶者,司馬昭承擔了弒君的罵名,因此迫切需要一場對外戰爭來洗刷道德污點。同時,他也欲藉此機會謀取皇位,並實現不世之功。
當時,鄧艾擔任魏蜀前線的主帥,他率先提出反對伐蜀的意見。他認為,現在還不是開戰的最佳時機。一旦貿然出擊,必然會引起蜀、吳兩國聯合反擊,後果不堪設想。但是,鍾會看穿了司馬昭的陰謀,積極拉攏世族大族,站在司馬昭這一邊。
鍾會是鍾繇之子,他承繼了父親的智慧和敏銳,善於策劃,被譽為「現世張良」。司馬昭認為他是新生代的支柱之一,深受信任。相比之下,鄧艾來自貧寒家庭,在官場上沒有任何後台,也不擅長維繫人際關係,只能仰賴司馬父子的信任。然而,他在關鍵時刻做出的決定使他被排除在司馬昭的核心信任圈之外。

263年8月,鍾會、鄧艾、諸葛緒展開了向西進發的行動,率領著大軍攻打蜀國。司馬昭將十萬精兵交給了鍾會,而鄧艾和諸葛緒則各帶領三萬兵力,負責分散注意力並誘使敵人做出錯誤判斷。
戰事一開始就變得艱難起來,正如鄧艾所預料的那樣。他未能阻止姜維主力部隊的推進,而諸葛緒更是被姜維迷惑而無從切入。此外,攻占漢中的鐘會也被姜維迫使到了劍閣北方,無法前進或撤退。
鍾會的天性相當殘酷,尤其善於刻薄和不念恩義,處於緊張和焦急的情況下,缺乏良策而胡亂殺戮軍中同袍。諸葛緒被革職解職,許褚之子許儀被斬首,這些事件讓魏軍士氣低迷,紛紛擔憂自身的安危。
有句俗話:「烈火炼真金」。在钟会黔驴技穷之际,曾反对司马昭伐蜀的邓艾率领三万精兵,绕过姜维的防线,穿越七百里无人区的山路,悄悄渡过阴平,成功击败了诸葛瞻、诸葛尚和张遵,不可思议地促使了刘禅的投降。

鄧艾在成功征服蜀國後,卻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當魏軍進入成都時,鄧艾下令禁止士兵搶掠百姓財產和傷害民眾生命,引起了蜀民群起歡呼的熱烈反應,但他卻未經過司馬昭同意,就自以為本就有天子的權利,擅自任命蜀地官員並且加封劉禪為驃騎將軍。更甚者,他還在成都修築高台,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績。
明顯地,鄧艾從頭到尾都不了解這場滅國的功勞應該歸於司馬昭。功勞如此彪炳,已經讓司馬昭怨恨不已,但他的所作所為卻又像是收買人心,企圖耳濡目染。正如諺語所說,「說話者無心,聽者有意。」鄧艾的天真行為觸動了司馬昭敏感的神經,同時也讓真正心懷不軌的鐘會看中了取而代之的千載良機。
263年12月,鍾會聲稱鄧艾想要割據自立,謀反。然而,在這之前,鄧艾已經引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拒絕了司馬昭暫停攻擊吳國的命令。司馬昭一定很早就在等待鍾會的奏疏了。他下令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押送回京,聽取他們的證言後予以處理。

但衛瓘未曾想到,自己的麻煩也隨之而來。

當時,衛瓘認為消滅了造反者,便能掌握成都的權力,卻沒有意識到巨大的危險潛藏在他的身邊。事實上,鍾會和姜維只是反叛的發起人之一,他們的背後還有更多的支持者。衛瓘措手不及,被另外一位反叛軍擒獲,被逼向蜀漢歸降。

從鍾會和衛瓘的故事可以看出,歷史上常常存在著不同人物之間的矛盾和爭鬥。這些爭鬥往往激發出更激烈的矛盾和更深刻的分歧,有時連整個國家都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在過去和現在,為了保持國家和平穩定,不斷地加強人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鍾會逝世後,鄧艾的「謀反」指控變得無從立足。然而,衛瓘並未將鄧艾及其子放過。作為河東衛氏家族出身的衛瓘,對鄧艾的直率態度感到不悅,同時也忌妒他非凡的成就。早就將鄧艾當作眼中釘的衛瓘決意斬草除根。
264年,當鄧艾踏進綿竹時,眼前的景象讓他不禁感歎自己和白起有相同的命運。他曾經在這裡獲得成名,現在卻成了落魄的流亡者。突然間,衛瓘的手下出現了,一刀結束了鄧艾和他的兒子的生命。司馬昭得知這消息後,決定報復。他下令驅逐鄧艾的妻子和孫兒到關外,並屠殺鄧艾留在洛陽城中的所有子嗣,以消除他們成為自己的後患。
鄧艾,他擊敗蜀漢,成為改變三國格局的功臣,本應受到司馬昭的賞識和器重,流芳百世。但他因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無法瞭解主上的心思,最終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鄧艾具備執行能力,卻缺乏立身之所,實在令人感到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