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身為國舅、大將軍,為什麼就輕而易舉的死了?

大將軍何進和十常侍都是棋子,由士族集團扮演執棋者。何進代表外戚集團,十常侍代表宦官集團,而士大夫代表的則是士族集團。這三個集團是東漢朝廷的重要角色。

在這盤棋中,雙方棋子相互角逐,展開劍拔弩張的激烈戰鬥。這就是士族集團所推動的和諧共存的結果。

這場棋局中,外戚、宦官、士族三派勢力角逐激烈,主要人物包括何進、何太后、蹇碩、張讓、袁紹和曹操。這場棋局影響深遠,一旦改變了其中某一步,整個天下都會受到影響。這場棋局中採用了連環智策,最終決定了國家的命運。該局的勝利或失敗,對於後400年的歷史發展和結局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此語絕非虛言。自兩漢以來,土地不斷兼併,富有的地主莊園經濟蓬勃發展,士族世家也在各地崛起成為一方豪強。因此,從東漢「光武中興」時期開始,便有意識地採取措施壓制豪門勢力,維護皇權,加強中央集權。就連曹操等一些重要人物也全力支持世家力量的壓制。

除了東漢開國初期,大部分的東漢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由於子弱母壯,外戚們開始專政,導致情況逐漸惡化。當皇帝成年後,便想奪回權力,這時唯一可依靠的就是身旁的宦官,而這也導致宦官開始擁有了更多的權力。因此,這種情況就形成了一個循環:東漢王朝在大部分的時間裡,由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而這個局面導致士族集團被排擠和打壓。尤其是在桓靈二帝時期,官員集團兩次掌權,反對宦官的士族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而且士人也受到了嚴厲限制和鎮壓。由此,士族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對立日益加劇,甚至達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在靈帝時期,何皇后(後來的何太后)是出身於屠夫家族,透過賄賂宦官得以進入宮廷,並且最終成功地取得了權力,這也對士族集團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一位望氣士預言洛陽將陷入兵亂,兩宮將流血。一些大臣建議大將軍何進向皇帝上奏,建議皇帝舉行一場盛大的閱兵式,以此來震懾四方,減少災禍的發生。不久之後,靈帝於平樂觀召開沙場點兵仪式,出现在三軍面前,自封為「無上將軍」。这次仪式是士族集团反击第一步。

「西園八校尉」是一支由皇帝直接指揮的禁衛軍,通過大將軍何進的口令設立。然而這八名校尉當中包括了外戚、宦官以及士族三個階層的人員。袁紹和曹操是代表士族階層的青年才俊。為了制衡當時勢力龐大的何進,禁衛軍的最高指揮權被交給了宦官,由中常侍蹇碩擔任西園軍元帥,大將軍何進也要受到他的控制。因此,外戚和宦官這兩個本來就脆弱的集團之間的合作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是士族集團的反擊行動,即反擊計畫的第二步。

在靈帝驾崩前一年,三辆马车保持了政局的平衡:外戚主政,宦官掌控兵权,士族富裕。就像后来的大明朝,为什么几个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管政治,却可以保持朝政正常运转?这是因为太监、文官、武臣三足鼎立,相互制衡。此时,宦官团体内部也不是一盘散沙。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士族团体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

189 年,即中平六年,靈帝在臨終前把年幼的兒子劉協託付給蹇碩。在靈帝生前,他一直因為繼承人問題而困擾不安。靈帝晚年偏愛王美人,並生下一個兒子劉協(後來成為漢獻帝),而何皇后早就已經有一個兒子劉辯(漢少帝)。由於靈帝愛屋及烏,更加喜歡劉協,但是何進和何皇后的勢力強大,靈帝十分擔心自己去世後,劉協不僅無法繼位,也會難以保全性命。因此,他才會有將幼子託付蹇碩的情節發生。

靈帝逝世後,蹇碩策劃在何進進入宮廷祭奠時實行襲擊,意圖謀殺何進,並拥立劉辩為帝。不過,蹇碩手下的潘隱和何進交情深厚,及時發出警告,何進稱病未入宫,返回家中。因此,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持续升级。最终,劉辩继位,何皇后晋升为何太后并亲自处理政务,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袁绍的叔叔)联合辅助执政。可以看出,在立储和打击宦官的事情上,外戚和士族已经结成联盟,这是士族集团的反击第三步。

袁紹作為士族代表,適時給何進獻計,表示應該整頓天下,為國除害。何進非常贊同,並與蹇碩、中常侍趙忠、郭勝等人聯絡,分析宦官集團和士族聯手磨刀霍霍的情況。他們認為,如果宦官集團不想成為被宰的「豬羊」,就必須當機立斷,殺掉何進,搶奪權力。

然而,郭勝和何進是老鄉,當年何家兄妹能夠脫穎而出,背後的靠山就是郭勝。因此,郭勝更希望依靠自己一手扶起的何進。於是,他向何進告密,並故意慫恿趙忠等人不聽蹇碩的安排,讓何進得以逃過一劫。

何進展現出在埋伏局面方面有著非凡的才能。因此,他指派手下人殺害了蹇碩,同時收編了蹇碩的軍隊。因此,大將軍何進的聲勢大增,實力遠勝朝廷上下。因此,宦官和外戚集團再度成為無可撼動的勢力。這樣,便宜了士族集團,使他們利用第四部署成功反擊。

袁紹趁著機會對何進說道:「大將軍身為國舅,而弟弟又是統兵大將,手下更是俱為精英,這是上天所賜的絕佳機會。大將軍若能消滅禍亂,必能名垂青史。」二人一拍即合,何進便前往宮中向妹妹何太后匯報。何太后卻回答道:「宦官統領大內,這是老劉家的規矩。先帝剛離世,我怎麼能大剌剌地與士人合作呢?」聽到此,大家都明白何太后有所懷疑,認為她的哥哥很可能被人當作工具。

因為太後妹妹反對既定方案,何進便想只處決首犯,其餘不管。袁紹卻認為宦官與皇帝親近,口徑天憲,現在如果不殺絕之,恐怕日後將會招來無窮禍害。何進原本就是透過與宦官相關的關係升職,現在掌握了大權,對於完全清除宦官一事開始猶豫。此時,平常受宦官賄遇的何進母親舞陽君和弟弟何苗都向何太后求情。何太后開始更加怀疑,甚至懷疑哥哥何進打算獨斷專行,威脅著她和年幼的太子。這是士族集團發動的反擊計畫。

袁紹推出了一個新的絕招:以大將軍的名義,號召全國的英雄,一同入京勤王,使用武力逼宮,並誅殺宮廷中的宦官。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何進竟然同意了這個計畫。此時,曹操現身了。曹操是西園軍中的八大校尉之一,他對袁紹的計畫嗤之以鼻,認為閹豎之官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更何況這是治罪避免的方法。誅罰追究首惡刑足矣,何必請來董卓這樣的邊緣將領呢?而且這種計畫一定會走漏風聲。看來這個計畫一定會失敗!何進的主簿陳琳也在勸告何進,表示誅殺宦官的事情只需要你一句話就能決定,何必要求其他人的幫忙呢?此事應該要快刀斬亂麻,簡單明瞭,何必要讓外援牽扯進來呢!他更強調,要小心引狼入室,請神容易,送神難!可是,何進卻不聽從。由此可見,儘管他們同屬於士族集團的陣營中,還是有許多人能夠清楚地看到哪些才是符合國家利益的決策。這也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因。因此,曹操最終能夠以弱勝強,打敗袁紹集團,問鼎中原,一統北方。這足以證明他擁有大格局觀和家國情懷,而這也成為士族集團反擊的第六計。

當大將軍何進要誅殺宦官時,前將軍董卓率軍進駐關中,而其他各軍也陸續趕來。儘管事情已經敗露,何太后還是不同意誅殺宦官,而何進亦猶豫不決。弟弟何苗則持續勸說何進。此時,袁紹擔心何進會改變主意,因此威脅他說:「開弓沒有回頭箭,事情已經敗露,希望大將軍早做決定,否則,遲則生變!」最終,何進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委任王允為河南尹,讓袁紹全權負責,並指示董卓大軍進逼洛陽近郊、準備開戰。在此過程中,王允扮演重要角色,他是士族集團的一員,也是士族集團反擊第七計的主要人物。

宦官對士族集團的威脅越來越大,當時的何進聽說宦官們會被殺害後,都很害怕,但又下不了決心。此時,袁紹建議何進就地處決,但依舊無法決定下手。最後,袁紹出了一個高招:假扮何進大將軍下令,命令各地官府逮捕宦官家屬,並把他們關進監獄。宦官集團面臨這種生死關頭,不再坐以待斃,而是開始采取行動。十常侍的領袖張讓跟他的兒媳婦商量說,希望在離開京城之前能再次見到太后、陛下一面,這樣他們就可以死而無憾。然而,張讓的兒媳婦竟然是何氏家族的一員,也就是何進和何太后的妹妹。這種關係非常複雜,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何氏家族對宦官的處置也非常棘手。因為宦官是皇帝親近的人,維持皇帝對士族集團的平衡,所以他們也被稱為工具人。這就是士族集團反擊宦官的第八計。

即將爆發的戰事已經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何進決定再次進宮向他的妹妹何太后報告,並且下定決心要剷除宦官集團。皇宮這樣龐大的混合物,沒有任何東西能逃脫它的目光。宦官們緊密聯繫,相互勾結,他們散播說大將軍再次入宮,是為了殺害他們。張讓同時偷聽了何進跟何太后的對話,他把這些話一字不漏地告訴了其他的宦官們。

不多說了,圖片稀少,張讓和常侍段珪、畢嵐等一幾十名宦官,穿著盔甲,手握兵器,潛伏在宮殿內。等何進出來後,他們便屈服於偽造的詔書,將他們引進一個早已埋伏好刀斧手的宮殿。張讓接著開始質問何進:「天下大亂,宦官們的罪過不僅僅如此。當年,因為帝后失和,先帝幾乎廢黜了何太后,直到宦官們哭著叩求,拍馬屁,才獲得先帝的憐憫。宦官們只是想向何家求庇護,並且以滿足先帝的喜好來取悅他,才獲得了何太后的保護。現在,你卻要斬草不除根,簡直是太過分了,對不對?你說宮中充滿了腐敗骯髒的事物,那些三公九卿以下的官員中,有誰是忠誠且清廉的呢?」這時,何進根本沒有機會辯解,尚方監渠穆立即舉刀砍下他的腦袋。正如曹操所言,殺宦官只要一個小吏就足夠,現在殺死大將軍,一個宦官也足以了。

袁紹等人趁機進攻皇宮,消滅了所有的宦官,東漢朝廷終於剷除了最後一批宦官勢力;接著,董卓受詔前往京城,廢黜了年幼的皇帝劉辯,立劉協為新皇帝,成為了東漢朝廷的最後一個傀儡皇帝;還大肆懲治何氏家族,殺了何太后,使得東漢朝廷的最後一批外戚勢力被清除。後續的結局早已定局,毫無懸念。

很遺憾,袁紹及其背後的士族集團,漏算了一個重要的因素——董卓這個變數。董卓像山中的狼,一旦得勢就變得極其嚴重!像猛獸出籠一樣,無人能夠制止他!士族集團迅速承受了自己的錯誤。接下來,一系列的騷動接踵而至,卻全都與「董卓進京」這一事件有關。他們一再觸碰這個傷痕:王允的操盤、貂蟬獻身、離間董呂、曹操刺殺董卓、逃離天涯、起兵伐董、焚燒洛陽、遷都長安、皇帝流離失所、返回許都、孟德掌權、統一諸侯、軍閥割據、官渡之戰、北方統一、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

中國歷史上的東漢王朝走向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名存實亡。於是,中國進入了長達400年的動盪時期(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領悟呀!就像一盤棋局,上面網羅了整個天下,每一步棋都是千錯萬錯,沒有回頭路。外戚獨攬大權而滅亡,宦官掌握了政權卻同樣失敗,軍閥興起而統治天下,士族揁揀而勝利,又被厭倦,皇帝更迭而王朝滅亡。但是,這一切都讓百姓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