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折損一半的軍隊,還被人築成京觀

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馬上皇帝,擅長戰爭,從十幾歲就開始從軍,率領軍隊平定各地割據政權,表現出色。他曾說過:「隋末時期,各地分離,民不聊生,我端起三尺長劍,數年之間就統一了整個中國,這是我的武功所應得的成就。」然而,他不僅贏過多次戰爭,也曾經輸過一次大戰,這次戰敗造成相當大的傷亡,有數位將領被俘,一半的軍隊折損,甚至被敵方築成京城的觀門。那麼,這次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隋末起義時期,天下諸地紛紛爆發了起義,形勢動盪不安,不少隋朝官員趁機起兵。617年,在李淵父子於晉陽舉兵的同時,金城府校尉薛舉也帶領眾人反叛。薛舉原是河東汾陰人,後隨父親搬遷至蘭州金城。根據史書記載,薛舉是一位「容貌瑰偉,兇悍善射,驍武絕倫」的人物。此外,他家境豐裕,十分善於結交豪傑,因此在當地成為一方霸主。
在617年4月,薛舉在金城發動起義,自封為西秦霸王,建立了秦興王朝,並攻陷了隴右諸郡。在枹罕之戰中,薛舉帶領兩千士兵擊敗了一萬隋軍,他更在交戰過程中「率先衝鋒」,表現極其勇猛。接著,薛舉又陸續攻取了鄯州、廓州,短短不到十天的時間就「掌握了隴西地區,擁有十三萬部眾」。然而,薛舉的進取之心並未滿足,接下來他的目標瞄準了關中地區。

薛舉的兒子薛仁杲於617年十二月率領二十萬士兵進犯扶風郡,並併吞了唐弼的軍隊。李淵在此時已經佔據了長安,他派自己的二兒子李世民率領軍隊抵禦。幸運的是,李世民首戰告捷,斬殺多達數千名敵軍,一直追擊到隴還。之後,雙方都累積了兵力,暫時沒有發生戰爭。直到618年六月,唐朝的豐州總管張長愻再度發起攻擊,硝煙再次升起。
收到消息後,薛舉直接率領大軍前往析墌支援,也派游軍去襲擾岐州、豳州。這個消息傳到長安後,李淵決定委任秦王李世民為行軍元帥,領八位總管和數萬優秀士兵去交戰。這支軍隊中許多唐朝的謀臣勇將,其中包括劉文靜、殷開山、劉弘基和李安遠等人。但是,唐軍卻在淺水原遭到了慘敗。李世民為了逃避責任,推說是「委於文靜及司馬殷開山」。

關於被築京觀的戰役,史書的紀錄不算多,只知道在交戰之初,薛舉多次挑戰唐軍卻未能出戰。隨後,唐朝依靠軍隊數量的優勢,低估了薛舉的實力,「行軍長史劉文靜、殷開山在高墌上紮營觀察」。突然,薛舉發動了攻擊,從唐軍背後襲擊,讓唐軍損失慘重。 「八總管皆敗,士卒死者約有五六成之多」,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等人全部被俘。
薛舉在戰爭結束後,為了炫耀他所取得的戰功,下令將唐朝軍隊的士兵們的屍體累積起來,建造了「京觀」。其時,一位謀士提議對薛舉說:「現在唐朝已經被攻破,將官和士兵被俘虜,人民的心理受到影響正持續擺盪,現在正是可以趁勝追擊並直接進攻長安的時候了。」薛舉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打算率領軍隊繼續向東進發,並奪取長安。然而,在他準備出發的那天,卻突然過世了。之後,李世民重整旗鼓,打敗了薛舉的兒子薛仁杲,最終贏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