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頑若愚,似矯似激

王績生前曾撰寫自己的墓誌銘,其內容如下:「王績的父母都已故去,他自己起名叫做‘無功焉’。有人問他,他只是靜靜地坐著不說話,因為他知道自己遵從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但在當時卻沒有做出突出的成就。他沒有念書,卻能理解道理;他不在意榮辱,也不計算利益。他從一個基層職位起步,接著越來越高升,但也免不了被罷免。天子不認識他,官員們也不知其姓名。到了四五十歲,依舊沒有成就。於是他決定退隱,沉醉於鄉間的美景當中,賣著卜,不斷地寫書。他行蹤不定,隨便找個地方就坐,但鄉人們卻不明白他的想法。他曾經開墾東皋,被人稱為‘東皋子’。在他死前,他自己寫下了墓誌銘:‘這裡葬著一位唐朝的逸才,太原王績。他或許看似愚笨或者頑固,但也有矯捷和激進的一面。他過著荒唐的生活,在一間簡陋的小屋裡度過,不善於節制自己,因此與親人疏離。他生時附著於世俗,死時卻破滅於世俗。他沒有多想,也沒有多考慮,他的人生之路又將何去何從?他在河堤上刻石,用馬的鬃毛來封印自己的信物。他是個孝子,只是孤單地面對著長空。’」
「五斗先生」的王績,真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他竟然自己給自己寫墓誌銘,賣弄自己的才華,讓人看得目瞪口呆。這樣的行為實在是太自負了。
王績家世崇高,是隋朝末期的御史王度之弟。他自幼喜愛學習,博學多聞,記憶非常驚人。在公元600年,15歲的王績遊歷至當時的都城長安,並前往拜訪當時權傾一時的大臣楊素。當時,楊素對於王績的身份並不知情,因此見到他時顯現傲慢的神情。然而,王績趨前並說道:「相傳周公接待賢才時,都會快步去迎接他們,甚至會吐出口中食物以表示禮敬。我相信美好的未來,您不應該用如此傲慢的態度對待那些有才能的人!」這番話引起了現場所有人的注目。賀若弼知道他是當朝御史王度之弟後,便立刻前往跟王績攜手同坐,並對越公楊素說:「此少年就像孔融一樣優秀,楊大人和李司隸不相上下啊!」賀若弼的話讓楊素對王績的才華大開眼界。他開始深刻體會到自己面對的是一位像李膺一樣的俊傑,因此立即以禮相待。當王績就坐後,開始從容不迫地和其他賓客談論文學和時事。他的口才非常新穎雅致,邏輯也非常清晰,辯論技巧更是犀利,在當堂展現非凡的才華,令所有人大為驚嘆。
薛道衡,文壇領袖,與楊素交好,曾寫過「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次,王績向他請教,奉上自己的《登龍門憶禹賦》。薛道衡讀後讚嘆不已,說他像南北朝時期文學的集大成者庾信。接著,薛道衡也吟誦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平陳頌》,說完後,王績竟然能一字不漏地背出來。薛道衡大為驚嘆,說他像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被在座眾人稱作「神仙童子」。因此,王績享有盛名,廣為流傳。
王績當年20歲時,因應孝廉考試而中高第,隨後被授予秘書正字的職務。可惜他的個性傲慢,且酒癮難抑,因此不願在朝中任職,改而接任揚州六合縣丞。但是,他在這個職位上卻只知沉迷於酒色之中,完全不理朝政,還因此寫下了《醉後》一詩:「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足以見得他之酒癖有多深。由於酗酒影響到工作,使得他屢次遭到指責和彈劾,他深知自己將遭解職的命運,於是趁機假裝罹患風疾,選擇主動退職。當時正值隋末亂世,讓他深感感慨:「網羅在天,吾且安之。」這句話暗示著天罗地网随处可见,哪里才是他可以安身立命之所呢?
他歸隱後便從事農耕、采草、閱讀《周易》《莊子》《老子》等書籍,並在空閒時邀請鄰居河渚先生的長子光來作伴,共享閒暇時光,養鳥賦詩。而其中一件作品《野望》即是他在歸隱期間的創作之一:「在東皋臨薄暮,我倚著欄杆,不知誰能相依。樹樹都漸變成秋色,山山只有落日餘暉。牧夫搖曳犢牛歸,獵人背負著獵犬歸來。雖然彼此素未謀面,但我長嘯著,心中卻充滿了關於採薇的憧憬。」詩人在秋天的黃昏漫步,在山中靜靜欣賞著落日的餘暉,不禁心中幻想出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
二十年過去了,時間匆匆,天地翻覆。公元625年,王績的故交薛收穿上錦衣回鄉,特地拜訪隱居的王績。當兩人見面時,王績充滿感慨地說道:“你已是一隻「借風而飛」的飛鳥,而我卻是一條淺滩里的河魚!”薛收明白王績內心的想法,回朝推薦他。於是,王績被徵召到朝廷,任命為原官待詔門下省。按照門下省的規定,每天供應三升美酒。他的弟弟王靜問他:“待詔幸福嗎?”王績回答:“雖然待遇低,孤獨無聊,只有美酒三升令人感到滿足。”當待中郎陳叔達知道後,自動增加香酒的供應到一斗,於是,有人將王績稱之為「斗酒學士」。這期間,他寫下了《獨酌》:“人生不過幾十年,不要追逐無稽之名。何不釀造美酒,來到竹林中,品味人生。”他是要向世人宣示,人生如河流般匆匆流去,相較於歷史的漫長時間,我們的生命就像信號瞬間,裡面不要去苦苦追求名利,不如多釀一杯美酒,吐露心聲,讓這段短暫的生命過得快快樂樂。
唐代貞觀初年,太樂署史焦革以釀酒聞名。當時,王績聽聞了這個傳說中的美酒,便自請為太樂丞,想一嚐其味。然而,不久之後,焦革夫婦相繼辭世,「焦家酒」斷絕供應。王績感嘆道:「老天爺真是不想讓我再喝到如此美酒了啊!」於是,他再次託病棄官,回到故鄉東皋。

回到東皋後,王績並沒有放棄尋找美酒的追求。他將焦革制酒的配方撰寫成《酒經》一卷,並收集了杜康、儀狄等善於釀酒者的經驗,編撰成《酒譜》一卷。此外,在東皋他還為杜康建造祠廟,並把供進廟中的美酒紀念焦革,尊之為師,撰寫了《祭杜康新廟文》以記之。這些工作不僅使他成功找到了替代焦家酒的好酒,還讓他的名聲在當地得以傳播開來。

他是一個喜愛喝酒的人,只要有人邀請他喝酒,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前往。因此,他寫下了著名的《醉鄉記》:醉鄉之地,不知在中國多遠。這裡的土地廣袤無垠,沒有任何山丘和險峻之處;氣候溫和,四季宜人,沒有嚴寒酷暑;這裡的風俗大同,沒有城鄉聚落的區別;這裡的人們都十分精通,不會有愛憎喜怒之情,他們只吸風飲露,不吃任何五穀之物;他們在土地上安然地睡覺,緩緩地走著,與鳥獸魚龜和諧共處,不需要任何船輪或其他器械。
從古至今,醉鄉一直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個神秘地方。傳說黃帝曾游歷過醉鄉,但現在已不復存在。然而,醉鄉卻成為了一個理想之地。

在遠古時代,中國的政治很糟糕。黃帝認為結繩之政已經不能維持天下和平,於是就離開了政治舞台。堯舜時期,人們送給他千鍾百壺的禮物,他假借神人的力量來到醉鄉,終生在那裡過著安靜祥和的日子。禹湯時代,法律很多,禮樂也很繁複,持續了幾十年。他的臣子羲和為了尋找醉鄉,甚至捨棄了自己的生命,但卻沒有找到它。由於這樣的動盪不安,中國開始陷入混亂。

最終,武王成為了國王,並讓公旦負責管理酒的生產和銷售。在他的領導下,國土不斷擴張,但與醉鄉的聯繫也越來越遙遠。由於這樣的治理,中國維持了四十年的和平。但是,接下來的幾個朝代幾乎都陷入了戰亂中,人們總是想著如何通往醉鄉。阮嗣宗、陶淵明等十之數的文人都曾去過那裡,他們沉迷於這個神祕地方,直到死亡才離開。

在中國文學中,醉鄉成為了一個傳說般的地方,被稱為酒仙雲。這個神秘的地方一直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王績是一位善於酿酒和弹琴的文人。他曾改编琴曲《山水操》,引起人们的称赞和喜爱。他沉醉在自己釀制的美酒中,同时也享受着琴声的美妙。他的隐居生活十分寂静,让人不禁想起古代华胥氏的国度。王績喜欢煮酒彈琴,歌唱欢快,这是他人生中另一种不同的乐趣。他生活在淳朴安静的环境中,总是能够得到超凡的灵感和创造力。